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茶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路径探析
——基于黔、湘、粤三地茶区实地调研的分析
2020-03-14王雅清
王雅清
(1.中国人民大学 茶道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872;2.九江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各地政府将大力发展茶产业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农村扶贫攻坚的产业推手,各产茶区努力将茶产业做大做强,甚至一些原本很少种茶、产茶的地区,都在积极打茶产业牌。在这一背景下,对政府主导模式下茶产业的发展现状、经验、困难做一个深入的梳理与分析,并思考茶产业未来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2017 年—2020 年,笔者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茶文化考察组成员,曾多次深入贵州、湖南、广东等茶区进行实地调研,本文以上述三地茶产业为例,结合笔者赴茶区考察时的见闻,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1 政府主导模式下中国茶产业发展的现状
笔者所在的考察组在黔、湘、粤三地调研时,走访了很多茶山和茶企,调研了当地供销社系统和主管茶产业的农业局等政府部门,感觉到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当地政府在茶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做法上,各地又略有差异,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贵州是政府强势推广,湖南是依托湘茶集团等大型茶企大打湘茶品牌战略,广东则以龙头茶企带动产业发展。三地做法虽不尽相同,但产业发展模式大致相同。政府主导的茶叶生产模式优势明显,明显推动了地方茶产业的发展。
以贵州为例,贵州从一个茶产量籍籍无名的省份发展到茶叶种植面积第一的产茶大省,只用了十多年的时间。2007 年以前,贵州茶园面积只有102万亩。2007 年3 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2010 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150 万亩,2015 年达到300 万亩[2]。在政府主导下,贵州依托大数据中心发展茶产业,比如2016 年亮相的“贵州茶云”,就是一个通过“大数据技术集成茶叶品种选育培育、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制作及茶文化传播、销售等茶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数据,构建集数据分析、建模服务于一体的高科技平台”[3]。贵州采用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的管理模式,依托都匀毛尖、遵义红、红宝石、绿宝石等品牌,大力打造贵茶品牌,突出贵州生态优势和地理环境优势,凸显贵州好山好水出好茶的产业定位。从没有那么多的茶园到拥有全国种植面积第一的茶园,从没有话语权到中国第一的茶叶产量,贵州在政府主导下,盯准云南、湖南、浙江、四川等茶叶大省,硬是走出一条茶产业发展之路。持续十余年的茶产业推广,使贵州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产茶大省,茶叶种植面积680 万亩,茶叶种植面积连续6 年居全国第一。茶产业在贵州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处于重要地位,许多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绵绵青山,这一状况也极大助益了贵州旅游品牌质量的提升。湖南“把茶叶作为全省强农行动、乡村振兴的十大产业、七大千亿产业给予重点扶持”[4],依托优势茶企业和行业协会,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广东在茶叶生产科技化、工业化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2 地方茶产业发展的经验与主要问题
在考察和调研中,笔者总结出了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几条经验:一是很多茶区、茶企在做干净茶、生态茶上已经达成共识,并为做出干净茶和生态茶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和大力的宣传;二是部分茶产地(如广东)自觉对接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其产品的制作工艺和质量已经达到国际红茶标准,这是很可喜的事情;三是普遍重视特色茶品牌的建设;四是逐步重视对茶文化进行挖掘;五是积极探索茶旅融合、“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推动茶产业的发展。但是目前地方茶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结合自己的考察,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茶叶种植同质化高,特色优质化低。比如,茶园良种化程度虽有大幅提升,但同质化比较明显。以贵州为例,贵州推广了700 多万亩茶园,但多为引进品种,优质原生种茶推广力度不足。第二是茶叶制作加工过程中能耗大,茶叶资源利用率低。笔者在考察时发现,部分茶区限于技术条件和生产工艺,在加工茶叶时,仍以柴、炭为主,导致能耗大、污染多,有时还存在浪费细嫩茶青原料的现象。贵州部分茶区政府和企业在原料利用上想了很多招,如用茶叶喂鸡,做饲料喂鱼,用古树茶籽榨油,等等,但效果不甚理想。第三是茶园技术人员紧缺,管理水平整体不高。笔者在贵州考察时,发现农业局派到茶山茶园提供服务的科技干部工作量极大,存在明显人手紧缺的现象。如果要进一步细化管理的话,科技投入和服务更会严重吃紧。第四是茶产业生产科技化、标准化程度依然不足。在种植、栽培、采摘、加工等环节,新型科技投入不足,制茶标准化程度不高,尤其在每年茶叶生产较为集中的时间段,由于缺乏熟练的采茶工、制茶师,导致人工成本增加,进而导致茶叶价格偏高,最终间接影响了大众对茶的接受和消费。六是品牌打造之路任重道远。如何从一时一地的区域性公共品牌,发展成为地理标志产品,今后再发展成为中国茶叶的公共性品牌,这是中国茶产业发展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中国目前已有中粮、大益、八马、天福等影响力较大的品牌,但这些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依然不容乐观。我国茶叶区域性农业品牌建设之路面临的问题就更多。贵州的茶叶种植面积全国第一,但茶叶区域性农业品牌缺失;云南是茶叶大省,有中茶、大益等知名品牌,但是山头林立,茶叶标准化覆盖范围有限;湖南安化倾力打造黑茶区域性品牌,但建设之路还比较漫长;湘茶集团通过入股、参股、买断等方式力图整合相关资源,打造湘茶品牌,但目前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比率还不容乐观。中国茶产业各种层级的品牌打造之路还很漫长。此外,笔者在调研时还发现,部分地区还存在为获得国家补助资金而推广茶叶种植,以及茶农抱怨政府补助资金大多落在合作社和茶企等现象,这些都是茶产业在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推动茶产业发展的思路与路径
前文述及,笔者在调研考察中已经感受到,茶区和茶企对生产干净茶、生态茶已经达成共识,并为此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和大力的宣传,但仅限于此还远远不够。因为茶叶作为一种饮料和食品,干净卫生、环保有机只是基本要求,茶产业要获得更好的发展,还需要有更高远的追求。
3.1 注重原产地茶种的保护和开发,突出特色,并加强茶叶生产标准化
首先,要强调原产地茶种的保护,好的茶种是制作好茶的基础。但是对于原产地茶种,既要强调保护,也要强调开发。比如贵州古树茶资源丰富,有大叶种、中小叶种高树、乔木、灌木等品种,这是贵州茶产业的宝贵资源,但如果只保护而不开发和利用的话,则是对资源的浪费。贵州在未来茶叶产业战略中,应加大对贵州原产地品种培养和开发力度,并在这个基础上打造贵州茶独有的味道和品牌。
再次,要加强生产工业化和标准化的力度,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中国茶要走向世界,就必须走工业化和标准化的道路。考察组在广东英德考察时发现,英德红茶的制作工艺和质量已经达到国际高级红茶的标准。英德地区的茶叶生产,不论是水肥一体的智慧型茶园,包括现代机器人采茶等技术在内的全过程不落地的机械化生产工艺,或是由院士团队研发的生物虫害防治技术,以及即将投产的精制茶生产线,可以说都代表了目前中国茶叶生产的最高水平。英德红茶以出口为导向,具备英式红茶香高味浓的品质,尤其适合添加各种味道,很受国际市场的欢迎。英德红茶今后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在细分客户群体上下功夫,为消费者定制个性化产品,充分满足各群体的需求。
3.2 多渠道赋能,推动茶产业发展
一是要注重挖掘地方茶的文化和历史底蕴。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地区茶文化、茶历史、茶传统的挖掘,通过文化赋能,塑造茶品牌。二是深入开发茶的附加值。湖南黑毛茶采摘时间从谷雨一直延续到芒种。采摘的毛茶依据不同的口感要求进行拼配,延伸了茶叶的产值。君山黄茶采用独特的窖藏和发酵工艺增加了附加值,英德红茶也依托其独特工艺延伸了茶叶的产值。三是依托科技创新开发适应新型消费者的产品,实现茶消费市场的深度开发。衍生高科技茶品是笔者在考察中感触较深的产品形态。如湖南省茶业集团研发了臻溪“轻轻茶”黑茶金花茶产品,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这一产品还销售到了美国等海外市场。湘益集团根据现代快捷生活的要求,开发了湘益茯茶速饮产品,简化了泡茶程序,很受市场欢迎。湖南省开发了紧压茶、迷你小金砖等黄茶品种,迷你小金砖甚至在旅游市场的伴手礼品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3.3 支持创业能人,搭建良好产业发展平台
这里提供两个个案。考察组在湖南吉首隘口村考察时发现,这个90 年代95%的人口是贫困人口的小山村,近年来在创业能人的带动下,凭借茶叶种植加工以及茶叶品牌销售实现了全村脱贫。2009年,向天顺辞职返乡开始种茶。当时村里只有130多亩茶叶,没有形成品牌,市场也没有打开。在当地农业部门的鼓励下,向天顺自筹4 万元再加上35 万元贷款,开始动员村民种茶或恢复茶园。
在他的带动下,隘口村凭借茶产业合作社这个平台,打造了“湘西黄金茶”品牌产品。目前,隘口村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15000 多亩,全村人均年收入增加超过8300 元,预计到2020 年人均年收入可达2 万元以上。隘口村吸引了大量年青人回乡创业,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也留住了年青人。
在参观贵州都匀毛尖镇阳坪村的百尼茶庵茶叶有限公司时,笔者了解到,公司总经理饶文兵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企业家,牵头组建了崖边野茶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一百多户入社,现在的百尼茶庵年加工茶叶4 万担以上,年收入近8000 万元,成为当地一家知名的龙头茶企[5]。饶文兵的大儿子大学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带着媳妇回到茶庵铺,帮助父亲从事茶叶生产,目前主要从事电子商务与销售和茶旅融合发展工作;小儿子还在上小学,已经是一个有模有样的小小茶艺师,曾在香港茶展上惊艳亮相。
此外,结合目前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以及中国茶产业“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中国茶产业要发展,还可以在如下方面下功夫,如利用“互联网+”调整中国茶产业结构;借鉴奈雪の茶、茶颜悦色等有代表性的茶饮品牌的销售传播模式;多元化挖掘茶产业文化资源,构建茶道哲学,完善茶学科构建,促进茶学进一步发展;讲好中国茶故事,在我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以茶为媒,加强“茶文化共同体”建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