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探讨
2020-03-13高明
高明
摘 要: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教育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环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诗所讲述的就是朗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语文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积累匮乏,缺乏基础因此在课文的理解和文章的分析上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在语文的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情感对课文进行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从中获取更丰富的文学情感。而如何读,怎么读,以什么样的方式朗读,是作为教师应该思考并探讨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朗读教学;小学语文;集中精力;加深记忆;作者主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开展知识传递的重要途径,而朗读是帮助学生进行高效阅读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朗读也是一门技巧,小学阶段的学生阅读和朗读的能力还比较低,因此需要教师专门的训练与培育。而我国目前对学生的课文朗读并不重视,仅仅局限于文字上的诵读,而忽略了朗读需要运用的感情以及需要理解的文章内涵,常常会导致朗读的效果与影响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朗读教学作为重点教学的一部分,锻炼学生的预语感,增加学生对朗读的重视。
一、集中学生学习精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在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枯燥死板,容易使得生性好动,对世界充满热情和好奇心的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出现走神,交头接耳,打瞌睡等课堂现象,不利于学生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的提高,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效率。而在教学课堂中将朗读教学有效运用,再配以生动有趣的活动作为辅助,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从而集中了学生的学习精力,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效率,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教授《少年闰土》这一课时,教师先带领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朗读,教授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生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字词。待学生了解课文的陌生字词之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朗读,阅读两到三遍。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每四个学生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讨论与评比派出一名代表,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看哪个学生读得最有感情,阅读中出现的错别字最少,比赛结束后前三名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品。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集中学生课堂的学习精力,在教学过程中以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公平竞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提高,从而更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感受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二、加深文章内容记忆
语文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文章中往往充满着对于小学生而言晦涩难懂的词汇与句子,想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已经是一件有一定难度的事情,而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记忆与背诵,则是难上加难。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记忆,教师在语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朗读教学,无论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还是学生进行自主朗读,将课本上的文字内容转化为有声语言,重复的对文章内容进行阅读,都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授《觀潮》这一课时,因为这节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课程,有一些自然段是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并背诵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将文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烈景观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加以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针对要求背诵的那段自然段进行多次朗读,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记忆与掌握,教会学生背诵的正确方法与诀窍,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与背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朗读是最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环。
三、直观作者主旨
朗读技巧,是读者为了精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和文章的思想感情而对有声语言进行的一种设计与处理。显然,小学阶段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不具备这种能力与技巧的,需要教师的悉心培养与锻炼,因此教师在语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加以运用,鼓励学生进行朗读,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与语感,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朗读方式和朗读习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所在。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与方式便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文章中作者要传达的主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文章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
例如,在教授课文《匆匆》时,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本文的陌生字词之后,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寻找网络上的对于《匆匆》这篇课文的朗读音频,让学生仔细学习其中的朗读方式与方法。学生通过音频的朗读与课本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有助于学生情感代入,学生便可以通过文章中词语交汇直接感受并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文章主旨,再让学生以充沛的感情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与阅读,从而直观的感受与理解文章中作者要表达要叙述的意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小学语文教育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过程也相当于语文素养的提升过程,良好的朗读方式和朗读效果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教师在语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其良好的朗读习惯,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感悟到语文的魅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提高,写作能力也随之得到锻炼,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应该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通过朗读教学的有效融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改荣.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诵的形式及作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8).
[2]葛玉敏.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方式研究[J]. 人文之友, 2019, 000(006):274.
[3]田文政.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的巧妙融合[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0, No.717(12):262-262.
[4]胡其松. 探讨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19, 000(00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