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道德与法治课堂,发展初中生道德素养
2020-03-14段振科
段振科
摘 要:立德樹人教育任务的提出,驱动着各学科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科能力的同时,多样策略地发展学生道德素养。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主要学科,在实施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更需要挖掘德育因素,展现德育因素。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从挖掘德育因素和展现德育因素两方面入手,详细阐述依托道德与法治课堂发展初中生道德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课堂;道德与法治;道德素养
驱动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科教学目标。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针对“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领域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此任务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化,也是主要途径。各学科是“培养人”的载体,实施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因素,以基础知识教学为载体,多样方式地展现德育因素,使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发展学科能力的同时,塑造道德认知,发展道德素养。道德与法治是以育人为主的学科,更需帮助初中生发展道德素养。笔者认为,在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应用如下策略融入德育教育,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一、挖掘德育因素,夯实发展基础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发展学生道德素养,离不开丰富的德育因素。挖掘德育因素,便于夯实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发展学生道德素养的基础。教师在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出德育因素,并以此为指导,走进现实生活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继续挖掘丰富的德育内容,实现德育资源的丰富。
以《诚实守信》为例,从主题可以看出,诚实、守信是这节课的德育因素。整节课从不同的角度对诚实守信进行了解说,旨在引导学生们做诚实守信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通过观看电视剧、阅读新闻等,了解到了诸多的诚实守信的人和事,早已对诚实守信建立了感性的认知。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以诚实守信为切入点,从生活中多种途径地挖掘诚实守信的人和事,将其引入到课堂上,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同时使学生通过迁移生活经验,自主地感受人、事中的道德内涵,自然而然地感悟诚实守信,形成诚实守信意识,促进道德素养的发展。
二、展现德育因素,驱动学生发展
挖掘德育因素是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德育教育的实现服务的。在挖掘了丰富的德育因素之后,联系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需要多种方式地将其展现给学生,辅助学生理解知识,增强学生道德认知,切实地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发展,提高学科德育效果。
(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思考是学生建立认知的主要途径之一。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最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围绕挖掘道德德育因素提问,不但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德育因素上,还可以使学生主动思维地探究德育内容,建立道德感悟,增强道德认知,促进道德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以《法律保障生活》为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经历了诸多的与“法律”有关的现象。立足学生们的生活经历,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法,向学生们展示真实的与“法律”有关的生活场景,自然而然地驱动学生们思考其中的问题。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呈现从商场购买假货的案例,引导他们思考要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会提到用法律的武器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对此,教师继续提问:针对这个案例,要如何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借此驱动学生们进一步地思考、探究。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法律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航,还积累应用法律保护合法权益的经验,便于在体验生活的时候知法、守法、用法。
(二)创设活动,引导学生体验
体验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主要方式。道德是较为抽象的内容,教师讲千万遍不如学生自己体验一遍。通过切身的体验,学生可以自主地感知到道德内涵,知道怎样做。道德与法治本身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学科。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联系教学需要创设实践活动,是可行的,同时可以驱动学生发展道德素养。
以《尊重他人》为例,尊重他人是学生们以实际行动来践行的。在组织了新知教学活动之后,大部分学生了解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积累了尊重他人的做法。所以,教师可以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们联系学习经验,从日常学习生活入手,编创不同的场景,演绎不同的角色,切实地展现不同的尊重他人的行为,通过直观的展现,储备经验。同时,通过切身体验学生们会进一步地增强尊重他人的认知,主动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提高发展效果。
总而言之,在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立足该学科的特点,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指导下,深入地挖掘德育因素,丰富德育资源,应用多样的策略展现德育因素,使学生通过体验不同活动,增强道德认知,积累道德经验,循序渐进地发展道德素养,为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兴锋.初中道德法治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探究[J].新课程(下),2018(11):285.
[2]葛红云.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德育功能的实现[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2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