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辅导员工作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
2020-03-14尚文勤
耿 俣,尚文勤
(1.合肥学院先进制造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2.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不同的情绪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主观感受,比如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使人愉悦,消极悲伤低沉的情绪使人痛苦。人们总是希望能够多一些喜悦,少一分烦恼,更希望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产生的所有情绪都转化为正面情绪,或者尽可能地减少负面情绪,因此如何管理情绪就自然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目标。目前,人们普遍地把情绪管理能力的高低作为衡量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尺度。高校教师是大学生智力开发和个性的塑造者,被公认为是我国社会综合素质较高的人群,对全民族素质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是高校教师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发展的核心引导者和管理者,这也使得高校辅导员的情绪管理能力备受关注。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情绪的表现特征
人们在认识、改造世界的历程中,不同的工作对象、内容、任务和环境会对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不同的情绪。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工作内容是学生教育引领,工作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时代新人。学生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看,学生工作属于人对人的工作范畴。大学生是一个具有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知识面广、年龄相仿等特点的社会群体,在对大学生群体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总会产生独特的内在主观体验。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情绪就是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各种情绪的总称。
高校辅导员工作情绪的表现特征,是由其具体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高校辅导员处在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前沿阵地,所从事的学生工作不仅包括管理学生的基本生活行为,还包括学生思想的引导、教育,加上奖勤贷助补保、班级管理、党建等其他大量、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以至于辅导员工作被人形象地说是“5+2”“白+黑”“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辅导员=民工的体力+领袖的头脑+外交官的口才+神经病的忍耐”,是学生的生活保姆、消防员、心理医生、爱情专家、扶“贫”专干……不难看出,当前辅导员工作普遍强度高、范围广、繁杂、责任大。在这种环境背景下,辅导员普遍表现出疲劳、紧张、敏感、烦躁、易怒、消极、逃避、注意力不集中、成就感低、缺乏自信等一系列不良情绪。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情绪管理的意义
“情绪管理就是通过有效的方法,认知自我情绪,合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同时,要学会认知他人的情绪,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体会到积极的情绪带来的生活和工作上的积极变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身心健康水平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2]高校辅导员有效地管理情绪,对辅导员自身健康与事业发展、工作成效提升、学生素质提高等各方面均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
(一)有利于辅导员身心健康与事业发展
“情绪智力影响着情感的建构与调节,在社会动机行为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使它成为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3]不良的情绪不仅直接影响辅导员的生理健康,更重要的是会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据医疗部门调查研究显示,长时间处在不良情绪状态下,容易引发人的心血管疾病、肝病等,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因此,辅导员在较为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下,不但有利于身心愉悦、工作注意力集中,而且有利于容易感染身边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有利于各项学生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校辅导员是服务型岗位,辅导员在工作中付出智力与体力的同时还要付出情感,其情绪智力水平和情绪管理能力结果直接影响工作成果与工作目标的达成。”[4]各项学生日常工作顺利开展需要学生的配合。高校中作为和学生关系最亲近的辅导员,必须有效地管理情绪,恰当地表达情绪,才能以积极地情绪感染学生,和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从而保障各项学生日常工作的扎实、顺利、高效开展。
(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5]当前,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最持久的教师。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楷模,辅导员的各种思想、行为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是辅导员综合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辅导员管理情绪的能力容易被学生们模仿、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情绪管理能力的路径
辅导员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辅导员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既需要辅导员个人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下功夫,增强“内力”,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联合,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外力”。辅导员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要依靠社会、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和辅导员自身共同发力,形成“合力”。
(一)建立稳固的辅导员工作管理情绪外部保障系统
自2004 年来,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与文件,为辅导员职业的发展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在高校实际工作中,由于辅导员工作面广、内容繁杂,辅导员岗位容易被大众误以为就是“杂务岗”,工作“技术含金量低”,准入门槛低。“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系统中的个体能进行各种信息交流,社会支持网络使个体获得各方面支持,个体也能明确感受到存在感、价值感和归属感,有助于减轻生活压力,调节情绪健康。”[6]21因此,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管理情绪的外部保障系统,助推辅导员工作情绪管理能力提升。
1.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美誉。国务院、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应从顶层设计着手,着眼全局,出台、完善相关政策,保障高校辅导员的地位,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美誉。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社会对在高校工作人员的认识还停留在要么是上课的老师,要么是承担领导的管理人员,提及辅导员时大多需要解释一番,才能得出类似中小学班主任的结论,也就意味着其工作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发挥的作用也是极其有限[7]。此外,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43号令)的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承担着思想理论教育、价值引领、党团、班级建设、学风建设等多项工作,工作内容涉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辅导员几乎和高校所有的职能部门都有工作交叉,被“多头”领导,以至于在学校内部,专业教师、学生,甚至辅导员自身都觉得其地位较低。
2.制定切实可行的辅导员发展保障政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中央精神,结合各省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督促各高校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制度。如建设各类辅导员研修基地,提升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培训水平,加大选派辅导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力度以及出校(省)研修访问,提高辅导员工资待遇,保障辅导员职称评审等。
(二)注重构建和谐的辅导员工作管理情绪关心支持机制
高校辅导员生活、工作在学校里,学校的工作环境能最直接地影响辅导员的情绪。因此,高校应建立全方位的辅导员关心支持系统。
1.注重辅导员精神激励。“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发挥的作用和付出的心血不亚于专业教师,因此要突破陈旧观念,肯定辅导员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仅面向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做宣传,面向学生的宣传尤其重要。”[8]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在学校内部,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流少等原因,导致辅导员工作的内容、岗位职责等不能被其他专业课教师和相关行政、教辅部门了解。因此,学校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协调好辅导员和教学、教辅部门的关系,营造辅导员良好的工作环境。此外,高校辅导员所开展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工作,导致工作成果不易量化。因此,学校应在评奖、推优等方面制定科学公平的实施细则,加强辅导员精神奖励。
2.落实“摸得着、看得见”的具体政策。高校应加强调研,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制定能有效解决辅导员具体困难的措施,并狠抓落实。(1)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承担大量的院系行政或者教学辅助工作,学校应明确要求各二级学院不布置辅导员岗位职责以外的其他工作。(2)辅导员大多年龄集中在25—35 岁,家庭负担相对较重,学校应给与辅导员更多的人文关怀。(3)辅导员大多数工作年限短、职称不高导致收入普遍偏低,因此学校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辅导员收入。(4)学生在正常辅导员的工作时间都在上课,导致大量的学生工作都在辅导员非工作时间内开展,学校应制定灵活的考核方式考核辅导员工作。(5)辅导员的主职工作是学生工作,导致辅导员的科研、教学等工作相对薄弱,学校应严格落实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在辅导员评职称时单列指标,单独评审。
(三)高校辅导员自身应苦练“内功”,强化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辅导员应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在工作中不断地研究情绪产生的深层次根源,通过生活实践锤炼品格,培养心胸宽广的情怀,掌握与驾驭情绪管理的能力。
1.辅导员应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身对情绪的认识。“情绪心理学的认知理论表明,认知在情绪中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6]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正面、负面的情绪。因此,辅导员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认识到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存在的自然与必然性,进而全面地把握各种情绪的特点,为更好地调节情绪做好准备。
2.辅导员应努力工作,提升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并不断地研究情绪产生的深层次根源,有效管理情绪。“辅导员工作不仅需要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也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2]辅导员应清楚地认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的负面情绪其根源都来自于我们自身。比如,作为一线辅导员,时常会因为自己带的学生不尊重自己或者不认可自己的观点而苦恼,但我们有没有检视过自身存在的不足:我们是否做到了尊敬学生,我们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的行为是否恰当……再者,当辅导员受到某些“不公正待遇”时,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自身的水平与能力是否达到“公正待遇”的资格或者标准。
3.辅导员应掌握科学的情绪调控方法。“情绪调控是指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9]辅导员要适时地表达合理的诉求,时刻要保持沉着冷静。辅导员应掌握缓解、消除负面情绪的方法。比如,愤怒的情绪应延迟、缓慢爆发;忧伤、黯然的情绪应恰当地宣泄;紧张的情绪应有效地转移;特定情绪的“阿Q 精神胜利法”等。
4.辅导员应锤炼意志,培养情怀,提升境界,从根本上驾驭情绪。辅导员应掌握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系统地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立足岗位,脚踏实地,落实好党的育人方针政策,全力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加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结合实际,制定合适的目标,形成合理的职业期望;把握思政工作规律,从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完善学生出发,利用好社会、学校和学生家庭等资源,协同开展育人工作;养成认知他人情绪的习惯,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磨砺品格,提高党性修养,按照共产党人的标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语
高校辅导员的情绪管理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依靠完善的外部支持系统,也需要高校辅导员个人加强锻炼,综合提升。“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辅导员群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是大学生心智成长的导师,也是跟大学生关系最亲密的直接管理者,对其成长有着潜在的深远影响。”[10]因此,高校辅导员情绪管理等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无论对于辅导员自身健康与事业发展,还是对于高等学校高质量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