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慧眼阅风景,妙笔显特征

2020-03-12唐惠忠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0年45期
关键词:观察点小屋景物

唐惠忠

写景状物,关键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表现其深刻内涵,而景物的内涵是十分繁杂、多变的,既有客观因素,也具主观色彩。那么,写作时怎样凸显其特征呢?

一、具备时间性

1.“岁有其物,物有其容。”四时之景不同,景之形貌也有别。文中之景,首先要有季节概念。如朱自清《春》中写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连绵春雨的细密、轻盈之状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者的视线也被牵向了温馨润泽的春天。

2.“瞻情而见貌,印字而知时。”笔下之景,还要显示出时间的变化进程。如老舍《骆驼祥子》中写雨:“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如此浓墨重彩,不仅描绘出夏雨的急骤猛烈,而且把它形成、变化的进程表现得细致入微。

二、表现空间感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景物所处地域不同,特征也就大不相类。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秋:“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这一北一南的秋,有着刚柔、濃淡之别,真可谓判若两季。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的观察点不同,景物所呈姿态也大相径庭。如李乐薇在《我的空中楼阁》中描绘“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此为远观;“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是近看——一远一近,变换角度,多层次地写出了小屋玲珑的外观和含蓄的韵致。

三、确立心理观察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只有涂抹上作者的主观情感,才能独特而鲜明;纯客观主义的实录,一般难以突出特征,表现主题。诚然,客观景物可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但是,人的思想感情也直接支配他心理观察点的选择——可以用主观的心情配上感觉的镜头来观察、感受景物,从而使“物皆著我之色彩”。例如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的片段:

星星在浸透鲜血的白俄罗斯上空悲哀地眨着泪眼。漆黑的夜空像个塌陷的大坑,夜雾似烟,朦胧,飘忽。寒风把充满腐烂的落叶、潮湿的黏土气息和三月残雪的苦味撒满了大地……在旱风的蒙蒙雾气中,太阳升到断崖的上空来。太阳的光芒照得葛利高里没戴帽子的头上的密密的白发闪着银光,从苍白的、因为一动不动而显得很可怕的脸上滑过。他好像是从一场噩梦中醒了过来,抬起脑袋,他看见自己头顶上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的太阳。

顿河两岸灰色的天空,因为战争的硝烟而显得更加凄迷苍凉。战场上的鲜血、尸体与顿河两岸翻耕着土地的委顿的人民,成了俄罗斯天空下灰色的基调。肖洛霍夫以情驭景,巧妙地让客观景物发生畸变(如“漆黑的夜空像个塌陷的大坑”“他看见自己头顶上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的太阳”),以此表达了主人公极度失望的情绪。

四、讲究敷彩着色

写文章虽然不像绘画那样,能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细腻传神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描绘景物时讲究色彩的组合、映衬,会使作品形成浓郁的画意和明快的节奏。如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构成色调和谐、意境开阔的画面,充满了对春天的憧憬,引起读者无尽的遐想。“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这是周邦彦《玉楼春》中的名句。“青无数”指暮霭中青山连绵,眺望不尽;而雁背上那暗红的夕阳却不过一缕而已。青、红二色对比,一个无限大,一个非常小,然而正是无边青苍的背景,才衬托出这一缕晚照是那样引人注目和令人依恋。

除了通过色彩的映衬关系来绘景,我们还可抓住色彩的连锁反应展开描写。色彩相互影响,常常会形成连锁反应,抓住这种反应,就能把色彩展示得层次清晰,意趣盎然。如《天山景物记》中有这么几句:“落日映红周围的雪峰,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畜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作者依据色彩的连锁关系,烘托出一派红光四射、奇异辉煌的景象,洋溢着动态美。

总而言之,写景务必紧扣景物特征,善于提炼、发掘客观景物的内涵,才能于壮阔处呈现金戈铁马之气势,于柔婉中呈现小桥流水之意境,惟妙惟肖,动人心弦。

猜你喜欢

观察点小屋景物
波比建小屋
山中小屋
清明节期间全国祭扫民众达1338.7万人次
博士丁在线
写好家乡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