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北部湾城市群旅游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2020-03-13陈璐颖
陈璐颖
(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48)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日趋旺盛,旅游市场规模逐渐壮大,旅游行业快速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塑造城市形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7年1月2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国家级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该城市群规划覆盖范围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玉林市、崇左市,广东省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和海南省海口市、儋州市、东方市、澄迈县、临高县、昌江县。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旨在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查找与环北部湾城市群旅游业发展主题相关的研究文献,对近些年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找到更符合环北部湾沿海城市群特点的旅游发展策略。
一、旅游产业建设与发展研究
据统计数据显示,旅游产业已成为环北部湾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探索旅游产业的建设和发展问题是目前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焦点问题。以“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等国家战略部署为契机,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环北部湾城市群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剖析:环北部湾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各具特点,涉及海滨休闲度假、跨国跨境游、自然生态游、少数民族风情游、历史古迹游等多领域,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张少丹,居占杰(2018)认为北部湾区域内部旅游业发展碎片化问题严重,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竞争激烈;梁航佳(2018)等在同城化背景下分析了广西北部湾地区同城化旅游的发展情况,指出其存在缺乏打造北部湾区域旅游品牌的意识、未形成统一的协调机制、区域间旅游公共服务急需提升等突出问题;陆焕玲(2019)指出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旅游产业存在着旅游品牌知名度较低、区域旅游一体化改革不足和旅游配套及服务的国际化水平偏低等问题。对相关文献梳理总结可得,目前环北部湾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有:城市之间发展不均衡,甚至存在恶性竞争现象;旅游服务质量较低,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旅游品牌知名度较低等。
基于上述问题,研究者们纷纷给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第一,对于区域内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学者们从共生理论、点-轴系统、区域联动等不同视角探讨了城市之间开展合作的模式。梁航佳(2018)等认为相关政府部门要制定旅游信息共享协调机制,实现区域旅游信息化并加强旅游人才的交流。陈邦瑜,麻名佳(2017)认为应当以“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为契机,促进区域内城市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构建和谐共生的竞合发展模式。区域内海南海口、广西南宁等地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已有许多有口碑的旅游产品,应当共享经验,发挥带头作用,促进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张少丹,居占杰(2018)认为应当加强广西北部湾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建设,促进区内城市间人、财、物的合理流通,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同时还要利用地理优势加强与湛江、海南以及东盟的的旅游合作。
第二,针对旅游服务质量低,旅游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学者认为应当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大旅游人才的培育,努力打造国际化的旅游品牌。秦艳萍(2017)认为应积极推进海航、空航、高铁、高速路网建设,加强北部湾六市与周边各市东盟各国与周边国家的联通,形成便捷的现代化海、陆、空运输系统;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平台,利用“互联网+”模式,开展旅游网络营销、旅游在线服务、网上预订等,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支持系统;。陈邦瑜,麻名佳(2017)指出建设海上旅游立体交通体系是推动泛北部湾九大滨海度假旅游区资源整合与相互连接的有效途径。一要继续加快建设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海南五省的交通互联体系,尤其是海上旅游交通建设,二是推进中国西南地区与中南半岛的公路、铁路的通畅,实现中国与六国的陆路交通无障碍,满足中国自驾车游井喷式的出入境旅游需求;刘晓丽(2018)基于社群经济背景,以旅游行业的社群化趋势为基础,以“人本旅游”和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为目的,构建北部湾区域旅游智能平台。
第三,针对旅游品牌知名度低的问题,则应该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宽领域、多层次地加强城市群内外的联合品牌营销。李燕(2019)指出北部湾有海、有山、有边境,可以突出岭南风情展现海洋魅力,打造东南亚特色,打造如“印尼巴厘岛”、“越南下龙湾”、“三亚天涯海角”等经典海洋旅游品牌,着力打造海洋风光旅游、海洋生态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等海洋旅游品牌标志,利用微信、QQ、微博等社交媒体开展对旅游线路的宣传和推荐,及时更新北部湾海洋旅游信息,传播积极、有趣的旅游画面,积累粉丝,扩大影响力度。
二、各类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学者们的另一研究重点是探索各类旅游资源的具体开发策略。整个城市群内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旅游资源包括:
(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环北部湾城市群是壮族、瑶族、黎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特色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如:建筑文化、服饰饮食、节庆活动、民间工艺、歌舞艺术等。学者们从开发特色节庆活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方面思考了开发策略。例如,王莹(2014)分析了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少数民族年庆旅游资源,指出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应尽量体现差异性,突出每个地方的特色,南宁的民歌、北海的珍珠、钦州的海豚、京族的哈节都可以成为北部湾的特色旅游名片;陈超(2017)指出少数民体育旅游项目要借鉴北部湾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经验,广泛吸引各企业参与其中,打造具有规模化的体育旅游项目,形成体育旅游产业园区,将体育旅游、体育景点、体育节庆等结合,丰富体育旅游内容,实现可持续发展;吴静激(2018)认为应该挖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民族文化元素,将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相结合,推动试验区文化和旅游融合,提高旅游景区景点的生动性。设计符合北部湾经济区文化主题的大型情景表演,加强与旅游者的互动,加强游客对民族(民俗)风情文化和节日盛会的体验等。
(二)海洋旅游资源。
环北部湾城市群地处热带或亚热带海洋气候,风景宜人,拥有开展滨海旅游必备的阳光、海水、沙滩、植被和清新空气,又兼备港口、岛屿、森林,便于开展海岛旅游、邮轮旅游等特色产品的开发实践,研究者们从滨海度假游、豪华邮轮游、海洋文化游等方面探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例如庞莲荣,刘坤章(2017)认为应以海丝文化为核心,将环北部湾城市群内众多特色的滨海旅游资源整合为一个点,采用分类整合、统一形象的模式从滨海风光、历史遗迹、民俗艺术等三个方面开发邮轮旅游线路;杨晓梅等(2017)指出要打造富有北部湾地域特色的航线,包括近海观光旅游和远洋旅游线路。近海线路可设计为中国古“海丝路”始发港文化旅游线,围绕“北海(钦州、防城港)、湛江(徐闻)、海口(三亚)、广州(阳江)、台湾、泉州(漳州)”(亦可延伸至宁波、蓬莱)等重要古“海丝路”港口,让游客参观阳江、泉州和登州“海丝路博物馆”等历史文化景点及沿线著名海上风光,领略“海丝路”文化。跨境短线可设计为环广西、广东、海南、越南沿岸城市线路,欣赏沿途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三、城市群内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
旅游竞争力评价是推进环北部湾区域旅游产业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有助于分门别类的制定有针对性的旅游业改进措施。目前研究者们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得出的评价结果各异。李志勇,黄宝龄(2018)构建了一个包括 3 个层次、5 大要素、24 个指标的北部湾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内各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及要素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南宁、湛江、茂名、海口和玉林为区域内旅游竞争力较强城市,阳江、北海、崇左、钦州和防城港是旅游竞争力中等城市,儋州、东方、澄迈、临高和昌江属于竞争力较弱城市。在定量评价和分类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三类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提升策略;田红芳(2018)从旅游现状竞争力、旅游基础竞争力、旅游潜力竞争力3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评估西北部湾地区“4+2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发展水平,其中南宁排在第一级,北海第二级,玉林、崇左、防城港第三级;而黄亚芬,全华(2019)选取旅游现状竞争力和旅游支持竞争力这两种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环北部湾城市群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两种评价体系下的结果差异。研究发现不同模型下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结果存在差异,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被普遍认可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基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各类型针对环北部湾区域城市旅游竞争力的量化评价体系,但得出的评价结果各异,急需建立一个有权威的、有普适性的评价体系。
四、研究评述
综上所述,学者们针对环北部湾城市群旅游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了全面积极的探索研究,取得了不少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不少局限性:
第一,目前关于环北部湾区域旅游发展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学者们大多站在宏观角度分析旅游产业,只有少量涉及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研究使用到了定量方法。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考虑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通过收集数据、构建模型来展开研究,促使研究结论更加科学合理。
第二,大部分的文献的研究范围仍然围绕广西省内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和崇左的“4+2”城市旅游联盟组织展开,研究的范围局限性较大。未来的研究应该将研究视野放大,在思考广西省内的发展策略的基础之上考虑如何加强广西、广东、海南三省联动,发挥海南省的示范作用,带动整个城市群的综合发展,加强在国际的影响力。
第三,目前大部分的研究主要从政府、旅游行业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忽略了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体验和满意程度。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将视角转向环北部湾城市群的旅游消费者,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他们对于旅游服务的评价和感受,从而为旅游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第四,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下,旅游产业和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极为重要,因此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探讨如何构建旅游产业大数据信息化服务平台、如何提供智慧化旅游服务将是未来的热点研究主题。
第五,目前制约环北部湾地区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因此将旅游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相融合,考虑如何培养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人才也将是未来重要的研究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