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 给孩子一个爱上人生的机会
2020-03-13丛绿
丛绿
很多父母有这样的疑惑:现在为什么都在提生涯规划?它有什么作用?生涯规划不就是升學志愿填报、找工作吗?这是把生涯规划简单等同于职业指导,事实上,生涯规划早就不再局限于人与职业的配对组合,而是扩展到一个人终身发展的领域。
我们通过一个案例加以说明:一位大二女生学习化学专业,这是妈妈帮她选的,因为妈妈自己就是中学化学老师,她希望女儿读个硕士,将来也去中学做一名化学老师。可女生自己很不喜欢这个专业,更不愿继续读本专业的研究生。
想一想,你家小孩可能曾这样问过:“我长大了要做什么?”你的回答,其实就是在对孩子进行简单的生涯规划教育—引导树立生涯目标,为未来人生之路做铺垫。这种情况几乎每天都以各种形式发生在家庭中,即便父母没有任何生涯规划的意识,也总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引导着孩子。
为什么这个女生不喜欢化学专业,还要选择去读?
一是她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究竟喜欢什么。根据美国生涯教育理论家舒伯的理论,4~10岁属于空想期,在空想中自我扮演职业角色,这对职业志向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生涯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中小学就有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早在1974年,美国《生计教育法案》就规定:“生涯教育课程应面向所有的学生;生涯教育是一种持续性教育,自儿童早期直至中学后整个人生的历程。”在德国,幼儿园阶段就会给孩子们提供专门的实习场地,让他们有机会扮演医生、警察、教师等职业角色。
到了11~12岁,则进入了兴趣期,兴趣成为职业志向的主要决定因素,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常写的作文是《我的理想》 。如果空想期和兴趣期都没有对孩子进行生涯教育和兴趣探索,寄希望于孩子在高三报考时就能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专业,这是不现实的。
二是这个女生既不了解自己的能力与优势,也不知道本专业或相关职业所需的能力是什么,因为没有受过生涯规划教育。她进入大学才发现,其他同学做实验又快又好,但她即便让别人写下来详细的实验步骤与方法,依然很难记住;这次做了,下次很快又会忘记,而且总是显得笨手笨脚。
从她的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评结果来看,她具有较高的A型(艺术型)特征,这种人往往具有特殊的艺术才能和个性,但她学习的化学专业,要进行很多实验,需要的却是R型(现实型)特征,要动手能力强,善于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工作,而这正是她最不擅长的。
不同的个人特质不仅适应于不同的专业和职业类型,也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能够探索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可谓意义重大;包括情感的进展,都与这些个人特质密切相关。现在很多孩子面临的困境,如找不到学习的意义,没有学习动力,不知道自己喜欢或擅长什么,迷茫困惑等,其实都和缺乏生涯规划有关。父母和孩子倘若都认不清孩子的特质,就容易造成人生选择上的盲目、痛苦与时间精力的巨大浪费。
因此,生涯规划的要义在于引导孩子认识自我、开发兴趣、树立目标、提升选择能力,从而走好人生之路。正如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人类最美丽的命运、最美妙的运气,就是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同时获得报酬。”
没有规划的人生是一艘没有目标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越早帮助孩子养成自我探索的能力,就越能够清晰地了解孩子深层的天赋与兴趣、优势与劣势所在,适时调整生涯规划,在大部分时间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以此立足于社会,对于人生来说,这算是一种难得的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