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探析
2020-03-12
(云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2014年,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首次系统地提出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文化安全”是其中之一[1]。在国家安全体系中,文化安全被视为总体国家安全的保障,对保障总体国家安全、走中国特色国家文化安全道路具有战略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把文化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战略保障,并围绕文化安全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对更好地发挥文化安全的战略优势并将其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和提升总体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新挑战:呼唤战略地位提升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作为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如今,文化安全成为新时代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现状和未来,也关系到我国在动荡的世界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分量。处于新时代的中国不仅面临国内快速发展带来的文化安全挑战,还面临国外分裂分子和反动势力带来的文化安全威胁,国内外新挑战呼唤推进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实施来保障总体国家安全。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国内文化安全形势发生改变。习近平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2]。而当前,我国文化安全形势面临着文化安全意识淡薄以及文化创新动力不足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社会全面转型和改革的深入,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改变。恩格斯曾经指出,“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促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不同的社会阶层代表不同利益主体,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追求。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利益固化的格局被打破,一些阶层固有利益被消解,不同的价值观念之间冲突加剧。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使得广大民众片面强调思想自由和多元,一些价值观念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悖,面临着文化安全意识淡薄的挑战。
另一方面,文化安全的挑战还体现在文化自身的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是文化力量的源泉,是文化自身存在和延续的本质需要”[4]。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文化的竞争力和创新力还存在不足。从世界各国文化产业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来看,美国是31%左右,日本是20%左右,欧洲平均在10%~15%之间,韩国高于15%,而我国却不到2.43%[5]。与发达国家相比,文化及相关产业占我国GDP的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如今,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加凸显,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竞争。文化软实力对内要解决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问题,对外要解决阐释力和参与力的问题。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仅是要提高文化的创造力,而且要实现文化安全战略思想的重要目标。对此,2013年,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6]。习近平围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话语权作了精辟阐释,这也是针对文化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作出的指引。
第二,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网络舆论风险以及国外反动势力和分裂分子的文化渗透,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新挑战。事实上,这两种风险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在传播过程中处于一个互动状态。新时代,互联网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互联网的即时性、空间无差异化给我国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我们应当保持战略警醒,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已经成为文化安全的最大变量,网络舆论更是一把“双刃剑”,新时代文化安全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严峻。而“文化渗透在本质上是一个没有终结的过程,它只是不断地在形式上有所变化,在程度上有所加深,在范围上有所拓展”[7]。当前,文化渗透方式更为多样,境外反动势力和分裂分子借助互联网实施文化渗透,主要体现为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观、公民社会思潮、西方新闻观。其中,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虽然受到批驳扼制,但是仍未放弃与我国争夺人心。普世价值观、公民社会思潮、西方新闻观等活跃度虽然降低,但是仍通过多种途径传播,造成人民思想上的困惑。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试图向中国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其实质就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虽然我国大部分人民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是西方国家从未放弃通过文化渗透干扰我国人民的思想意识,从而达到颠覆国家政权的目的。国家文化安全受到的内外威胁,新的挑战也召唤文化安全战略地位的提升,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提出的背景之一。
(二)新要求:迫使文化安全战略转变
当前,我国内部存在文化安全意识不强和文化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外部则面临互联网发展带来更为严峻的文化渗透的问题,这使国家文化安全治理提出了新要求。2014年,习近平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文化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保障。文化安全作为国家保障战略是面对新时代文化安全新挑战而提出的对内发展、对外防御的新要求。围绕这个要求,文化安全战略发生了一系列改变。针对面临的国内外文化安全新挑战,习近平还多次提到要发展本国文化,加强自身文化建设,抵御外来文化安全风险。其中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8]等八个方面,习近平给我国文化安全建设提出以下具体的要求:一是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方面,习近平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文化安全的大问题,要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二是关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方面,习近平提出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把网络舆论工作作为宣传工作的重点来抓,不能够忽视西方反华势力在互联网上的威胁,把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三是关于“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习近平提出要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把当代马克思主义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南,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教育,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四是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习近平提出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教育中养成,用体制机制来保障。五是关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方面,习近平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六是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方面,习近平提出要生产优秀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适应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艺术发展形势,抓好网络文化的创作和生产,加大正面引导的力度。七是关于“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方面,习近平提出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八是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方面,要全面贯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做好宣传工作,习近平提出要引导国内外人民更加客观地看待中国。
(三)新遵循:为文化安全战略提供保障和依据
近年来,针对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新挑战,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国家文化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提升,并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法律来保障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实施。文化安全制度和法律法规是文化安全战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前文化安全提供新遵循和保障。
文化安全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是在依法治国环境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地推进文化安全战略的实施。目前有关文化安全的制度与法律法规集中在党和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相关的法律条文出台主要集中在2006年、2009年、2011年,“这3年中,制定了《古人类化石和古脊椎动物化石保护管理办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长城保护条例》《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规章,以及《音像制品进口管理办法》《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安装服务暂行办法》《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9]。这3年以文化类和新闻出版类的法律居多。2015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具体列出了11种安全,其中就包含“文化安全”,它是构成国家安全体系的要素之一。2017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是文化安全具体到某个方面的立法。相关行政法规还有《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等。
此外,我国还出台一系列与文化安全相关的制度政策,如《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关于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由四部委联合印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指引(第一版)》等。这些制度政策和法律法规是基于新时代文化安全出现的新问题和提出的新要求而制定实施,是新时代文化安全治理水平法治化的体现,为我国文化安全提供了保障和依据。
二、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的形成逻辑
(一)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的初步形成(1982—2007年)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的初步形成体现在对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1982年,习近平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时就认识到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当时民间流传着“共产主义缥缈论”,党内也出现种种作风问题,习近平认为这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问题,因为党员的理想信念是衡量党员的试金石[10]。1988年,习近平时任宁德地委书记,在帮助当地攻坚脱贫时,十分注重理想信念的培育。他指出当地景观“滴水穿石”实际是推崇一种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11]。这些例子说明在治国理政过程中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忘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将其传承下去;在治国理政中应当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由此可见,习近平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理论地位,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武器,坚定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为此,习近平还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问题。2000年,习近平担任福建省省长时,颁布关于保护三明市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相关命令和政策[12]。他曾亲自为《福州古厝》一书作序,表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视[13]。由此可见,习近平十分重视文化遗产安全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的初步形成,还体现在对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2002—2007年间,习近平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提出生态文化安全观,为进一步深化发展新时代文化安全观打好基础。他指出:“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懂得机会成本,善于选择,学会扬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选择之中,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14]习近平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辩证法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文化生态安全治理中,从这个时候开始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初步形成并得到初步发展。
(二)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的深化发展(2007—2014年)
2007年,习近平在上海工作期间较为系统地提出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设。他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指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武装头脑,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作用,形成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15]。习近平提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指导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也因此进一步奠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2012年,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党员的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特别是党员的理想信念建设[16]。同年,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入阐释“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和理念,丰富了新时代文化安全观的理论内涵以及理论体系[17]。2013年,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18]。这次会议表明习近平维护文化安全的决心和立场。不仅如此,在周边外交交谈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还强调把文化安全战略与全世界人民命运联结在一起,以开放的姿态向世界展示和输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要全方位推进人文交流,深入开展旅游、科教、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广交朋友,广结善缘。要对外介绍好我国的内外方针政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19]。这些都标志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时代创新。在这个阶段,习近平始终保持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的清醒认识,并且形成以“民族复兴中国梦”为引领的思想体系,是对新时代文化安全观的深化发展。
(三)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的成熟完善(2014年至今)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的成熟完善是以2014年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为标志。在这次会议中,习近平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战略,“文化安全”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文化资源安全的战略保障,在这个时候也首次被提出。“文化安全”战略地位的提升是由于“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20],充分体现我国开拓文化安全工作的战略新局面的智慧,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紧接着,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时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为我国文化安全提供法制保障,从而更好地把文化安全战略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2015年,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并再次强调,“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我们要摒弃冷战思维,创新安全理念,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21]。这一观点的提出为文化安全战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思路,从以往传统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理念转向合作共享发展,站在全球治理的角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安全发展之路。2017年,在国家安全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深刻阐释“新时代”这个特殊时期国家安全发展形势的同时,对文化安全工作新局面进行具体的战略部署[22]。同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依旧是亘古不变的文化初心与使命”[23]。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工作的重点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建设,利用互联网优势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安全战略[24]。2019年,习近平主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强调加强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以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加强文化安全建设[25]。2020年,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习近平亲自坐镇指挥疫情防控工作,多次召开会议并强调在风险挑战面前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占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在实践中成熟完善的体现。
三、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的基本特征
(一)继承性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是基于当前我国国内外文化安全复杂形势,结合历史上国内外文化安全治理经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由此,继承性是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的最为突出的特征。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6]。文化兴邦,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习近平深刻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文化资源。
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的魂。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儿女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发展智慧,也是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源泉。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安全战略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得到延续。
其二,红色革命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的根。我国红色革命文化源于1919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其中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对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形成的红色革命文化,从革命斗争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训为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与经验。
其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的基石。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7]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正是出于国家战略需要,继承和发展现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而形成的。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给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安全战略工作的部署和战略举措提供参考,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文化安全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事关我国的长远战略,作为理论的继承支撑起国家文化安全治理的全局。
(二)系统性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是一个系统性的思想体系。从总体国家安全观来看,系统性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不仅仅是作为单个的安全思想存在,从其构成要素来看,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由意识形态安全、宗教文化安全、中华文化安全、网络文化安全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不仅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的内涵与外延,还提出了如何维护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的具体原则、路径和方式,由此构成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文化安全思想体系。
一方面,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同时也与国家其他安全具有同构性。习近平曾指出国家安全既要重视传统安全,也要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28]。传统安全关注国家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安全,如以前西方试图攻击我国意识形态、抹黑我国国际形象就属于传统安全威胁。而非传统文化安全主要是非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安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在文化消费、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也逐渐凸显,并与传统安全互相影响。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结合的基础上,文化安全与其他的国家安全构成国家安全体系。
另一方面,文化安全的每个构成要素自成体系并不断地自我完善,同时这些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巨大的、系统性的整体。如意识形态安全作为文化安全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不同场合被反复提及;中华文化安全、网络文化安全、宗教文化安全、思想教育安全等是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同时为其他文化安全的构成要素提供支撑;坚定文化自信和提升文化软实力则是文化安全的具体路径选择。这些文化安全的构成要素在理论和实践上共同作用和影响,并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文化安全思想体系。
(三)创新性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的理论成果。当前国内外文化安全形势变化迅速,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文化安全形势。
一直以来,习近平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建设,并把意识形态安全放在国家战略地位来看待。当前,国内外分裂分子和反动势力不仅在传统意义上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还凭借信息技术来操纵媒体或者引导舆论,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进行恶意攻击,抹黑我国的国家形象。在国际话语权上,习近平提出具体的对外以及贯通中外的新的话语表述是对文化安全战略的新论断和新观点。2020年,自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全国人民为疫情揪心的同时,后方的舆论“防疫战”也处于焦灼状态。习近平在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当前疫情形势复杂,要时刻关注人民的心理,加强舆论的宣传引导工作,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为此,习近平针对疫情期间国内外谣言、舆情,提出从深入宣传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三个方面进行引导。具体问题进行具体谋划安排,与形势发展密切结合,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的创新性。
四、在文化开放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发展
(一)筑牢文化发展的安全屏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我们保持开放性,这种开放并不是无条件地开放,而是以文化安全为保障的开放。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29]。保障文化安全既要抓住多元开放的世界带来的机遇,也要敢于面对开放带来的挑战。文化开放过程中需要保持清醒的文化安全意识,筑牢文化发展的安全屏障。16世纪后西方资本的扩张带来的是西方文化的强势侵蚀,人类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弭。与此同时,英语的普遍流行,基督教节日盛行,许多地区以伦敦、纽约等现代城市为发展样板,许多地区性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抛弃了原有的文化样式,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早期西方文化霸权以自发的形式出现,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到“后冷战”时代,西方文化输出越来越明显,如“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无不体现西方文化霸权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攻击,从而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因此,新时代发展文化安全观更需要筑牢文化发展的安全屏障,这不仅是历史经验教训,也是现实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国因近代闭关锁国导致发展落后,世界历史上因文化发展中缺乏安全屏障而带来文化安全危机,这些都是当前需要我们深刻领悟的把握文化开放和文化安全的辩证关系,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应以开放的姿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和文明发展的经验成果,把中华文化以世界能够听得懂的声音传播出去,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文化发展的安全屏障,在文化开放中巩固文化安全的基础。
(二)强化我国自身文化发展
文化只有在不断交流中汲取其他文化的精华,激发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活力,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强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文化安全。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提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30]。只有激发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源源不断地创新发展,实现文化自身的繁荣兴盛。我国文化自身的强化和发展主要依靠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来实现。
一方面,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攻坚期,发展仍旧是首要问题。与此同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在文化创新性发展中应当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辩证关系,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而增强文化的科学性和凝聚力。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速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应加快网络传播的速度和扩大网络传播覆盖的范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能够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强化我国文化的对外吸引力。因为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文化传播的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增强一个国家文化的吸引力,不仅需要文化拥有自身的独特魅力,还要拥有强大的传播能力,以此实现文化的互通互鉴。提高主流媒体的文化传播力,以自身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取信于国际社会,夯实国际话语根基,成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文化安全治理是一个长期过程,如果要长期保持一种文化安全状态,自身文化的强大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文化安全。从传统防御型文化安全治理转向发展型文化安全治理,这是当前文化安全思想的创新趋势和走向,一旦文化自身发展起来,将成为其他“硬治理”手段不可比拟的支撑力量。
(三)同心共筑人类共同的文化安全战略
新时代文化安全建设不仅仅是中国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涉及如何推动全人类文明进步的问题。早在2014年,习近平就把文化安全与全世界人民命运联结在一起。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提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31],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多元文化发展交流互鉴,需要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从全球治理视角深化和发展文化安全思想,共同构筑人类共同的文化安全战略。从“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到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五次峰会,我国多次强调人类共同的文化安全战略理念,并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人类共同的文化安全战略是追求世界性的文化安全共同体,主张通过对话和协商的方式来反对文化渗透势力和文化霸权主义,统筹应对文化安全威胁。在此基础上,人类共同的文化安全成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发展的落脚点。
第一,人类共同的文化安全构建,应建立在继承和发展我国“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中华传统文化安全价值观的基础上。我国自古以来便是追求和平的国家,“和为贵”深深地刻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中。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各国文化的和平发展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和”文化,也为构建人类共同文化安全战略提供了文化基础。
第二,把在中国革命文化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嵌入人类共同文化安全构建中。近代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带领人民获得反帝反封建革命的胜利,同时也为世界人民争取和平正义树立信心。这些优良的革命精神是构建人类共同文化安全战略的精神支撑。
第三,树立交流互鉴的文化安全观念。交流互鉴是在开放条件下推动文化繁荣和发展,构建人类共同文化安全战略的观念指向。构建中外文化交流平台,加强文化安全治理方面的合作,批判地吸取文化安全治理的国际经验,以对话的方式化解分歧和争端,加深文化安全治理的国际合作,实现世界文化普遍安全。我国与世界人民共同构筑人类共同的文化安全战略是我国大国责任、开放战略的体现,也是我国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迎接文化安全挑战的表现,将更好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安全观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