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hs-CRP、NT-proBNP、IL-8、TNF-α 水平的影响
2020-03-13尚涛
尚涛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宁夏 银川 750002)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因心肌梗死、心肌病、炎症反应、血流动力学的负荷过重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心肌受损,其症状包括身体乏力、呼吸困难、体液潴留等。心力衰竭使得患者心肌功能、结构发生变化,导致患者心室的充盈功能和泵血功能降低[1,2]。随着对该种疾病认识的逐渐深入,其治疗方案已从单纯的改善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模式,发展成以生物学效应为主的模式。比索洛尔通过抑制交感神经,使其避免神经系统过度活跃,减少生长因子分泌,从而对心脏和血管的重构发挥抑制作用[3]。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能有效拮抗血管紧张素受体,且明显抑制脑啡肽酶。本研究将沙库巴曲缬沙坦和比索洛尔联用,并创新性地分析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 hs-CRP、NT-proBNP、IL-8、TNF-α水平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纳入标准: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左室射血分数≤40%,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心源性休克、心肌炎、血流动学稳定比较差、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心律失常、药物过敏、心肌淀粉样变性和治疗依从性比较差者。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 例,男29 例,女21 例;病程2~13 年,平均(5.60±1.14)年;年龄48~75 岁,平均(61.43±3.27)岁。对照组50 例,男28 例,女22 例;病程2~13 年,平均(5.49±1.23)年;年龄49~76 岁,平均(61.07±3.65)岁。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给予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晨起服用比索洛尔片,1 次/d,1 片/次。观察组: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起始的给药剂量为每次50mg,2 次/d,之后每两周增加50mg,最高为200mg/次。均治疗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疗效标准[4]:①患者的临床表现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提高大于2 级,心律失常基本消失或者减少幅度超过90%则为显效;②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心功能分级提高大于1 级;心律失常基本消失或者减少幅度超过50%则为有效;③患者的症状出现恶化或无变化,心律失常和心功能分级无显著的改变则为无效。
治疗前后,观察两组临床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DD)、6min 步行试验(6MWT)和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
治疗前后,空腹采集3mL 静脉血,用ELISA 法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脑钠钛前体(NT-pro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IL-8)水平,试剂盒均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公司。且观察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使用SPSS20.0 软件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t检验、χ2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2.00%)低于观察组总有效率(9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n(%)]
2.2 两组LVEDD、6MWT、LVEF 和LVDD 对比
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LVEDD、LVDD 指标均显著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MWT 和LVEF 指标均显著升高,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血清hs-CRP、NT-proBNP、IL-8、TNF-α 水平对比
治疗后两组的血清hs-CRP、NT-proBNP、IL-8、TNF-α 水平显著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
对照组发生头晕1 例,心动过缓1 例,高钾血症0 例,低血压1 例,观察组发生心动过缓1 例,头晕1 例,低血压0 例,高钾血症0 例;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χ2=0.211,P=0.646)。
表2 两组LVEDD、6MWT、LVEF 和LVDD 对比()
表2 两组LVEDD、6MWT、LVEF 和LVDD 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P <0.05,与治疗前相比,#P <0.05。
表3 两组血清hs-CRP、NT-pro BNP、IL-8、TNF-α 水平对比()
表3 两组血清hs-CRP、NT-pro BNP、IL-8、TNF-α 水平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P <0.05,与治疗前相比,#P <0.05。
3.讨论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功能障碍和功能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心脏排血量降低,心肌增厚及心脏结构改变,引发患者血流动力学障碍,心室重构,使患者心室泵血功能降低[5]。慢性心力衰竭大多由相关的心脏疾病发展而成,主要的发病群体为老年人,表现出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病死率极高[6,7]。
沙库巴曲缬沙坦具有比较显著的双靶点调节效果,一方面,可以通过该药中的脑啡肽酶抑制剂,使NT-pro BNP 的降解受到进一步的抑制,明显提高环磷鸟嘌呤核苷水平,从而有效缓解病情;另一方面,能明显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1 型受体,有效激活RAS[8]。比索洛尔能减轻儿茶酚胺对于心脏产生的毒性作用,阻断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改善心肌纤维化,避免心肌细胞坏死,减少耗氧量,降低心脏的血液输出量,明显抑制儿茶酚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本研究发现,治疗后对照组有效率(72.00%)低于观察组有效率(94.00%),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沙库巴曲缬沙坦和比索洛尔联用能提高治疗有效率。TNF-α 和IL-8 主要有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生成,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参与调控心力衰竭过程中心肌细胞的凋亡、坏死和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当心脏的左心室的压力负荷明显增大以及心室壁的张力出现增加时,NT-pro BNP的表达水平会随之增加。C-反应蛋白是由肝脏生成的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急剧上升的蛋白质,可以和肺炎球菌C 多糖体发生反应。当机体中有细菌感染和急性炎症反应等,血清CRP 含量会增加,经过冶疗后又会迅速消失。因而CRP 是一项反映炎症、判断预后和病情改变的敏感指标。本结果发现,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能明显降低血清 hs-CRP、NT-proBNP、IL-8、TNF-α 水平。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能通过抗心肌细胞凋亡和抗炎等作用,改善心功能。
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和比索洛尔联用对慢性心力衰竭有显著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