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与运用的一般方法

2020-03-12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蔡和森董必武墨子

周 妤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 2014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包括:天人和谐的探索精神 、顺应自然的辩证法则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诚实守信的立身之本、厚德载物的根本原则 、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仁者爱人的大爱精神、尊师重道的教育理念、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 、天下大同的理想之光等。这些因素有的成为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原动力,有的成为思想方法,还有的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直接契合点,值得后人总结并发扬光大。

一、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近代思想家运用传统思想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方法

中国近代思想家在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过程中都有基于中国传统思想与制度而接受社会主义的思想方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深刻地指出:“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9。这突出地表现在对大同思想与社会主义思想的比较探索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思想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诸子百家对大同世界不同角度的描绘。如老子提出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君,乐其俗”(2)老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4:180。的要求;墨子主张“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3)墨子[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95。特别是《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所描绘的“大同世界”反映了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学派的政治理想和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其内容完备,影响深远。

而近现代思想家对于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态度,如学者林存光总结的关于“孔子之名”的三层基本含义。一是指真实的孔子;二是指不同视野下的孔子(人人心目中的孔子都是不同的孔子);三是指一种纯粹的文化符号,某主体用这个符号,所表达的不过是自己对权威的态度、对真理的看法、对是非的选择。[1]大文豪鲁迅对旧社会敏锐的观察感言也印证了这个取向。他说:“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旧社会的根柢原是非常坚固的,新运动非有更大的力不能动摇它什么”。(4)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235。

洪秀全对大同思想的认识属于第三种取向,他虽然在科举失利后果断地砸掉了孔子排位,但并非抗拒儒家思想的大同学说。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划了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5)太平天国印书,上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409。的理想天国。但洪秀全利用宗教号召革命,缺乏科学的理论武器,注定难以实现大同社会。

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代表人物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梁启超将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与社会主义进行对比分析。他说:“先生之哲学,社会主义派哲学……其理想与之暗合者甚多。”(6)梁启超.梁启超文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73。梁启超早在20世纪初叶就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关注。1904年2月,他介绍了社会主义。他认为:“社会主义者,近百年来世界之特产物也,概括其最要之义,不过曰:土地归公、资本归公,专以劳力为百物价值之源泉。”(7)梁启超.梁启超文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312。他还认为中国的井田制度与社会主义有相通之处。他说:“中国古代井田制度,正与近世之社会主义同一立脚点”。(8)梁启超.梁启超文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312。不过,梁启超的社会主义本质还是基于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孙中山以“天下为公”为政治理想,说:“人类进化之目的为何?即孔子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耶稣所谓‘尔旨得成,在地若天’,此人类所希望,化现在之痛苦世界而为极乐之天堂者是也”。(9)孙中山.建国方略,第四章《以七事为证》[M].《孙中山文萃》(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236。他认为“天下为公”就是人类进化的目的,人们追求的理想,摆脱痛苦的希望。他希望将中国建设成为“国民之权利义务,无有贵贱之差,贫富之别,轻重厚薄,无有不均”(10)总理全集(第1集)[M].北京:中华书局,1936:319。的理想社会。不过孙中山大同理想中的社会主义是将儒家大同理想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相结合,并非科学社会主义。

陈独秀在其论述去除不平等建立一个新社会时也认为“来书谓‘将来之世界,必趋于大同’,此鄙人极以为然者也”。(11)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234。

青年毛泽东对孙中山的思想方法比较认同。他回忆道:“我听过他(指孙中山)多次讲演。”(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12。在大革命失败之前,毛泽东明确地表示了对孙中山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目标的称赞。毛泽东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主革命,“其终极是要消灭全世界的帝国主义,建设一个真正平等自由的世界联盟(即孙先生所主张的人类平等世界大同)”。(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51。毛泽东这种将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思想方法,一直延续到他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人。毛泽东在革命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区分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阐述了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大同目标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9。

二、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以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为载体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有一个群体现象,就是集中于某个特定的地域。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成为一个承载新思想的载体,孕育了中西结合的新思想。如湖北黄冈革命者群体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在中国“近代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和建党史上,黄冈地区和人民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湖北最早的共产党组织中,七名党员中有六人来自黄冈 (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张国恩、刘伯垂、赵子健) ;在中共一大上,十三名代表中有三人是黄冈籍 (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 。这种情况在全国来说是绝无仅有的”。(15)缪小勇,汪季石.为什么是黄冈?——黄冈成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热土的根源探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02):1。而董必武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中国传统文化中勤奋学习、独立思考等因素促进了董必武在大是大非面前独立思考,与时俱进。1886年,董必武出生于晚清黄冈地区红安的一个传统自给自足的耕读之家,他自然地受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追求科举仕途的人生目标和原生家庭塑造品格的影响。第一,家乡大环境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先进知识分子长期以来都秉持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理想,常常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董必武的家乡黄冈历来有尊师重教、崇文兴学的历史传统。学校类型较为齐全,数量多。“自宋至清,陆续兴建的书院近 60所(不包括武昌、黄陂、英山的书院)。……除书院外,还有义学、社学 40多所。义学以罗田为最,有 20所。民国初年又有浚新学校、启黄学校”等。”(16)汪季石.试论鄂东历史人物产生的社会条件——鄂东历史人物系统研究之二[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4):74。据记载:“清朝时刘子壮、陈沆中状元,帅承瀛、陈銮中探花,金德嘉中会元, 分别占清代湖北省中状元、探花、会元的2/3、2/5、1/4;嘉庆、道光、咸丰3朝65年中,黄州府考中进士86名,举人466名,分别占同期全部进士、举人的29%和28%。”(17)黄冈市方志办.历史述要[EB/OL].(2019-03-14)[2020-08-03].黄冈市政府门户网站之“历史沿革”http://www.hg.gov.cn/art/2019/3/14/art_7123_130228.html。第二,秀才之家的熏陶。董必武耿直的父亲秉持中国知识分子安贫乐道、独立处世的原则。“居陋简食,以清贫自守,鄙视趋炎附势,不与权贵交往”。其勤劳持家、诚实劳动的母亲“勤劳贤良,茹苦含辛,操持家务,并从事纺线织布劳动”。(18)董必武年谱编纂组.董必武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3。董必武在家庭的熏染下,逐步养成了刻苦求知、克勤克俭、勤奋自立等优秀品质。他五岁能背诵《三字经》,十四岁能领会《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化典籍的深刻含义,17岁中秀才,保持了秀才之家的荣誉。而封建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和欺压百姓的残暴行径深深地刺激了青年董必武。有段时间,家乡连续出现 “麻城教案”“黄安抢谷事件”“黄州考场事件”“衙门被打事件”[2]等,反映了百姓受权贵欺凌,清政府无作为的残酷现实,促使其在1905年进入文普学堂学习后,由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转变为民主主义者。第三,家乡历史革命精神的影响。黄冈历史上的“郡民久经战争风暴的考验,养成沉毅果决、勇敢顽强的精魄,富有奋力抗争的传统,危难之时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都成为了董必武能够接受革命方式解决社会不公问题的思想基础。[3]其后,董必武受到武昌首义及辛亥革命的启发和鼓舞,义无反顾地辞去教职,努力使自己成为职业革命家。“一直持续不断地以从事革命工作为职志了”。(19)(美)海伦·福斯特·斯诺.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自传[M].江山碧,译.香港:香港万源图书公司,1978:27。

董必武认为俄国十月革命不仅是“世界革命的先河”,而且是“全世界被压迫民众解放的起点”,更是“催速了中国革命的实现”。尤其是“在方向上,方法上,都予中国革命以深厚的影响”。[4]在分析对比中国与俄国情况的基础上,他得出了中国必须学习俄国,放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努力探索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17-1921年,作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负责人,董必武十分重视在青年学生中传播革命思想。他精心挑选了带有人民性、启发性、革命性的作品,培养学生革命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编写进步教材,培养学生革命思想。如揭露封建制度严酷的《苛政猛于虎》《河伯娶妇》;揭露封建礼教压迫的《孔雀东南飞》《上山采蘼花》;带有反映朴素唯物论的《论衡》;洋溢爱国主义激情的《离骚》;[5]介绍革命实践的《陈胜·吴广》《金田起义》《秋瑾传》《徐锡麟传》《章士钊与李大钊论厌世书》等作品。[6]第二,订购进步书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进步思想方法。董必武用《共产党宣言》《新青年》《向导》《觉悟》《学灯》《湘江评论》等书刊,[7]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社会进化史和达尔文学说等。第三,指导学生办刊,培养学生宣传、吸收马克思主义。董必武指导进步学生自办《武汉中学周刊》,引领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以俄国十月革命为标杆参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探索之路。

董必武善于运用传统文化的思想方法在其工作中一直延续。他曾经以商鞅“徒木立信”来解释现代法律问题。(20)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521。“徙木立信”(21)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6:419-420。说的是商鞅在实施变法前为了取得人们的信任,就在城门处说只要有人能将木杆搬到指定位置就授予五十金,最后有人照办,商鞅就兑现诺言的故事。董必武用这个典故来说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树立法律公信力的重要性。

三、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善于挖掘某个特定的思想形态与马克思主义融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落地中国

我国由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各自对传统文化诸多因素关注的重点不同,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的侧重点和方法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蔡和森早期将墨子思想中的平等观、实践观、奋斗观、革命观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形成了富有个性特点的思想方法。据沈宜甲的回忆,蔡和森在那时“不信鬼而非乐,为百分之九十九墨子之徒”。(22)回忆蔡和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99。

平民出生的蔡和森对平民思想家墨子的思想有一种天然的接近。在自我消化墨子思想的同时,蔡和森于1918年底至1919年初这段时间,经常在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上传授墨家学说中的爱民情怀与勇于牺牲精神。这就说明了蔡和森的一些早期思想明显地带有墨家思想的印迹。期间,他对墨家思想进行推陈出新,成为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并确立了他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志向。

蔡和森将墨子“兼爱”的平民观改造成为现代平等观。墨子认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23)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88。基于此,墨子指出产生民众“三患”的原因就在于“以不相爱生也”。(24)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4。墨子呼吁人们通过相爱而相生,互动关照,实现利益共享的美好愿望。

家道中落的蔡和森无论是在家乡当学徒还是到长沙求学,都是“夙兴夜寐,出风入雨,接触的都是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与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城市贫民”。(25)回忆蔡和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28。他这些直面下层劳动群众的经历,使之能够萌发出通过改造社会制度来改变人民群众生活状况的愿望,“惟在冲决世界之层层网络”。(26)蔡和森.蔡和森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15。蔡和森这种挑战原有等级制度来实现平等的目的,是对墨子“兼爱”思想的升华。

蔡和森将墨子“施用”的实践观改造成为调查研究的思想方法。墨子倡导人在社会,一方面要主动适应自然存在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善于发掘环境中的有利资源能动地解决困难。蔡和森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将墨子的“施用”思想作为改造中国社会制度的依据。青年蔡和森和毛泽东穷游洞庭湖畔五个县的田野调查经历,为日后中国共产党确立调查研究思想方法打下了基础,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了思想方法。

蔡和森将墨子的“非命”观改造成向命运抗争的艰苦奋斗精神。儒家宣扬人的贫贱富贵是不可逆转的天命,人只能被动顺从天命。这种“顺民”思想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墨子则倡导“非命”思想,强调统治者只有胸怀天下才能国泰民安。蔡和森十六岁时,就在朱静斋先生的引导之下,立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并将求学与实践相结合。他从家乡到长沙,从湖南到法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贯中西。蔡和森在初到法国的半年之中,以“猛看猛译”的务实求知精神,在努力提升自己思想和理论水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思考如何为中国平民子弟谋求光明前途的民生问题。

蔡和森将墨子“义勇”观改造成为树立共产主义革命理想的思想方法。墨子认为:“君子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27)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这就意味着“勇”是取得胜利的法宝。蔡和森将墨子的“勇”与“正义”结合思考,并运用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无产阶级通过政党政治获得政权的重要性。他心中有国,笃信大义,提出中国必须先建立共产主义政党来领导中国革命的观点,成为最早系统地提出建党思想的革命家。在认清了“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的外强中干本质之后,蔡和森就“义无反顾,尽全力挽救革命。”(28)莫志斌.蔡和森李富春红色革命家庭精神特质探析[J].求索,2016(11):148-153。在其后的革命考验中,蔡和森准确地把握了中国革命的前进趋势,避免了“左”和“右”的错误倾向,成为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探索历史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从事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创新、实践探索、政党创立等工作,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伟大革命创造,又是长期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知识分子本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的初心使命进行了自觉有为的精神洗礼。

猜你喜欢

蔡和森董必武墨子
董必武严律教子
“蔡和森建党思想暨蔡和森诞辰126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隆重召开
蔡和森:用生命践行立下的誓言
董必武吃饭的故事
董必武清廉为政
“墨子号”与墨子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纪念蔡和森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
董必武家训:跑龙套的人生也很精彩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