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广西会展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0-03-12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 广西 扶绥 532100)
一、基于CAEXPO调研的会展人才需求
中国—东盟博览会(China-ASEAN Exposition,简称:CAEXPO),简称东博会,是国家前任总理温家宝在第七届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倡议,由中国和东盟十国的贸易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广西人民政府承办;并于2004年11月3日在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拉开第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序幕(确定广西南宁为东博会的永久举办地),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服务东盟各国经济发展为宗旨;是集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高层论坛及文化交流于一体,并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
为了了解会展业用人单位对会展人才的需求,笔者选择第十六届东博会期间,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东博会的工作人员开展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8份,回收率达到88%,调查对象涉及企业、协会和行政单位的策划、招展、宣传、综合经营、财务、外联、人事等多个部门,保证了调查调查结果的全面和合理性。通过访谈和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了解到广西会展市场人才需求状况:
(一)广西会展市场对应用型会展人才具有迫切需求
自2004年CAEXPO举办以来,广西会展业突飞猛进,特别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更是促进以南宁为中心的广西会展市场的迅速发展。调查数据显示,应用型会展人才是制约广西会展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93%的调查者认为广西各高校应加强会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7%的调查者主张培养研究型人才。同时,笔者与会展机构深度访谈中了解到,随着广西会展业的迅速发展,会展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强。当前,广西开设会展专业的本科院校仅为?,在校学生为?,较会展市场应用型人才需求而言,远不能满足会展市场需求。
(二)学生培养期间有效的实践教学
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是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而企业更关注有效的实践教学。调查数据显示,全程参与会展项目、模拟操作展会、参加短期展会自愿者、现场观摩展会等是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其中79%的调查者认为全程参与会展项目是实践教学有效的方式,也有37%的调查认为模拟操作展会是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笔者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到只要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有亲身参与和体验展会的机会,并能在展会中与工作人员接触,其最大可能的加深展会理解、激发行业兴趣、提高行业综合素养。
(三)学生培养过程有出国交流的经历
在CAEXPO和CAFTA的举办背景下,广西展会的国际性更加凸显,培养学生的国际性视野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会展企业更希望学生能够前往东盟各国进行交流学期,学习当地的会展经验和感受当地的经济环境,深入了解东盟企业家和商人的贸易心理和举办会展的模式。调查数据显示,76%的调查者更愿意选择具有短期出国留学的学生,其中支持前往新加坡交流学习的占68%,也有一部分调查者支持前往马来西亚、泰国、德国、英国等。就学生出国交流学习的模式而言,不同的调查者也是意见各异,68%的调查者希望教学单位与东盟各国或者欧洲会展业发达国家的高校建立短期学生交换模式,时间为6个月~1年;33%的调查者则希望教学单位与国外会展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时间为6个月~1年。因此,从用人单位来讲,其更关注学生专业的国际性视野。
二、广西高校会展本科教育“2+1+1”的人才培养模式
“2+1+1”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通过2年的本校理论、1年的社会实践、1年的国际交流学习来完成自己的学业。会展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技能型和国际性等方面,学生培养过程中,在强调理论基础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使学生更好的适应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广西地处我国西南部,与东南亚各国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比如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东盟博览会等,而会展本科人才的培养应该结合区域条件和展会优势,与东盟各国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以东博会为核心开展校企合作。一是学生在本校开展2年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为第一阶段,大学四年级的第一学期为第二阶段,教学方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校内实训为辅。第一阶段理论教学的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公共基础课突出英语教学,注重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专业基础课融入具有联合培养院校国家的基础文化。第二阶段主要为理论学习,学习专业核心课,同时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二是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习,派送学生到东盟各国开展1年的联合培养,主要学习东盟各国的文化和会展专业知识。学生通过自愿选择的方式,分散到3—5个国家进行交流学习。三是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展的行业认知实习,学生通过选择校企合作单位或者自己联系单位来完成社会实践。第二阶段是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开展的毕业实习,学生结合自身条件和就业心愿自行联系实施单位,完成最后的社会实践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