“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人才供给策略研究*
2020-03-14缑娅兰
缑娅兰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语言文学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最初目标是实现“五通”: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2018年8月27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五周年座谈会上强调要谋求与沿线国家互惠互利的最大公约数,指出新阶段的目标是实现“三互”: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①。新时代要实现“五通”“三互”目标,语言互通是桥梁。因此,“一带一路”实施需要语言铺路(李宇明,2015)[1]。沿线各国语言文化的互通共融是此倡议实施的重要前提。在大数据、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核心竞争力与国际权益维护都需要很强很完善的语言综合能力的支撑。国家在多方面资源储备与应急事件处理中得体的语言应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刘韵竹,2019)[2]。同时,语言服务综合能力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由于世界格局形势,中国聚焦于欧美等世界大国的主要语言,包括英语、法语、俄语等,从而忽略了其他世界各国的语言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高度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服务的需求与发展状况。沿线国家对语言需求丰富多样,在文化通融、跨学科交流、人才需求梯度、语言技术、语言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国家区域安全等诸多方面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1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文化供需状况
据统计,全球使用的语言有6 000多种,“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使用语言大约2 488种,其中官方语言有50余种。目前内地教授的语种仅20余种, 多为非通用语,且有8种语言课程是近5 年内新增的,语种覆盖率仅为 23%。由此看出,外语类高端人才的储备与供给处于严重短缺的困境(许明,2018)[3]。从我国的语言服务人才的供给来源看,语言服务人才的供给主要来自各类高校外语类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截至201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国内开设本科外语专业语种最多的高等院校,多达70余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增设的“一带一路”沿线语种计划为:19(已开)+马来语、乌尔都语+ 3-5个非通用语专业(赵世举,2015)[4]。尽管如此,国内高校至今尚未开设很多沿线一些小国家的语言相关课程,这为“一带一路”的全面彻底实施带来困难。
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与合作的需要,中国内地对于沿线国家语种有着迫切的需求,而沿线国家也会出现“汉语热”现象。据统计,2017年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达30多万人,但我国“走出去”的学生仅有6万多人,比例相差悬殊。预计到2020年,我国与沿线国家双向旅游人数将超过8 500万人次,旅游消费约1 100亿美元②。因此,推进与沿线国家语言文化双边或多边交融是紧迫而关键的内容。
到目前为止,“一带一路”建设在人文交流方面已取得卓著的成果,从四川美术学院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壁画论坛”到敦煌“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从北京图书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出版社高峰论坛到上海书展“一带一路”文化论丛等,我国与沿线国家进行文化年、艺术展、旅游节与研讨峰会等频繁的文化互融活动。与此同时,“一带一路”使双向留学热情高涨,拓宽就业创业渠道。2016年我国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公派200多名国别区域研究人才赴34个国家深造,选派近千名非通用语种人才出国培训。2017年,我国又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进行高校联合培养等举措。截至目前,我国已与24个沿线国家签订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某些相似课程采取学分对换等措施。③同时,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留学生输出国和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学校等相关教育机构与全球多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比如我国在诸多国家建立了多所孔子学院与中小学孔子课堂,开设汉语专业或课程。全球汉语学习者达到1亿。④同时,西亚、南亚、欧洲、非洲多个国家向我国发出境外合作办学的邀请,这是建设“一带一路”专门人才非常重要的路径之一。
2 广西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人才供给现状分析
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广西与东盟具有得天独厚的亲密关系。近年来,广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发展和重大项目“南向通道”建设的机遇,推进与东盟十国教育对外开放政策实施进程,服务于“一带一路”。截至目前,东盟是广西对外最大的投资对象国家,且已经连续17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⑤下一阶段广西将致力于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发展的服务平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的核心平台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多领域交流的公共平台,而这个目标的建设与推进,语言服务与语言互通、文化互融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广西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人才供给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各高校所开办的相关东盟国家外语专业培养的毕业生。随着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进一步增强,区内与东盟国家高校联合培养的举措和来广西的留学生数量逐渐增加,也拓宽了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人才的供给渠道。因此,在本文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广西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人才供给现状。
2.1 语种方面
广西开设东盟语种的高校大致有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等。其中广西民族大学最早开设东盟小语种专业,早期包括泰语、越南语、印尼语等,后增设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马来西亚语等7个东盟国家语种专业。目前广西外国语学院开设的东盟小语种最齐全,含泰语、越南语、柬埔寨语、印尼语等8个外语本科专业。但是广西高校至今尚未完全覆盖东盟十国官方语言及国别语。
2.2 人才供给的培养模式与就业方面
2.2.1 广西区内的培养模式与就业情况
广西外国语学院采用“双轨育人”的教学模式,与东盟国家联合培养国际人才。其目前已与泰国梅州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沙巴大学、越南国民经济大学、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印尼阿赫玛达兰大学、老挝国立大学、缅甸仰光外国语大学等50多所东盟国家知名大学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东盟语种专业是广西外国语学院的强势专业,学校将采用“外语+专业+中文底蕴+综合能力”的培养方式致力于东盟语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该校已派近4 000名学生分别到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等国东盟国家高校进行学分互认课程学习。
广西民族大学下设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和东盟学院,前者院内有东南亚语公共教学部、东南亚研究所、中国—东盟语言文化研究基地、广西外语非通用语教学改革研究中心等10个机构。此学院下的七个东盟语种专业学制都是四年,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旨在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
东盟学院目前包含“东盟研究”“中国与东南亚文明”在内的四个硕士学位点,旨在打造服务国家战略和广西建设的东盟方面高端人才培养高地、国际型东盟问题研究高地、权威东盟信息高地;建成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政策咨询为一体的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国家级智库。目前,东盟学院的“双院培养+小语种”,即在不同学院践行“专业方向+非通用语种”的创新培养模式,让学生获益颇丰,学生再也不会在实践中因语言问题而受挫。
广西大学对越南语、泰语等东盟语种专业采取“3.5+0.5”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大学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在目的语国某一大学就读(费用自理);学校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与目的语某大学进行联合办学,同时选取相关企事业单位和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单位,共同培养符合本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毕业生可在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从事教学或与专业教育相关的工作,也可在边境外贸、对外交流、旅游、研究机构或外资企业从事口笔译、文秘等工作。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专攻中国—东盟关系及东南亚社会的经济、法律、文化及民族等方面的研究,后来细化研究领域,优化机构设置,调整为10个国别研究机构和10个专业研究机构,并启动建设中国-东盟研究国际在线研讨平台和中国—东盟全息数据研究与咨询中心,强化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广西师范大学目前开设的东盟语种仅有印度尼西亚语,主要采取“国内+国外”相结合的弹性培养模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实习活动均在与东盟事务相关的外事、旅游、经贸、文化教育、科技机构、企业等部门,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目前该校与越南河内大学、印尼玛琅国立大学、印尼穆罕默迪亚大学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开设了越南语、泰语本科专业,均采取“3+1”人才培养模式,即国内和国际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安排,实施国内外学分互换互认策略,积极开发与开展应用性课程,符合当前中国东盟市场对“中英泰”三语应用型、高端复合型人才在新时代的需求。
概括而言,广西高校目前面向东盟语言人才的培养模式最主要的是以下两种:“广西高校+国内高校”“广西高校+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培养时间模式为“3.5+0.5”和“3+1”。前者如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合作,文理搭配,开发一套全新智库系统,为民族地区和谐发展与中国—东盟关系发展进行大数据服务。⑥后者如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和越南河内大学合作建设孔子学院,这种跨国联合培养在东盟语种培养模式上占据最大的比例。
目前广西高校的东盟语种专业学生都会在目的语国进行半年至一年的实习,且就业率达到很高比例,有些高校甚至近几年就业率保持在100%。小语种学生毕业后一般就业于政府部门(公务员等)、事业单位与中外合资企业等,涵盖了外事、教育、经贸、旅游、文化、新闻出版、法律、交通等行业,这在不同程度上为服务中国—东盟合作与“一带一路”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2.2.2 广西与东盟国家对语言服务人才的合作培养情况
在加大对外开放教育合作与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指导下,中国在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建设了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主要有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马来亚大学孔子汉语学院、雅加达汉语教学中心孔子学院、缅甸仰光福星语言与电脑学苑和中国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合办的孔子课堂、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越南河内大学孔子学院等,东盟某些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日前,东盟孔子学院规模发展迅速,有力地促进了东盟的汉语教学与双边的合作交流。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与广西大学等高校致力于在东盟各国共建孔子学院,但文莱至今没有建立相关汉语国际学习机构。随着中国“一带一路”的推进与实施,广西与东盟各国的教育合作日趋强劲,广西将建成国内最大的面向东盟区域国际学生流动中心,将建设成为新时代面向东盟的教育合作重要基地。此过程的不断向前推进,离不开语言服务与各大相关领域既懂语言又懂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支撑,⑦同时也增加了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人才的供给。
2.2.3 东盟国家学生来广西留学的培养情况
“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带动了沿线参与国家来华留学盛景的发展。近几年,广西留学生规模显著扩大,印度尼西亚、泰国、巴基斯坦和老挝等东盟国家对来广西留学生人数增幅显著,设立的各类奖学金对周边国家生源的拉动作用明显。来广西留学的学生完成学业后一般会回国,其工作性质基本都与所学专业相关,大体就职于国家政府各级部门、事业单位、以及跨境合资企业,还有少量会自主创业。
3 “一带一路”倡议下,提升广西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人才供给策略
2018年1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中指出广西在推进“双一流”大学与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建设的同时,积极实施广西教育对外开放。其主要内容包括加紧双向交流与合作平台建立;加强双向留学工作,打造“留学广西”品牌;扩展教育合作领域。
基于“行动计划”内容要求和目前广西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人才的供给现状,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提升广西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人才的供给。
第一,广西高校应继续积极实行“专业+外语”或“外语+专业”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在经济、军事、外事、法律、旅游、管理、语言、文化、国防安全等方面培养一批高端复合型专业人才。这类人才是“五通”急需人才,主要依托国内大学或国内外大学联合培养学历教学(邢欣,张全生,2016)[5],围绕集学科交叉性、实践性、专业性、职业性、创业性等特点,培养一批具有跨界视野和跨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在综合分析各高校的地域特色与生源基础上,结合学科优势与就业实况,地方高校要因地制宜,根据学情,制定与采取合适的“东盟特色+专业”培养模式,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举措(张勉,靳闯,2019)[6]。
第二,对于语言类院校或应用型高校,应优化语种结构,增加东盟小语种数量,尤其尽快增设缺口较大且急需的非通用语专业语种(刘春艳,2019)[7]。中小学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推行面向东盟服务的双语或多语教学,实现因地制宜教学策略。同时,广西面向东盟非通用语种人才供不应求,所以需兼顾对东盟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提高语言服务应急能力(罗逍桃,2019)[8]。
第三,拓宽教育开放与合作领域,大力推行高校联盟举措,具体表现为支持广西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合作创办二级办学机构和联合举办本科及以上学历合作办学项目,适当增加国外学习时间与实践机会。加强与优秀企业(尤其是境外企业)合作力度,坚持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中遵循“预就业”模式,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共赢发展(张瑞春,高克敏,2020)[9]。
第四,广西对东盟十国进行技术指导服务,积极开发全面权威电子词典App与工具书,广泛引进优秀著作、积极鼓励优秀作品互译等,积极进行本地化服务、语言服务管理与跨境电商、国际文化贸易等语言服务项目,培养高科技全方位人才(王立非,2018)[10]。
第五,广西高校在东盟继续共建孔子学院、孔子学堂、各类东盟语种人才培养基地或培训中心,尽最大努力覆盖东盟十国,尤其是文莱。同时为了提供高质量的汉语教学服务,国家语委公布2019年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名单中, 广西三所高校担此重任,分别是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⑧在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中,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教材编写,开展汉语师资队伍培训等。同时加强推进与改善现有的广西-东盟专门研究机构的有效发展,如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与“广西大学智库研究”等。
第六,积极鼓励与支持高校或教育培训中心吸纳东盟沿线国家普通工人来桂学习汉语,分层培养大量懂汉语的普及型技术工人,从大众角度推进“一带一路”进程;同时加大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第七,扩大双边留学生互动规模,以期2020年来桂留学人数达到1.5万人;增加广西政府对东盟国家留学生奖学金额度与各种院校奖学金的设立,坚持广西“丝绸之路”奖学金公平公正公开执行,吸纳优秀东盟学子来广西留学。对于来桂留学生的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努力学习汉语普通话与中国优秀文化之外,同时也要有相应的传播广西民族语言文化类课程,重点研究少数民族区域语言文化特色与传播,建设一条以语言为桥梁的文化长廊,做到文化互通,民心互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相应贡献。
4 结语
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要实现“五通”“三互”,语言互通与文化融合是重要条件。基于广西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本文在新时代广西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广西面向东盟的语言服务人才供给的参考策略,希望能促进国内、区内与东盟十国语言互通、文化互信、经济互荣的多维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注释
① 《共建“一带一路”下一步怎么走?习近平指明方向》,2018年8月28日,来源央视新闻http://news.china.com.cn/2018-08/28/content_60679850.htm。
② 《新闻办就做好“一带一路”5年进展情况及展望举行新闻发布会》,2018年8月27日,来源于中国网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7/content_5316921.htm#1。
③ 《“一带一路”,创新新机遇(视窗·一带一路让生活更美好(下))》2018年08月24日,来源于新浪,人民网,http://news.sina.com.cn/o/2018-08-24/doc-ihicsiaw0355057.shtml。
④ 《做好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2018年4月10日,来源于《中国教育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8/201804/t20180410_332710.html。
⑤ 《广西:融入一带一路服务开放大局》,2018年8月6日,来源于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8-08/05/c_1123225438.htm。
⑥ 《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创新教育培养人才》2016年12月27日,来源于广西新闻网,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61227/newgx58620b90-15819513.shtml。
⑦ 《我们在东盟的孔子学院怎么样了》2018年8月27日,来源于新华丝路,http://silkroad.news.cn/2018/0827/105845.shtml。
⑧ 《家语委关于公布2019年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名单及开展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 2020年1月6日,来源于语用司,http://www.moe.gov.cn/s78/A18/A18_gggs/A18_sjhj/202001/t20200110_415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