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修复与利用海珠湿地二期的实践思考

2020-03-12梁曦亮梁欣

广东园林 2020年1期
关键词:果林海珠滩涂

梁曦亮 梁欣

LIANG Xi-liang,LIANG Xin

海珠湿地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部,总面积1100 hm2,原是万亩果林,现是广州“南肺”、海珠生态城的核心,是城市中央大型国家湿地公园(图1),具有典型岭南水乡和果基鱼塘农业特色[1]。基于湿地一期建成风格过于“人工化”的公众评价,在打造海珠生态城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海珠湿地其余地块保留的大片单纯果林成为棘手问题。通过分析现状问题,提出生态修复的理念和方法,把海珠湿地二期营造为以修复果林湿地为主,集生态湿地、科普休闲、都市农业于一体的城市中央世外桃源。

图1 海珠湿地区位图

1 基地现状调研

1.1 项目概述

海珠湿地二期位于石榴岗河以南、新光快速以东,华南快速以西、青山大围以北,南环高速、南丫围涌横穿其中,占地175 hm2。在海珠国家湿地总体规划中,海珠湿地二期属于宣教展示区和合理利用区,现场有果林、河涌、排灌渠、基塘、机耕路。周边的海珠湖是雨洪调蓄与湿地生态相结合的示范工程,湿地一期作为入口综合服务区是交通便利的市民休闲湿地公园。海珠湿地二期比一期和海珠湖少了一份城市的繁华,多了一份自然的回归。

1.2 各因素调研评价

1.2.1 果林调研评价

基地物种相对单一,果林以荔枝Litchi chinensis、龙眼Dimocarpus longan、黄皮Clausena lansium、杨桃Averrhoa carambola为主,生产性果树数量达60%以上。2012年土地收归国有,一部分土地已开发为海珠湖和湿地一期,农民不再进行耕种。此后,果林病虫害严重,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等外来物种入侵。物种单一、种植密集、营养匮乏使果林逐步失去自我演替的功能,林业专家根据林业生态演替规律评估[2],在这种情况下,5~10年万亩果林将会自然衰退。

万亩果林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重要生态价值,随着城市的发展,生境衰退的果林正面临着或保留或改造的选择。研究表明地带性天然林在水源涵养、固碳、氧气释放、养分保持、土壤侵蚀减少等方面都远优于现状果林,比单一果林的生态效益高2~4倍(表1)。有选择地保护和改造成天然林,恢复生物多样性才是万亩果林的出路。

1.2.2 水系调研评价

基地水资源丰富,周边水系包括石榴岗河、土华涌、南丫围涌等,水系下接珠江后航道,是典型的潮汐河流。场地内部新围涌纵向贯通南北,由于果树是排列式种植,因此场地水系纵横,普遍存在排涝设施标准低,水利设备老化,河涌缩窄、填埋,周边水质污染,排灌渠淤塞积水等问题,造成区域水安全受威胁[3]。农业专家研究表明,众多的排灌渠积水长期浸泡树根,会导致果树生长不良[4]。要让植物生长良好,务必疏通场地内部水系。每日潮汐变化在南丫围涌边形成自然滩涂,其内鱼、虾、蟛蜞会招引一些候鸟觅食。动物科学专家在现场建议,如果能扩大滩涂,生物多样性将得到丰富。

1.2.3 场地其他因素调研

基地建设制约因素较复杂。基地外部交通便捷,多条城市快速路可达边界,内部为宽仅1~2 m 的机耕路、土路和一些水泥板桥。土华涌和南丫围涌把场地分隔成3 个地块:北部地块被华泰路和环城高速贯穿,高速路下仅有3 个涵洞,限制南北园路贯通线路;东部地块紧邻华南快速,高速路带来持续的噪音和废气;南部地块紧邻青山大围,其内一条宽3 m、东西向的便道底下是天然气管和自来水管(图2)。

1.3 保护与更新并举的修复设想

表1 广州市地带性天然林和现状万亩果园生态效益比较

图2 海珠湿地二期现状

基于场地内佳果、河涌、机耕路、滩涂、桥、候鸟、鱼组成独特的景观风貌,提出保护与更新并举的修复设想:保护长势好的果林,去弱存强,优化品种,延续果林脉络;水系整治遵循自然原生性、连通性、减少污染原则,疏通水系,修复生境,监控水质,营造复合生态景观林,形成可持续、低成本的自我循环生态系统;遵循场地的肌理布置基础设施,尽量减少基建工程对生境的破坏。

2 海珠湿地的场所肌理

2.1 果林湿地的核心景观特征

果基鱼塘是岭南水陆互相作用的典型农业生态系统,将低洼易有洪患之处挖成池塘饲养鱼类,挖出的塘泥堆于周围成为果基。其广泛应用在珠三角地区,尤其于万亩果林集中呈现,成为海珠湿地独特的景观基底。后来有学者归纳称为“垛基果林”。

2.2 潮汐湿地的独有水文生态

海珠湿地位于珠江潮汐河网地区,是典型的三角洲城市湖泊与河流湿地类型,独特的不规则半日潮为果林提供新鲜水源,丰沛的活水经湿地净化后回流珠江。其内河网纵横,形成独特的河涌、沟渠和果林交错镶嵌的复合水生态系统。

2.3 鱼鸟天堂的季相生境基底

海珠湿地位于国际候鸟迁徙的重要路线上,纵横交错的河网和幽深恬静的果林为鱼鸟营造湿地生境基地,使海珠湿地成为闹市中心鱼鸟天堂,并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招引候鸟的南沙湿地和香港米埔湿地的重要补充。

2.4 尊重场所的独特肌理

应尊重场地的岭南佳果和潮汐河涌湿地的独特肌理,利用潮汐和垛基,适当填挖果林排灌渠,修复滩涂、水塘、河湾、林下等生物栖息地,达到招引候鸟的效果,并在适当隐蔽的区域建观鸟科普设施,营造水网纵横、果基密布、百鸟翔集、野趣盎然之“绿洲”[5]。

3 生态修复理念

海珠湿地二期规划设计提出“微改造、少干预”的生态修复理念,通过连通水系、调清活水、修复生境、丰富植被等方式,为鸟类、鱼类、两栖类、昆虫等动植物营造栖息地,提升生物多样性。同时,利用湿地满足市民对科普、休闲的需求,适当配套观鸟屋、观鸟塔、园路、桥梁等设施。

继续优化移民户收入结构,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由出台的劳务经济补偿机制带动大量劳务经济兴起,不断带动劳务输出,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外出务工,不断利用扶贫培训政策,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专业技能,大力完善劳务派遣制度。

3.1 最大限度保护和修复果林湿地肌理

现场踏勘评估每一片果林的生长势、姿态、病虫害、外来入侵干扰情况,初步划定果林分区。果树生长良好的划为保留区,地形水系和植被均不变,保持果基形态,如土华涌南岸果树成荫的“老树园”;局部长势不良的果林划为优化区,可以考虑局部间种新植物,适当调整地形水系,强化果基湿地;对衰退严重的果林划为清理区,堆坡植林,开挖滩涂。通过疏通河涌,开挖水域、修整岸线、优化果林的排水系统,在不大改变场地水陆肌理的情况下,实现湿地内部滩涂、水塘、沟渠与珠江水的潮汐贯通。

3.2 合理利用开发湿地科普教育功能

在生境修复最核心的区域以隐蔽的手法完善科普服务设施,把人对果林湿地的干扰降到最少,所有的观鸟设施、步行径、休息廊设施,都以最小体量存在感来建设。观鸟建筑、木栈道结合滩涂、河湾、生物多样性展现选点布置,厕所采用太阳能和一体化降解技术,减少场地管网铺设。

4 总体规划

海珠湿地二期以“孕育、共生”为主题,突出“赏果、观林、清水、拾趣”,通过修复湿地和提高生物多样性,提升场地的生态、科普、休憩价值(图3)。

4.1 植物多样性规划

从植物群落的生态结构出发,丰富湿地植物种类,包括各种耐湿的园林绿化植物、抗逆性强的水生植物。构建自然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多样而稳定,并能吸引野生动物,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之地[6]。依托生态果林基底,在保留区和优化区丰富都市农业景观,规划百果园、百草园、百花园、百蔬园、百树园(图4)。

4.2 水系与竖向规划

水系规划结合现有植物清理区与优化区,通过挖低现状地势较低区域引水,拓宽土华涌两岸自然漫滩,形成大小、深浅变化的滩涂湿地。规划拆迁厂房建筑,中心开挖湖泊,形成湖、岛、堤、溪的人工湿地。新围涌筑南闸、北闸控制水位,降低内湖的水位,保护现有果树,并形成浅水湖滩作为生物栖息地。开挖的土方往南环高速公路两边堆坡,种植生态林隔音屏障,减弱高速路对湿地的影响。明确湿地保护的边界,开挖界河分隔城中村与湿地(图5)。

4.3 交通规划

园路系统摈弃自由曲线的设计手法,直接利用原有机耕路网进行改造,减少基建破坏,保持场地肌理,连接景观节点;局部架桥、木栈道,并利用高速公路的涵洞连通南北地块,完善场地内的道路系统。受农用地性质限制,沥青园路宽不超4 m,石材平台不大于300 m2。土华涌两岸设置游船码头,增添水上游线。规划两条精品科普路线—水上观鸟游和路上果林观鸟游,以及两条公众休闲游线—自驾车到达的环线游和公交到达的单向游。远期将与海珠湖的游船线、周边城市绿道体系贯通,形成水陆多条游线(图6)。

5 设计策略

5.1 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的工作是营造生物栖息地。充分利用珠江潮汐的特征,营造滩涂湿地吸引候鸟,丰富场地的野生动物群落,种植丰富的乡土植物,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5.1.1 恢复水系统

通过河道清淤、新辟河涌、新建过路涵箱、修复重建水窦等水利手段,优化场地内的排水系统,并实现湿地与外河涌的调水补水,将丰沛的潮汐水引入湿地,经过湿地净化后汇入珠江,依靠潮汐的特点使死水变成活水(图7),使生态系统实现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7]。

5.1.2 栖息地设计

以自然式驳岸,营造不同水位变化的水岸,并削缓排灌渠的驳岸坡度。同时,动物科学专家建议用动物恢复的理念营造湾、滩、塘等环境,如保持长期水深30 cm 以下的滩涂环境是良好的生物栖息地;有适当密集草丛的水湾能成为动物的庇护地;水深60 cm 的滩涂适合水鸭水禽;塔型树林和河滩的环境能吸引鹭鸟栖息;石榴岗河咸淡交界的潮水可以吸引海鸥等。

5.1.3 种植湿地乡土植被

种植芦竹Arundo donax、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池杉Taxodium distichumvar.imbricatum、 水 竹 芋Thalia dealbata等湿地植物,通过植物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湿地净化功能。结合植物的花果四时变化,种植开花乔木和浆果类植物。

5.1.4 动物招引

海珠湿地鸟类以留鸟为主,迁徙鸟以冬候鸟为主,夏候鸟较少。划定海鸥涌、林鸟区、灌草区、野鸭区、鹭鸟区、大雁区等保护区域[8],以营造浅滩滩涂、种植食源植被、悬挂孵育鸟巢等自然生态方式,营造栖息生境招引动物。也通过外放实验,养殖兔、鸭、鱼等。

图3 海珠湿地二期总平面图

图5 水系规划图

图6 远期游线规划图

5.2 活化都市农业景观

百果园是荔枝、黄皮、龙眼、人 心 果Manilkara zapota、 杧 果Mangifera indica、 洋蒲桃Syzygium samarangense等岭南佳果的采摘园。在百花园内利用荒地及荒废的渠道种植草花地被,分区种植开花乔木植物,形成四季赏花的花境。百蔬园是优化原有菜田,提供游人参与耕作、采摘、垂钓等休闲活动的农田斑块。活化都市农业还要依靠聘请当地农民回归到经过重新分区的休闲农作场地中工作,让缺乏管护的果园恢复生机。参与多元化的农事活动成为海珠湿地特有的休憩内容。

5.3 建设科普配套服务设施

海珠湿地二期的科普配套围绕观鸟功能和果园元素进行设计。土华涌两岸的河滩、池塘设置观鸟设施,使游人能近距离观察野生动物。大雁观鸟屋、河滩观鸟屋、水鸭观鸟屋、鹭鸟观鸟塔的设计以“藏”为主,用荔枝核色的木格栅外立面和百叶式观察窗,使观鸟屋与林木浑然一体,达到“人来鸟不惊”的效果。

大雁观鸟屋靠近湿地南门,为三层建筑,造型似俯冲向前的飞雁。通过无障碍斜坡架空木栈道直达第2 层,栈道一侧封板降低游人干扰;第3 层是外倾式东北向大景窗,可在此仰望大雁南飞,俯瞰土华涌两岸果林湿地(图8)。河滩观鸟屋选点在两河交汇的半岛上,为三层六角形木屋,取名“合流津”,是观察各种水鸟退潮觅食的最佳景点。观鸟平台整层六边用木板封闭,形成密室效果,仅留空座位上眼视高度的一块板可窥视河滩。每当傍晚百鸟归巢,这里不仅能观鸟,在密闭的空间听鸟声环绕,效果奇妙。水鸭观鸟屋选点果林沟渠密布的滩涂区深处,因为林木、草丛、水沟是野鸭觅食、戏水的生境。建筑为两层方形盒子木屋,平开窗,户外楼梯用横向木格栅围蔽。鹭鸟观鸟塔位于土华涌北岸滩涂区,四面临水,为四层六角形塔楼,茅草屋顶,立面做竖向木格栅,经实践确定其高度为12 m,作为全园制高点,远眺全园、近赏滩涂。

休憩服务设施以低调朴素、现代简洁的造型为主,充分利用场地的材料打造景观文脉细节,如把荔枝木的切片作为建筑外立面装饰;利用耐候钢镂雕候鸟剪影景墙;提炼“海珠瑶溪二十四景”的来鸥闸和合流津;滨水木栈道游览区的“芳渚异彩”,以及由木栈道深入引鸟滩涂区至主观鸟塔的“芦花虬径”。

6 结语

海珠湿地二期于2014年初步建成,与海珠湖、湿地一期连结,面积共约367 hm2。通过湿地生态修复、活化都市农业景观、建设科普服务设施的策略保护、修复和利用海珠湿地。修复的成效逐年显现,有研究记录,至2015年,在海珠湿地共记录到鸟类77 种,鸟类种类及群落数量均逐年增加,表明越来越多的候鸟将海珠湿地作为繁殖和越冬地[8]。除了鸟类还有各种鱼类、爬行类、两栖类动物、昆虫等组成稳定的野生动物群落。项目设计获得2017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园林和景观工程设计专业一等奖。

生态修复手段和湿地的建设为万亩果林未来的三期、四期地块开放利用提供了可行的策略,项目组将持续研究生境的发展,优化修复手段,把海珠湿地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窗口。

致谢:感谢海珠区住房建设局与设计团队共同研究实践,陶晓辉、李青院长对项目的指导和所有参与设计师的辛勤付出。

猜你喜欢

果林海珠滩涂
霞浦滩涂
海珠湿地
春到海珠桥
丁力 广州亟需海珠创新湾去激活城央发展
新海珠,新引擎,新活力!
上岸的鱼
跪拜
高效红松果林营林建设技术及管理措施
滩涂上的丹顶鹤
榕果林的米粒之奇妙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