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究1
2020-03-14刘秀芳董男男
刘秀芳,董男男
(蚌埠医学院,安徽 蚌埠23300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但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了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的普及,藏在社会阴暗面的社会亚文化渐渐地表露出来,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奢侈浪费之风盛行,校园环境在这些不良之风的渲染下,容易使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纵观古今中外,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国家和民族才能长久续存,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就要担起祖国复兴的使命。
1 “立德树人”的理论解读
1.1 “立德树人”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立德树人,强调“德”字,以德为基础,提倡德行完善。立德可解释为德业的建立。在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道德一词运用广泛,道德涉及人的品质、修养及行为处事等方面。古人将德行视为重要的人生品德和成才的关键。通过舆论、教育、言传身教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把立德树人概括为践行德行、培养人才。社会主义道德是在历史的实践中形成和完善的,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中逐步深化。
大学生的立德,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行、职业道德、健康心理;另一方面树立社会主义道德,建立一种包含奉献精神、集体利益取向和社会主义意识的思想体系。树人是以立德为基础,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熟练的知识技能,更需要在品德修养上的建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依据高等教育的德育目标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将理论教育融入实践,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形式的多样性,使大学生思想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仰。我国一直坚持走人才强国之路,高校除了培养大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还需要提升大学生的品行修养。
1.2 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一致性
国家因德而兴盛,公民以德服人,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述的内容,将国家、社会和个人统一起来,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发展。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活的灵魂,是高校首抓的重要工作。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三个问题确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浩大工程,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本中心,紧紧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性任务。二者之间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立德树人是枝与叶的关系。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优势,提升青年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者的一致性既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明确化和精准化,也标志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和新高度。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的基本原则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国家制度层面和人民群众生活层面价值观的融合。国家制度层面价值观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表现,能够对社会制度的性质做出评判;人民生活层面价值观是人民生活的行为准则,能够对社会道德规范做出要求。如封建社会中形成“三纲”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制度层面等级森严的价值观要求,“五常”反映了封建社会道德层面价值观的要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清楚地认识到制度层面价值观和人民生活层面价值观的联系和区别。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强的政治感染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渐发展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在各领域都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具有真实性、广泛性的特征。我国强调政治自由,从社会公平公正的角度让人民群众在法律的框架下自由地行使民主权利,被人民群众广泛地接受和认可,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得以显现。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践检验的价值观。价值观作为历史维度的概念,它所阐释的是被实践验证的价值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成就本身具有普世意义,我们对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和借鉴,倡导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力求世界各国共同进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高度占据有利地位,成为人民群众认同和向往的价值观,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参照。
3 立德树人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要性
高校思政工作须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是因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对未来中国的价值取向起决定作用。高校将立德树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有助于全面了解大学生目前的思想状态[1]。
3.1 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华民族悠久的人文历史环境孕育出优秀的道德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时代相结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彰显了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标准具有较强的引领力。高校从立德树人出发,将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进行针对性的解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优秀的、健康的传统文化,对我国民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古人强调的“德”“人”和新时代强调的“德”“人”本质是同根同源的。高等教育将新时代的“德”“人”融入高校教学中,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学会在做事之前先做人。
3.2 抵御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渗透的需要
某些网络“大V”打着拯救世人的旗号,夸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传播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此举,对于思想开放、热衷于新鲜事物但没有较强是非观念的大学生来说,欺骗性、诱惑性和煽动性极为强烈。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大学生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崇洋媚外情绪高涨,不错过任何一个洋节日,反而对中国传统节日嗤之以鼻。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有效地抵御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侵入,防范敌对势力扭曲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
3.3 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个人行为,树立社会主义道德。高校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活动,弘扬典型道德人物事迹,促使大学生从思想深处杜绝不正之风。毛泽东指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2]一个人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劳动产品和物质资料的多少,更取决于他的道德素养高低和理想信念的强弱。道德信念鼓舞大学生不断进步,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大学生是祖国繁荣的坚实力量,他们的成长与民族振兴息息相关。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的人生加以引导,积极开展社会和个人价值的教育,将爱国主义、公正公平、诚信等融入公民规范之中,帮助大学生明确政治立场,为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和国家观念,将自我发展、社会发展及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把个人理想融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3.4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高校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场所,是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守护的中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是高校的社会责任和教育使命。一个只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只能成为“知识的口袋”;只注重道德的发展,最终导致实践经验和知识相脱离,造成知识面的狭窄和人性的缺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就是要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都过硬的人才,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承担起社会向前进步的重任。高等教育培养人才需要把控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大学生,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促进他们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4 立德树人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4.1 课堂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度不高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手段略显欠缺。高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需要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相结合才能实现发展。信息技术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不再满足于课本内容和教师课堂讲授。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利用新兴媒介,对现行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然而,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主要精力放在职称评审上,科研成果一大堆,但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无法承载时代内涵的话语必将缺乏生动的形式和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有效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法进行创新和发展的事物必然被摒弃[4]。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不是僵化封闭不变的。在高校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多的是被现有的教材束缚,而教材的编写到印刷需要一段时间,因此不能及时反映当下的社会现象,教材内容稍显滞后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看到教材的这种特性,不能一味地等待新教材的面世,面对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结合当下最前沿的理论和事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的前沿理论成果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此外,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善于引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事件,通过师生互动,营造平等交流的课堂环境,提高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使大学生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
4.2 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脱离
高校在为社会培养人才过程中不仅要高度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也要对社会实践有足够的重视,为大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育机会。通过对大学生的培养来看,大多数高校只是单纯地进行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需求。一方面,有的高校为了“不出事、少出事、省心省事”,对大学生应当参加的社会实践不重视,没有对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提出明确的要求,缺乏组织管理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虽然高校针对不同专业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但很多大学生仅采用走马观花式的态度,参与度和热情度不高。高校课堂教学中,教育者竭力采用适应大学生的教学方式和吸引大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但收到的效果甚微,归根结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出现了偏差,没有解决好大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当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脱离,会让大学生在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适应社会工作,只有高校重视社会实践,为在校生提供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才能促使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前就掌握各种社会生存和交际手段。
4.3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体偏差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很多大学生的家庭条件也比较优越,甚少参加体力劳动的他们不想也不愿意参加学校安排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大学阶段不仅是要进行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提升、思想观念的成长,这个阶段容易受到落后腐朽思潮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遇到问题时采取逃避的态度,没有担当和责任心,习惯性地把责任归咎到别人身上,这是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的表现。“高等教育扩招以来……解决了扩招带来的师资队伍短缺问题……又给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为紧迫的任务”[5]。教师队伍建设中缺乏奖励和监督机制,长期放任下去势必滋生一些对工作和社会的抱怨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将这些不良因素带入课堂教学中会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有可能偏离社会主流意识的轨道。
5 立德树人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主阵地,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促进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6]。在对大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高校需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5.1 立德树人全面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让教育在传递科学文化技能的同时塑造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对少数人作的要求,而是全国人民都必须遵守的价值观。因此,高校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和手段以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构建有效衔接、内容先进、形态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材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发掘本专业的外延价值,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立德树人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办学理念。高校科学的制度、激励政策以及价值观导向的有机统一是对大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在办学效益、社会效益及精神效益三方面达到平衡时,能给予大学生正确的指引。价值观是内在的,通过政策、制度、法律的规范才能使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身体和心灵上共同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采用适当的激励和奖惩手段,提倡正确的价值观,抵制消极落后的价值观,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探索一条有效的途径让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加快融合。
5.2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首先,坚持知行合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价值观的认知也是从实践中获取,同时实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基本途径[7]。高校坚持知行合一,践行实践育人的渗透力,要努力整合各类资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实践教学[8]。高校应针对不同专业的特性制定不同标准的实践教学,积极和社会企事业单位共建校企实践基地,引导大学生在社会调研、假期支教、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将社会实践真正融入为社会服务之中。
其次,坚持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在思想道德理论方面具有较高的素养。教学中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对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促进作用。大学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是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规划。大学阶段不断修正、塑造大学生的三观,新时代背景下,经济、政治、文化都在创新变革,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与时俱进,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不断领悟新时代“德”的内涵。同时运用各种校本资源,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德育活动,利用社团和学生会组织创新创业活动、艺术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英雄主义熏陶,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不断发展完善,将书本理论知识融入社会生活中。在社会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获取人的正确思想[9]。高校为大学生提供各种社会实践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并渗透到学校的常规管理中,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5.3 培养意见领袖
一个群体会因为制度或者是精神的感染形成一个核心领导人,群体所有者会依照核心领导人的表现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高校中,有班级委员、社团干部、学生会主事人员等,对大学生起着积极的榜样示范作用,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为典型的实例。学生的意见领袖具有很好的说服力和亲和力,通过他们的引领作用,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高校集中大学生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设置议程,引导大学生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信息过滤者的角色,从而决定大学生的舆论走向。一方面,高校团委要加强对学生社团干部和学生会干部的培训,完善选拔学生干部的程序和内容,促使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具有话语权的优势,利用意见领袖在线上和线下发表客观、真实言论,应对校园舆情危机。高校可以组织评选先进师生,优秀学生组织、班级、个人,争创文明校园等,并给予表彰,设立职能小组督导研究、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员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时刻肩负起对大学生的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积极引导大学生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培养了大批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领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