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寺观园林艺术特征与继承发展

2020-03-12方兴胡峰

广东园林 2020年1期
关键词:造园园林广东

方兴 胡峰

FANG Xing,HU Feng

广东古典园林文化源远流长,据记载,早在秦汉时期便出现了住宅造园活动[1],广州南越国宫苑更是至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大型石构建筑园林[2]。广东古典寺观园林曾盛极一时,仅明清两朝便出现过500 处以上,但由于宗教文化的衰微,现有遗址留存不多,导致其受关注较少、研究尚浅。孟兆祯[3]院士曾提出广东风景园林如佛教的三世佛般具有过去、现在和将来3 个维度,他提倡的“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原则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框架。寺观园林是风景园林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4],本文将从上述3 个维度探讨广东寺观园林的艺术

1 辉煌的广东古代寺观园林

“灵山秀异、物产奇瑰”的自然环境和“安定包容、异国情逸”的人文环境为广东寺观园林造园的形成和长期可持续性发展扎下了基础条件[5]。宗教建筑文化在汉晋时期传入广东,隋唐至宋元时期“佛盛道衰”的大环境导致了广东佛寺和道观的不平衡发展,佛寺园林的数量、规模、形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而道观园林的格局形式发展缓慢滞后、变化不大[6]。明清时期广东道教、佛教“共存共荣”之风的盛行,使佛寺园林和道观园林之间相互影响和借鉴,甚至导致两者界限走向模糊。广东传统佛寺园林与道观园林的共通性和重合性,令它们的发展模式均受到中国古代佛文化和道文化的影响,尤其以南方禅宗佛学的影响最大。

1.1 “博纳折中”和“雅俗共赏”的园林风格

“博纳折中”体现在广东寺观园林融汇了南北各大派系的造园精髓,又不失自身的地方特色。广东寺观园林的基本空间格局,在唐代怀海制定的“百丈清规”基础上不断发展推进,博采众长,逐步成型,最终在明清确立以殿堂为主、辅以院落,即“天王殿(前殿)-大殿-后殿(祖堂)”之“三宫”规制。广东寺观园林的丛林布局选点受南宋“五山十刹”[7]体系影响并参与其中,空间格局保持了一定的伽蓝殿堂构成关系,对其进行简化和改进,并在局部采用相对自由的格局。将中国四大类寺观园林作横向比较,北方皇家寺庙园林严紧规整的“伽蓝七堂制”格局,江南禅宗寺院在伽蓝制基础上改进的“三大寺伽蓝制”格局,还有西南宫观园林“错落自由”的格局,广东寺观园林可谓“取众所长”“介于其中”(表1)。

表1 四类寺观园林比较分析

“雅俗共赏”体现在广东寺观园林是寺及观世俗化的产物,造园风格的最大特征是“世俗性”和“兼容性”。广东寺观园林和宗教的结合程度不如北方那般紧密,人们的关注点也不一样,认为寺庙不论大小都会显灵,拜祭之地“不求全”“更求巧”。从宏观背景层面看,在中原和本地古百越文化交融、三大民系文化共存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广东人形成了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开放通融的社会心理、发散整合的思维方式和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8]。从微观因素层面看,广东寺观园林既满足宗教修行禅学,又能满足世俗审美需求,雅俗共赏,“可学、可居、可观、可游”,反映了广东寺观园林修学务实性和生活娱乐性,以及寺观园林造园理念和宗教思想倾向、自然环境、审美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的高度统一。

图1 广州光孝寺大雄宝殿立面解构示意

1.2 “以小见大”的园林造景

广东寺观园林在承袭了中原地区寺观园林的林木繁茂幽深的特点之外,还体现了岭南园林“小巧玲珑”的造园特点。“以小见大”是其中最常见的空间造景手法,也是应对广东寺观占地规模小、平面变化少和空间规整带来的先天不足的有效措施。宏观层面山川丛林环境处理的“以小寺征大观”理法,建筑单体采用圆形体系造型以代指“天地”(图1),人工微调局部取得巍峨建筑形象,通过水池(图2)、置石堆石[9]、塔、廊、组景丰富院落空间等等,都是“以小

图2 广州五仙观的庭园池水处理

2 广东寺观园林的新时代特征

图3 古海幢寺格局

见大”思想指导下的具象体现。

这一系列空间造景手法的形成,究其原因是多个方面的:一是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扎下”的选址构景基础,二是本地佛及道文化思想和本地多元文化环境使然的基本空间格局,还有一个最根源的原因是岭南人创新、务实、兼容的思维方式,包括“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和“清新活泼”[10]的审美诉求。务实求利的观念、开放通融的心理和追求真实的审美理想共同促成了“以小见大”手法的盛行,并形成地域特色浓厚的广东寺观园林造园风格。寺观园林的文化元素,例如楹联题咏、石刻经文等,所传达的古时寺观园林意境与园林空间理景的审美艺术具有共通性,从侧面再次印证了上述手法的适用性和必然性。

民国年间西方民主制度引入,孙中山先生提出效仿西方兴建公园,广州城中一些已经荒废的古代寺院率先被改造为向市民开放的公园[11]。例如珠江边的古海幢寺,其东侧的大片花田,室内的“卓锡灵泉”“竹韵幽钟”,寺门外的破月码头等园景早已泯灭,只有大殿、后殿以及一株鹰爪Artabotrys hexapetalus保存尚好。原址经过建筑修缮,扩建一系列斋舍、僧侣用房和补植新的乔灌木,成为了面向大众的海幢公园,焕发着新的光彩(图3~4)。1949年后,岭南园林步入一个新阶段,不断得以创新发展。至今七十载,广东自然条件较之古代虽未发生太大改变,但社会的演进使寺观园林逐渐体现出适应时代的新岭南特色。

图4 现海幢寺遗存格局

2.1 完整伽蓝、外围扩张的新格局

寺观园林建筑组群的基本格局是寺院最基本的特征。古代广东寺观园林的格局随着中原地区不断发生改变,在隋唐时期基本定型为“前殿-钟鼓楼-大殿-后殿”的类伽蓝“三宫两楼”的格局并延续至今。当代寺观园林的修复和创作都严格遵循“格局完整,外部增量”这一原则。即园林主体部分保持其原有的建(构)筑量、建(构)筑物高度、绿化栽植模式等不变,只进行建筑物的破损修复、植物换种及维护等工作;新引入的设施和功能都在原址范围向外扩展设置,甚至远离原有园区,以最大限度减少新旧部分间的干扰。例如江门雪峰寺的保护重建项目(图5),主体部分保留了佛寺唐朝时“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之“三宫两楼”格局,并于左右两侧向外新增了史料上没有的禅堂、西归堂、僧寮、斋堂、居士寮、念佛堂等新建筑[12]。可以看出新增的部分均是应僧人新的使用需求而增加的寺院生活设施和服务设施,既较好地重现了古寺的昔日风貌,又能适用现代社会的使用需求。

2.2 新旧协调、古今和谐的新风格

当代寺观园林为了维持经营,必然引入休闲旅游功能,在寺观内外添置一些新的景观或建构筑物以吸引游客。国内著名禅林胜地不乏盲目追求建筑的金碧辉煌或恢弘气势,而导致园景尺度失衡、风格冲突等窘况。但广东人始终秉承着尊重每个地区的特色的原则,力求园林与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融合协调。新时代下,珠三角地区的寺观园林承袭了精致小巧的造景手法,围绕庭园和池水展开改造;粤北的寺观园林保持了简朴的艺术风格;粤东的寺观园林则继续以精彩的建筑装饰和青翠的用色取胜。总之,广东寺观园林既体现了地区差异性,又保持了新旧协调性。例如惠州西湖畔的准提寺,始建于明代,1999年于原址复建,寺院的建筑组成具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地域”几大特点。建筑形式集歇山顶大殿建筑、岭南传统民居及现代建筑于一身,材料有大木、青砖、钢筋混凝土、水磨石等多重类型。尽管如此,准提寺每个不同的元素都呈现朴素淡雅的特质,在细部处理的精细程度上能够互相融合和协调,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图6)。总的来看,虽然准提寺中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导致了一定差异性,但是各要素之间、寺院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却又能保持和谐,体现了寺庙复建过程中尊重、保护历史环境的整体性思路。

3 广东寺观园林的发展趋势

21 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国外在若干年前便已经提出“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并已经付诸实行[13]。广东园林建设为了适应这个时代趋势,应该瞄准高起点,争取新跨越,更充分发挥其地域特征与时代特色。具体来说未来广东园林设计应该朝着高品位、多功能、生态性3 个方向继续发展完善[14]。

3.1 扎根地域文化的高品位艺术风格

无论六祖惠能禅宗佛学文化、葛洪玄道文化、本地百越文化,还是多民系文化,均展现出广东开阔的胸襟、博大的气魄,使多种性质、类型和层次的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并存,而能够雅俗共赏。正是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特征,使得广东寺观园林在造园艺术上不拘一格,兼容并蓄,活力多彩。

图5 江门雪峰寺原有与新增部分对比

图6 惠州西湖准提寺内新旧景物

在保持园林形式丰富多彩的同时,广东寺观园林还必须不断提高其艺术表现力和更新技术手段,广泛吸收各方先进造园技艺,创造高品位、

高格调的广东新园林。

3.2 适应市场的多功能发展方向

一方面,城市的寺观园林逐步成为一个城市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等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益已被纳入整个城市的社会、环境、经济、文化效益之中,发挥的作用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园林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生产资料”,已进入市场经营机制,形成了“生产力”,尤其是各种旅游园林,在旅游经营运作中,与经营对象组成“劳动资料”,共同创造着“无烟工业”的经济财富。再者,随着越来越多高科技新技术运用到园林设计和修建工作中,以及风土人情的转移,在园林中的活动已不仅局限于游憩,而是在游赏过程中还能领略到科学知识。因此,未来的广东寺观园林必将会朝着具备越来越多功能的方向发展。

3.3 大湾区战略下的生态建设

工业文明和大众消费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致使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也给现代社会带来极大的困扰。今后广东园林的发展将首先考虑城市生态要求,以生态园林为发展基调,使城市园林成为未来城市生态的一种调节器。在具体的园林设计实施中,应该降低建筑密度,提高绿化率,多增加植物造景,更注重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

当前国家正全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①本纲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2 月18 日印发出台。中明确指出粤港澳地区应当大力深化发展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等领域,并且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可见,未来的广东寺观园林必定严格执行节约用地制度,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为居民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4 结语

至此,广东寺观园林的艺术特征与创新发展轨迹已经大致勾勒出来。广东寺观园林虽历经沧桑,却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不断发展创新中成为传统岭南文化、环境和人文品格的艺术表达。

广东寺观园林作为岭南建筑文化的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千百年的南粤文化和地方风貌。本文对于广东寺观园林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作了粗浅的分析,从中或许可以更多领悟岭南造园和中华文化精髓,为今后的创作实践提供启示。

猜你喜欢

造园园林广东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清代园林初探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盛世造园”说考论
广东舆情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
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