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及干预研究
2020-03-12李子涛石红豆闭丽鲜陆仁宝
李子涛,石红豆,闭丽鲜,陆仁宝
(广西财经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随着信息科技时代的深入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的日常通讯工具。大学生群体对手机的使用更是密不可分,逐渐形成手机依赖习惯,更有甚者已影响到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为了解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状,本课题组编制了《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情况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基本情况、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关系、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影响;问卷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以及所在学校的类型;其他项目主要以单选题为主,多选题为辅。发出调查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74份,占比97.86%。依据问卷调查数据,从心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的视角,探讨分析大学生手机依赖成因,提出相应的引导干预对策。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
(一)大学生使用手机与手机依赖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天使用手机1个小时以内的大学生很少,一半以上的人平均每天使用手机2~6个小时;有33%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在6~10小时以内;14%的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超过了10个小时。由此可知,大学生基本上已经离不开手机,手机已然成为了生活必需品。还有一组数据显示,61%的学生可以接受手机离开身边一天以内;接受手机离开身边2~7天的学生占28%;只有2%的学生能够接受手机离开身边8~14天,同时接受手机离开身边14天以上的学生也只有9%。表明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十分强烈。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主要表现
1.大学生手机娱乐的使用行为
一是大学生手机存有1~5个游戏软件的占65%,没存有游戏软件的占34%,“其他”为1%。现在的手机越来越智能化、信息化,玩手机游戏不仅可以打发时间还可以丰富学习生活,使生活学习乐趣十足。但与此同时也使不少大学生在游戏中深陷泥潭、迷失自我,从而影响了学习。
二是大部分学生认为手机最主要的功能是基本的通讯工具,如接打电话、收发信息、玩微信、刷朋友圈等,同时具有娱乐功能,如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等;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查阅资料、用于学习活动是手机的主要功能。由此可知,吸引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最大魅力还是娱乐功能,这也是他们对手机依赖的重要原因。
三是调查显示,大学生使用手机花费时间最多的是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等具有娱乐性质的活动,而接打电话、收发信息、刷朋友圈等与娱乐活动使用手机的时长所占比重几乎持平;而用于查资料、阅读电子书等学习活动的时间很少,其所占比重却与购物、订餐、订票等占比几乎差不多。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情况下,学生在使用手机上花费时间最多的还是具有娱乐性质的活动。这也是大学生沉迷于使用手机的最重要成因。
2.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长和人际交往
手机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虽然不能仅凭使用手机时长来衡量依赖手机,但是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使用手机时间过长,很可能造成大学生过于依赖手机。另一组数据显示,只有10%的学生从不想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90%的学生有时会想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这说明大部分学生也意识到自己过度使用手机已经轻微或者严重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也反映了他们在使用手机时不自觉地陷入轻微或严重失控的境地。不谋而合,手机不仅仅是当代大学生消遣娱乐的工具,更是他们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工具。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过长,已经促使他们不自觉地产生了依赖性,而手机作为娱乐活动与维持人际关系的工具,加速了学生过度依赖手机。
(三)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影响
1.对生活的影响
在大学生有没有因为玩手机错过重要的事情上,调查显示,选择“有时”选项占比66%;“经常”选项占比4%;“总是”选项占1%;“从没有”选项占比29%。由此可知,大多数学生由于不合理使用手机,使自身错过一些重要的事情,心中不免懊悔不已。在“你会牺牲睡觉时间熬夜玩手机吗?”这个问题上,选择“偶尔”、“经常”、“一直没有”的分别占67%、21%、2%,“从来没有”选项占10%。表明大多数大学生熬夜玩手机,过度的依赖手机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觉得自己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如何?”在这一项中选择“比较依赖”、“有依赖倾向”、“严重依赖”、“无明显依赖”的比例分别为57%、23%、14%、6%,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对手机有依赖,从而表明手机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均具有影响。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如牺牲睡眠时间熬夜玩手机,不仅未能保证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而且会对身心健康、生活习惯造成伤害。
2.对学习的影响
一是大学生手机上存有1~5个学习软件占64%,有5个以上的学习软件占34%,从中可知有98%的大学生手机里存有学习软件。在学习中,利用手机软件来学习的学生占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没有讲到或者没有听懂的知识点,学生通过手机上的学习软件来进行学习,由此表明手机已经介入了大学生的学习当中。二是“在课堂上或者比较严肃的场合,你是否能忍住不看手机?”这个问题,54%的大学生会“有时”忍住不看手机;32%的大学生可以忍住“经常”不看手机;11%的大学生“总是”可以忍住不看手机。由此可知,有97%的大学生会忍住在课堂或者比较严肃的场合不看手机,说明大学生对于课堂学习还是比较重视的。三是在“你在手机没电、停机、上不了网、忘带的感受是什么”的问题调查上,“略感不安,担心错过重要信息”占56%;“无特别感受”与“烦躁无聊”分别占19%和15%;“着急,想马上解决问题”占10%。表明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大部分大学生都会感到不适,少数人表现非常着急。
从以上分析可知,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生活方面,大学生过于依赖手机上面的社交软件而忽略了身边真实的人际交往,争做“低头族”、“手机控”;在学习方面,遇到难题不再是自己独立思考而是快速找“度娘”(搜索引擎)解决,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成因的分析
对于大学生手机依赖成因,可从心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的视角进行分析。
(一)心理学视角
手机满足了大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首先,大学时光与中学时光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学生获得了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自由度明显提高了,没有了像中学时期的严苛管束、高强度和紧张的学习压迫感,是否努力学习完全由自己掌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由于在中学时期一切以学业为重的前提下,学生的社交渴望被学业所压抑;到大学阶段学生已经基本成年,而且可以自由做主了,学生像脱了缰的野马一样,任意享受着获得自由的乐趣与快感,使用手机不再是家长和学校严格管束的领域,学生获得了充足的私人空间和时间,逐渐有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使用手机,同时满足了对网络世界的好奇心;与此同时,通过手机可以和家人、朋友、同学经常保持联系,方便沟通交流,增进友谊情感,结识新朋友,体验和享受在中学时期所没有的轻松愉悦。其次,大学生个性中存在自我和情绪化的心理,当遇到难题、挫折或不顺时产生的负面情绪需要适时排解发泄。如抗挫能力较弱的学生难以实现情绪自我调整排解时,潜意识里产生的焦虑心理状态会促使自身以另一种方式去寻求安慰或者逃避现实,此时的手机成为了大部分高校学生寻求心理栖息地的港湾和寻求安慰排解的避风港。大学生会通过手机向亲朋好友宣泄倾诉,或者通过游戏、小说、电视剧等娱乐活动让自己暂时逃避困难,排除干扰,调节情绪。由此,手机成为了大学生情绪宣泄的对象,加之大学生的自制力有所欠缺,好奇心增强,产生了对手机的日渐依赖。
(二)人口学视角
以大学生自身来说,性别、年级、性格、生源地的差异性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心理。一是在性别上,女生比男生更易依赖手机。一方面,在于女生的情感比男生丰富细腻,易对喜爱的事物产生情感,手机展现出的丰富画面易于被情感细腻的女生所喜爱和依赖。另一方面,女生的心理需求相对于男生强,手机里的众多软件能提供隐秘、多样的情感空间。二是在年龄上,不同的年龄对手机的依赖方向不一样。大一大二时期课程较为轻松,这部分学生乐于在课余时间利用手机玩游戏、看电视剧等娱乐社交活动。大三时期是学生对自身发展思考的选择期,考研、考公、毕业找工作等不同选择是大三学生更注重的思考方向,手机起着信息收集、方便沟通、表达交流、易于联系的纽带桥梁作用。而“大四学生的手机依赖最高,因其为应届毕业生,就业还是毕业就失业等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与压力让手机成为了大四学生释放精神压力的工具”[1]。三是在性格上,内向型大学生比外向型大学生更容易依赖手机。外向型大学生更乐于参加社团活动,繁忙的工作会占用大量的课余时间,使用手机的时间相对较少,而内向型大学生社交活动少,表达自我、社交等需求更倾向于用手机来表达。四是在生源地上,农村大学生比城市的大学生更依赖手机。一方面,农村大学生在陌生城市的适应能力比原本就在城市生活的大学生稍显弱化,他们会通过手机这个小世界来寻求安全感。另一方面,大多数的农村大学生是首次享受到网络的便捷、多元和丰富,会促使他们更依赖手机的娱乐功能。
(三)社会学视角
一是社会大环境背景下的影响。从宏观层面看,我国提出了“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等概念,充分体现了手机等网络媒介的信息含量和集中程度,且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在社会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对信息的及时获取已成为一种必需。在微观层面,大学生群体虽未完全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但是需未雨绸缪,收集有用的信息为自己的未来添加优势。因此,大学生对手机媒介的依赖是现实性的。二是手机依赖问题的社会普遍性。手机支付功能的推出与普及,使得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在地铁、公交车上,几乎所有的乘客都是低头看手机;在家里,父母把给孩子的时间给了朋友圈;在宿舍里,同学之间越发冷漠,却与手机打得“火热”。手机依赖现象不仅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而且在社会上更是普遍存在。当手机依赖现象趋于大众化时,社会对其关注程度就会降低。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高校、家庭、社会对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重视度不高。在大学里手机使用几乎没有任何约束,与此同时,当大学生目标不坚定、信心不足、迷茫脆弱时,在普遍“玩手机”的时代,有从众心理的大学生十分容易对手机产生依赖。
三、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策略
基于对大学生手机过度依赖的调查分析,可从社会、高校、教师、家庭、学生等不同层面加强干预。
(一)社会层面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当前手机品牌市场逐渐丰富化,手机娱乐功能逐渐多样化,各种社交媒体成为了一股新潮,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融入到了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与此同时,由于网络社交的娱乐化,使得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更为严重。如何借助社会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学生过度依赖手机的干预呢?
一是政府和网络部门应当加强对手机社交平台的规范化,提高监管水平标准,抵制低俗、色情等信息,对于不良信息的传播要及时遏制。二是社交媒体也应当加大对社交用户的监管,可采取实名制认证注册。如发布《微博社区管理规定》,要求用户注册时用手机号实名认证方可使用该APP,并且对于不实的信息内容、低俗色情视频以及涉及人身攻击的信息发布会进行审核并进行规范管制。这样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学生接触到不良信息的机会,降低对手机依赖的可能性。
(二)高校层面
在高校相关管理制度规定中,很少涉及有关学生使用手机的规定。多数大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自习室或图书馆,都存在使用手机玩游戏、看电影电视、网络聊天等现象,反映出高校对学生手机使用方面管理的缺失。对此,高校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环境中使用手机,并且可制定或完善校园规章制度,采取一定的监管力度和措施,帮助学生加强使用手机的自律性。另外,在教学区域和上课时间,学校可以安装网络屏蔽器或者网络限速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玩手机的频率,尽可能减少过度依赖手机的可能性。同时,高校应开展相关安全教育宣讲会,通过线下讲座向学生普及使用手机所产生利弊知识,使学生更早意识到过度依赖手机的发展过程及危害,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认知意识。此外,开展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知识文化竞赛,丰富其课余生活,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到社团活动交流中,在拓展社交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以积极充实的校园环境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三)教师层面
教师是规范引领学生不依赖手机的主角。首先,班主任可以完善班规,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力度,宣布严厉课堂禁止使用手机的纪律,不定时反复强调不准在课堂上玩手机,或者开展“无手机课堂”活动,提倡学生在上课前自觉将手机关机或者处于飞行模式状态。不定期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讨论手机的利弊,自觉远离手机危害,让学生深层而全面地挖掘出过度依赖手机的弊端,也能加强学生之间的监督,约束部分同学过度依赖手机的行为。其次,学生辅导员应当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辅导员不仅是学生日常生活的教育者,也是学习生活管理的指导者。对此,辅导员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积极主动性,融入到学生群体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观察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后逐一进行教育辅导,正确引导学生远离对于手机的过度依赖。
最后,任课教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绝大部分的学生反馈,在上课不自觉的掏出手机使用是觉得专业教师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听老师讲课。对此,专业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拓展教学内容,不断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乐学、好学的意识,同时规范学生在课堂上禁止使用手机的纪律要求。此外,心理辅导教师也应当不定期到班级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活动,鼓励学生摆脱对手机的过度依赖,走出虚拟世界,积极参与校园活动,通过正面的积极引导来降低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四)家庭层面
家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教育引导者,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子女的教育成长。一是在进入大学之前,子女受到父母的严格管理;但升入大学后父母就不再过多插手管理,有时便撒手放任了。二是家长在子女的消费方面应引导其养成正确的消费观,不攀比、不跟风。但现实是,绝大部分大学生在父母的这种纵容甚至毫无管制、没有理性的言听计从下,给手机消费起到了推波助澜地作用,一旦养成了攀比的消费心理,就舍不得离开手机,对手机的依赖性就更大。对此,家长应该主动联系学校、老师共同解决子女过度依赖手机的问题,积极配合学校进行言传身教的引导,并且在生活方面主动关心子女,加强沟通和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要让子女感受到父母工作的不易,社会生活的艰辛,让子女认识到,攀比之心不可有,远离手机依赖,抵制网络诱惑。
(五)学生层面
作为使用手机的主导者,学生应当加强自律意识,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自觉意识,合理规划使用手机的时间,避免沉迷网络世界。一是将手机正确用到学习和生活上,让手机更好地服务学习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一些方式抑制对手机的依赖。如关闭微信和QQ新消息提醒,打开群消息免打扰功能,取消朋友圈照片更新提醒等。很多学生打开微信看见朋友圈有更新的小红点,都会抑制不住地非要点开来查看一番,生怕错过了什么大事,跟不上朋友们的节奏。但当你习惯不看朋友圈之后你会发现:其实你错过的都是无关紧要的消息。人与人之间,彼此眼神的交流,面对面地分享日常喜乐,不比在朋友圈里点赞更能增进感情吗?二是降低更新朋友圈的频率,克制发朋友圈的欲望,求点赞的诉求心理。幸福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感受,喜怒哀乐都可以直接地与身边人分享,并不需要通过刻意的“晒”朋友圈来刷存在感,也不用依靠别人的认同获得自我满足。三是建议学生卸载某些手机游戏及娱乐APP,尤其是已成年的大学生,应当主动去关注一些国家的时政新闻、热点,而不是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与自己生活远远扯不上关联的游戏世界和娱乐明星们。同时在需要专注的时间打开手机免打扰功能,在需要专注学习的时间里,建议给自己断网,手机也要保持免打扰模式。四是建议每天早起和睡前不要碰手机。这两个时间段,是手机依赖症最容易病发的时段,只有自己坚持每天早起和睡前不要碰手机,才能够真正地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杜绝手机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