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全国党代会报告研究综述
2020-03-13杨秀婷
杨秀婷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自1921年以来,每一历史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党代会为起点,以党代会报告为引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探索道路、制定策略、落实举措,经过艰苦奋斗、筚路蓝缕的百年历程,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获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众多成就。因此,对当前学界关于党代会报告的研究加以提炼和总结,不仅有助于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经验,而且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
一、党代会报告的主要内容研究
关于党代会报告的文本内容分析在党代会报告研究中占很大比例。学界聚焦于以党代会报告的某部分内容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变迁历程、内涵阐释或以此为基础延展出来的理论创新。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相关论述。赵秀芳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承担着阶段工作总结和未来战略规划的使命, 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总结和确立党的指导思想。自1956年中共八大以来至十七大, 党的历次党代会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轨迹。[1]丁志刚、刘舒怀指出,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称谓经历了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演进过程, 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2]朱炳元认为, 新时期党代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可以用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这两个词语进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及其理论体系, 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框架,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3]
第二,关于政治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的报告都体现出党对政治制度建设认识和实践的不断深化,学界也对此进行了集中研究。王旸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阐述,这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始、政治体制改革的整体设计、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思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入的过程。[4]任鹏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发展与深化,经历了初步探索、调整发展、稳步推进和全面深化四个阶段,这一改革方向集中反映于历次党代会的报告之中,主要呈现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作用的理论逻辑、内生动力与外部环境相结合的现实逻辑、问题解决与目标实现相统一的实践逻辑。[5]
第三,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学界基于党代会报告的文本对文化建设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主要集中于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发展。杨凤城指出,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总体演进, 从十二大到十七大,党代会报告对精神文明或文化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 对精神文明或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的阐释, 以及对文化体制改革、民族文化的认知等都不断调整、创新和丰富。[6]陈莉莉认为, 十二大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及党章对文化建设的阐述表明, 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走过了一条战略地位不断加强、主要内容不断充实、在党章中的表述不断完善的发展创新之路。[7]还有的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八次党代会报告及相关决议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进行梳理,认为其从文化建设地位、文化建设内涵、文化建设布局以及文化建设方向四个方面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的发展变化和特点。[8]
第四,关于党的建设。学界主要聚焦于对党代会报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研究。有学者将十三大以来历次党代会所体现的反腐败理论创新的演变特点概括为:始终强调反腐败对巩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意义;始终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反腐败工作的现状;始终坚定反腐败斗争的决心。[9]有学者基于历次党代会报告的分析,总结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经历了从“三大建设”“四大建设”“五大建设”到“5+2”新要素构成的演变历程,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政治建设、纪律建设先后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10]还有的学者归纳了十九大报告文本中党的建设理论的文本变化,总结党建理论在标题引言、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监督体系和执政本领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发展。[11]
第五,党代会报告的话语分析。专家学者对党代会报告的话语分析主要集中在基于报告文本的量化分析研究话语体系的发展变迁。日本学者村田忠禧以中共党代会报告为基础,撰写发表了两篇文章《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党代会政治报告的词语变化来看中共十六大的特点》(《中共党史研究》2003 年第1 期)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高频字词计量分析法的有效性——以中共党代会政治报告为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运用相关计算机软件计算报告中的词频变化,从中把握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的变化。杨超在福柯的“话语—权力”分析范式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一大以来的党代会报告中出现的红色话语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红色话语在其内容上经历了从“阶级话语”向“公民话语”的转变、从“外来话语”向“本土话语”的转变、从“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变等过程。[12]董石桃、杨丽娇利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党的十二大至十九大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民主话语变迁进行了分析,揭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主话语体系变迁的基本特征和规律。[13]
二、关于某一次党代会报告的专题研究
学界对历次党代会报告的专题性研究成果颇丰,尤其以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党代会报告的理论创新、历史意义、工作重点及精神落实为研究焦点。以十九大报告研究为例,关于十九大报告的文本分析、理论内涵与十九大精神指导各项工作等方面仍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一是关于十九大报告中的价值观研究。王越芬、李国庆认为,十九大报告中“人民观”的价值体现在:尊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伟大事业胜利的前提;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党一以贯之的使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键;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政治优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举措。[14]李殿仁认为十九大报告中蕴含的历史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四个方面践行新时代历史观:坚定四个自信必须树立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历史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掌握辨别主流与支流、本质与现象的历史观;推进伟大事业必须在伟大斗争中发展的历史观。[15]还有学者认为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其内涵包括超越资本主义、超越国家主义、回归人民中心和人的全面发展;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治理的系统观点和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包括指导思想、基本格局、体制制度、发展水平、机制任务及战略目标等六个重要方面。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高理想和目标,就是努力实现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6]
二是关于十九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研究。刘靖北指出,党的十九大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郑重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包括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重大论断;提出了统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历史使命理论等,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17]文魁认为十九大报告是一部新时代共产党宣言。这部新时代共产党宣言,既忠诚地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精神实质,坚持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道路,又充满了新时代的新特点和共产党人的新使命。[18]
三、党代会报告的比较研究
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对个别连续或不连续几次党代会报告进行比较研究。如耿化敏将中共十二大报告与十二大之前的报告相比较,指出中共十二大的政治报告在文本结构上承袭以往党代会报告的框架和结构惯式,具有主题转换(从“继续革命”到现代化建设)、以历史经验为立论之基与重视政治路线之比较三大特点,在经济建设、精神文明、民主政治、党的建设等方面提出一些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不仅实现了向党的八大路线的回归,更以“开创新局面”的基调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的许多陈见旧识,从而在党代会报告史上奠定了以“回归与超越”为特征的历史地位。[19]还有学者将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中“发展”“社会”“建设”“经济”“人民”等词语的具体使用方式和语境进行分析比较,体现中国政治的继承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发展理念的理性和成熟。
十八大报告与十九大报告的比较研究成果较多,学界侧重于比较报告中的思想异同,探寻理论和思想的创新发展。谷志军、谢颖慧采用政策文献计量法,以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NLPIR软件对文本进行语义智能处理,分别导出其关键词、高频词、新词,并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维度,对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进行文献计量和比较分析,准确描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理论的创新和发展。[20]柳宝军对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文本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继承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同时在党的建设理论的总体要求、总体布局、建设主线、目标定位、基层组织建设、党内监督、执政能力等方面实现了全面创新。[21]还有的学者基于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的文本对比,深入研究了十九大在文化建设理论、共同富裕思想、教育发展思想、强军思想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
四、学界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学术展望
总体而言,学界对历次中共全国党代会及党代会报告的研究关注度较高,主要集中于从文本、历史脉络与比较的角度对报告展开深入探讨,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丰富,但在某些研究领域仍然存在空白。
第一,党代会报告的研究地位尚未被重视。相对于党代会报告研究而言,专家学者对全国党代会研究的重视程度更高。研究历次全国党代会的专著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比如中央党史研究室《光辉历程——从一大到十五大》、李君如和谢春涛《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研究》、张静如《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史丛书》、李颖《从一大到十七大》等。多数成果以详实的史料为依据、以党史研究方法为基础,梳理历次党代会的召开背景、会议过程与历史意义等内容,党代会报告仅作为史实阐述的辅助工具或凸显党代会重要地位的证明材料,其地位和作用未受到重视。
第二,尚未有相关专著问世。以党代会报告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零散不成系统,文本研究常因党代会的召开而达到学术高峰,但研究成果也会因紧跟潮流而缺乏深入细致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系统梳理中共历次全国党代会报告的研究仍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第三,文本研究不够深入。历次党代会报告作为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内容,是指导党治国理政的最高权威文本。报告内容虽然根据每个时期的具体情况有所变化,但在中国共产党是唯一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持续发展道路的历史背景下,其内在核心必然具有一致性、继承性的价值内涵。然而,当前学界缺乏总结和提炼党代会报告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思想体系的研究成果,这方面的研究值得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通过对党代会报告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学界对党代会报告的研究角度多样化,对某些领域如报告的内容和话语分析、比较分析等已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但此课题还有值得深入探讨和分析的研究空间,对历次党代会报告的系统梳理以及党代会报告核心价值体系的总结和提炼是回顾建国七十周年、建党近百年历史与总结治国理政经验的应有之义,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