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过春节的初心

2020-03-13本刊编辑部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0年1期
关键词:儿子

本刊编辑部

| 策划人小语 |

马上就要过春节了,你想好怎么过了吗?

有人可能会觉得,春节年年过,每年都一样,要么回家团圆,吃顿年夜饭;要么组团外出,来趟全家游。乍一听,好像很难过出新意了。可是忘了,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春节可是咱们中国独有的节日,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当然不只是吃饭、游玩这么简单了。

来来来,小婚家这就带大家跟随三个家庭去感受春节的独特魅力,教你如何带孩子过好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幸福春节。你会发现,找到过春节的初心,远比怎么过更重要。

中华民族拥有独特、璀璨和悠久的文化,春节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通过春节体验传统文化,这感觉酷毙了。

通过春节,体验传统文化习俗

文|帆帆妈

去年,距离春节还有一个月时,我就开始犯愁:这个年该怎么过?亲戚们组团去了三亚,只剩我们一家三口在北京过年。别人家团团圆圆,我们家冷冷清清。

一天晚上,我重温《中国诗词大会》,帆帆也很喜欢。他突然歪着小脑袋问:“小朋友为什么哭?”“因为他很喜欢诗词,却没有答完题,心里很难过。”帆帆又问:“他为什么喜欢诗词?”“因为诗词是咱们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宝贵的东西。”5岁的帆帆正处于“十万个为什么”阶段,马上又问:“什么是传统文化?”我灵机一动,与其用语言给孩子讲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不如在过年时带娃亲身体验一次,让传统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和老公一说,他也觉得挺有意思。

往年准备年货,我俩图省事,直接上网下单。这次,我们带着帆帆一起逛超市,买春联、福字、年画等。小家伙挑得那叫一个起劲儿,还问了无数个“为什么”。我和老公轮流解答,忙得不亦乐乎。

腊月二十三吃完晚饭,老公抱着帆帆读绘本《灶王爷》:“玉皇大帝问他:‘你们家今年情况好不好?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吗?灶王爷吃得嘴都张不开,只好含含糊糊地点点头:‘好。”这时,我捧着一堆灶糖跑了出来:“妈妈要用灶糖糊住帆帆的嘴巴啦!”帆帆兴奋得嗷嗷叫,迅速抽出一根灶糖追着爸爸糊,爸爸又拿着灶糖来追我。我们三个满屋子跑,手上、嘴上、身上都黏满了灶糖。帆帆感慨地说:“灶糖可真黏啊,难怪能糊住灶王爷的嘴巴!”

除夕上午,我和帆帆一起贴春联和福字。小家伙很卖力,自己踩着小椅子站上去贴。我一边递胶带一边说:“帆帆,你知道王安石的诗《元日》吗?”“知道,诗词大会里有,我会背!‘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笑着说:“帆帆背得真棒!‘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是桃符,古人把它挂在大门上辟邪,后来有人在桃符上写了字,就慢慢变成了春联。”“那明年过年,咱家可以挂桃符吗?”我连忙答应:“当然可以啦!”晚上,帆帆第一次体验了包饺子,弄得满身都是面粉,馅儿漏得到处都是,但玩得很开心。为了吃到那只帆帆亲手包的饺子,我和老公差点儿火拼。

有点儿遗憾的是北京禁止放鞭炮,大年初五,没法带帆帆放鞭炮破五,我们干脆去逛了故宫。正赶上故宫举办“故宫举办“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红色的长廊里挂满美丽的宫灯,年味十足,还用数字影像展示古代宫廷的过年习俗。帆帆站在那儿就不肯走了,当动画片看。在众多展览中,他对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写的5个“福”字特别感兴趣,兴奋地说:“福,福!”“对!跟帆帆贴的福字一样!在300多年前的清朝,皇帝们就很重视过年贴福字了。”

故宫里还有很多中华老字号的摊位,我们一路逛过去,买了“果仁张”的果仁,现场体验了景泰蓝传统工艺中的“点蓝”,因为帆帆想写福字,老公还买了一套文房四宝。

元宵节时,我们去了北海公园猜灯谜。帆帆一个个地翻看着灯谜,还猜对了一个。工作人员送给他一份剪纸和一个小灯笼,可把他高兴坏了。我趁机对帆帆说:“在古代,人们过元宵节也会赏灯、猜灯谜。欧阳修的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写的就是元宵节。这个传统活动已经延续上千年了。”

说来也巧,我们还赶上了北海公园举办的“记忆非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摄影展览”:《南音古韵》《古法造纸》……我和老公一边看一边感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真的太博大精深了,因为帆帆的十万个为什么,我俩没少恶补知识,也是一次很好的自我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我俩内心也由衷地升腾出一种民族自豪感,作为中国人,太骄傲了。帆帆小,可能很多东西还不那么理解,但我相信,这样的体验一定会像他最爱的古诗词那样,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早已写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基因里,代代相传。

春节是千万家庭团聚的日子,也是一家人交心交流的好时机。共话家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共谈国家的发展与繁荣,绝对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回农村过春节,体验家国沧桑巨变

文|玄圭

差不多每年六七月份,父亲就开始跟我们商量春节的事,一再确认我们到底回不回老家。直到春节前半个月左右,我给出准确答复后,他才罢休。不是不想回去,只是老公在城市长大,儿子也是蜜罐子里养的,他们回农村过年习惯吗?别说他们了,我自己都有些不适应了。

父亲才不管这些,“年猪喂得特别壮实,就等着你们回来宰了吃杀猪饭。” “村里的春节晚会特别好看,作为记者的你不回来报道一下?”4年前,当刚学会用微信的父亲不厌其烦地“勾引”我回家过年时,我知道得带着孩子回去了。

我家是鄂西南边陲的一个小镇,四面环山,聚居着苗族与土家族。年轻人都在外打工或安家了,但每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的老人都在较劲:谁家孩子回去得积极,谁就最幸福。父亲说:“你样样都不比别人差,别在这件事上落后了。”

回家的路绕城涉水又翻山越岭,多年未歸,家乡的变化真是太大了。相较于之前泥泞不堪的小路,如今公路一路畅通,下了高速是省级公路,一直通到我家的院子前。再看看老公开车平稳,儿子一脸享受,也许,回农村过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适应。终于,我们赶在腊月二十四回到了老家。这一天是我们那里的小年,小年得祭灶。父亲带着我儿子,跟他讲述祭灶的来历:“灶,造也,创食物也。”还用塑料普通话读宋代范成大所作的《祭灶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我忍不住笑,儿子却一脸严肃。

腊月二十五打糍粑,在圆圆糯糯的糍粑上印上花鸟虫鱼的传统印花,儿子说比在家捏橡皮泥有趣多了。二十六烧腊肉、炸豆腐、丸子和腊鱼,把海带洗净了晾上,瓜子、花生也炒上。儿子问姥爷:“为什么不去超市里买现成的?”姥爷说:“自己动手才更有丰衣足食的幸福感。”腊月二十七,父亲在院里摆一张桌子,上面放着砚台、墨汁、毛笔和大红的纸,他要带着儿子写对联。五福临门、大地回春、招财纳福,因为都看得懂,儿子特别愿意参与其中。

一切準备就绪,就等三十儿的年早饭了。大年三十儿凌晨三四点钟,村庄就已经醒来。推开窗,屋外已是万家灯火,鞭炮次第响起,饭菜香飘在空中,家家户户都开始团年了!大圆桌上摆上二十几道菜,五六个沸腾的火锅,猪肉是标配,鸡鸭牛羊鱼虾都不落。嚯,这架势完全不输城里人。父亲笑着说:“如今日子好了,咱老百姓吃得起!”儿子边吃边说:“比城里的好吃多了!”看着老公和儿子大快朵颐,想起先前的担忧,还真是多虑了。

不仅吃得好,娱乐也别具一格—村里也有自己的春晚了。小学的操场俨然是个大舞台,台上的演员表演得精彩绝伦,台下的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掌声不断。从前就算是省吃俭用,过春节也不过是比平时吃得好一点点,哪有闲情逸致搞这些。如今,经济发展了,吃饱穿暖已是基本,精神需求也得到了极大满足。儿子听不懂乡音,却还是被逗得哈哈大笑,谈笑声中已认识几个小伙伴,大家约好明年再见。

我这才注意到,这些孩子和记忆中的农村小孩已经大不同了。那时,能有书读、有学上就已经很幸运了。如今,他们和儿子一样,不仅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还有条件发展各种兴趣爱好。即便一个在首都,一个在乡村,也看着同样的影视大片,感受着同样的艺术熏陶,城市和农村的孩子在同步成长。

假期临近结束时,父亲说老家这些年发展变化特别快,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一年一样儿,还说我要是不回来,估计都要找不到家了。打那儿之后,不用父亲催和追,儿子每年都会主动要求回农村过年。他说,村里的条件不比城里差,还比城里有趣,关键是每年去都能感受到很多新变化,觉得特别幸福。

农村的日子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能够带着孩子亲历祖国这份美好的变化,就是莫大的幸福啊。

春节不光要吃好喝好,还有很多被我们忽略的小故事、大情怀。回头望,带孩子体验一次红色年,我们才更懂得珍惜当下,更好地携爱前行。

过个红色年,

体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文|李津

过几天就是春节了,傍晚,6岁的儿子趴在窗前看外面张灯结彩的街道,对我说:“妈妈,快点儿过年吧!过了年,我就可以戴红领巾了!”

儿子刚上小学,对哥哥姐姐们的红领巾万分羡慕,天天盼着能长大一岁。我问他:“你总念叨红领巾,你知道它的故事吗?”他自豪地说:“知道啊,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说完,又问我:“妈妈,红领巾上真的有血吗?”“这是一种象征,让你时刻记得咱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妈妈,什么叫来之不易?什么是革命先烈?”儿子的问题一串又一串,我忽然想,为什么不带他看一部红色电影呢?让他到真实的历史中去感受、去寻找答案。我打开投影仪,找了几部电影让他选。“赤壁一战乾坤转,东风送我第一船。”“让他知道,如今面对的是一个站起来的新中国!”《决胜时刻》的预告片字字豪情,句句铿锵,火光漫天的战争场面把一段70年前的恢宏历史铺展在眼前。儿子激动地说:“妈妈,就看这个!”

《决胜时刻》讲述的是1949年中共中央领导人进驻香山,在国共和谈破裂的千钧一发之际,全力筹划创立新中国的故事。两个多小时,儿子看得目不转睛。影片的高潮是渡江战役,在敌人的炮火中,毛泽东的警卫员田二桥把红旗插到了敌人的堡垒上。中弹牺牲时,他仍然支撑着红旗屹立不倒。我忍不住鼻子发酸,转头看儿子,见他正用小手擦眼泪。我问他:“宝贝,你知道谁是革命先烈了吗?”他边点头边说:“我知道了,就是这些勇敢的人!我也知道国旗为什么是用鲜血染成的了!”

看完电影,儿子问我:“妈妈,毛主席住的双清别墅是在香山吗?我怎么从来没见过?”是啊,带孩子爬了那么多次香山,却从来没去过双清别墅,何不趁着过年带他去一次呢?想到这儿,我赶紧说:“如果你想去,妈妈明天就带你去。”儿子开心地说:“好,我明天不去滑雪了,我要去双清别墅!”

以前过年,都是逛街、吃美食、走亲访友,头一次带孩子过个红色教育年,我还真有点儿兴奋。这天是腊月二十五,山路两旁的树梢上挂满了红灯笼,喜庆的颜色冲淡了凛冽的寒意。拐过几道弯后,一座灰白色的院门出现在眼前。儿子立刻跑过去:“双清别墅!和电影里的一模一样!”

我们沿着花岗岩的台阶走进院子,只见松竹葱翠挺拔,院中有座六角红亭。“这里曾是中共中央的指挥中心,在这里,毛主席指挥了渡江战役,筹建了新中国……”一边参观,我一边给儿子介绍,他瞅瞅这儿,看看那儿,既好奇又崇拜。

之后,我们又参观了毛主席生活工作过的那排平房。“你看这房子和咱们现在住的有什么不同?”他仔细打量了一番,说:“毛主席的家特别旧,床也显得硬硬的,而且,这些书为什么摆在床上而不是放在书架上?”“因为放在床上随时就能拿起来看呀。”我给他讲了毛泽东嗜书如命的故事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你看,这些无产阶级革命家帮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自己却并不铺张。所以,真正的富有并不在于拥有多少金钱,而在于崇高的精神。”

那天,儿子和我的话特别多,虽然我给他讲的东西他不一定全部理解,但他还是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回去的路上,他对我说:“妈妈,我觉得中国人特别厉害,我们的国家那么大,我们能赶走坏蛋,让他们再也不敢小瞧我们!还有,我喜欢那句‘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色暗下来,远处渐次亮起灯火,彩灯和灯笼让整座城市年味十足。儿子突然转过头看着我,眼睛亮亮地说:“妈妈,我喜欢我们的‘人间,这里特别幸福!”有晶莹的东西模糊了我的双眼,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里,我和孩子做了一件平常又意义非凡的事,春节因此变得不一样了。我想,这个“红色年”一定会长长久久留在他的记忆里。

春节,仪式的回归很有必要

文|蒋颖荣(教授 云南大学哲学系主任)

春节,首先表现的是生活中的时序,是新的生产周期的开始,由此延伸的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未来期盼,所以,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春节的初心。其次,春节承载的是个人、家庭和国家文化精神特质的传承和发展,是在追忆祖先、前辈、先烈为今天美好生活所做出的贡献,由此延展开来的是感恩之情的培育、文化自信的树立、价值观念的塑造。

换句话说,春节是中国人最具特定生活仪式的节日,能够在最深的层次上揭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特质、核心价值,值得每个中国人认真对待、好好度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之大事在农”,中国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土壤中,节日日期的选择与设定是古人依据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而约定俗成的,对应着特定的节气和农时。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道法自然”的现实体悟,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春节首先是一个度量农时的单位,意味着春耕播种的来临和对秋天收获的憧憬。在现实生活中延展开来,就有了辞旧迎新、祭祖敬神、阖家团聚、人情流动的文化内涵,并通过传统民俗表达出来。如用极具仪式感的“除旧”方式,表达对于恶的规避;用“迎新”的方式,表达对善的期许;用“压岁钱”等禳解的方式彰显人的主体性,表达对美好祥和的追求;在串门走亲戚中,追述往昔、畅想未来,是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共同理解的意义源泉。所以,带着孩子过传统春节,体验民俗,不仅能够为春节带来乐趣,更多的是可以让孩子置身其中,感受春节所承载的深刻意义,对这一历史节日有更多的敬畏。

春节意味着在共同的历史记忆中产生和强化情感认同。以祭祖为例,这可以理解为一种家族共同体的“集体欢腾”。在祭祀祖先的过程中,通过对祖先的事迹和品德以及家族历史的追溯,澄清我们与家人、族人、文化历史的关联,引发共同的情感认同,增加家庭、家族之间的情感连接,培育对祖先的尊敬与感恩之情,进而激发我们的家国情怀。在家庭的伦理织网中,国家对于我们的意义也清晰了起来。而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语境下,春节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将自己理解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一员。

很多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从数千年的历史资源中寻找当下生活的答案。而春节作为一个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的重要节日,就是中國人子子孙孙、生生不息延续到今天的见证。而对于新时代的中国来说,这段历史还包括从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成为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历程。因此,带着孩子读经典、看影片,一起回顾伟大先烈创建新中国的壮丽史诗,在这个过程中缅怀先烈、重温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能够更接地气地增强这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感受,在孩子心中播下一粒种子,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如今,随着社会交往节点的增加、人员流动性的增强、生活方式的变迁,人们欢庆春节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然而,内蕴在节日里的文化涵化和濡化作用依然生长着,发挥着积极的教育和传承作用。尤其是春节,意味着家族、国家文化精神特质的传承与延续,意味着中国优秀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再塑和强化。庆祝春节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因时而异、因境而异,但不管身在何处,以什么样的方式过春节,我们都需要仪式的回归。找到过春节的初心,比怎么过更重要。

猜你喜欢

儿子
打儿子
寻找出走的儿子
用什么写作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一年后
倒霉
幽你一默
儿子的生日礼物
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