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园林植物景观保护与修复思想探索
——以颐和园写秋轩为例
2020-03-13张冬冬
张冬冬
园林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过去多集中在其历史建筑、植物病虫害防治和古树复壮方面,针对植物造景营境的保护与修复研究相对较少。但随着世界遗产保护要求与多样性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中国作为园林遗产大国,相关工作与遗产保护状况之间的矛盾将愈加凸显,因此针对该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化。
当前有关古迹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诸如《雅典宪章》《威尼斯宪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不一而足,并随时代的发展仍在不断完善。不过就历史园林而言,最具针对性的文件即为《佛罗伦萨宪章》。该部宪章秉承此前国际公约有关古迹遗产“原真性”精神的同时,针对园林,尤其是园林植物具有生命的独特性而给予了诸多特殊关切,并以此推动了园林作为遗产主体的国际公约的建立。其开创性主要在于如下几点:1)历史园林应被视作历史古迹;2)历史园林是主要以植物为素材的设计营造作品,因而是有生命的……因此,其表象反映着四季轮转,自然的兴衰与造园家和园艺师力求保持其长盛不衰的努力之间不断地平衡;3)历史园林作为“活”的古迹,其保存亦必须遵循特定的规则;4)历史园林植物景观需要不断进行维护、及时替换,并制定长远的定期更换计划;5)任何危及生态平衡的实体环境变化必须加以禁止;6)修复必须尊重有关园林演变的各个相继阶段[1]。然而伴随世界范围内遗产保护研究实践的不断深化,《佛罗伦萨宪章》也随即遇到了一些新的矛盾与难题,譬如对各国及地区历史文化多样性的适用问题,对于园林植物景观“原真性”的理解等[2-3]。为此,笔者曾提出基于“意境-历史真实性”的保护思考[4],以下将结合颐和园写秋轩案例试做初步分析。
1 颐和园写秋轩概况及其植物景观当前问题
1.1 写秋轩概况
写秋轩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前山东麓,极为靠近前山中部建筑群。整组园林有2层台地院、5座建筑,并以假山挡土墙自西、北两面围合而成(图1、2)。从内部来看,东侧院落有瞰碧台、圆朗斋2座建筑位列南北而立。西邻主庭院建“寻云”“观生意”二方亭,据庭院北侧东西两端,通过爬山廊与中部高台之上的写秋轩主建筑相连。就外部而言,整组园林北倚万寿山、南面昆明湖,因而写秋轩院落从测绘图中的地形地势上看颇具眺远之便[5-6]。
1.2 写秋轩植物景观当前问题
据史料考证,写秋轩园林组团附属台地前,曾视野开阔,湖山借景条件优越。如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写秋轩》诗载:“吟风高树朗,滟露杂花荣。湖澈沦涟影,山开锦绣情。[7]”这是乾隆诗文对这里景象的真实写照,言简意赅地指出这里景致视域开阔、远借湖景。但因现在山体植被生长过度,反而造成了严重的视线阻隔(图3、4)。
言及意境,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写秋轩》曰:“……玉露金风又一时。仁者见仁智者智,写秋自是此轩宜。[7]”为此,乾隆特地刻一印玺名曰:“入眼秋光尽是诗。[8]”可见乾隆时期,每逢金秋时节,写秋轩都曾借得秋光无限。如何借得?通过现场考察必然借助山体植被。然而今天对写秋轩周遭植被进行统计,其中最具秋色叶观赏价值者仅黄栌3株。同时,为数不少的地被花卉植物均藏匿于远离建筑,不宜观察到的山林深处,亦未能体现诗文中“丁星杂卉护阶稠”[7]那种遍地可寻的秋景之意。
2 写秋轩植物景观空间与视域问题解决策略
2.1 可否以现存旧照作为修复依据
历史建筑修复中,旧照往往是其最为重要的依据之一,而历史园林是否同样如此呢?将现存19世纪中叶清漪园被焚后(图5)与光绪重修颐和园时期(图6)的2幅旧照相对比,不难发现其与当前颐和园写秋轩周边植被风貌迥异。再从乾隆御制诗集记载来看,似乎旧照更为契合清漪园植被全盛时期的原貌。但假如以此为据,并全然据此修复亦有不妥。其一,《颐和园志》载“1860年英法联军火焚清漪园,前山中部树木全毁,全山建筑四周树木严重被毁……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颐和园后拍摄的一幅照片看,万寿山上栽植的3.5m以上的大树较少,2m左右的小树较多,为保持植被覆盖还保持着大量的杂树蒿藤”[9]。而且,现存绝大多数旧照均拍摄自清漪园被焚毁之后。因此,以上旧照并不能反映清漪园全盛时期的山体植被面貌,也就无法满足《佛罗伦萨宪章》中“修复必须尊重有关园林演变的各个相继阶段”的精神。其二,难以符合宪章所提出的“任何危及生态平衡的实体环境变化必须加以禁止”的原则[1]。万寿山曾为童山,当前的山体绿化成果实为不易,并且假如没有如今般密集的植被,山体水土流失必然加剧,从而危害园林遗产。写秋轩北侧山体已有2处损坏严重。此时如果再对其植被现状通盘否定,必然在生态、时间与经济上损失惨重。因此,写秋轩植物景观修复如仅以旧照为据并不可取。
图1 写秋轩区位图[5]
图2 写秋轩平面图[5]
图3 写秋轩乔灌木配植图(2014年8月作者测绘)
2.2 基于风貌维护的部分植物修剪更换与治理策略
依照前文所述似乎就存在一对难以解答的矛盾:尊重历史,就必然要营造开敞的植被空间;珍惜现状,则务必保持植被密度。然而史料记载,写秋轩园林之湖山借景关系直至乾隆晚年依然存在。如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诗曰:“林树待抽芽,湖冰正含冻。登台一俯瞰,碧色尚未羾。[7]”另如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诗载:“背平林更面澄湖,好是崇台俯瞰娱。一碧虽然恒入观,其间动静自相殊。[7]”当时建园已历40~50年,因此不难推断规划者当初也曾考虑过树木成长对湖山借景之影响。但他们是如何化解矛盾的呢?暂作2个推论:一或观生意台、瞰碧台前所用植被矮小,不至阻碍视线;二或尽管有高大树木,但因分枝点高、位置适宜,因而未造成遮挡。而两者之下均有灌木或地被植物结合,从而得以消减径流保持水土。前者见于乾隆御制《新春万寿山即景》:“高下移栽五鬣松,郁葱佳气助山容。[7]”文中所指五鬣松①恰为低矮且生长缓慢的一种小松。后者见于现场调研:观生意台西南侧现存巨柏古槐各1株,但位置偏狭;瞰碧台前虽有油松但分枝点高。因此它们对首要的湖山借景视域影响较小。
当前障景的主因,一是写秋轩园林组团南向视野被山坡植被遮挡。所以可在自身历史特色基础上,部分借鉴国外经验,对植物进行更换与维护。结合图3所示,着重保留观生意台南侧山体上古侧柏、古桧柏各3株,其余25株侧柏分2批移植他处,并逐步换植低矮物种的松柏或灌木。而首批更换者应为位于较高地势上的13株侧柏,由此写秋轩南向借景将得到显著改善。此外还有6株白皮松,现多为丛生状,建议保留其中东侧3株,并适度疏枝[10]。其次,观生意台上所植楸树、油松过多。但乾隆写秋轩诗有载:“气清天复朗,触目仲秋时。庭下种楸树,中人能尔为。[7]”可见楸树曾是乾隆十分看重的庭园树种②[11],并特意栽植于此,且未对首要借景视域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建议悉数保留。而文献中未曾提及的油松,由于其长势较好,建议仅将平台上南侧中间2株移植他处,其余6株原地保留,并适当疏枝以提高其分枝点,从而基本打开自观生意台望向昆明湖的视线(图7)。
图4 自“观生意台”望向湖面的视线严重受阻(2014年10月作者摄)
图5 清漪园被焚后的万寿山前山中部(引自2014年12月景福阁旧照展)
图6 光绪重修颐和园后的写秋轩(引自2014年12月景福阁旧照展)
图7 建议修复后的写秋轩植被空间示意(作者绘)
3 写秋轩植物景观名难符实的意境问题处理刍议
3.1 秋色叶植物资源分析
关于秋色叶植物,前文已述现有资源不足,且史料十分有限。不同于清代皇家建筑多有样式房图档存世,古代园林植物设计极少有图纸留存。为弥补这一缺憾,需在清漪园相关史料与现场调研中寻找佐证加以补充,并重视对场地周边现有的适生秋色叶树种加以保护利用。如乾隆御制诗《新春万寿山即景》中曾提及枫树曰:“岩枫涧柳迟颜色,只觉森森翠意浓。[7]”另外在1991年昆明湖清淤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历史植物有元宝枫、白蜡、银杏等[12-13]。这就说明清漪园被焚毁前,前山曾有这些秋色叶植物存在。同时当前写秋轩周边的确有野生白蜡、元宝枫幼苗。因此建议将这些树种引植写秋轩组团西、北、东三侧。此外,2座台地院当前尚有几株丁香、榆叶梅,虽非秋季开花,但因其具有部分秋色叶特征,所以暂可保留。此后建议逐步换植为场地旧有之黄栌。
当然写秋轩周边还有一些丛生灌木及攀缘植物,亦有着多彩绚丽的秋色叶及果实,如小花扁担杆、三叶地锦。小花扁担杆叶片较大,秋季叶色变化显著,叶落后红色的果实尽显枝头,不但招人喜爱,又可引来昆虫、鸟类。然而问题在其丛生状的植株密度过大,使人感到一种病态,以至常被伐去或放任不管。此外常被伐去的还有色叶植物,如锦鸡儿、金叶连翘等。建议今后对以上灌木加以保留、维护,并引种至建筑与假山周围。建议伐去的应是写秋轩东北侧发生虫害、亦不应景的小叶朴。当然,写秋轩北侧仍应以现存暗绿色基调的侧柏为主,不仅统一于前山植被总体规划,而又恰好作为秋色叶植物的衬景。如此一来每逢秋季,写秋轩必能再次感受到“入眼秋光尽是诗”[8],以及“玉露金风又一时,写秋自是此轩宜”[7]的原真意境(表1)。
3.2 地被花卉植物资源分析
另外,现存乾隆御制写秋轩诗中亦有不少诗句描述此间花卉,如“滟露杂花荣”“丁星杂卉护阶稠”[7]等。虽未明确花卉名称,但其出现频率之高足以证明这里地被花卉曾经的繁盛之状。又如“野芳绕砌露华滋”[7],很显然与园林西北侧,大面积人工砌筑的假山有着密切联系。而该处假山非同一般,既有挡土墙的功用,同时围合建筑群而形成的连续形态,宛自天开。如此之上再绕以野芳奇卉,或攀缘,或丛生,自然而然地散布其间,因而如临真山奇境,引得乾隆连连称赞。而写秋轩西侧的“观生意”亭,也正是由此因境得景、景面文心。不过史料记载毕竟有限,深入研究还需结合现场调研。笔者2014—2017年统计,秋季开花的地被植物有:野菊花、大花牵牛、裂叶牵牛、多花胡枝子、枸杞、蒲公英和求米草等。除此以外还有酢酱草、蛇莓、乌头叶蛇葡萄、鸡失藤、荆条、锦鸡儿和迎春花等其他季节开花植被。可见,当前写秋轩周边地被花卉资源仍较丰富,但多隐匿于山林深处。而建筑与假山交接处却因游人践踏致使寸草难生,因而难觅过去秋意浓浓的山林意趣。因此建议在这些地方铺设石汀引导人流,延续假山脉络,同时保护地被花卉。此外建议今后将成景不佳的春花地被逐步替换为夏秋季节开花的物种(表2)。由此,写秋轩园林组团以侧柏林为背景,衬托多种植被的秋花、秋叶和秋实,才能真正做到名副其实。
表1 写秋轩秋色叶植物资源(2014—2017年)
表2 写秋轩周边秋景地被花卉资源(2014—2017年)
4 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可以初步总结并展望如下:1)《佛罗伦萨宪章》仍应作为当前该领域工作的首要依据;2)同时应看到有关国际宪章对我国适用性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历史园林“意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加强该方面研究将有助于我国相关准则的制定;3)当前国外实践根据时代发展无不提出更加符合自身文化的保护需求。对于我国历史园林来说,传统园林中的精髓“借景”,在今后的植物空间、位置复原中,应引起足够的关注并加以保护;4)历史园林修复等不得,等到变成古树了又伐不得。所以对于缺乏资料且濒临毁坏的历史园林,在不破坏其原有生态环境,并符合已有文献记载的情形下,建议对其修复给予适当的弹性策略;5)相较于园林遗产中的历史建筑,植物景观修复毕竟有其特殊性。针对历史园林遗产保护,推动系统性、专项化的植物景观维护与更换规划,势在必行。
当然,以上研究仅是一个初步探索,相关科学研究论据仍然有待补充,不足之处还望专家批评。笔者怀以对于园林遗产保护的极大热忱,愿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对于我国历史园林保护工作的深度关注,并诚望得到指正和教益。
致谢:论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孟兆祯院士、杨赉丽先生、耿刘同先生、朱育帆教授、傅凡、王欣、薛晓飞老师,以及张辉、闫蓬勃博士等多位专家学者指正,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注释:
① 松的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植株高70cm以上,整体形态成放射状,植株较矮。因一丛五叶如钗形而得名。或以为五粒之粒当读为鬣,讹为粒,每五鬣为一叶。故又称“五粒松”。
② 《朱子语类》曰“国朝殿庭,唯植槐楸”,可见槐楸颇有王者之风,亦可烘托帝苑之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