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诗人薛涛与望江楼公园*
2020-03-12焦丽董靓
焦丽 董靓
JIAO Li,DONG Liang*
名人纪念园林是巴蜀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名人纪念园林更是其中具有独特风情魅力、凸显巴蜀人文的重要类型。望江楼公园作为成都园林中首屈一指的女性名人纪念园林,是巴蜀女性纪念园林的代表[1],其发展变迁历程与园林造景艺术都对巴蜀纪念园林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作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的园林,望江楼公园的兴建、发展、造景皆围绕薛涛的个人经历、文采修养、品性情操等要素,所塑造的独特风格的纪念性景观,彰显着薛涛之傲骨品性,阐扬着薛涛之诗意人生。
本文基于望江楼公园的发展历史研究,通过分析其园林空间及造景方式,总结出针对女性纪念者的独特造园手法,从而丰富纪念园林艺术,补充巴蜀女性园林研究。
1 忆薛涛而兴园
1.1 女诗人薛涛生平
薛涛在唐代四大女诗人中名列首位,被人们称为传奇“女校书”。王建赞其为“管领春风总不如”①语出唐·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的“扫眉才子”。她一生命途多舛,但从未自艾自怜,其诗文造诣极高,才情人品影响世代人。幼年早慧,名倾一时,十六岁父死家贫,堕入乐籍[2]。生活的苦难没有湮灭了她的才华,薛涛终其一生投身于诗文创作中,共赋诗五百余首,著有《锦江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九十一首。薛涛现存诗词多为酬唱、咏物、赠别、写景抒怀之作[3],风格清新雅正,时有宏音,皆具思想性和艺术性。薛涛虽命途多舛、颠沛流离,仍然关心国事,关心社会。“按辔岭头寒复寒,微风细雨彻心肝,但得放儿归舍去,山水屏风永不看”②语出唐·薛涛《罚赴边上武相公二首》。“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①语出唐·薛涛《筹边楼》。。其豪迈胸襟、傲骨节行在众多名家中独树一帜,不愧居于唐代女诗人之冠。
图1 望江楼公园发展历程
薛涛不仅留下了令世人传颂的诗歌,还给后人留下一系列人文景点。她惜纸幅大而长剩,为方便写小诗,其自制深红色狭长小笺,名“薛涛笺”,受到时人的认可,风行千载[4]。后人为仿制薛涛笺而汲水于薛涛井。薛涛井现址于锦江南岸,旧名为“玉女津”,因明代蜀献王于此处取井水仿制薛涛笺,遂称“薛涛井”[5]。“江楼南去二三里,荒陇犹留土一抷”②语出李淑熏《访薛涛坟》。,薛涛墓距薛涛井只有几里之远,这两处成为后世人文景点,文人墨士、往来游子汲薛涛井水烹茗赋诗,凭薛涛墓栏杆而吊唁,以表敬重之情。
1.2 望江楼公园的发展历程
望江楼公园反映了巴蜀人民崇尚自然、敬仰先贤的人文传统,其营建可追溯于明代(图1)。望江楼旧址曾为迴澜塔,后因战乱而毁,现今望江楼公园中保存最早的文物遗迹为薛涛井,最早有记载于明洪武二十三年间(1390年)[6],清朝冀应熊于康熙三年(1664年)亲笔题写“薛涛井”之字刻于石碑,竖于井后[7]。后嘉庆、咸丰、光绪年间渐添薛涛相关建筑[8],嘉庆十九年(1814年),建雷祖庙、吟诗楼、濯锦楼、浣笺亭。咸丰九年(1859年)造崇丽阁,后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再经营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加建五云仙馆、泉香榭、流杯池及枇杷门巷。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添建放置薛涛石像的清婉室,另修多处相关景致。民国十七年(1928年)于今望江楼公园古建筑群范围成立“成都市郊外第一公园”(图2),占地约1.4 hm2。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在“郊外第一公园”基础上扩建,一年后开放,并改名为“望江楼公园”,占地约5 hm2。1960年,公园经过多次扩建,占地面积增至约12 hm2,逐渐形成现有规模[9]。
图2 成都市郊外第一公园大门
图3 望江楼公园平面示意图
望江楼公园(图3)位于今成都市区锦江向南由西折转处,形似开口朝西北的半圆,东临锦江,西临四川大学,面积约12.53 hm2,东北侧为以明清古建筑群为主的文物保护区(2.6 hm2),西南侧是免费开放的供市民休闲活动的园林开放区(9.93 hm2)。其不仅是游客云集的风景名胜景点,也是满足市民户外活动需求的市民公园。同时,望江楼公园以别出心裁的建筑布局、独具特色的植物配景,营造出诗意的园林景观与舒适的微气候环境[10],让游人在缅怀纪念女诗人薛涛的同时,可以优哉游哉地享受园林之意境。
2 言薛涛而造景
2.1 薛涛井与薛涛墓
望江楼公园中的薛涛井(图4)虽不是唐代薛涛汲水制笺旧址,但是可以看出历代骚客墨者对薛涛的推崇敬重之情。当代薛涛井整体呈圆形,下铺莲花台座,上配八角形井口,井后红墙镶嵌有“薛涛井”石刻。望江楼公园中楹联题刻常取“茗盏”之词,其中刘咸荥联最为耳熟能详:“此间寻校书香冢白杨中,问他旧日风流,汲来古井余芬,一样渡名桃叶好;西去接工部草堂秋水外,同是天涯沦落,自有浣笺留韵,不妨诗让杜陵多”。可见明清以来,雅人韵士都喜欢取“薛涛井”之水烹茗制笺题诗,以表达对女诗人薛涛的缅怀爱重之情。
薛涛墓由于历史久远、资料稀少,原遗址早已不存,后世学者莫衷一是,确切地点无从考定。有资料记载,20 世纪60年代薛涛墓及墓碑题刻曾被发现于距望江楼公园仅一墙之隔的四川大学校园,但最终毁于十年动乱[11]。张蓬舟根据晚唐郑谷《蜀中》诗句“渚远清江碧簟纹,小桃花绕薛涛坟”作为考证参照,推断薛涛墓应在望江楼东面的锦江之滨[12]。后人根据明清时期零星资料史记①据明何宇度《益部谈资》中“涛墓在江干。题碑:‘唐女校书薛洪度墓’”,晚清陈矩《洪度集》中“墓去井里许,在民舍旁”,李淑熏《访薛涛坟》中“‘江楼南去二三里,荒陇犹留土一抔’可知薛涛墓距薛涛井最多二三里之远” 考证。,重修薛涛墓(图5)于望江楼公园的西北角,植以幽篁环绕。 薛涛墓的主体由墓、墓碑、墓基平台3 部分组成,四周有石栏围合。根据“天圆地方”的传统风水学说和“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薛涛墓为圆、墙界为方,寓意女诗人薛涛于自然中安息,受后来人凭吊,表达人们对薛涛的崇敬之情。
2.2 薛涛与竹
纪念园林中本多以松柏为基调树种,巴蜀地区特有的竹图腾活动与竹崇拜文化,渗透于巴蜀纪念园林中,以望江楼公园最盛。薛涛为竹之知音,竹如涛魂之化身。她一生爱竹,以竹喻己,常以咏竹诗托物言志,寄托自己“虚心自持、高洁傲岸、劲节负霜”的情操,赋有《酬人雨后玩竹》《竹离亭》等诗。唐、明文献记载薛涛墓旁“桃替松柏”,清代记载“竹桃相替”,当代综合历代文献②据晚唐郑谷《郑守愚文集·蜀中》中“渚远清江碧簟纹,小桃花绕薛涛坟”,明邓原岳《咏薛涛坟》中“三尺荒坟傍狭邪,坟前流水绕桃花”,清郑成基《薛涛坟》中“昔日桃花无剩影,到今斑竹有啼痕”,清沈寿榕《玉笙楼诗录·重修薛涛墓二首》中“断碑己没断墻遮,自忆前游水一涯,我与春风先有约,明年添种小桃花”考证。,采用竹桃并植的手法营造薛涛墓背景环境[13]。这更多是以薛涛的诗为依据,还原其喜好,更加贴合其形象。
图4 薛涛井
图5 薛涛墓
为纪念薛涛,望江楼公园自1954年从各地引种竹子,最终荟萃了国内外200 余种竹子,数量达到全国首位,其中不乏名贵稀有竹种如龟甲竹Phyllostachys edulis‘Heterocycla’[14];且以追求极致的方法栽种竹子,使其渗透在园林造景的每一处,高挺者丛植为背景、列植为长廊(图6),低矮者作地被配景,并以竹为材营建屋舍。望江楼公园中的竹反映了薛涛的刚强不屈的性格,“闺秀—乐伶—校书—女冠”,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傲骨。
2.3 建筑
望江楼公园中除薛涛井与薛涛墓可供凭吊之外,明清时期建造的一系列雅致的建筑群重现了女诗人制笺吟诗的场景(表1)。
图6 翠竹长廊
表 1 望江楼公园明清建筑纪念性分析
望江楼公园延续川派古典园林空间处理方法,因地制宜、因式而导,区别于传统纪念园林,空间布局没有采用轴线对称手法,建筑之间互不相对,而是与花木景观相对。作为女性纪念性园林,望江楼公园削弱了传统纪念园林中的沉重严肃的氛围,以自然叙事的手法写意薛涛的生活:或取水制笺,快作小诗;或倚栏沉思,吟诵诗文;或曲水流觞,与友和诗;或登楼远眺,目送故人。游人在漫游中回顾薛涛之生平,体悟薛涛之风采。以文物保护区为例,大致将其分为两个院落空间(图7),北侧以薛涛井为中心,建筑之间距离较大,并以松柏等高大乔木营造宁静庄严的氛围;南侧以流杯池为中心,以小桥流水等细腻精巧的手法构建园林化、生活化的空间,营造薛涛与友人曲水流觞、吟诗相和的场景,以俊逸洒脱、婉转悠扬的风格表现薛涛晚年的隐居思想。
总览全园,望江楼公园的景观风格可概括为:1)流畅,一气呵成,流畅和谐;2)含蓄,安静中含热情,平谈中寓真意;3)温馨,情景交融,舒适宜人。
图7 望江楼公园建筑空间布局
3 扬薛涛而活态
为纪念薛涛,望江楼公园自2010年起多次举办了相关文化活动。2018年以“纪念薛涛,唐风诗韵”为主题举办了“三月三”上巳节音乐诗会,开展了曲水流觞、制薛涛笺等系列体验活动,以诗歌朗诵、琴歌吟唱、古诗今曲等多种形式重现薛涛诗歌的魅力。活动传承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弘扬了巴蜀第一才女薛涛,提升了望江楼公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薛涛文化与望江楼公园在相辅相成中再次焕发新的活力。
4 结语
望江楼公园是纪念女诗人薛涛的文化地标,其发展历程、造景方式、文化意象无一不反映了其与薛涛的渊源。作为女性纪念园林,望江楼公园一反传统纪念园林的规整肃穆,将薛涛精神渗透到园林造景之中,以竹为景,彰显薛涛傲骨之节气;以建筑为史,重现薛涛吟诗之场景;以活动为机,宣扬薛涛多才之造诣,使游人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更加贴近女诗人薛涛的生活与情感。望江楼公园因薛涛的传奇人生和文学造诣而更加富于诗意,薛涛的诗情傲骨以望江楼公园园林景观为载体、文化活动为契机而历久弥新,千古长存。
致谢: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成都市望江楼公园管理处对本文研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