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文化价值融入高校育人路径研究*
2020-03-14杨永昌蒋春霞
杨永昌 蒋春霞
(1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党委宣传部,广西 桂林 541004; 2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指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1]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关键在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习近平指出,“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立足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做出要求,那就是要培养时代新人。航天文化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忘本的文化。本文以航天文化育人价值为核心,讨论研究立德树人背景下航天文化价值在高校育人的作用。
1 航天文化的内涵
人的社会化决定在社会关系中,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价值最大化。马克思说:“凡是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关系。”[3]教育是人与人之间最美的关系、最纯洁的关系,用航天文化育新人,就是以“航天+思政”的育人形式,以最能让人接受的方式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实现中国梦。
航天梦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梦想,中国是人类航天思想的起源地和航天实践的发祥地,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神话都是中国古代朴素航天思想的萌芽,昭示人们对浩瀚无际太空的无尽向往。在中国,航天文化与航天事业并生、与航天历史共进、与时代同步发展,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创新性、统一性、继承性和实践性。航天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发展,成为新时期重要的先进文化代表[4]。航天文化又是航天系统在长期航天事业实践中培育和逐步形成的、具有航天特色的、为全体航天人所认同的精神财富及其物化形态的总和,其核心是以“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主要内容的航天精神和航天价值观[5]。
本文所指的航天文化特指中国航天人在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主要以爱国主义、航天三大精神为核心,内核是航天价值观,其主要内容是“爱国强军、自主创新、甘于奉献、以人为本”,呈现航天价值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6]人类不断向太空进取有目的、长期的、有规律的航天多样化活动发展成航天事业,航天事业与国家发展的状态形成文化价值,文化价值只有在实践中产生。航天文化育人具有自己的使命,是推进航天事业健康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和强大力量,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2 航天文化内在价值的自主表达
航天文化的内在价值是内生性、主体性的,主要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发掘探索创新精神、养成严谨品质人格。
2.1 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千百年来,生长在这片沃土的中华民族都坚定热爱祖国的信念,世代国人始终对这片未知世界抱有浪漫想象与探索激情。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神圣的使命,是推动民族进步的精神动力,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强大力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重要职能,推进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是高校的重大责任。高校作为培育爱国主义的阵地,更应该持续深入挖掘航天文化的育人功能。
航天精神彰显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精神。“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每一个航天人必须坚守的准则。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人生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价值最大化。航天人的爱国主义情怀越浓厚,航天人的进取奋发精神就越强烈,中国航天事业越壮大,航天梦、强国梦就越来越近。同时,航天事业越发展,爱国主义精神就更激励航天人为了祖国富强更加锐意进取、敢于吃苦、勇于奉献。
2.2 发掘创新责任精神
人类太空文明充满了无尽想象,给人以无穷的探索精神,航天的首要使命就是探索。航天人以孜孜以求的科学探索和开拓创新精神,使中国在航天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对太空知识的无尽探索以及扩大,引发中国航天人的求知欲望,从“1059”导弹仿制成功到北斗组网,一次次尝试又一次次成功的经验,创新精神给航天文化增加了活力,也给航天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动力。科技人员用敢于超越的创新精神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在面对一系列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的时候,不懈探索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展示了中国航天人的卓越创新能力。创新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文化的因子渗透在航天事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这样的创新精神是每一次收获的点滴,是每一个航天人精华的凝聚,对培养当代青年特别是吃苦精神、工匠精神,树立攻坚克难的毅力具有重要作用。
2.3 养成严谨品质人格
“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周总理提出的十六字方针,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始终严格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要求,要求做到“严、慎、细、实”,是对每一个航天人的精神诉求。随时代、时间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太空运行的各种仪器、部件都是承载重要任务的,必须严密、精细这也是航天文化的严谨要求。用航天文化育人让走出学校的学生更快与社会接轨,可以培养学生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顺。长期以来,航天品质成为航天精神的引擎,用航天品质培育人对于如何为人处世具有重要意义。
3 航天文化外在价值的现实要求
中国航天文化的外在价值是外生性、延续性的,主要是通过育德、养性、导行来实现。
3.1 航天文化育德,实现立德树人
培育和弘扬航天精神、繁荣和发展航天文化,是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重大任务的必然要求。航天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根本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航天人秉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严谨精神。航天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航天领域的具体体现,一方面把航天精神、航天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工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素养;另一方面要将航天文化应用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以调动高校师生学习航天理论、践行航天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筑牢学校立德树人使命阵地,诠释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
3.2 航天文化养性,提升文化自信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大学传承的是文化,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人文品格和价值理念。中国航天文化特有的文化底色,是文化软实力的宝贵资源、赖以生存科学发展的精神支柱,同时,高校也肩负着传承航天文化、发展航天文化、创新航天文化、宣传航天文化的重要职责。用航天文化育人,树立航天文化自信,回答中国航天文化、航天精神、航天梦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探索航天文化、航天精神在高校立德树人、在企业促进发展、在社会引领风尚的功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3 航天文化导行,推进航天事业发展
航天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实践性;航天精神是航天文化的灵魂,航天文化为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力保障,已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动力之源。航天文化与其他行业文化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化人、改造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对于大学生教育尤为重要。大学生正处于形成明辨是非的思想指导实践的关键阶段,航天文化中的优秀内引力具有导向、凝聚、激励、调节、约束、监督等作用,而这些作用和功能的发挥,对青年成长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奠定培养航天栋梁的强大人才基础。
4 航天文化价值融入高校育人路径
实践的创新与理论的创新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探索以航天精神为内核,以航天文化为载体,通过课程教学、媒介传播传授“航天知识”;通过环境熏陶培养“航天情怀”;通过理论研究坚定“航天意志”;通过品牌活动养成“航天行为”,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解和融入“知、情、意、行”四个层面的“四位一体”育人模式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航天品质人才。
4.1 传授航天知识,培育航天意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有航天意识就应该先从基础航天知识开始学,以航天知识为航天文化铺垫。
4.1.1 创立创新教学机制
创立航天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机制。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价值有内在一致性。从这个方面说,校园就是社会的一角,社会的思想文明价值理念等等诸多元素无不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因此,可以将学校看作是社会综合性无系统知识转化为专业性系统性知识的传感器。因此,为突出航天文化的育人效果,以《航空航天概论》为基础,推行了航空航天文化教育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作为初入大学新生的基础课。此外,还可以组织编印以航天领域内知名专家事例为蓝本的榜样案例成长发展集,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辅助案例。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上课中结合书中案例进行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接地气、有内涵。
4.1.2 建立宣传普及网络
建立航天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宣传普及网络。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8]要实现航天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必须借助相应的宣传普及网络平台。为此,建立各种以航天文化为基础航天网络载体,实现了航天文化教育与思想宣传教育的联结,实现了学生“线上学”与“线下做”的统一。
4.2 建立航天氛围,培育航天情怀
人在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中自我选择着适宜自己的生存方式同时也在不断被塑形。文化就是在起到塑形的作用。
4.2.1 打造航天文化校园环境
在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即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与校园文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师生满意的文化产品,创建符合该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这个过程就要利用校园文化整体氛围不断塑造学生的知情意。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融合的实践中,探索以环境熏陶和文化自觉相结合的育人模式。
建立以航天文化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纳一批大中小学生到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航天精神教育。通过航天文化博物馆,展示航天文化物质展品,让这些具有意义的藏品,将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精神、创新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实现“航天精神铸魂,航天文化育人”。
4.2.2 丰富航天文化育人形式
航天文化育人载体是多样的。一方面,将航天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各方面各内容中很关键,特别是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如何将航天文化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中显得尤其重要。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以“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等主题实践教育或是各级各类演讲比赛、辩论赛、微课比赛等一系列以赛促教方式,激活育人载体,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航天情怀,坚定航天文化自信。
4.3 培育航天品质,坚定航天意志
航天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实践探索的过程,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7]。正确的理论指导可以推动实践更好、更快发展,同样实践的过程也是理论创新的必经过程。积极探索、研究航天文化,发掘航天文化、航天精神的育人功能,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为文化育人服务,这是从事航天文化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在高校建立起以航天文化研究中心、无人机院士工作站等理论研究中心,结合航天文化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融合思路,紧紧围绕航天文化理论、航天文化传播与普及、航天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航天案例教学与实践、航天文化主题实践活动等方面展开研究。通过课堂教学、线上教学、课后反馈与党团活动等方面航天文化融合的经验、做法,提炼出航天文化案例教学法、航天文化课堂教学案例互动、航天文化主题实践活动指导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提供了理论指导与精神指引,驱使以理论研究和方法创新为驱动的教育模式。
4.4 开展航天活动,践行航天行为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平台和基础。
4.4.1 形成品牌文化效应
理论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技能竞赛活动、主题实践活动等为大学生立足实践平台,在实践中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奉献精神、砥砺人格品质。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精品,秉承航天文化传承理念,以创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为动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召力与时代感是当前高校推进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的又一大举措。
在高校进行航天文化宣讲教育,航天领域专家开展航天知识讲座,现场参与航天知识竞赛,与学生一起互动,分享航天探索的体会和感受等,让学生亲身接触航天、了解航天形成独有的航天文化育人新模式,打造航天特色校园文化的品牌效应。
4.4.2 构筑航天文化品牌矩阵
举办面向全国的航天知识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加航天知识竞赛,接受航天文化教育。同时,以航天科技文化节、飞行器模拟表演等为重要内容的航天文化创建活动为矩阵,可以吸引一些大中小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创建航天文化品牌,推进航天文化传承为目的的航天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时而化、因时而新的要求。
5 结语
此次抗疫中,多少航天学子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就是航天文化的实践表达,航天文化价值融入高校育人着重强调的是在高校如何遵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教育实践规律,以形成“五育并举”的航天文化育人新模式,为积极推进高校教育创新化做出尝试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