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有机无机肥氮投入比例对双季水稻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2020-03-14唐海明李超肖小平汤文光程凯凯潘孝晨汪柯李微艳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晚稻早稻有机肥

唐海明, 李超, 肖小平, 汤文光, 程凯凯, 潘孝晨,汪柯, 李微艳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长沙 410125)

合理施肥对土壤理化特性和土壤肥力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有研究显示,有机无机肥配施均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特性、维持稻田土壤生态环境,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培肥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生理特性,维持农业的可持续生产[2]。近年来,大量学者开展了不同施肥条件下稻田土壤理化特性、水稻植株生物学和营养特性及产量等方面变化的研究,刘恩科等[3]研究认为,长期施肥处理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明显高于不施肥处理;前人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培肥土壤,增加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改善植株各部位营养物质的分配与转运,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4-7];在不同施肥模式对植株理化特性影响方面,改善施肥模式(有机无机肥配施、科学的施肥比例)均有利于增强水稻植株功能叶的生理特性(保护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延缓叶片的衰老,从而提高水稻产量[8-11]。虽然近年来相关学者关于不同施肥管理措施对水稻植株理化特性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但是由于各个区域的外界气象因素、农作制度、施肥等田间管理措施不同,在不同施肥条件下水稻植株理化特性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湖南是我国重要的双季稻主产区,采取不同的施肥措施是维护稻田养分循环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基础,该区域粮食产量对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有学者开展了不同施肥模式下双季稻某一时期稻田土壤理化特性和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12-13],虽对早、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植株生物学和生理特性开展了部分研究[14-15],但在不同有机肥氮素占总氮投入百分比施肥措施条件下双季稻植株叶片生理生化特性和产量的变化还没有相应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南方双季稻区不同施肥模式大田定位试验为依托,开展不同有机肥氮素占总氮投入百分比施肥管理模式下双季稻植株叶片生理生化特性和产量差异研究,以探明水稻获得高产的生理基础,为双季稻区采取科学的施肥方式提供技术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7-2018年在湖南省宁乡市回龙铺镇回龙铺村(N 28°07′, E 112°18′)进行,试验地年均气温17.2 ℃,年平均降雨量1 553 mm,年蒸发量1 354 mm,无霜期274 d;试验田土壤为水稻土,河沙泥土种,为典型的双季稻主产区。种植制度为冬闲-双季稻,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条件良好。试验前稻田耕层土壤(0~20 cm)基本理化特性为:有机碳22.75 g·kg-1、全氮2.24 g·kg-1、碱解氮178.90 mg·kg-1、全磷0.66 g·kg-1、有效磷18.45 mg·kg-1、全钾14.45 g·kg-1、速效钾69.50 mg·kg-1和pH 6.80。

1.2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措施

根据N肥的不同来源,设5个处理:① 化肥N(M1),只施用氮、磷、钾化肥;②30%有机肥N(M2),30%有机肥N,70%化肥N;③50%有机肥N(M3),50%有机肥N,50%化肥N;④100%有机肥N(M4),100%有机肥N,不施化肥氮;⑤无N对照(M0),不施N,施用磷、钾化肥,磷、钾肥与M1处理相同。每个处理小区面积266.0 m2(13.3 m×20.0 m)。每个小区间用田埂隔开,保证各小区不窜灌、窜排;由于采取机插方式,为方便机械操作,采取大区试验,没有设置重复。保证早稻季和晚稻季各处理间一致的N、P2O5、K2O施用量(总施用量为化肥与有机肥养分含量之和),早稻季各施肥处理N、P2O5和K2O的总施用量分别为135.0、54.0和67.5 kg·hm-2;晚稻季各施肥处理N、P2O5和K2O的总施用量分别为165.0、45.0和90.0 kg·hm-2;施用有机肥的处理,早、晚稻季有机肥类型均为豆粕菜枯商品有机肥,早稻和晚稻季30%、50%和100%有机肥处理有机肥的施用量分别为828.0、1 380.0、2 760.0 kg·hm-2和1 012.5、1 687.5、3 375.0 kg·hm-2(有机肥养分含量均为N 4.89%、P2O51.73%和K2O 1.51%),各处理中不足的N、P2O5和K2O用化肥补足;早稻和晚稻季,有机肥和P2O5均作基肥结合土壤翻耕一次性施入;N按基肥、分蘖肥和穗肥比例为6∶3∶1三次施入,基肥和分蘖肥分别在稻田土壤翻耕和水稻移栽后7 d施用,穗肥在幼穗开始分化时施用;K2O按基肥和穗肥比例为5∶5两次施入,基肥和穗肥分别在土壤翻耕和幼穗开始分化时施用。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均按徐一兰等[14]的方法进行。

根据当地的生产实际情况,试验均采用当地主推水稻品种。为了减少水稻品种的差异对研究结果造成的影响,在2个不同年份中早稻均为常规稻,晚稻均为杂交稻。2017年,早稻和晚稻供试品种分别为湘早籼24号和金优59;2018年,早稻和晚稻供试品种分别为中早25和H优518;上述供试试验品种均从市场上购买。早稻和晚稻均采用机械移栽,行株距均为25.0 cm×14.0 cm,移栽密度均为28.61×104株·hm-2。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1.3.1样品采集 2017年和2018年,分别于早稻和晚稻的苗期(seedling stage,SS)、分蘖盛期(tillering stage,TS)、孕穗期(booting stage,BS)、齐穗期(heading stage,HS)和成熟期(maturity stage,MS)进行植株叶片样品的采集;水稻苗期和分蘖盛期,采集植株主茎最上展开叶;孕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采集主茎剑叶;上述早稻和晚稻的各个主要生育时期,每一小区随机选择15蔸水稻植株进行样品采集。

1.3.2叶片理化特性测定 叶片的理化特性测定指标包括: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脯氨酸(proline,Pr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均按参考文献[16]中的方法进行测定。

1.3.3植株光合特性测定 2017和2018年,分别于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进行植株叶片光合特性测定,测定指标为:SPAD值、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和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具体的测定时期、部位和方法等均参照参考文献[15]。

1.3.4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 分别于早稻和晚稻成熟收获时进行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测定,其测定指标和方法等均参照参考文献[15]。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3和DPS 3.1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下水稻叶片丙二醛含量

图1显示,早、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不同施肥处理水稻植株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均呈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在各个施肥处理中,均以无N肥(M0)处理为最高值,均显著高于30%有机肥N(M2)和50%有机肥N(M3)处理(P<0.05)。早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均以100%有机肥N(M4)处理叶片MDA含量为最高,与化肥N(M1)处理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各处理叶片MDA含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M0>M4>M3>M2>M1。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植株叶片MDA含量大小顺序分别表现为M0>M4>M3>M2>M1(2017年)和M0>M1>M2>M3>M4(2018年)。

注:不同字母表示同一生育期各处理间的差异在P<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同处理下水稻叶片脯氨酸含量

从图2可以看出,早稻和晚稻整个生育期,各处理水稻植株叶片脯氨酸(Pro)含量呈抛物线变化趋势,均于齐穗期达到最大值;在各个处理中,Pro含量均以M0处理为最高,均显著高于M2处理(P<0.05)(图2)。早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M4处理叶片Pro含量与M1和M2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分蘖盛期、孕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M2处理叶片Pro含量均高于M1处理,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植株叶片Pro含量大小顺序分别表现为M0>M4>M3>M2>M1(2017年)和M0>M1>M2>M3>M4(2018年)。

注:不同字母表示同一生育期各处理间的差异在P<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水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

2.3.1叶片SOD活性 图3显示,早稻和晚稻整个生育期,各处理叶片SOD活性均于齐穗期达到峰值;M1、M2、M3和M4处理SOD活性均显著高于M0处理(P<0.05)。早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M1、M2、M3和M4处理叶片SOD活性均显著高于M0处理(P<0.05);其大小顺序均表现为M1>M2>M3>M4>M0。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植株叶片SOD活性大小顺序分别表现为M1>M2>M3>M4>M0(2017年)和M4>M3>M2>M1>M0(2018年)。

注:不同字母表示同一生育期各处理间的差异在P<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

2.3.2叶片POD活性 图4显示,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叶片POD活性均于齐穗期达到最大值;M1、M2、M3和M4处理叶片POD活性均显著高于M0处理(P<0.05)。早稻全生育期,M1处理叶片POD活性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晚稻全生育期,2个不同年份,植株叶片POD活性分别以M1和M4处理为最高,与其他处理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

注:不同字母表示同一生育期各处理间的差异在P<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

2.3.3叶片CAT活性 从图5可以看出,早、晚稻整个生育期,不同处理植株叶片CAT活性均于分蘖期达到最大值;M1、M2、M3和M4处理叶片CAT活性均显著高于M0处理(P<0.05)。早稻全生育期,M1处理叶片CAT活性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晚稻全生育期,M1和M4处理叶片CAT活性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

注:不同字母表示同一生育期各处理间的差异在P<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

2.4 水稻植株叶片光合特性

2.4.1叶片SPAD 早稻和晚稻整个生育期,各处理植株叶片SPAD值均于分蘖盛期达到峰值(图6)。早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SPAD值大小顺序表现:M1>M2>M3>M4>M0;其中,以M1和M2处理叶片SPAD值均为最高,均显著高于M4和M0处理(P<0.05);M3处理叶片SPAD值与M0处理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晚稻整个生育期,M2和M3处理叶片SPAD值均显著高于M0处理(P<0.05);各处理叶片SPAD值大小顺序分别表现为M1>M2>M3>M4>M0(2017年)和M4>M3>M2>M1>M0(2018年)。

注:不同字母表示同一生育期各处理间的差异在P<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

2.4.2叶片净光合速率 图7显示,早、晚稻整个生育期,不同处理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Pn)整体为抛物线的变化趋势,均于齐穗期达到峰值。早稻全生育期,M1处理叶片Pn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M2、M3、M4处理叶片Pn与M0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晚稻全生育期,M1、M2、M3和M4处理叶片Pn均显著高于M0处理(P<0.05);其大小顺序分别表现为M1>M2>M3>M4>M0(2017年)和M4>M3>M2>M1>M0(2018年)。

2.4.3叶片气孔导度 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叶片气孔导度(Gs)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均于分蘖期达到峰值(图8)。早稻和晚稻各主要生育时期,M1、M2、M3和M4处理叶片Gs均显著高于M0处理(P<0.05)。

2.4.4叶片蒸腾速率 从图9可以看出,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植株叶片蒸腾速率(Tr)均于齐穗期达到最大值。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M1、M2、M3和M4处理植株叶片Tr均显著高于M0处理(P<0.05);但M1、M2、M3和M4处理间叶片Tr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图9)。

注:不同字母表示同一生育期各处理间的差异在P<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

2.5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表1表明,2017年和2018年早稻M1、M2、M3、M4和M0处理间的千粒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M1处理的有效穗和每穗粒数均显著高于M0处理(P<0.05),M0处理结实率与其他处理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M1和M2处理早稻产量均为最高,均显著高于M0和M4处理(P<0.05);M1、M2、M3和M4处理产量均高于M0处理,分别比M0处理增加1 680.0、1 606.5、1 267.5、795.0 kg·hm-2和2 401.5、2 339.0、2 212.0、2 143.0 kg·hm-2。M1、M2、M3和M4处理晚稻有效穗均显著高于M0处理(P<0.05),但这4个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M1处理每穗粒数均显著高于M0处理(P<0.05);M0处理结实率与其他处理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千粒重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M1、M2、M3和M4处理晚稻产量均显著高于M0处理(P<0.05),分别比M0处理增加 2 382.0、2 196.0、2 091.0、1 830.0 kg·hm-2和 1 962.8、2 041.5、2 096.0、2 182.0 kg·hm-2。

表1 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

3 讨论

3.1 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稻田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受较多因素影响,施肥措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其中有机无机肥配施条件下培肥土壤和水稻增产的效果均为最佳[4, 17]。本研究结果表明,与无N肥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M1、M2、M3和M4)均有利于增加水稻产量,其可能的原因是施肥措施可维持土壤肥力或培肥土壤[14],为水稻植株生理活动提供养分来源、改善植株的光合特性,扩大水稻的“源”,并协调植株的“源”和“库”关系,促进物质向“库”转运[7],为水稻获得高产提供了物质保障,这与唐海明等[5]和徐一兰等[6]的研究结果相似。

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下早稻产量大小顺序表现为M1>M2>M3>M4。其研究结果与徐一兰等[6]的研究结果不同,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早稻所采用的品种均为常规稻,植株长势和对营养物质吸收能力一般、生育期较短,且在该阶段内外界气温较低,采取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肥模式有利于为植株全生育期生长发育提供均衡的养分[11],增强了植株对营养物质吸收利用、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为植株干物质积累提供了光合物质来源,为水稻高产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施用有机肥的处理中,其产量随着有机肥施入量比例的增加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其可能的原因是早稻生育期较短,且在该阶段内外界气温较低,所施用的有机肥分解缓慢、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与植株生长出现竞争,影响植株对营养物质吸收利用和生长发育,降低了植株部分生理特性和光合产物来源、干物质积累,进而影响水稻产量。

不同年份间各处理晚稻产量表现各异,第1年试验施用化肥处理晚稻产量高于有机肥处理,其可能的原因是试验初期早稻季所施入的有机肥在晚稻季的效果还未体现出来,且晚稻季所施用的有机肥在分解过程中对植株生长发育、部分生理活动均有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水稻产量。第2年试验,有机肥处理晚稻产量均高于单独施用化肥处理,其可能的原因为连续两年定位施用有机肥有利于培肥土壤,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和物质来源[7];其次,随着有机肥施用年限的增加,早稻季施用的有机肥在晚稻季具有一定的后效作用,缓解了有机肥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与植株生长的竞争;晚稻季外界气温较高、有机肥腐解快,能为水稻生长提供持续均衡的物质来源(缓效和速效养分),为增加植株的生理活动和干物质积累提供了物质保障,从而有利于水稻高产;在各个有机肥处理间,水稻产量随着有机肥施入量比例增加呈增加的变化趋势,这可能是因为随着有机肥施入量的增加改土培肥效果更为明显,虽然在不同年份水稻品种不同,但由于定位施用有机肥处理后均能为植株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和养分[18],增加了植株各部位干物质积累量,从而有利于水稻获得高产。另一方面,这也可能与所选择水稻品种有关,其植株根系的生长特性、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均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株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和生产能力,从而影响水稻产量[19]。在本研究中,水稻产量的高低还与所施用有机肥种类和外界气温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具体的影响效应还需开展长期定位试验进行验证。施用化肥也有利于增加晚稻产量,其原因可能是单独施用化肥条件下,有利于改善土壤的部分理化性状[14],为植株的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提供相应的养分来源,进而影响水稻产量。

3.2 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均是体现作物受渗透胁迫程度高低重要的指标[18,20];保护酶系统是作物体内活性氧清除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所引起的不利影响等方面起着保护作用[19]。光合产物是水稻干物质的主要来源,与品种类型、农作制度、施肥、灌溉、温度和光照等因素密切相关[21],其中施肥模式和品种类型均是影响植株生理活性的关键因素。在本研究中,与无N肥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M1、M2、M3和M4)均不同程度地增加双季稻植株叶片保护酶活性、降低MDA和Pro含量,增强叶片的光合特性,这与袁颖红等[9]和唐海明等[15]的研究结果相似,其原因为施肥有利于改善土壤部分物理结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14],为水稻生理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和物质来源,从而减轻植株的膜脂过氧化、增强保护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同时,施肥措施有利于协调水稻个体与群体间的矛盾,易形成高质量、高光效群体[8-9],增强叶片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和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为水稻获得高产提供了物质保障,这与张玉平等[10]研究结果相一致。

本研究中,不同年份各处理水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表现不同,这可能是品种与施肥交互作用的结果。早稻生育期,施用化肥和30%有机肥处理提高水稻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效果最佳,其原因可能是早稻品种均为常规稻,植株地下和地上部长势一般、肥水需求量较少,且在早稻季生育期较短、气温较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施用化肥和30%有机肥的措施均能及时为水稻提供充足的养分来源,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和增强植株保护酶系统活性,其大小顺序与早稻产量的顺序一致。各施肥处理晚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在两个年份的表现各异,第1年试验施用化肥处理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均高于有机肥处理,这与唐海明等[15]的研究结果不同,其原因可能是早稻季所施用的有机肥在晚稻季的效果还未体现出来,施用化肥或高比例化肥处理所提供的速效和部分缓效养分均能满足植株生理活动的需求,从而增强了植株保护酶系统活性和光合特性。第2年试验,有机肥处理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均高于化肥处理,且随着有机肥施入量比例增加呈增加的变化趋势,这可能是因为在连续施用有机肥条件下改土培肥效果最佳[14],为不同水稻品种植株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和养分来源,减少其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竞争,增强了植株保护酶系统活性和改善光合特性;另一方面,这也可能与不同年份所选择水稻品种有关,其植株根系在不同生育阶段生长特性、对营养物质吸收利用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株生长发育,植株地上部生理特性和光合生产能力,从而影响水稻产量[19]。

本研究仅针对不同有机肥氮素占总氮投入百分比施肥条件下双季稻植株叶片保护酶活性、光合特性和产量进行了研究,在长期定位试验平台条件下双季稻田土壤微生物学和植株营养特性等方面的变化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

猜你喜欢

晚稻早稻有机肥
早稻迎丰收
晚稻帖(外一首)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增长2.7%
生物有机肥添加量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农作物产量和肥料投入影响的研究
宋代早稻若干问题探讨
猪粪变有机肥一年卖了3个亿
浅谈施用镁肥对晚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广州乘车海南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