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至黄山铁路绿色通道工程设计
2020-03-13高志亮王忠合张必武
高志亮,王忠合,俞 峰,孙 萌,张必武,杨 波
(1.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环境工程设计研究处,湖北 武汉 430063;2.杭黄铁路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安徽 黄山 245000)
绿色通道设计要求以不破坏自然景观为原则,并与沿线景观和谐共存、融为一体,发挥美化路域空间、提升线路品质的作用[1-5],这对绿化树草种选择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在对沿线植被展开详尽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自然景观、经济可行性等因素研究确定,以杭州至黄山铁路(以下简称“杭黄铁路”)为例进行探讨。
1 工程和自然简况
1.1 工程概况
杭黄铁路位于浙西、皖南地区,贯通名城(杭州)、名江(新安江、富春江)、名湖(千岛湖)、名山(黄山)等著名风景旅游景点的黄金旅游线,是连接中西部地区至长三角地区的快速铁路通道。该铁路途经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富阳区、桐庐县、建德市、淳安县,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歙县、徽州区,正线全长265 km,为双线客运专线,时速250 km。全线设置车站10座,桥梁167座92 km,隧道87座140 km,路基33 km,桥隧比87.4%。杭黄铁路沿线有5A级风景区7个、4A级风景区50多个、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
1.2 自然条件
线路经过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包括冲海积平原、河流阶地、丘陵、中低山等。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3 ~ 17.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 100 ~ 1 630 mm,年平均蒸发量为 1 159 ~ 1 350 mm,年平均风速 1.6 ~ 1.9 m/s,无霜期 240 ~ 260 d,≥10℃有效积温4 700 ~ 5 700℃。沿线跨越钱塘江水系,河流主要包括新安江、富春江、浦阳江等。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黄壤、黄棕壤、水稻土。
1.3 植被概况
线路所经区域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沿线林草植被覆盖率为64% ~ 75%。受人工造林活动和农业开发活动的影响,中低山丘陵区以人工次生林和经济林为主,主要为马尾松林、杉木林等用材林,以及柑桔、茶、山核桃、板栗等经济林;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地貌保护较好的区域,存在一定面积的原生植被,主要有甜槠林、丝栗栲林、青冈林等次生性常绿阔叶林;在冲海积平原区和河流一级阶地,主要为农田和城镇绿化植被;跨越富春江、新安江两侧为水域生态系统,分布有一定面积的芦苇、莎草、菰等湿生植被及防护林。
2 绿色通道设计
2.1 设计原则
绿色通道建设遵循安全可靠、经济适用、因地制宜、重点突出、易于管护、兼顾景观的原则,采用植物防护与工程防护相结合的措施[6-7]。
(1)安全原则。绿化通道设计必须满足安全运行的第一原则,沿线栽种的植物不应遮蔽铁路可视信号和影响列车瞭望,不应影响旅客的乘降和集散条件,植物倾倒、枯死不应妨碍行车安全和铁路设备正常运行,同时能够有效缓解司乘人员的视觉疲劳。
(2)经济原则。通过方案比选、优化设计,利用有限资金达到绿化美化的最佳效果。同时,采用的绿化措施应易于后期管护,尽量减少运营期养护工作及费用。
(3)适地原则。绿色通道建设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工程条件,选择适宜的防护措施、植物种类、种植时期和养护方法,达到绿化美化的目的。
(4)景观原则。绿色通道建设在考虑工程安全的基础上,还需结合当地环境条件、功能需求、地方经济、文化背景及风俗传统等,选择丰富多样的植物,采用内低外高、内灌外乔、灌草结合、灌木优先的配置模式,形成与当地相适应的自然景色或森林景观,以营造良好的铁路沿线生态环境。
2.2 树草种选择
植物品种选择应根据立地条件、种植目的、经济性及适用性确定,优先选择乡土植物品种,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花则花。以杭黄铁路为例,选择的绿化树草种如表1所示。
表1 杭黄铁路绿化树草种汇总
3 绿色通道设计方案
为实现铁路绿色通道工程在运营期间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建设目标,设计单位通过对沿线立地条件、乡土树种、苗木来源、交通状况的大量现场调查,明确了绿色通道设计范围,选定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乔灌木及藤草本品种,通过开展先导性试验段,针对不同工程分区,制定相适宜的绿化分类标准和绿化设计方案,实现了“一洞一景”“一处一景”“一站一景”,线路沿线经过多个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和景观要求较高区域(即重点绿化地段),因而绿色通道方案按照重点绿化地段和一般绿化地段分别进行设计。
3.1 路基绿化
(1)一般绿化地段。一般绿化地段路基边坡采用框格和拱形骨架内采取客土植草(麦冬)方式进行绿化;坡脚至排水沟区域植常绿球类灌木(金森女贞)间隔5 m,底部植草(麦冬);水沟外侧边缘至栅栏区域由内至外依次种植1排常绿花灌木和1排常绿小乔木,常绿花灌木以夹竹桃为主,株距3 m;小乔木选择高杆大叶女贞、高杆红叶石楠等,株距3 m;路堤边坡高度小于6 m选择高杆红叶石楠,路堤边坡高度大于6 m选择高杆大叶女贞,底部植草(麦冬)。路堤、路堑一般绿化地段绿化断面示意如图1、图2所示。
图1 路堤一般绿化地段绿化断面示意图
图2 路堑一般绿化地段绿化断面示意图
(2)重点绿化地段。重点绿化地段路基边坡框格和拱形骨架内采取客土植草(麦冬)、客土植常绿小灌木,空心砖内一穴一株,种植方式按照行车方向视坡面高度采用分层布置栽植,选用红叶石楠、金森女贞、红花檵木等常绿小灌木进行间隔色带搭配,或者点以球类为主线性布置,同时在每层色带下边缘栽植1排麦冬。原则上1个坡面最多不超过3种色带。坡脚至排水沟区域植常绿球类灌木(金森女贞)间隔3 m,底部植草(麦冬);水沟外侧边缘至栅栏区域由内至外依次种植1排常绿花灌木和1排常绿小乔木,呈品字型布局。常绿花灌木选用夹竹桃为主(花期6—9月),株距1 m,每隔8~10 m点缀木芙蓉(花期8—11月)、紫薇(花期5—10月)、茶花(花期11—3月)等。小乔木选择高杆大叶女贞、高杆红叶石楠等有色景观树种,株距3 m;路堤边坡高度小于6 m选择高杆红叶石楠,路堤边坡高度大于6 m选择高杆大叶女贞,底部种植麦冬。路堤、路堑重点绿化地段绿化断面示意如图3、图4所示。
图3 路堤重点绿化地段绿化断面示意图
3.2 隧道洞门绿化
(1)一般绿化地段。隧道洞门一般绿化地段以恢复生态为主进行绿化和恢复植被,与自然生态相融合。隧道洞门边仰坡框格和拱形骨架内采用种植常绿灌木、植草和撒播草籽相结合的方式;骨架外至防护栅栏区域采用撒播草籽,点缀球类、花灌木为辅,间距5 m。沿隧道洞门防护栅栏每隔3 m种植常绿花灌木(以夹竹桃为主)。一般绿化地段隧道洞门绿化示意如图5所示。
图4 路堑重点绿化地段绿化断面示意图
图5 一般绿化地段隧道洞门绿化示意图
(2)重点绿化地段。重点绿化地段隧道洞门通过植物色彩搭配和组团,增加视觉效果。隧道洞门边仰坡框格和拱形骨架内可采取客土植草(麦冬)、客土植常绿小灌木,空心砖内一穴一株,种植视仰坡高度采用分层布置栽植,选用红叶石楠、金森女贞、红花檵木等常绿小灌木进行间隔色带搭配,或者每个框格和拱形骨架内点缀1 ~ 2棵球类灌木;骨架外至防护栅栏区域栽植常绿小灌木、常绿球类、常绿花灌木和满铺麦冬进行搭配,间距3 m。沿隧道洞门防护栅栏每隔3 m种植常绿花灌木(以夹竹桃为主)。重点绿化地段隧道洞门绿化示意如图6所示。
3.3 桥下绿化
(1)一般绿化地段。一般绿化地段桥下绿化以植草为主,两侧种植常绿小灌木和花灌木,间距5 m。一般绿化地段桥下绿化示意如图7所示。
(2)重点绿化地段。重点绿化地段桥下绿化采用密植并配置高杆大叶女贞、桂花、高杆红叶石楠等常绿小乔木,间距3 m;向内布置紫薇、夹竹桃等花灌木,同时点缀瓜子黄杨、红叶石楠、小叶女贞等小灌木;桥下内侧播撒花草籽,以麦冬为主。重点绿化地段桥下绿化示意如图8所示。
图6 重点绿化地段隧道洞门绿化示意图
图7 一般绿化地段桥下绿化示意图
3.4 车站绿化
车站绿化按照一站一景规划,以自然坡形朝线路方向进行刷坡,在空间较大的空地考虑地方文化特色和地域环境要求进行园林造景,选用具有一定造型的植物进行组团和小品,选用造型松树、鸡爪槭、龙爪槐、红枫、山茶组团进行搭配等,对各车站站台两端无特殊防护的地表地段减少混凝土防护,增加花坛,提升品味。某车站绿化实景如图9所示。
图8 重点绿化地段桥下绿化示意图
图9 某车站绿化实景图
3.5 弃渣场绿化
(1)一般绿化地段。对于一般绿化地段的弃渣场,布设常规的拦挡、排水、沉沙、边坡防护、撒播草籽绿化等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体系,既恢复了场地绿化植被,也节约了工程建设成本。一般绿化地段弃渣场绿化实景如图10所示。
图10 一般绿化地段弃渣场绿化实景图
(2)重点绿化地段。对于重点绿化地段的弃渣场,除了布设常规的拦挡、排水、沉沙、边坡防护、撒播草籽绿化等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外,精选绿化树种,如红花继木、金森女贞等常绿小灌木,局部园林造景,达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目的。重点绿化地段弃渣场绿化实景如图11所示。
图11 重点绿化地段弃渣场绿化实景图
4 结束语
杭黄铁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为建设目标,通过开展先导性试验段,首次将高杆红叶石楠、高杆大叶女贞等适生树种应用于南方地区高速铁路绿色通道工程设计。针对不同工程分区制定相适宜的绿化分类标准和绿化设计方案,实现了“一洞一景”“一处一景”“一站一景”,充分体现了杭黄铁路沿线特色和当地风貌,以点带面,合理布局,为旅客提供“车在画中行,人在景中游”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