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群文阅读
2020-03-12
入乎其内
桐城派主张义理、考据、辞章缺一不可,其文以简洁著称。姚鼐的《登泰山记》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单说考据,《登泰山记》一文中处处可见,“古长城”“三谷”“天门”等都是作者考证的内容。文章用语准确,不事渲染,更無铺陈。
本文取材和表现方法上的聚和凝,是桐城派文风简洁、“言有物”的有力注脚。作者从始至终紧扣“登”字,开头介绍泰山的山水形势,为“登”字作铺垫,文中所取材料一没有离开泰山,二没有离开“登”山,故取材上的散是有限度的。
在表现方法上,文章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没有议论。他把重点放在登山路径和山顶景物上。他觉得路径复杂而艰难,为后来者着想,需详细交代;山顶奇观,乃众人向往,不可不细细描摹;名胜古迹,土石动植冰雪,自有特色,作“记”自然不可忽略。
相关链接
什么叫桐城派
◎季 城
桐城派的创始人是方苞,中经刘大櫆,到了姚鼐,桐城派才正式形成。方、刘、姚即所谓桐城三祖。他们鼓吹程朱理学,提倡古文,主张“义法”,又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称他们这一文学流派为“桐城派”。曾国藩在《欧阳生文集序》中说:“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姚鼐之字)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方苞号)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曾国藩的话有许多片面之处,但他所叙述的桐城派三个主要人物的关系大体上还是清楚的。
桐城派理论的中心即方苞提出的“义法”说。刘大櫆补充了方苞的理论,但他并没有突出的成就。到了姚鼐,桐城派的文论才成为一个体系。姚鼐早年进士、入翰林,官至刑部郎中,还参与过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颇为如意。但他淡于官场,不久便引退了,在南京、扬州等书院主讲,直至晚年。姚鼐进一步发展了方苞的“义法”说,提出自己的文学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提出义理(思想)、考据(求实)、辞章(形式)的统一。他说:“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述庵文钞序》)
二是提出文章的阴阳、刚柔之说。他认为文章的风格分为阳刚、阴柔两大范畴,作品的不同风格,可以看出作家的不同性情,这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又会产生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来。
三是提出选文和作文的标准。姚鼐编选的《古文辞类纂》成为一个很典型的样板。他在该书的序目中说:
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
他所说的文、理、气、味,是指文章的思想、精神;格、律、声、色,是指文章的形式以及语言的音韵文采。他认为组成文章的要素有这八项,而精寓于粗,内容寓于形式。学习古人的过程,先是掌握形式也就是外在的东西;随后重视文章的精神、思想,最后达到“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的境界。
从上述三点我们可以看到,姚鼐将方苞所创始的“义法”说大大推进了一步。他进一步强调了内容和形式以及考据三者的“相济”关系,认识到了艺术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提出文学作品风格多样性的原因,这些对于古文的创作、欣赏无疑都是有益的。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拓展训练
游三游洞记
◎〔清〕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①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②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①元微之:即元稹,白居易的朋友。②黄鲁直:即黄庭坚,欧阳修的朋友。
赏析
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安徽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人。青年时即能文,但在科举仕途上很不得意,多次参加考试只得了个副贡生。60岁以后得黟县(今属安徽省)教谕之职,不久退职,晚年住在桐城县的枞阳镇(今枞阳县),生活清苦。其山水小品风格清新俊秀。
三游洞在湖北的宜昌。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著名诗人白居易和元稹以及白居易之弟白行简三人会于夷陵,同游此洞,三游洞因此而得名。《游三游洞记》由去三游洞时路中的经历写起,记叙了游三游洞的所见所闻,突出了三游洞的幽静。作者追忆了当年白居易、元稹、白行简以及欧阳修、黄庭坚来此的情况,并对三游洞因位置偏僻,其优美风光难以为世人所领略而大发感慨,表现出作者“试辄不遇”的苦闷心境。
本文虽是一篇游记,但手法却与通常以写景为主的游记不同。它既生动地记叙了游历三游洞的经过,又在此基础上用相当的篇幅抒写了因游历而引起的感慨。全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描写生动细致,写景状物能抓住景物的特点;而且情景交融,议论精警。以景抒情,托物言志,可以说是本文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
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濒大江之左(靠近)
B.舍舆登舟(车)
C.其地石杂以土(夹杂)
D.而地得因人以显(显示)
2.下列各組句子中,黑体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①其下地渐平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①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D.①山川之胜
②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大櫆一行从夷陵州府出发,先走陆路,再走水路,然后登山,经一番波折才一睹处于荒远偏僻之地的三游洞真面目。
B.三游洞以石取胜,洞犹如一座三室大房,有石如床;洞中的石头能敲出如钟声、磬声、鼓声般的声音。
C.作者写了三游洞得名的由来,又叙述欧阳修、黄庭坚因贬官路过夷陵而游此洞,联想到自己和陈公,抒发了游览山水幸与不幸的感慨。
D.作者虽然写自己像虫鸟一样安适,但又通过抒写对僻陋处的山川胜景无人欣赏的感慨,委婉地表达出自己怀才未显之憾。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