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分析的内涵、问题与策略
——基于教师培训视角
2020-03-14林小文
林小文
(福建教育学院培训管理处,福建 福州350001)
学习者分析是教师研究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做好研究学生的呼声越来越高,开展学习者分析越凸显出其紧迫性和重要性。但现实中,教师对学习者分析的重视程度、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实施成效高低不平。这与教师培训有着直接关系。一直以来,教师培训以学科的课程、教材和教法为主,忽视教师学习者分析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此,引导教师重视学习者分析,提升分析能力与技巧,需要开展和做好教师学习者培训。
一、学习者分析的内涵
(一)学习者分析的概念
《教育大辞典》对“学习者分析”的定义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包括学习者一般特征和学习者初始能力)及学习风格的分析工作。”[1]李静认为学习者分析的分析要素即学习者特征要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学习风格等维度。[2]陈智敏、吕巾娇、刘美凤等在对李静的《学习者特征要素体系》进行验证和重新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设计层次,按照“重要性”和“收集信息难易度”,开发出《不同教学设计层级学习者分析要素体系》(见下表)。
表 不同教学设计层级学习者分析要素体系[3]
在各教学设计层次中,学期层级关注的是共性且稳定的学习者特征,单元层级关注的是学习者的单元起始能力及与主题相关的经验,课堂层级关注的是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特征等。
(二)学习者分析的主要能力要求
学习者分析能力是指教师依据学习者分析要素体系,采集相关信息、分析出学生特征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能力:正确采集和客观描述信息的能力;准确判定学习特征的能力;提出优化教育教学建议的能力。
二、开展教师学习者分析培训的意义
(一)引导和助力教师落实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
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提出教师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017年9月党中央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要强化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四大关键能力。[4]这四大关键能力回答了新时代教育应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也对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这些能力,同时还能指导学生成长。
(二)有助于教师适应和加快推进教学范式转型
巴班斯基在《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提出,经常性、全面地、系统地研究学生,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前提。[5]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领域主要采用的教学范式是苏联教育家伊·安·凯洛夫“五步教学法”。在学习资源匮乏、学习渠道单一的时期,该教学法为确保教学质量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教学法因以教师、知识为中心,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不适应当前教学范式转型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学关系是“师生主体之间的指导学习”,教师是“学习的唤醒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自主者、探索者和发展者”。[6]这种“教”与“学”的关系与角色变化,要求教师具备学习者分析能力,通过研究学生,重新认识学生、读懂学生。
(三)有助于引导关注和促进教育微公平
随着宏观层面的教育均衡基本实现,保障教育微公平是重点。教育微公平是“在尊重和保证每个人平等享有(各种)教育权利和人格尊严的基础上,尊重人的差异性,保证其在教育中得到积极的、充分的发展,并对这种发展予以同等认同”。[7]学习者分析的假设前提是承认存在差异性。学生的个性、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及成长环境的差异影响其学业成绩。将同样的学科知识体系有效融进不同类型学生的知识体系,关键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生活经验和兴趣能力解构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和已有基础,在不同的情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7]可以说是精确的学习者分析结论决定教师向学生分别传递哪些知识以及如何传递,方可让每位学生得到适性、适时、适度、高效的学习。
三、教师学习者分析培训存在的困难
(一)理念认知方面认识不到位
在理念认知方面,中小学教师对学习者分析的认识不足和理解不深刻。一是认为学习者分析没有必要,只要做好学情分析、考情分析,同样能教好学生,深入到学生学习特征层面的做法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二是认为掌握大多数、共性的学生学习特点,对每一位学生都开展学习特征研究,将导致工作量增加,且就目前而言,掌握大多数、共性的学生学习特点,同样也能教好学生。
(二)培训能力方面资源不完备
在培训能力方面,存在培训师资、学习资源、实践基地校的匮乏。一是培训机构的专职培训师以学科教师为主体,缺少专门研究学生学习的教师,特别是有一线经验的高水平教师;二是关于学习者分析的相关学习资源尚不齐全与丰富,如对相关的指标体系、分析能力、分析工具、案例库等资源有限且分散,或基本没有;三是可用于开展下校实践的基地校库尚未建立。上述困难中,师资是最大难题。
(三)保障机制方面配套不齐全
在保障机制方面,关于学习者分析的信息化系统、训后跟踪指导机制等配套机制缺失。一是信息化系统尚待开发。没有统一、规范的学生学习特征管理平台,教师所采集的学生特征要素是分散的、措词五花八门的,无法快速高效共享、持续动态完善。二是训后跟踪指导机制有待建立。学习者分析是一项实践性强的工作,需要持续的训后跟踪和指导,紧靠短时间、认知层面的培训灌输,难以保证支持教师在实践中快速、持续地提供分析能力。
四、做好教师学习者分析培训的策略
(一)理念认识方面,引导教师重视学习者分析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引导未来的建设者——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生存。开展教师学习者分析培训的目的是提升教师研究学生的能力与水平,促进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培训机构在培训课程设置中应设置理念提升模块,通过学习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技能演练等方式,引导教师知晓学习者分析为了什么、弄懂什么是学习者分析、掌握怎样做好学习者分析。在内容讲授中,讲透开展学习者分析的意义和作用,感知开展学习者分析带来的受益;在演练和实践中,感知开展学习者分析的便捷和有效,增强教师开展学习者分析的意愿。总之,在理念认识层面,要引导教师重视学习者分析,愿意深入研究学生,与学生共同成长。
(二)培训能力方面,加快相关学习资源建设
培训机构需要从培训师资、学习资源、实践基地校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一是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的培训师资团队。培训师是培训的第一资源,也是最重要的资源。首先制订学习者分析培训师遴选条件。专职的要在该领域有一定的研究且有丰富的外单位师资资源,兼职的可以是该领域的理论研究者、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其次构建跨专业、老中青比例合适的师资库。专业背景不仅限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统计学、信息学等专业。老中青比例协调,以保障师资的健康发展。再次建立培训师进修机制。每代学生都有各自特点,学生的变化决定着培训师要加强学习。只有培训师持续学习,才能源源不断为教师提供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培训。最后是建立动态的师资管理机制。依据有授课教师的授课质量、参训人员的学习需求等,适时调整授课师资,以确保师资活力。
二是打造递进式、内容丰富的培训课程体系与相关工具库。首先是建立学习者分析要素体系。学习者要素体系是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可在对陈智敏、吕巾娇、刘美凤等的《不同教学设计层级学习者分析要素体系》进行验证、修正、改进和丰富的基础上,融入学科因素,构建各学科不同教学设计层级的学习者分析要素体系。以该体系为基础,构建出各学科教师学习者分析课程体系。其次加强实践层面研究,开发教师学习者分析的“问题—原因库”和“方法—工具库”。前者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问题及原因有深度剖析;后者为教师在学习者分析中选择方法和使用工具提供参考依据。再次是重视采集培训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开发和利用。参训教师的生成性资源具有针对性强、实效强的特点,经过二次加工与凝练,可快速充实和丰富培训机构的学习者分析培训课程体系。
三是设立学习者分析培训实践基地校。首先是制定学习者分析实践基地校遴选条件。依据学习者分析要素体系,设立综合性、或具有个别要素特色的基地校类别。其次是开展调研,根据中小学校特点与学校意愿,确定一定数量的、符合培训要求的实践基地校,并签订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与权利。最后是日常加强与基地校联系,做好共建工作。
(三)保障机制方面,加大投入提供保障能力
培训机构需要引导和携手中小学校在信息化系统、训后跟踪指导机制等方面加强合作,保障培训顺利落地并产生实效。一是中小学校要开发和使用学习者分析信息化系统。该系统与教育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对接,共享数据,减轻教师充分录入数据等工作量。二是建立训后跟踪指导机制。优质的训后跟踪与指导可以实现“一事三收获”。第一个收获是督促参训教师做好学习者分析,起到检验参训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培训成效的作用。第二个是推动培训师深入教学一线,提升培训师的实战指导能力,起到锻炼培训师资队伍的作用。第三个是收集真实案例,通过对案例开展分析研究,挖掘出有用信息,不断充实、丰富和更新学习者分析的相关资源与工具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