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稳与突破:浅谈信息时代的民族出版
2020-03-13杨蜀艳
杨蜀艳
从狭义来说, 民族出版是指所有以少数民族文字为载体的知识信息的出版。笔者所探讨的民族出版所指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字的出版,还涉及汉文及其他文字的出版;不仅指传统的纸质出版,还涵括新兴出版,以数字出版为代表的图书数据库、电子书、有声书、AR/VR 图书、多媒体电子书以及其他形式的知识服务等。
民族出版工作缘于我国多民族多文化的国情,它是国家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民族出版具有政策指导和指引的角色。兼具经营性和公益性的民族出版是我国独有的特色出版,既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播,又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融合和交流。党和国家对民族出版一直予以大力支持和帮助,将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列为公益出版来大力扶持,除了经济的支持,还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进一步辅助发展, 包括免收民族文字图书条码费、书号使用不限、在税收方面实行 “先征后返”等。目前我国现有民族类出版社38家。这些民族类出版社每年分别以25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各类图书近4000 种,印数达5300多万,除此之外,每年各民族出版社还出版发行一定数量的有关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汉文图书。
一、成果和困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文化出版事业取得看可喜的进步,实现从无到有,从业余到专业,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出版体系。但面对扑面而来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身处信息随手可得的网络时代,传统意义的民族出版逐渐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满足不了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1.民族出版成果卓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出版在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科学知识以及推进民族教育事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各民族出版社与民间艺人、学者等共同努力,大量民族古籍得到收集、翻译、整理、出版,少数民族史诗、少数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研究等书籍纷纷出版,填补了许多空白。
(1)国家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价值理念发展为受宪法保护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四大理念原则。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強”。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不变的方针。这些方针政策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了最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除了政策性支持外,国家还对一些重要的民族出版工作予以实质性的援手。比如资助《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等五种少数民族丛书的出版经费,该丛书合计403册,达9000多万字,共计发行50多万册。我国政府还设立了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的专门工作机构,对这类古籍开展有序、有组织的收集、整理、翻译和研究工作。此外,国家拨付了数以千万元计的巨额资金支持校勘出版传统藏学的百科全书《中华大藏经》共计150部。
(2)从无到有,成果喜人。在民族出版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民族出版的成果不俗,实现许多零的突破,民族品牌图书和精品图书也纷纷面世。如《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苗族古歌》《阿细的先基》《梅葛》等许多中国少数民族史诗被陆续搜集、整理、出版。2015年《中国民族百科全书》出版,这是一部介绍中国56个民族的大型工具书。“纳西学丛书”2015 年出版,收入方国瑜、李霖灿、郭大烈等国内29 位纳西学学者学术专集以及日本、西方纳西学学者论文合集共30 部,计1300 余万字。此外,地方的民族出版也取得喜人成就。如贵州民族古籍抢救、整理工作成就突出,到2017年为止,抢救、整理的民族古籍有5万多册(含 1949 年前),其中出版了 300 多种;出版的古籍有《西南彝志》《彝族源流》《水书》《清水江文书》《苗族古歌》。大理地方文献整理工程于1988年开启后,拟出版专辑100册,现已陆续出版,如《金石篇》《建筑篇》《艺术篇》《族谱篇》,等等。
2.民族出版的困境
(1)面对机遇,缺乏市场优势。民族出版物主要是面向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少数民族群众,这样导致单件成本高,读者面不大。而对于民族地区出版单位来说,自身的知识产品和市场积累少,基层发行能力较弱,无论是实体还是电子商务,民族出版物的市场占有率都极少。相比于其他出版物,民族类图书成本高,书源有限,发行渠道少,发行面窄,印刷数量少,民族题材出版物印数一般都不超过3000册,甚至有的只有几百册。长期如此循环,导致民族出版的亏损大,面对市场没有竞争力。
3.传统机制,缺乏革新
时代的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数字化浪潮势不可挡,我国的文化事业体制也开始深入改革,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出现在民族出版行业中。面对机会,大多数民族出版行业因为体制的束缚、经费的短缺、出版实力的不足、市场空间的狭小、专业人才的匮乏等因素,机制改革几乎没有向前迈进,守着原有饭碗停滞不前,在信息时代缺乏竞争力和创新精神。信息时代就是数字化和电子化,要的是速度和便捷,而民族出版的数字化步伐明显落后于其他出版行业,所独具的优势资源逐渐被其他出版同业者蚕食侵占。可以说,民族数字出版出于滞后状态,数字出版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读者的需求渐行渐远。
二、信息时代的民族出版如何站稳和突破?
信息时代就是数字时代和网络时代,大数据覆盖全国各地,获取信息日益快捷、便利。由此,新媒体应运而生,新闻出版行业开始转战电子化出版平台,谋求发展,寻求生存和突破。出版业的数字化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传播理念,使传播内容突破时空限制,传播范围无限扩大,与消费者的互动性空前加强,而且使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捷传播容量不断加大。民族类出版社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浪潮下唯有坚守和创新才是出路。
1.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出版
民族出版是我国的特色出版,是国家政策实施和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每年出版的民族出版物,包括学术著作、诗集和文学作品等,满足了少数民族读者对精神文明生活的需求,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同时民族出版又成为少数民族作家们发挥个人创造性的一个阵地,为他们提供创作和文化交流的一个绝佳机会。故此,坚守民族出版阵地意义非凡。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题材的图书具有潜在的市场。目前,除了民族类出版社外,其他综合类、文化类出版社也纷纷进入民族题材图书的市场。面对挑战和危机,民族类出版单位应积极发挥优势,不断开拓选题深度和广度,深化民族题材图书的内容,巩固原有的作者群并挖掘有潜力的作者,与地方政府和研究机构联合创优创先,结合民族文化将民族题材的图书做精品图书、特色图书,开发系列丛书,叫响民族品牌。
2.革新思维,搭建数字化出版平台
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化社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其速度超过人们所想象。同时,这也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给努力和有准备的人提供了很多进步的空间。在数字化充斥生活之际,民族出版人除了立足出版阵地,继续民族文化传播外,也要及时转变思维,接受大众传媒的转变,开拓思维,应对大数据时代给传统出版带来的挑战和契机。
健全完善现有的网站。积极更新现有的网站内容,完善网站的图书数据,补充出版社的有关音频和视频,宣传和推广民族出版成果。建立网络论坛和网络出版平台,充分并有效地利用民族资源,调动民族地区的作者和读者的主动性,并获取最新的文化信息,丰富和拓展民族出版資源,推动民族文化的创作。
实现民族出版形式的多元化,搭建民族出版物数字化平台,“有利于尝试利用文、图、声、光、电等多媒体形式,通过微博、微信、APP、数字电视、手机终端等平台展现,可以利用图文声像处理技术以及电子出版形式,对那些有语言而没有对应文字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开发整理,出版发行和传播” 。数字化的出版不仅可减少成本,同时也拓宽了市场和读者群。
向优秀同行学习。运用数字技术不是空话,我们已经有优秀的范本可学习。中华书局于2014年伊始陆续推出的点校本古籍出版数据库“中华经典古籍库”,中华书局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数字化模式,开拓了多元化用户市场,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益。
3.打破界限,谱写民族团结乐章
民族团结是中华各民族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多次调研,亲自部署并推动一系列重要会议。历史上的中华各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你中有我,我离不开你。各民族的文化有差异,更有交织,民族特征有区别,更有相似。多元一体是我国的历史文化,也是我们的重要文化优势。新时代的民族文化研究应联合各民族的文化遗产,打破各民族之间的界限,整合文化优势;民族出版则可将这些交织和融合体现出来,从更高、更新的角度拓展未来的图书出版,使得单一的民族出版变得多样性,单一的民族研究走向多元化。
商务印书馆的开创之时,夏瑞芳盛情邀请张元济入行。张先生与夏瑞芳约定“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所以商务印书馆便明确了“从教育着手,改变中国,变法图强”的方向,把“开启民智,昌明教育”确立为自己的使命。在商务印书馆百余年的历史中,商务人一直是遵循这一使命而前行。
这一使命也当为民族出版人一同背负。兴文化,倡教育,将文明之花洒向各个民族地区,也将民族之花撒向世界各地,因为这世界本就是这么丰丰富富。
参考文献:
[1]侯珊珊.我国民族图书出版概况研究.今传媒, 2011
[2]冯文开.20 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搜集整理与出版.出版史话,2015
[3]舒松.数字化出版趋势下民族出版业发展分析.教育文化论坛,2015
[8]欧阳伟华.大数据背景下民族古籍出版创新.书业实物,2017
[9]吴柏强.地方民族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之困境及对策.新传媒,2017
[10]于殿利.夏瑞芳——中国近现代民族出版第一人.中华读书报, 2014
[11]李芳.新时代民族史诗类图书出版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
[12]唐怡.民族出版工作的守正创新.新媒体论坛,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