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中的阴柔美
2020-03-14李忠洋
黄 炬,李忠洋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周易》以“阴阳”“刚柔”来解释万事万物的运行变化,这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并且影响到了文学的理论领域。刘勰、严羽等文论家对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都做出了精彩的论说。清人姚鼐是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在《复鲁絜非书》一文中,对阳刚与阴柔两种作了并非系统的理论阐释①其文曰:“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阳刚风格的景物意象是高大、威猛、壮丽、惊心动魄的,而阴柔风格是弱小、柔媚、秀丽、赏心悦目的;阳刚风格的意境是雄浑开阔、气势飞腾的,而阴柔风格是清新淡雅、宁静恬适的;阳刚风格的人物是一种豪雄刚劲,积极向上的形象,具有振奋、热烈、昂扬的情感[1]96,而阴柔风格的人物是平和淡泊的,有时候也流露出隐隐的哀思,淡淡的忧愁的情绪[1]88-89。金依俚在《中国阴柔论与西方优美论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对阴柔美有过全面的论述:“既表现于手法措辞的婉转含蓄,更表现于婉转含蓄中令人心动神摇的情感的细腻缠绵,意境的空灵澄彻,格调的典雅疏致……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有了表现‘阴柔’美所特有的题材范围:如离愁别绪、伤春惜秋、游子思乡、男女恋情、官场失意或暮年悲绪。”[2]
“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3]5763这表现了李白刚强与豪放不羁的性格。他目中无人,自视甚高,抱负高远,有很强的自信心,同时又很天真。他这种自由自适的性格以至于初到长安就被贺知章惊呼为“谪仙人”。后世诗人、诗论家也多以“豪”“雄”等字眼来评价他的诗歌,如:严羽数次用“雄”赞赏他的风格②以“雄快”评《古风·其三》《幽州胡马客歌》《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以“雄丽”评《雉朝飞》《白马篇》;以“雄旷”评《送王屋山魏万还王屋》;以“雄豪”评《邺中王大劝入高风石门山幽居》。;“李诗思疾而语豪”[4](葛立方《韵语阳秋》);“雄豪空旷”[5](范梈《木天禁语》);“李才高气逸而调雄”[6]70(胡应麟《诗薮》)。严羽、葛立方等人所评价的李白的那种风格,在西方美学里被称之为“壮美”,大致上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里的阳刚之美。房日晰先生在《论李白诗歌中的阳刚美》一文对他的这一风格有过精彩的论述。其实,纵观李白的诗歌,也有阴柔美的一面。李白阳刚美的诗歌可以说是他理想型人格的体现,而他阴柔美的诗歌才更能体现真实的自己。
一、细腻哀愁的情感美
李白有不少诗歌是反映重大社会现实和历史问题的,显得雄深雅健。《远别离》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反映了权臣当道,皇权旁落的政治问题[7]。《金陵三首》《越中览古》等怀古之作,具有俯仰古今的气魄。但“谪仙人”毕竟也是凡人,李白也有七情六欲,甚至还有低沉的时候。一个人浪迹天涯的时候,他也会思念妻子,想念家乡;在人生失意的时候,他也会愁苦哀叹;在朋友困顿的时候,他还会表示关怀。这些感情并不像《胡无人》那样的热烈、激昂,然而却是人类内心最普遍、最柔软、最能激起共鸣的阴柔之情。
每个人都渴望家的归属感,思乡怀人是人类阴柔的感情中最动人心弦的主题。“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这首诗作于青年出蜀的时候,描写了他开始踏上人生征途时的心情很复杂。《太原早秋》中“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则反映了他挥之不去的乡愁。李白生性放荡,他也悔恨自己对妻子亏欠得太多:“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在《赠内》一诗中,李白悔恨自己只顾自己饮酒享乐,还要妻子服侍,他痛恨自己何异于周泽这样的薄情汉。李白宦游期间最愧对的恐怕就是妻子儿女。他虽然飘忽不定,但也有一颗柔软的心。他曾向妻子表达过自己居然还不如檐前的小燕子那么恋家的惭愧,哀伤一时难以遏制。他也确实深深地感受到了对妻子的冷漠所造成情感创伤:“妾似井底桃,开花向谁笑。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窥镜不自识,别多憔悴深。安得秦吉了,为人道寸心。”
“孔圣扰闻伤风麟,董龙更是何鸡狗。”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干脆失声痛骂那些投机取巧的小人,表达了将人生的痛感发泄完了之后又无可奈何之感。不同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诗喷发式的抒情,《劳劳亭歌》全诗悲感弥漫,却不点破,而是娓娓道来:诗人自矜有谢灵运般的山水之乐,有袁宏般的吟咏之趣,只恨没有像谢尚这样的知音来欣赏,只得自怜幽独。《春日独酌二首·其一》中“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壮志难酬,哪还有什么心思赏玩这大好春光?带给他的只是感物伤人,无所归依的痛楚。
李白性格爽朗,与友人临别之际表面上看起来豁达乐观,实际上他的感情也很细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创作了许多爽朗的送别诗,然而从他目送孟浩然远去直至消失在天际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情谊之深。又如《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山水掩映,浮云、落日、班马为点缀,这是一幅唯美的送别图。从表面上来看,这首诗好像没有什么情感色彩,但诗人以“孤蓬”喻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同时,诗人寓情于景,像他们这样的游子如浮云般漂泊不定,不知早已经历多少分分离离。而这一次离别,他们的绵绵情意偏偏就像夕阳那样,迟迟不肯落下山去,迟迟不忍离去,挥手告别的那一刻,马儿竟也为之动容。李白有时候也直截了当地抒发离别的哀愁:“我来竟何事……鲁酒不可醉。”《沙丘城下寄杜甫》开篇便劈空而来,径直抒发与友人分别的后悔和自责。对李白这么一个嗜酒如命的人来讲,酒在友情面前竟然会有索然无味的时候!友情之深可见一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愁友人之所愁,他将愁绪物化为了“月”这个意象,两人的友情因此才显得无比温馨。又如《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月明关山苦,水剧陇头悲。”诗人为友人的行役之悲苦而担忧,真正的友谊大概如此。其他如“相思无昼夜,东注似长川”(《送王孝廉觐省》),“寄情有流水,但有长相思”(《泾川送族弟錞》),都是李白对友情的热烈表白。
二、意象的柔和美与意境的清静美
李白热衷描写大江大河、日月、鲲鹏、长鲸等体型巨大、有气势、有力量的壮观景象,来营造雄浑的意境。这显示出他吞吐八荒,包揽宇宙的气魄。而李白笔下“月”“水”“云”等意象展现出的却是清幽、明丽、静谧的阴柔之美。“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该句意境清新明净,不染一丝纤尘。“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诗人于澄澈清净的湖景之中畅想帝子的美丽传说,空灵蕴藉,不觉心神荡漾。“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在无生命的事物上投射了人的情趣,在鸟飞云去的那一瞬间,诗人神悟到了人与山合二为一境界,意境虚美。“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以乐景写哀情,在明净秀丽的画面中融入了淡淡的愁思,诗歌的阴柔之美被展现得十分完美。
有人说中国文学是阴柔的“月亮文学”[8]。的确如此,“月亮既有美的外形,又有美的意蕴,具备‘形’与‘意’相结合的美妙意境”[9]。从思想文化方面讲,儒家倡导“仁者静”[10]87“温良恭俭让”[10]9,道家推崇“清静为天下正”[11]111“恬淡为上”[11]79的阴柔哲学观,确实会对文学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从人类的情感特质方面来讲,人的哀苦愁思往往在夜晚是最活跃的时候,诗人们于是进行了艺术加工,把情思融入柔和清静的月色中,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文学作品。李白十分偏爱“月”这个意象,在一些诗歌中充分体现了“月亮文学”的特征。《把酒问月》将月亮带来的历史、人生的困惑与感伤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出来:月亮通于人情,但它为什么可望而不可即?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为什么偏偏有一个孤栖的结局?人生无常,诗人只是希望对酒当歌的时候月亮能给他添一份美而已。诗人在《子夜吴歌·秋歌》中写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王夫之盛赞这两句诗是“天壤间生成好句”[12],因为李白将妇女的哀愁扩散成了人类普遍的情思,境界扩大了,所以夫妻间的这种人情美在他笔下才显得如此震撼人心。又如《玉阶怨》,不着任何情感色彩,仅从清幽的月色和人物神情入手,便创造出了幽怨而韵味悠长的意境。
“李白的诗是迸发式,宛若天际的狂飚,喷溢的火山,狂呼怒叱,纵横变幻,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威力,使读者在惊异之中得到美感。”[13]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李白这些具有阳刚美的诗歌有很激烈的主观情感,他将进取力与阻力所碰撞出来的情感火花喷涌而出,而且随意挥发,锋芒毕露,毫无凝滞。因而李白自诩“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傅绍良先生认为,“阴柔美表现为优雅、淡泊、愉悦、和谐的‘优游不迫’之美”[14]。李白的如椽巨笔也能写出“优游不迫”,读起来很轻松的诗歌。白云是一个象征隐逸的意象,诗人在《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中借云咏人,将隐者自由自适,无拘无束的气度与白云合二为一。“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望终南山紫阁隐者》),“目送去海云,心闲游川鱼”(《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与世无争,不羁绊于名缰利锁,并不孤独。因为“生命的本质是天性,是源于自然的”[15]。当悠然自得于山林之乐,如白云般舒卷自如,使身心得到放松的时候,才反而感悟到了万事万物的和谐之美。他的这些诗歌笔调柔和,没有发愤抒情时的狂风暴雨,也没有反映重大社会历史问题时的沉重感、力度感和高格调,只是以闲适的情调欣赏山林之乐,有望掉机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李白表现出来的“不思进取”“甘落人后”,似乎不符合人们所认识的形象。然而,有时候他锋芒过盛难免不为众容,在经历人生的跌宕起伏后心态倒也平静了许多。
三、女性的阴柔美
(一)外在的形象美
李白的诗中塑造了不少女性形象,全面展现了她们外在的阴柔美。在《清平调三首》中以花作比杨贵妃,却不落俗套,加以露华、春风的润泽,融入群玉山、瑶台等仙境的衬托,将她刻画成了缥缈不定的仙女。《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则通过“霓衣不湿雨……凌波生素尘”这么一个虚写镜头将女道士神化了。《上元夫人》中西王母的小女(上元夫人),美目传情,飘逸动人。李白从穿着打扮、举止神态,对她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一》刻画了娇小可爱的宫女形象,令人怜悯。
《子夜吴歌·夏歌》诗中语:“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西施,原本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平凡女子,却不幸沦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西施》)对于勾践破吴后西施的踪迹,人们已经寻觅了上千年。范蠡携西施泛舟五湖的美丽爱情,只不过是“东汉以后人们的一种传说,未见有确凿的证据”[16]。李白有一定的历史洞察力,他没有人云亦云,他更愿意相信西施其实早已淹没在政治的烟尘之下。在《王昭君二首·其二》中用“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表达了对王昭君瞬息变化的身份中饱含多少无尽的感慨啊!一方面,这是对王昭君时运不济的同情;另一方面,王昭君虽貌绝天下又如何,同样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在封建政治里,像西施和王昭君这种貌美的女子,往往是悲剧的代名词。
李白有过一段宫廷生活的经历,《长门怨二首》等诗真实地写出了深宫美人的境遇。这群女子远离父母,幽居深宫,能够得到皇帝恩宠的屈指可数,大部分人都将要孤老于此。“更有欢娱处,承恩乐未穷。谁怜团扇妾,独坐怨秋风。”《长信宫》描写了被宠幸的害怕失宠的那一天,未得宠的哀怨终生,整个宫廷里都弥漫着女性的这种怨气。而李白笔下的民家女子却散发着天然的朴素美和纯真的性情美,别有一番风味。《越女词五首》全面展现了吴越地区的女性情态,这些民间女子没有华丽枷锁下深宫美人的幽怨,她们敢于自由大胆地追求爱情,显得活泼开朗,淳朴自然,生气勃勃。
(二)内在的情感美
李白那些“女儿态”的诗歌,心理描摹精细,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充分展露了女性的心灵世界和人情美。
《子夜吴歌·冬歌》刻画了一副妻子在冬夜寒灯下为征夫缝制衣物的温馨画面,感人肺腑。《去妇词》《寒女吟》是弃妇痛苦的心理独白,令人感慨唏嘘,不禁激起了读者的同情。《江夏行》抒发了商妇的悲哀:丈夫婚后不久便远行经商,没有音信又逾期不归,她埋怨这样的丈夫还不如那些至少当前还能够朝暮与共的轻薄儿!《古意》是一首怨妇诗,因长期两地分隔,无依无靠的妻子担心丈夫变心,于是进行了一番自我表白。《长干行二首》描写了一对青梅竹马相识、相恋、相爱的情感历程,着重表现了妻子的思念之苦。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大兴兵戈,“四夷有弗率者,皆利兵移之,蹙其牙,犁其廷而后已”[3]6109。这一时代背景同时铸就了李白诗歌的阳刚美和阴柔美:一方面,李白是一个抱负心极强的人,《胡无人》《出自蓟门北行》等诗渴望建功立业,高唱入云,豪情万丈;另一方面,李白也洞察到了频繁的战争拆散了万千家庭,《乌夜啼》《捣衣篇》《折杨柳》等诗中的思妇,实则是盛唐气象的悲剧。这些柔弱的女子并不奢求丈夫能给她们带来荣华富贵,能够长相厮守便是最大满足。
《采莲曲》《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六》等民歌中的民俗风味和生活情调,没有历史人物的深沉感、游侠的放荡感、仙人的神秘感,而是一种亲近感。《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写的是李白夜宿民家的所见所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们,夜以继日地辛苦劳作。她们生计艰难,却毫不吝啬地把最好的食物留给客人。对李白这么一个长期混迹于上层社会的人来说,肯费笔墨来描写底层妇女的人情美,实属可贵。
四、诗法的隐喻美
李白“一生傲岸苦不谐”,自视甚高的他有时候不太愿意表露出自己脆弱的一面,于是只好隐约地抒发人生痛楚。他虽然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但毕竟岁月不待人,流落人间的“谪仙人”也会日渐老去。《古风·其二十七、其四十九》一诗模仿曹植的《杂诗七首·其四》,以美人容颜日衰自喻,抒发青春苦短、遭人馋毁、壮志难酬的感慨。《古风·其二十六、三十八、四十四》以香草芜没喻托君子在野,抒发怀才难遇的苦闷。“不如延年妹,亦是当时绝世人。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一贵复一贱,关天岂由身。”这首《中山孺子妾歌》大有喻托身世之感。《长相思》写了一个女子在清幽月色下的思念之苦,其中隐约有感叹仕进艰难之意。“诗意实本诸《骚》,盖有已近君而终不得近之怨焉。臣子睽隔之痛,思慕之诚,具见于此……不当仅作情辞读也。”[17]李白诸如此类的诗作还有《于阗采花》《怨歌行》《拟古十二首·其十一》,等等。“情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容易表达出来,为了能够将这一抽象的事物表现得更加具体且形象,就出现了隐喻化的表达方式。”[18]李白诗歌中的香草美人正是一种隐喻化的表现手法,它如山间美人,若隐若现,极富艺术感染力。
“大抵阳刚者气势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浩瀚者喷薄而出之,深美者吞吐而出之。”[19]李白的一些诗歌确实称得上是韵味深美,章法上极具吞吐之妙。《劳劳亭》中有“天下伤心处,天下劳劳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柳”这个意象通“留”,一般来说,柳色越青则喻示离情别绪越浓。而李白却大反其道,将高涨到了临界点的离情别绪,转嫁到了制造了“柳”这一离别气氛的春风上来,使春风“设身处地”地感受离别的滋味。春风确实也尝到了离别之苦,故而不再染青柳条而自讨苦吃,无理而妙。这样的曲笔不落俗套,避免了平铺直叙所带来的了无余韵之病,达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20]的优美意境。“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这首《乌栖曲》的章法别有一番风味:通篇写吴王的荒淫,以“乌栖”“半边日”“秋月坠江波”这些景物描写暗示时间的推移,我们由此得知吴王寻欢作乐已经有两天两夜了!最后一个单句虽然突兀,但韵味无穷。就吴王而言,是一丝迷惘和悲感,如此的荒淫无度还要继续下去吗?就诗人和读者而言,更像是一句谴问,吴王你能一直这样荒淫下去吗?“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首《春思》同样婉转深美:因为两地季节迟早的差异,这位妻子抱怨春风无端让她比丈夫承受了更多的相思之苦,同时也透露出了她的坚贞不渝。又如《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最后两句直白说出了思妇的情思,虽有损余韵,但其中也寄托了对征夫能够保家卫国的愿望,闺思在这里升华成了盛唐气象。盛唐气象带来了闺思,闺思又成就了盛唐气象,其中饱含着深厚的社会内容:这到底该是国家之幸,还是万千家庭的悲剧呢?这些诗歌吞吐而出,章法尤为委婉曲折,其内蕴读来真可谓是咀嚼不尽。
李白很擅长使用夸张的艺术手法,雄劲有力的笔势营造了飞腾震撼的气势,如:“燕山雪花大如席”“黄河落天走东海”,等等。而他的一些绝句并不用心经营什么技法,并不惊心动魄,只是淡淡的去写,淡到几乎看不出作诗的痕迹,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情思流动自然而然,而乡愁涌上心头仅仅只是在不经意抬头的那一瞬间。千百年来,这首小诗不知激起了多少游子的强烈共鸣!正是因为这种不用华丽的语言和热烈的表白来装饰,且是于自然之中触动的感情,才是最真、最荡气回肠的感情。又如《自谴》中:“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诗法极淡,但境界却清新唯美。其中隐隐约约藏着由乐到悲,乐极生悲的情感流动。“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6]117胡应麟此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