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对策

2020-03-13刘新影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超前消费商家劳动

刘新影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智能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当代大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消费的背后折射着当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品德素养的提升,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对策,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性的消费理念。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

(一)消费内容的多元化

与以往年代的大学生相比,今天大学生的消费不再是饮食、学习资料购买的单一的消费结构。根据麦克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消费数据显示形象消费、社交娱乐消费和学习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领域。包括鞋服、首饰、化妆品、美容美发在内的形象消费比重最高,达到62%;包括恋爱、聚会、旅游社交和娱乐消费占比为51%;学习消费则为50%。除此之外,其他食品消费占比28%,数码电子产品26%,生活日用品17%,通讯上网费13%。从调查中不难发现大学生消费的内容呈现多元化,社会化。

(二)消费对象的奢侈化

大学生年轻充满朝气,站在时代的前沿,敏锐的把握时尚,追求新意,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购买品牌商品无可厚非,反映了青年人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但是有些学生刻意追求奢侈消费,消费对象已超出自己日常开销的能力。品牌、包装、流行等符号价值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消费不是满足日常所需,而是成为带有炫耀性质的。这种炫耀式的消费助长了大学生享乐主义的价值观。

(三)消费方式的超前化

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主要来自于父母或亲戚提供,少部分是打工兼职所得。这些费用正常的大学生活完全够用,如果追求高消费就显得捉襟见肘。为了满足高消费,超前消费应运而生。智能手机和消费信贷客户端的出现,让大学生有了可以超前消费的渠道。很多大学生愿意使用“花呗”和“京东白条”作为提前消费的手段。消费信贷APP开通快捷、还款方便,通过它们大学生很快就能得到“先购物后支付”的购买体验,产生虚幻的“有钱人”的感觉。在受访的大学生中有近4成选择消费信贷或分期付款,消费的商品中男同学多为购买电子产品、限量款的运动鞋,女同学多为购买奢侈品牌的包包、服装和化妆品。有一少部分同学甚至在超前消费的过程中陷入“非法校园贷”的漩涡中。消费方式的超前化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已经将中华传统的勤俭美德弃如敝履。

(四)消费过程的冲动化

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网购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很多同学在网购的过程中表现出冲动消费,买完后悔的情况。例如商家为了推销商品经常在网上推广凑满减的活动,很多同学在此过程中不能理性控制自己,出现非理性消费,很多物品购买后都是无用的。消费的过程中不仅浪费金钱,为了凑单也浪费了大量时间。在购物节已经成为消费文化的今天,很多同学被商家的促销吸引冲动消费,亦或是为了跟上潮流冲动消费。2019年“双十一”全国大学生人均消费1012元。冲动消费容易引起消费透支,超前消费。一些同学可能一次冲动消费给自己带来一生的伤痛。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成因分析

(一)学生勤俭美德的缺失

崇尚勤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俭品德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人生理想的核心和灵魂。因此无论是崇尚“中庸”的儒家文化,提倡“节用”的墨家文化,还是奉行“无为”的道家文化,无不把勤俭奉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圭臬。勤劳与节俭作为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价值遵循,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优秀的品格。到了近代勤俭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勤俭品德推向崭新的高度。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聚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遗憾的是一些年轻人丢失了原本从小就应该形成的勤俭美德,遗忘了何为“为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相互攀比,爱慕虚荣,贪图享受,勤俭成为贫穷的代名词。

(二)家长教育理念的偏差

部分大学生出现消费上的问题与自身的家庭教育理念的偏差不无关系。现在大学生的家长多为“70”后,很多人具有较高的学历,年轻时也有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因为条件所限无法实现,在物质条件丰裕后,不想将这种遗憾留给孩子,无形中滋生了大学生错误的消费观念。另外传统的中国家长“唯分至上”将学分作为衡量孩子学业成功与否的标准,偏重智商的培养,忽略了财商和品德的教育。

(三)学校教育的不足

部分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比较侧重于大学生的量化分数、考研升学率和就业率,对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层面的教育不足,[1]特别是劳动教育设置欠缺。马克思说“劳动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总书记对高校形成崇尚劳动氛围的殷切希望。一些高校在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劳动教育制度保障机制的设立和劳动教育实践平台的运作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劳动教育流于形式主义。大学生多数从小就生活在优渥的物质环境中,没有生活艰苦的体验,不劳而获的情况太多,不懂得劳动的可贵。轻视劳动的学生大有人在。没有劳动的辛苦怎会品尝到劳动的甜蜜。学生对劳动认知的不足和学校劳动教育的形式化容易导致学生对劳动成果的漠视,在消费中走入误区。此外,高校在树立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中缺少正规专业的引导,也易引起学生非理性消费。

(四)商家营销的诱导

商人为了利益在商品的销售中采用诱导的方式进行推销,很多年轻的学生自控能力不强,没有正确的消费观,很容易陷入商家的陷阱,形成冲动消费和超前消费。商家推销产品的手段很多。比如有的商家谎称优惠,开业酬宾免费送,“9元就能买手机”,在好奇心和贪小便宜的心态驱使下,一些大学生们走入的商家的圈套,冲动之下购买无用商品。有的商家利用部分学生追捧明星的心理,在商品宣传中介绍为明星同款或明星参与设计款,这种商品的价格往往比同类商品的价格要高,但是很多学生却甘之如饴;有的商家在推销时在商品上标注“热销”或“爆款”,向学生宣传“很多和你类似的人都在买”,在学生的从众心理下,顺利出售商品;有的商家在发现学生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向学生推销网络信贷产品,鼓励学生分期付款、超前消费。或许有的同学自认自控力比较强,但是当商家打出一套诱导式营销组合拳时,很少有人能控制自己不进行消费。

三、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对策

1.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形成勤俭节约的美德。中国人自古将勤俭作为个人道德自律的标杆,勤俭体现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周易·否》中说道:“君子以俭德辟难”意思是君子用俭朴的德行避免灾难。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培养大学生勤俭的美德能够抑制学生过多的欲望,将消费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为此高校可以开设与勤俭相关的传统文化选修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勤俭思想的宣传。

2.在高校开设消费理财课程,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停留在专业知识增强和思想品德的构建上,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培养不够。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金融风险意识要加强,有必要在高校开设消费理财课程。通过消费理财教程的编写,消费课程的设立,向学生系统介绍消费理财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消费形成客观认知,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也可以向学生讲清楚金融理财的安全知识,增强学生消费过程中的法律安全意识。

3.高校应该营造合理消费的校园环境。学校应该加强消费安全的预警、监测和处理机制。在校园通过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站、手机微课堂加强正确消费和网络信贷安全的宣传。聘请专业人士进行消费理财的讲座,举办消费安全知识竞赛,定期在校园进行网络信贷的排查,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为了建立良好的校园消费环境,规范校园内部商户的经营方式,避免对学生进行诱导式消费。真正需要贷款的学生可以向学校求助、申请,由高校联合正规金融机构统一发放贷款,遏制信用卡和校园贷对学生造成的影响。[2]

猜你喜欢

超前消费商家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中国人不骗中国人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00后”大学生超前消费现象调查研究
个人破产视域下恶意超前消费的法律界定
商家出售假冒商品,消费者获十倍赔偿
No.4 快手电商:已帮助至少50万线下商家恢复生意
热爱劳动
大学生网络贷款的影响因素分析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