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2020-03-14冯相磊王凤祥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外化内化培育

冯相磊 王凤祥

(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上作了规划和设计。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五中全会也明确了“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文化建设的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而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就是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高校是一个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多次强调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可见高校在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大学生乃至全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和践行具有巨大的影响。

一、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高校是育人、树人的地方,高校如何育人,育成什么样的人,这是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必须要回答的问题。育人、树人实际上是做人的工作,高校育人、树人就是以大学生为中心,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在我国,高校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其教育为党和国家服务,“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1)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导扎实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J].党建,2018:10.新时代我国高校的育人、树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渗透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之中,做好入脑、入心工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价值坐标和精神动力。

高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仅要对大学生灌输知识,进行理性上的认识,还要引导大学生直面现实生活,进行感性上的体验。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它经历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这里面包含了人们对这个概念的认识植根于历史、面向现实、着眼未来的理论提升和实践验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育人、树人的重要内容,不仅要在培育上下功夫,还要考虑到大学生未来的社会贡献,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大学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国贡献的一种内在动力,也就是必须使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

一种理论有没有指导现实的动力,就看这种理论能否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成为人民群众改造现实世界的武器。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理论对现实的指导作用。用理论武装人民群众的大脑,理论才能变为改造现实的力量。马克思说:“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9.理论只有被人们认识和掌握,才具有指导价值和改变社会的功能。毛泽东说:“夫所谓信仰者,必先之以知识,知之而后信之……。夫知者信之先,有一种之知识,即建为一种之信仰,既建一种信仰,即发为一种之行为。知也,信也,行也,为吾人精神活动之三步骤。”(3)《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228.理论只有被人民群众所熟知、所使用、所接纳、所认可,才能发挥其作用。同时,也只有选择了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人民群众的行动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追逐远大梦想。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关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必须从高校抓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价值遵循,也是一种科学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中国传统哲学底蕴。高校应该首先让大学生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从学理上认识到它的科学性以及它对现实生活的理论指导作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中,体现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获得大学生的认知和认同,在大学生的心田中生根发芽,以这种内化的方式使之成为大学生的价值遵循。只有内化了,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理论一经人民群众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武装起大学生,成为大学生外化于行的思想指南和精神动力。

三、高校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入于学生之心

大学阶段正是学生塑造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最佳时期。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能够帮助大学生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远大的人生抱负。高校教育应该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价值观引导,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争取大学生的高度认同,把它内化于心,成为大学生坚定的内在信念。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的坚定信念

如果让一种价值观具有稳定持久的效应,那对它的认识就不能停留在感性层面上。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只有达到理性认识才能让人刻骨铭心,成为内心永恒的印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其本质性的内容,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吃透它的内涵。不过,理性认识只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还没把对事物的认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一部分。只有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一定的认同之后,才可能将其纳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内在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东西,其实质是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会成员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所以社会成员应当自觉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其评判标准。这样,既可以减少与社会利益的冲突,又有利于实现自己的利益。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是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内在信念,要使大学生不只是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认同它,让其成为自己内心深处的一座灯塔。我国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一定要将其贯穿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强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使之潜移默化地内化到大学生的价值养成之中。

(二)发挥校园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肥沃土壤。世界上的著名高校都有其体现自己办学特色的文化底蕴,并由此产生出属于自己校园特征的浓郁的文化环境。在我国,高校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校园文化的渲染和透视,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例如可以通过凝练符合时代特征和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风貌,把无形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具体化、直观化,潜移默化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如校训解读、校园网站建设、校报建设、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建设等;可以以道德大讲堂、读书会、主题班会、艺术展览等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借此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道德素养;还可以利用重要节庆日,开展学术、艺术、体育、娱乐等校园文化活动,弘扬中国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三)开拓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不能思想僵化、方式单一,要推陈出新,探索多种方式、多个渠道。当今时代是个信息化社会,互联网、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实现人与人交往交流的重要渠道。“00后”已经成长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是伴随着网络出生和成长的新一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除了采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外,还应拓展采用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培育路径,结合学生特点,充分利用他们乐于接受的网络新媒体平台,研究信息化对意识形态的影响规律,弘扬正能量,塑造正确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 “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内化功效。

四、高校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学生之行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的是为了将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与远大抱负结合起来,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个人价值最大化的集中表现就是个人最大限度地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尽可能的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做贡献。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目标,是外化于行的生动描述。习近平总书记说:“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外文出版社,2014:17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要做好内化和外化的融合,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效果,使之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一)教师要率先成为大学生的引路人

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者,教师必须发挥带头示范作用。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双向制度建设中,以制度化的方式要求教师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行事,要做知行合一的先行者和引领者。一方面,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熟练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揭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为学生传道解惑,用理论的力量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教育者;另一方面,教师要在生活中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以及教师职业要求,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高爱岗敬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然后,教师用自己良好的师德师风和高尚的人格力量感化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二)加强价值观教育与生活体验的深度融合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深入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特别是大学生参与的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比如社团活动是高校大学生最常见的社会活动,高校可在开展的社团活动中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一方面,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以服务社会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可以到当地的福利院或者寻找学校周围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困难居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扶贫济困,努力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青年志愿者还可以深入基层、社区或家庭,开展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典型的宣讲活动。通过社团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认识,使其在现实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三)突出内化与外化相互促进的效果

如同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外化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内化离不开实践的养成,只有在实践养成之后的内化才能更好地促进外化,自觉地体现在实际行动中。高校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恰当的实践平台。比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长期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实地考察让大学生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价值;又如通过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微视频或撰写微评论的实践方式向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教学活动。这可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理论的认同,进而成为指引其行为的价值观导向。高校进行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是高校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与外化双向互动、相互促进的重要体现,也是重要途径。

总之,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则是德育。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高校要从整体推进,常态化管理角度出发,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帮助并引导大学生认知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根本问题,更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以及整个民族的未来。

猜你喜欢

外化内化培育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河南新乡推进“德润新乡”建设工作的实践与启示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