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研究综述
——以护理专业为例
2020-03-13方瑞迪
方瑞迪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惠州 516025)
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确立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体系,重点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全面小康社会及社会健康事业的发展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为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和社会医疗水平发展,中职护理教育迫切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下,传统中职教育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学生习惯听从教师管理,缺乏学习主动性;校园管理模式陈旧;教师重“管”轻“教”,班级管理班主任“一堂言”;校园管理与企业管理脱节,学生缺乏自主性及创新性,出现就业岗位适应困难等等。现代职业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坚持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个人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及创新能力。
1 国外相关研究
1.1 国外关于护理职业教育研究
通过梳理国外护理职业教育相关文献,大部分学者对比研究问题主要集中于护理专业办学体系、教育理念、办学模式、教育模式、学习环境等,从而得出中国护理职业教育启示及改革方向。据袁义厘等《借鉴美国护理教育模式推进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研究》一文分析,美国护理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在临床实践中具备评判性思维能力、独立解决专业问题和决策的能力。教育理念体现对人的尊重,强调哲学理念和职业特征,关注人权个性和隐私,关注专业护士在社会工作中的行为。德国职业教育采取“双元制”职业培训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调工学结合,在护理职业教育中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对我国护理职业教育启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院校合作驻点合作办学新形式。据丁美红、张万秋等研究,美国护理教育自主学习理念和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借鉴。教育模式包括小组学习、病案分析、标准化患者在教育中应用和多元化体系加过程考核。
1.2 国外护理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20世纪初,美国现代医学教育改革先驱Abraham Flexner,强调人道主义、服务、专业水准等要素。此后十年,对职业素养的研究进入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关于职业素养的定义层出不穷。1990年,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ABIM)启动了“职业素养”项目并于1994年提出“医学职业素养”这一概念,明确阐述了职业素养包含的要素:不仅是人道主义,也包含利他主义、职责和服务、诚信和专业水平等。现代护理大约出现在19世纪中叶,而南丁格尔是现代护理的创始人。从此之后,现代护理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性,向专业化发展。以改善环境卫生、促进舒适和健康为基础是现代护理专业的护理理念。1860年,她在英国的圣·托马斯医院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南丁格尔护士训练学校,为护理教育奠定了基础。
2 国内相关研究
2.1 关于职业素养相关研究
“素养”意指“平日的修养”,而“修养”则是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也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透过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素养”主要强调知识和道德层面,它缺少与能力相关的内容。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指专业的作风和精神。通过文献搜索“职业素养”关键词,出现许多相关研究,梳理大部分学者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分析职业素养内涵、特征及研究提升策略。据元燕分析,职业素养是在某个岗位上从事特定工种的人所具备的技能、心理、精神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其主要包括职业技能规范、心理追求水平以及精神追求层次等。技能型人才新时代职业素养包含四项具体内容:职业道德、职业思维、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据户廷勇等分析,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据孙福川等分析,护士职业精神是护士在与患者的交往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人格及职业准则、职业风尚的总和。根据“素质冰山”理论,职业素养又可分为显性素养和隐形素养。总结学者们分析,护士职业素养内涵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理念、护理行为规范和护理技能。其中,护理技能是显性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理念和护理行为是隐形素养。梳理总结文献,职业素养具有以下特征:技能型人才的时代素养具有群体性、动态性、历史性与发展性等特征,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历史性与现实性、融通性与整合性等特点。护士职业素养基本特征包括伦理性、职业性、修养性和慎独性。
2.2 关于护士职业素养相关概念
笔者通过文献关键词检索护理专业相关的“职业素养”“职业风险”“职业防护”“护患沟通”“护理服务”等,相关人员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现代社会医疗环境下如何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护士的职业素养是护士对于所从事的职业所需具备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涵养。彭美慈等将护理概括为:了解个人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对所出现的健康问题进行辨证、准确施护,帮助个人掌握健康知识,从自身状况出发,防治疾病,增强对疾病的应对及适应的能力,达到身心最佳状态。这一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护士在目前的护理实践经验中所感知到的护理概念,表达了合情、合理、知行合一的护理独特功能。优质护理服务的精髓,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夯实基础护理的操作技能,从而学会科学工作的方法以及如何将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紧密结合,将护理实践活动由繁琐变为有序,真正使护理活动落实到患者身上,高效服务于患者,护士满意度增加,其执业依从性也会增强。护士生职业素养分为显性方面和隐性方面,显性素养包括外在形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术能力等,隐性素养因素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的培养。
2.3 关于中职护生职业素养现状及原因
围绕护士职业素养内涵相关维度研究,分别梳理护士职业道德、护理理念、护理行为规范和护理技能研究现状。据潘娟分析,医院护理队伍过于年轻,专业技能与经验不足,教育程度偏低,职业成熟期延迟。现代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其独立能力、团队精神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都较弱;依赖心理强,缺乏责任心,好高鹜远,没有明确目标;缺乏爱心,惟我独尊;缺乏合作精神等。据田炼《护患关系视角中等职业学校护生职业道德教育探究》一文分别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去分析中职护生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原因。其中,中职学生方面原因是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意识较强烈。
3 关于提升护士职业素养策略分析
护士的培养是一个前后衔接、有始有终的系统工程,启蒙于医学院校贯穿于职业生涯全过程。是否具备职业化的意识、道德、态度和职业化的技能、知识与行为,直接决定了医院和护士自身发展的潜力和成功的可能。据唐宁娟、李丽琴《依据“素质冰山理论”谈新护士职业素质的培养》一文分析,重视对新护士隐形职业素养培养,通过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定期培训护患沟通技巧、注重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自我反省等活动,提升新护士人文素养,建立新护士职业素养评估体系。据周庆焕等分析,培养护士职业中“他者”的精神内涵,“他者”的本质要求从“他者”的角度来看待自身、要求自身,从而不断提醒自己反省、自律。护士的“他者”意识应体现对特殊服务对象患者的外在性、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尊重和理解,以及对具有个体差异患者所必须的爱、关怀与责任。护理专业职业教育改革方面,深化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有机会更多元化的接触临床,在做中学,在学中练,培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
4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析
从文献梳理结果来看,研究护士职业素养的学者较多,也产生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文献对中职护生在校培养职业素养问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已有的研究还有些不足。从研究成果上看,很多学者对中职护生关注较少,专门针对职业素养开展中职护生自主管理的研究较少,其他研究往往是班级自主管理的问题进行研究,如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等,学生职业素质问题就被镶嵌在这些研究中。因此,专门针对提升职业素养护生自主管理问题的研究还尚属于起步阶段。从研究内容上看,大部分文献关注的是护士职业素养或者职业风险,或是工作现状,很少有学者从管理学的角度去研究中职护生职业素养教育问题。从研究方法上看,多理论研究。大多数研究者仅是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只有少数的研究者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倾听中职护生关于自身职业素养培养的想法。对于中职护生职业生涯发展而言,职业素养的培养处于核心地位,中职在校期间如何通过科学的自主管理提升自身职业素养问题研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围绕着护士职业素养开展中职护生自主管理的一系列问题是本人要研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