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留守儿童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和人物形象刻画
2020-03-14张俊
摘 要:对于纪录片来说,叙事策略和人物形象刻画关乎到作品的完成度和成功度,所以把握好纪录片创作的这两个方面尤其重要尤其重要,本文主要以笔者自己的作品《留守的花》为研究素材,通过分析研究素材来探讨留守儿童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和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以此求得在创作相关题材作品时的成熟经验,为其他创作者在这个题材上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留守儿童;人物形象刻画;视听语言;叙事策略
一、叙事策略
1.时间线叙事,展现故事流畅
在记录片的创作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事,所以笔者在第一次独立创作这个作品时,首先采用的就是时间线叙事策略,拍摄前期的主要工作就是记录李一涵从早上起来上学、搭公车、回家做作业、吃饭以及和小伙伴们玩耍的记录,这一系列的时间线叙事最直观的给观众展现了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的状态,更多的直接给与观众直接的信息,使故事更加流畅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2.分段式叙事,突出故事结构
除了整体上的时间线叙事,因为主要人物的拍摄地点一个正在重庆一个在宁波,拍摄计划属于分段拍摄,这也正好使作品可以利用分段式叙事的策略,整个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段落,每个段落大概占用时常10分,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主人公李一涵的留守生活展开,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李一涵的父亲李华在浙江的务工生活展开。最后一部分是前面两个部分的碰撞结果,两段不同的日常生活相遇时又是一种什么状态则是第三段想要展现的内容,可以很好的展现经历过分别的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从而分析出留守儿童家庭的后遗症。
3.平行时空叙事,对比引发思考
最后,笔者在创作《留守的花》中还采用了平行时空叙事策略,在大致相同的时间段下向观众展现了李一涵和父亲李华分别在做什么,如早上七点李华开车上班,李一涵等公交车上学,下午李一涵和爷爷奶奶吃饭,这样的平行时空对比能够给观众带来最直观的感受,本应生活在共同屋檐下的他们因为距离和产生了那么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引发观众的思考和感想。
二、艺术手段
1.影像作品中的镜头运用
(1)穿插隐喻镜头,引发观众思考
隐喻镜头往往使用在电影电视剧的创作过程中,属于影像艺术中的一种形式,许多看似和作品毫无关系的画面,其实暗含了创作者许多想要传达的信息,为了更好更深刻的展现家庭的分离或父母与孩子的感情这两方面。笔者拍摄了电缆线上大鸟与小鸟的依偎与分离画面,还在拍摄了李一涵家里的母鸡带着一群小鸡仔捕食和母鸡对小鸡仔的保护画面,这些看似无关的画面穿插在故事的中间,能够引发观众对于家庭和亲情的一些思考和感想,也暗示着故事的主人公李一涵缺少家庭的细心疼爱和父母的贴身照顾。表达了作者对于留守儿童缺爱的思考和同情。
(2)合理利用特写镜头,突出叙事逻辑,展示故事情感
特写镜头往往是关键信息的展示和故事细节的描绘。由于本作品的篇幅较长大概有三十分钟,但是想要叙述的故事时间线漫长且信息含量较大,需要采用许多特写镜头展示关键信息,以防止作品故事核心不突出故事线散漫。作品中如展现人物情感的面部特写镜头,李一涵父亲抽烟思考镜头,还有对他们的日常餐食的特写,还有他们父女打视频的特写镜头,画面有开心的沟通也有争吵的愤怒和无奈。同时,为了按时事件线的结构和逻辑,拍摄了李华在医院做核算检测的特写镜头,交代了时间和社会背景。还有在李华自驾从到宁波到老家重庆酉阳的行程中用大量的特写镜头交代了路程1600公里和用时跨度20多个小时,展现了留守儿童家庭相聚的现实困难和不易。情感上也能引发观众的共鸣,长距离的跋涉画面也能突出留守儿童的现实困境,距离是他们目前最直接的障碍和隔阂。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
1.旁观式记录,展现真实人物形象
本次创作主要采用了两种人物塑造的策略,一是采用冷静的旁观式记录,通过冷静的镜头语言记录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家庭,展现人物的真实形象,记录了大量李一涵独处的画面和他们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在家表现多为沉默、低落,在外的状态大多是安静、跟随、听指挥的一个小女孩形象,大量的旁观式记录深刻且详细的构建了李一涵自卑、内向、胆小和无主见的人物形象。
2.介入式引导,挖掘人物内在情感
除了冷静的旁观式观察外,纪录片的创作中,介入式的引导在挖掘故事情感和人物形象塑造上也极其重要,它是通过行为或者语言上对创作者的引导从而挖掘主人公内心的想法与情感。“作为审美特殊形态的纪实,就不是冷静的旁观、純粹的观察了,而是创作者对被拍摄者投入了情感与评价的‘参与的观察’了……参与的观察是建立在创作者与被摄者的交往的基础上的……参与的观察,还要创作者主动介入,人为的刺激和有意识的诱发。”这就是所谓的介入式引导。
在纪录片《留守的花》人物塑造过程中,笔者采用的就是介入式引导主要体现在日常的拍摄沟通记录还有对主人公李一涵还有他的父亲李华进行的深度采访,通过多次长时间采访交流,一方面补充创作者的信息缺失部分,另一方面发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展现的故事和内心想法,引导他们积极的吐露自己的心声,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更加丰满。
参考文献:
[1]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6~57 页
[2]苗威. 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以《少年当自强》为例[D].暨南大学,2018.
[3]匡仁佳.镜头情感的营造与传达——中国留守儿童纪录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4]朱景和.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张俊(1995-)男,重庆市酉阳县,硕士,研究方向:电视新闻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