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仪式感”1
2020-03-14郝佳婧
郝佳婧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1]。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优秀代表,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仪式感”是受青年群体追捧的网络热词,指的是“与心灵产生某种呼应的主体内在的感性活动”[2,3]。充分利用“仪式感”能有效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人的道德感、责任感,“仪式感”这一特点是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的。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价值体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认同感、增强大学生的自豪感、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强化大学生的使命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重要价值体现。
1.1 激发大学生的认同感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能够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其寓于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当中,通过“仪式感”潜移默化的感染力浸润大学生的心灵,使大学生的精神得到滋养,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能够增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在纪念仪式中,大学生能够更易被激发出获得感、自豪感,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进而有效地增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仪式感”,能够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国家认同感等。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由于其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相对于课堂教育教学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营造更能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吸收和外在转化。
1.2 增强大学生的自豪感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以其视觉冲击力、话语感染力和形象感召力,能够给大学生以精神上的鼓舞,在潜移默化中有效激发大学生的自豪感。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自豪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尤其是国际范围的仪式,更有利于大学生生成国家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如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中,极强的文化宣传力和教化塑造力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国家自豪感,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潜移默化地塑造大学生思想品质的体现。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能够增强大学生党员的自豪感。学生党员自豪感的生成依赖于入党过程中举行的仪式而营造出的“仪式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中,尤其是在入党宣誓、党课学习中,铿锵有力的誓词、庄严肃穆的氛围、严谨科学的理论等都让大学生在氛围的感染下增强对党员这一政治身份的认同,增强大学生党员的自豪感。
1.3 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追求“仪式感”,能够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感,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学术仪式、纪念仪式中。学术仪式将学术的严谨性和仪式的“仪式感”结合起来,大学生更易感受到学术的魅力,感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性、正确性与价值性,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在我国历史上发生的伟大事件的纪念仪式上,大学生更容易在这种“仪式感”中激发对社会责任感。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运动100周年的纪念仪式上对广大青年给予了殷切期望:“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4],大学生在纪念仪式中,深刻了解历史,更加明确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仪式感”,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家庭责任感的形成。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解决当代大学生家庭责任感不强、家庭观念淡漠、家庭美德缺失等家庭责任感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举办培养大学生家庭责任感的仪式,营造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促使大学生在集中的形式与和谐的氛围中形成对家庭的责任感。
1.4 强化大学生的使命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仪式感”还有利于全面激发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营造“仪式感”使得大学生在“仪式感”的感染中更加明确自身的使命,激发大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进而为我国的人才资源提供更坚实的思想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仪式感”内容依托,符合我国社会的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弹性而非刚性、自愿而非强制的教育方式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以提升、而“仪式感”生动活泼的元素为大学生所乐意接受,进而坚定大学生的信仰,强化大学生的使命感。新时代为大学生的使命与责任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更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学生新时代的使命感,借助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更加明确大学生在新时代的新使命。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仪式感”的现实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仪式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要求,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诉求,也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需求。
2.1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要求
第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体现时代性、先进性,更需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与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依赖于教育者树立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的教育理念,需要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和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重视程度,为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提供前提和保障。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依赖于行之有效的措施。“仪式感”是传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时代内涵的体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条幅、谈心谈话、文化交流、隐性课程等,与“仪式感”相关的是仪式,但是往往忽略将二者相结合。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可以以行之有效的措施营造仪式感。第三,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出话语创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性和生活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追求“仪式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时代性、生活性的话语表达。在应用思想政治教育仪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时代性的话语表达,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仪式感”的营造,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期待。
2.2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求
在教育手段上,“仪式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可以理解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在教育目标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仪式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是隐匿的,是寓教于乐的;在教育手段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产生更加自然,它依托于生动活泼的仪式和潜移默化的手段而发挥,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在教育内容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承载了红色的教育资源,将这些教育内容仪式化、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育效果上,提升实效性,亦可以追求“仪式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入团、入党的宣誓中注重“仪式感”的营造,能够有效提升和强化大学生在我国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表彰仪式上,优秀大学生、三好学生、道德模范等对大学生起到更具有感染力的示范作用,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3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诉求
第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既需要理论教育,也需要实践养成。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追求“仪式感”。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的生成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依赖于社会实践活动,局限在主观的苑囿内是不会形成“仪式感”的。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诉求,需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并举。第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既需要依托课堂也需要开展仪式。课堂与仪式是教育应用的两种不同手段,一般来说,课堂上的教育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中追求“仪式感”往往作为辅助手段甚至容易被忽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既依赖于在课堂上完成学习,也需要在仪式中升华思想、陶冶情操。第三,“仪式感”的表演性、象征性和生活性等特征更符合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仪式感”来源于生活,也标志着、象征着生活中的某种含义,具有较强的象征性和生活性。而“仪式感”体现出的表现性、象征性和生活性符合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仪式感”的营造贴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要。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仪式感”的路径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仪式感”,就要掌握大学生的人生节点、深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效营造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
3.1 在大学生的人生节点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
在大学生的人生节点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第一,要在入学、毕业等人生节点中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掌握大学生的毕业节点,在大学生毕业之际营造“仪式感”,对大学生的学习阶段做出总结,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出要求,营造和谐向上的氛围,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大学生入团入党时营造“仪式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大学生的入团入党之际开展相关活动、举行相关仪式营造一种“仪式感”,借助“仪式感”中庄严的气氛、铿锵的誓词、嘹亮的歌声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在入团、入党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迎来了“高峰”,思想会产生波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此时营造“仪式感”,更能激发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在大学生实习、就业等人生节点营造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掌握大学生的人生节点,在大学生的实习、就业时举办相关的仪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让大学生在实习、就业的“仪式感”中增强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的认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2 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
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第一,在大学生的课堂学习中,可以营造一种“仪式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仪式,通过以此产生的环节营造“仪式感”。如围绕红色电影、红色文学、红色歌曲等,同学们通过讨论、辩论、表演等方式在课堂中开展相关的表彰仪式、通过仪式、纪念仪式等。第二,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更容易营造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社会实践,如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等,举办开幕式、闭幕式、宣誓等环节,激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思想和精神上的收获,获得意志的磨炼和身体的锻炼,通过营造“仪式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还可以应用到学术交流中,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在高校图书馆中举办阅读、学术等仪式,展示各种文艺作品以熏陶、感染大学生,让大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和思想的力量,在学术仪式中陶冶情操、培育品格,增强大学生对学术的兴趣,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3 在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
在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应当把握好社团活动这一优秀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绿色环保协会的社团活动加强“仪式感”,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借助网球社团、排球社团等体育类社团的比赛增强“仪式感”,加强对大学生的体育精神教育。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在优秀荣誉称号的表彰仪式中增强“仪式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道德模范、优秀大学生、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的表彰仪式中,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塑造优秀大学生人物形象,让大学生感受到正面典型的示范作用,强化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政治素质。第三,在大学生的网络活动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如全国道德模范来高校进行演讲、创业成功人士来学校进行经验传授等,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但是将校园文化与线上的抢票活动联系起来,使得大学生自愿转发、跟踪,让更多的大学生阅读到推文,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