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2020-03-12柳博
柳 博
(1.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2.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社会思潮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些社会群体中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相应的理论观点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作用[1]。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走向成熟的年龄阶段,他们对外界的信息最为敏感,最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传播渗透的一个主要受众群体。同时,大学生主观上缺乏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理性认识,客观上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容易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利用与蛊惑,冲击和影响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2]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异常复杂,多元观念、多种思想互相交织、互相博弈,激荡人心。近年来,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虚无主义、民族主义、西方“普世价值”等各种不良社会思潮通过各种渠道传播,渗透进社会各个层面,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造成的影响尤为严重。因此,分析当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特征及后果,充分认识和重视社会思潮对他们的影响,对于引领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主要特征
(一)影响的方式发生变化
1.以“大众化”的方式隐藏意识形态的目的
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不断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不断增强,逐渐为人民群众所认同接受,而不良社会思潮也被迫引领走向大众化,迫使其锋芒显露的意识形态目的有所隐藏,改变其传统的理论说教的方式,避开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交锋,表现在大学生面前的是大众可参与、大众可接受的形式,具有很强的迷惑性。
2.以“生活化”的趋势掩盖其政治目的
随着时代的变化,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社会交往日渐频繁,地区之间差距逐渐缩小,人们思想逐渐开放,视野不断开阔,社会风尚和风貌的变化,也影响到高校校园,改变和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心理,伴随着大众传媒手段和网络传播方式的快速和便捷,社会思潮逐渐深入到社会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能被大学生日常接触到和感受到,并在“有意无意”的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认知事物和判断事物本质的能力。
3.以“娱乐化”的形式淡化其价值目的
“娱乐精神”如今已经深入青年的生活观念和方式之中。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走在时尚的前端,是时尚元素的追捧者。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经娱乐化精心包装,通过网络作品渗入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如对社会矛盾的夸大、对英雄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解读等,都以段子、恶搞、围观等娱乐化的方式,迎合青年人的需求。其价值目的被隐藏在了精心包装的背后。
(二)影响的主阵地发生变化
信息化时代迅猛发展,我国的互联网事业也紧跟步伐,互联网成为社会信息汇总传播的超级大平台,彻底改变传统社会人们的交往模式,信息的获取、交流、表达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网络对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形成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3]大学生作为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尤其喜爱和接受这一交往方式,各种社会思潮的主阵地也悄然发生了转变,主要通过网络来影响大学生,主要体现在:
1.传播的速度快,时效性高
基于网络传播高效快速的特点,各种新媒体作为传播载体为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突破了传统媒体在传播时效和时空等方面的限制,能够做到全天候、全过程传播,利用突发性事件和热点事件,将各种社会思潮所主张的观点附带传送,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
2.传播的辐射范围广
网络传播彻底改变了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范围,传统的传播路径自上而下单向传播,传播的范围有限,而且大学生也只能充当受众的角色。在网络条件下,传播范围却成“几何级”扩散,传播点可以迅速扩展为辐射面,传播的受众还可以充当传播的中介节点,实现传播的“复制”。例如,借助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一篇文章、一个帖子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阅读量的急速增长和转发量的迅速扩散,正是因为网络条件下传播方式不再是自上而下层层传递,而是实现了平行扩散,每一个人既是受影响者又不自觉地充当了信息传播者。
3.传播主体更为隐蔽
网络条件下,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主体日趋隐蔽,不再现身说教,冲锋陷阵,而是以“意见领袖”、“网络大V”等方式存在,隐身幕后传播各种观点,在网络上呼风唤雨,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通过网络途径,实现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隐蔽而迅速地传播观点,还能有效逃避监管。
(三)影响的内容发生变化
随着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的正确性和系统性说理对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起到了积极作用。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党领导国家和人民不断走向繁荣富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强有力的事实,证明了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科学性,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因此,各种思潮在传播内容上也逐渐发生变化。
1.由一家之理论逐渐扩散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关注程度和参与意识越来越高,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崛起以及崛起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能引起当代大学生的关注。各种不良的社会思潮充分利用了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各个领域抢占舆论领地,以吸引大学生。在政治上,发表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的观点,以混淆视听;在经济上,利用国家宏观经济向好的局面与普通民众获得感的差异来引发公众质疑,制造不满情绪;在文化上,将公共事件负面影响扩大化,渲染对抗情绪,挑战主流的“公序良俗”,挑拨民众情感;在军事上,或鼓吹“中国威胁”、或贬低军事实力,造成盲目自大或妄自菲薄的情绪,等等。
2.贴近日常生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观察社会、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他们关注日常生活领域和具体的生活问题,以感性的方式来感受社会发展变迁。由于大学生缺乏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来解决”这一理论的深刻认识,给不良社会思潮发挥影响提供了可乘之机。例如,生活中遇到诸如拆迁、医患关系、干群关系、司法纠纷等问题时,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多困惑和迷茫。各种不良社会思潮趁机利用机会,从日常细微之处着手,渗透其中。
二、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主要影响
(一)动摇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各种不良社会思潮或明或暗涌动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周围,给他们的信仰造成了很大的干扰。西方各种所谓的“自由”、“民主”的观念,严重削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无时无刻不冲击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认同,使少数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个别人受到不良思潮的鼓吹和片面观点的蒙骗,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盲目崇拜西方的“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甚至否认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怀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二)扰乱大学生的政治判断
时代的进步和社会主义民主程度的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关注政治、参与政治的意识不断提高,各种不良社会思潮也趁机而入,影响扰乱青年人的政治判断。首先,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扰乱了大学生的政治意识表达。在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影响下,“日常政治意识表达呈现出理性和实用,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理想主义的热情有所消退,更多地关注就业、婚恋、旅游、娱乐等与自身生存、发展和休闲等方面直接相关的问题,日常的政治意识表达呈现较强的主体意识和功利心理,价值取向更趋世俗化”[4]。其次,影响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大学生关注与参与政治本来是一件好事情,通过关心关注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有利于培养家国情怀。但是,政治参与需要理性的态度和思维,受不良社会思潮怂恿,一些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容易误入偏激与狂热的陷阱,从而采取极端的方式,例如参与非法游行、聚众打砸、网络群体事件等。也有部分大学生受西方“普世价值”思想影响,对比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对未来丧失信心,表现出抱怨、否定和漠不关心的态度,政治参与热情走向另一个极端。再次,扰乱了大学生的政治辨别能力。大学生处于学习阶段和知识积累阶段,社会经验和阅历普遍不足,政治敏锐性不强,辨别力不高,极易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干扰,导致政治辨别模糊。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偏重于理论教育,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是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理论与实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似是而非、似对非对的现象都与某种社会思潮所言“不谋而合”,这些都严重扰乱了大学生正常的政治辨别能力,极易造成他们思想混乱。
(三)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价值选择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与社会交往的日益增加,对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认识逐渐具体,逐渐开始形成独立的价值选择和判断。然而,受不良社会思潮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关系时,更多强调个人价值,个人得失摆在首位,不谈奉献只谈索取,缺乏个人担当与社会责任,价值主体唯我,价值取向功利,追求物质、名利、地位,缺乏远大目标理想,以是否有利于自己为标准,讲究实惠、实用,价值观功利化、利己化,价值选择步入误区。
(四)影响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维系一个国家统一和民族传承的重要精神力量。“文化认同包含着对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5]。近年来,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也催生了一种相对于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的亚文化。比如,在大学校园中,西方节日盛行,“哈韩族”、“哈日族”比比皆是,低俗的娱乐文化颇受欢迎……相比之下,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却显得不太热衷。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乘机打着“反思历史”、“还原历史真相”、“告别革命”的旗号,对传统文化进行误读,对革命历史、英雄人物进行污蔑,从而影响大学生的社会文化心理,导致其产生文化认同危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三、引领大学生正确对待不良社会思潮的三个维度
综上所述,各种社会思潮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社会思潮的传播有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背景,反映的是一定的社会现状和社会心理。因此,需要从理论维度说清楚社会思潮“是什么”,从现实维度弄清楚社会思潮“为什么”能影响大学生,从实践维度找准“怎么办”的途径,才能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和主动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一)理论维度:“是什么”
1.加强理论教育,提高认知能力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值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社会思潮也有理论基础,社会思潮并不是“洪水猛兽”,并不可怕,也并不是所有思潮都有高深宏大、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所以,面对社会思潮的渗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应该是从理论上说清楚社会思潮“是什么”。真理越辩越明,只有理论上说清楚了,才能揭开社会思潮的神秘面纱,打破不良社会思潮的谎言,抢占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要加强思政工作者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要“真信”马克思主义,“真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能够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分析解决学生的困惑,课堂上要能讲好大学生喜欢听、能听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让大学生能够做到“真学”、“真会”,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各种社会思潮。高校辅导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既做学生的“服务者”,更做学生的“引路人”,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社会思潮“说开”、“说透”,正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不良社会思潮的隐蔽性、诱惑性。
2.加强引导,提高辨别能力
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必须有它的方式、渠道和手段。思政工作者要研究其发声的方式,找准其传播的渠道,摸清楚其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从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
(二)现实维度:“为什么”
在“说清楚”的基础上,再来分析不良社会思潮“为什么”能影响到大学生,找到其现实的根源十分重要。
1.要看清楚社会思潮的隐蔽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大,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不断加深,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交流日益扩大,在为大学生了解世界、观察世界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广泛的机会的同时,也为社会思潮发挥影响提供了可乘之机。社会思潮产生影响正是通过这种不温不火、不急不躁的方式悄无声息地包围在大学生周围,看似难觅踪迹,实则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隐蔽性十分强。对大学生的渗透是“温水煮青蛙”式的,让人感觉不到后果的可怕性,社会思潮的隐蔽性使得不少大学生都不能清晰认识它的真实面目,深受影响。因此,清醒认识到社会思潮的隐蔽性,才能了解为什么能影响到大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判断力。
2.要充分认识我国的现状
各种社会思潮能为大学生所接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当前我国改革还处在进程之中,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社会矛盾依然存在,这一实际情况为各种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提供了机会。而社会思潮恰恰充分利用当前国家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人民美好期望之间的矛盾,抛出新奇的、似是而非的观点,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因此,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解释和说明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遇到的困难,用发展的观点和改革的方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而不是抱怨、诋毁、丧失信心。
(三)实践维度:“怎么办”
1.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应对各种思潮的挑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我国当前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应对各种思潮的挑战,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有力手段和有效方法。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必须将宏远目标分解到可以感知的日常生活当中,把抽象化为具体,空洞化为现实,提升认同意识。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的利益关怀机制,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关注其成长成才,关心他们的利益诉求,解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挖掘核心价值观与青年个体需求在利益层面的共性与联系,使青年的价值认同在自身利益诉求的满足中得以维系和强化,引导青年个体的追求与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愿景有效衔接,并据此不断调解青年行为规范和社会关系,进而实现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强化”[7]。
2.要牢牢抓住利用新媒体引领社会思潮的机遇
新媒体是“双刃剑”,给各种社会思潮提供传播便利的同时,也为正面引领和抵制不良社会思潮提供了平台。高校要把握新媒体运作的规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将教育内容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转变传播的方式和面孔,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打造时代感强、吸引力足的正能量平台,传播优秀作品,主动抢占舆论制高点,积极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