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独乐乐,哪如与人乐乐?
2020-03-13赖贵州
赖贵州
摘 要:积极开展“自主体验”下的“合作探究”教与学活动,不仅切实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还会在良性互动中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非常有利于攫取令人期待的事半功倍效益,不断放大合作双赢的善教乐学效应。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開展积极有效地“合作探究”学科活动呢?本文立足于“小组合作”模式的构建与应用角度,试对此简述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探究指导;德智互动发展;教与学相长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众乐乐不如与人乐乐。”这一流传甚远的信条式论断,饱含质朴浅显而又极其辩证的内涵、价值和意义,重在强调“团结互助、合作双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校教育又何尝不是这种客观现象和实际道理呢?就小学数学课程而言,教师本着“个性化发展、整体性进步”指导思想,善于在“小组合作”下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能够把他们引向善教乐学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
一、善于在“情境创设”中引导儿童合作探究
“教从表象入手,学于直观感知。”就小学数学活动而言,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情境教学”活动,不仅契合儿童心智发育和实际认知规律,有效地激发学习情趣,而且有利于变相降低学习难度,更好地构建良好和谐的教学关系,同时也是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的优质平台。比如,在“统计”内容教学后,教师让小学生按照“自愿+制定”原则搭建小组,并且以多人小组为单元,就“零用钱使用”情况,在校园内对不同性别、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开展调研;在此基础上制成相应的统计表。最后,根据“快、精、准、实”等标准,开展各小组之间的展示和评比活动。在“以赛激趣”活动原则引领下,全班不用扬鞭自奋蹄,各小组成员积极参与、紧密配合,小组之间争先恐后、斗志昂扬。合作探究效果自然是显而易见的。
二、善于在“生活涵养”中引导儿童合作探究
如果把数学说成“池水”,社会生活就是它的“源头”;如果把数学说成“树木”,社会生活就是它的“根本”。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平台和方法,善于把丰富多元的生活元素积极有效地引入学科活动,自觉主动地接受它的“滋润和涵养”,不仅有利于在“激发学趣、优化结构、增加厚度”上赢得实质性效益,而且有利于为促进学用结合和合作探究注入活水源头现象。以“车程与相遇”问题为例。为了加强理解和深化体验,教师激励小学生在课后时间内,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到校园操场上以人为“车”,分别模拟“同时相向、同时同地反向、实际相遇、同地同向、两车追齐”下情况。通过如此生活化的“模拟演示”,不仅帮助小学生更加清晰地感知上述术语,而且在学用结合中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善于在“拓展延伸”中引导儿童合作探究
基础教材虽然具有指导性和指令性,同时还具有无可规避的“例子”特质——“典型性、优质性和局限性”;与此同时,课堂教学虽然是学科活动的主要阵地,同样也绝不是“唯一”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适时适量地开展与之相应地“拓展与延伸”活动,有目标性有针对性地增加教学活动的宽广度和深厚度,努力从各个方面把学生逐步地引向更远、推向更高的发展境地。以“主题拓展”为例。在“百分数”教学后,教师引导小学生或通过“情境”形式开展小组合作下的学用结合,或组团到相关单元开展实地观察与调查研究活动,从而通过现实生活下的“存款、取款、缴税”等活动,通过在“利税、利息、利率”上的运用,更好地进行学习与理解、体验与深化。再如,积极开展“数学阅读”主题下的知识抢答与小组比赛等活动,不断地放大“以赛促学、合作探究”效应。
四、善于在“深化体验”中引导儿童合作探究
“抓药三年会看病,出水才看两腿泥。”其意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学校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就小学数学课程来说,教学的最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并不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是通过不断地“激励、唤醒和鼓舞”,更好地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与综合实践”上的=能力与素养。而建立在“亲身实践”下的“情感体验”,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以“圆柱体的体积”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没有直接地进入讲解程序,而是首先提出如下问题:“圆的面积”是如何推导出来的?给出一个圆柱体模型,让学生自主推导体积求解方法。在整个活动中,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在表演“大合唱”;除了必要性启发外,教师善于坐在旁边“观看与鼓掌”。在自主性探究赢得成功之时,全班一片群情激奋起来。
总之,“自主体验+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所向、目标所在,培养这种意识和能力正在形成无可逆转的强烈发展态势。我们应以上述几点为实质性抓手,从中攫取令人期待的“合作共赢”现象。
参考文献:
[1]颜若冰,胡晓光.小学数学课堂合作探究性学习有效性研究[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年第01期.
[2]董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