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0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探析

2020-03-12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信息

肖 珊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2)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人人都有发言权,信息传播速度显著加快,这也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1]“00后”作为一个新的群体进入大学校园,为高校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自媒体时代,如何把握这一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顺应不断变化的媒体形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0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一)自我意识强,集体意识弱

从2018年秋季开始千禧一代正式步入大学校园。与“90后”相比,“0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更为优越、自由、开放。除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外,绝大多数人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备受家庭的宠爱,他们的思想意识表现出比以往同龄人更为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例如在学生活动开展过程中,在个人活动项目,大学生表现的欲望都非常强烈,一旦参与集体项目就缺乏积极性。

(二)思想意识多元化,易受社会思潮影响

自媒体世界中信息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多元,课堂知识传播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媒体等多种渠道获得信息,认识世界的同时也易受到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尚未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在面对不同社会思潮相互碰撞的时候,无法进行正确地取舍,只能盲目地接受各种思想,从而造成他们思想意识的多元化。

(三)现实社交能力弱,人际交往网络化

大学生成长在信息化时代,属于互联网的原住民,从小就开始接触电脑、IPAD、手机等上网工具,网络已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造成一部分人通过网络平台社交的能力很强,但是现实生活中却不擅长也不愿意与人当面进行交流沟通,甚至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形成了一种畸形的交际方式。当前,高校的事务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完成,大学生的社交活动也呈现网络化趋势,一些人线下沉默寡言,线上却互动频繁。在班会或者其他集体活动中,常出现学生宁愿低头看手机也不与周围同学沟通交流的现象。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媒体的操作门槛逐渐降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可以通过论坛、博客、微博或者视频软件等平台发布信息,权威信息媒介被大众传播所取代[2]。自媒体也以其个性化的信息内容、多样的信息获取方式、低门槛的操作条件、便捷的交流互动形式迎合了大学生对外界认知的渴求。自媒体的广泛应用给信息传递增添了个性、及时性等特点,更为思想传播提供了多元渠道。但自媒体信息良莠不齐,缺乏监管、把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无法保证,因此,自媒体是把“双刃剑”,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时,既要充分利用自媒体新颖的传播路径、丰富的教育素材,还要谨防自媒体文化给大学生带来价值观迷失甚至扭曲的风险。

(一)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迎来的机遇

1.丰富思政教学载体,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自媒体能有效通过视频、音频将图片、声音、文字以多种形式结合,将高校思政教育与自媒体融合,使教学载体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例如微课、慕课等。思政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课程视频、课件等上传到自媒体平台,如可以做成推文上传到微信公众号中方便学生下载、转发。自媒体教学载体成了思政教育传播的“广播站”,每个学生都是传播思政教育的“中转站”,思政教育传播有了更多主体的参与。此外,自媒体作为信息共享、交流互动的公众平台,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即使偏远地区的大学生也能通过自媒体平台学习国内外优秀课程、了解当前的时政热点,既拓宽了思政教育渠道,丰富了思政教学载体,又促进了思政教育资源共享,提升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拓展思政教育新方法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国家认同感、民族责任感。传统的思政教育普遍采用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以讲授为主要渠道的教育模式,教师通过自上而下的灌输将思政教育内容传达给学生,难以体现学生在思政教育的中心地位。这种教育模式易受到空间、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虽然有多媒体辅助,但仅靠课堂所提供的信息毕竟是有限的。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思政学习方式,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创造了轻松便捷的学习交流平台,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搜索思政热点、听取思政报告、交流学习心得。在自媒体广泛应用的背景下,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其共享性高、互动性强的特点,搭建学校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QQ群、慕课等,发布思政学习内容,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师生的互动交流。

3.提高思政教育吸引力,增强思政教学实效性

传统思政教育的问题在于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过目即忘,很难入心入脑,加之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交流互动的机会,这种教育方式效果不明显。作为一种相对先进、灵活、便捷的教育载体,自媒体受到大学生的欢迎。自媒体平台丰富多彩、形式鲜活的素材提升了思政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文化背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此外,他们能够通过自媒体畅所欲言,交流学习心得、反馈学习情况,学生不再是单向的信息接收方,还能成为信息的传递者、提供者,激发了他们学习思政知识的热情;教师也能够根据反馈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调整,突出了思政教育中学生的中心地位,增强了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1.思政教育主客体界限淡化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以讲授为渠道进行思政教育。作为主体的教师掌握丰富的思政知识,具有话语权和权威性;作为客体的学生思政知识有限,课堂上只能被动接受。教育过程中主客体界限明确,教师与学生之间是“说”与“听”、“教”与“学”的自上而下的信息单向流动关系。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主客体发生了变化。由于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利用自媒体平台的意识和实践具有很大滞后性,高校自媒体硬件设施配套不足,思政教师队伍对自媒体的使用技术不够了解,应用互联网教学的专业程度不高,在自媒体平台信息获取上常常陷入被动局面。相对于教师而言,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其获取信息的能力会高于部分思政教师,他们可以自主、便捷、全面地接触自媒体发布的信息,作为独立个体在网络媒介中接受社会政治文化教化,自发地形成一种思政学习模式[3]。这个过程中教育主体有可能是思政教师,也有可能是大学生,他们既能做信息的接收者、也能做信息的传递者,主客体界限开始逐渐淡化,增强了大学生的话语权,削弱了教育者的影响力,导致高校思政教育的权威性有所下降。

2.高校思政教育主导作用弱化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改变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导地位,学校不再是传播思政知识的唯一信息源。自媒体在思政教育应用上表现出内容生活化、内涵浅层化、传播快速化的特点,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但信息传递越是方便快捷,各种文化思潮和民族主义越易混淆视听。作为信息的接收主体,大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认知社会的意愿非常强烈,能够通过自媒体在短时间内获得涉及生活、学习方方面面的大量内容。然而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大学生难以清晰地判断是非对错,高校思政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提升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权威性,才能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他们的认可,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导功能在不断弱化。

3.思政教育环境复杂化

随着用户数量不断增加,自媒体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与专业媒体相比,自媒体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复杂性和非专业性,大多数自媒体用户都未接受过专业的学习与培训,通过简单的注册申请即可在网络上发布各种信息。自媒体具有信息裂变效应,信息传递便利快捷,个人的传播能力被无限放大,但是缺少信息的把关者,一些极端非理性信息也很容易迅速扩散,在被网络不良信息误导的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成为错误信息的传播者。自媒体环境中,大学生会接触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不同的信息又包含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对他们的思想状况都会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此外,自媒体还能将教育、传播、反馈功能融合在一起,大学生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外传递自己的观点,高校思政教育环境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措施

(一)建立自媒体思政教育监管体系

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高校要严格监管自媒体的内容传播渠道和路径,创建自媒体平台信息过滤检测机制以及传播快速反应机制,杜绝自媒体中的不良信息借助网络在大学生之间传播与发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实施校园内实名上网,举办“不传谣、不信谣”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其自律能力的培养;第二,结合自媒体平台,从学校、学院、班级三个层面建立多方网络监管体系,从技术上严防不良思想在校园内传播,牢牢掌握思政教育主动权;第三,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开展校内外舆情调研,把各种极端思想消灭在萌芽阶段,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入正确的轨道中来;第四,加强思政教师队伍网络技术培训。思政教师既要掌握思政教育理论,又要熟悉网络技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作出引导和防范;第五,增加高校网络管理人员数量,引进具有先进网络技术的科技人才,及时进行信息过滤,为管理自媒体平台思想意识形态提供技术支持。

(二)推动自媒体思政教学机制创新

因材施教是高校思政教育成功的前提,大学生热衷于通过自媒体参与政治,发表时事评论,面对网络空间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谁话语具有吸引力,谁的观点就容易被推向热门,更大程度上实现思想传播。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只有与自媒体实现高度融合,建立课上课下师生互动机制,才能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和表现形式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在教学方式上,要积极开发微课堂、慕课、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等线上课程。微课堂是以课程学习小组为中心的互动型学习社区,课程学习小组由需求和兴趣产生,每一个学习小组都是一个圈子,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社交,教师同样通过学习小组进行教学、互动、管理[4]。慕课是由微课及其他教育资源组成的,大学生可以直接参与著名教师开设的思政课程,课程学习结束还可以获得结业证书。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结合了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的两种模式,是对慕课的延伸发展和补充,其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学生需求整合教学资源,提供个性化指导,学生按时完成视频学习、参加课程讨论。这些教学课程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搬到大学生的手机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并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三)提高思政教育队伍自媒体素养

当今社会移动互联网高度普及,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的自媒体开辟了一个社会化、个性化、自主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大学生可以接触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声音,主流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小,这一点对大学生思政教育造成很大影响[5]。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提高自媒体素养,才能够顺应潮流,利用这种影响实现教学变革与自身转型。思政教师必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自媒体应用技术,通过自学和集中培训的方式强化自媒体思维,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中具有教育服务功能的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把关、研究、吸收后,将具有正面价值和引领作用的知识信息提供给大学生,让自媒体成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高校应该提高对增强思政教师自媒体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开设自媒体教学课程,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培训,多渠道地为思政教师铺平教学改革道路,使得教学方式适应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管教”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辅导”模式。

结语

总体看来,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在改革方面仍存在很多难题。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海量信息,然而信息获取越是便利,各种思潮越容易混淆视听。教育环境的变化,意味着大学生思政教育也面临新的际遇,在自媒体信息中有效渗透思政教育内容,抢占思想阵地,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合理利用自媒体平台因材施教,对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信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