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与健康体能模块教学探析
——以华南师大附中为例
2020-03-12王飞华罗心蕊蔡泽超韩菲菲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王飞华 罗心蕊 蔡泽超 韩菲菲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体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各器官系统所表现出的能力,它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有关的体能。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与运动有关的体能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1]周登嵩所著的《学校体育学》中指出增强体能是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中学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身体发育的关键期,体能提高对其身体发育、运动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体能锻炼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机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整个人生的方方面面。其次,良好的体能是促进学生学好体育技能的前提保证,任何运动都是在有良好的体能前提下才能发展提高。第三,提高体能的同时学生要经受一定强度的刺激,在此过程中身体和心理会经历一定困难或瓶颈,锻炼体能的同时学生面对困难不怕困难,超越自己的意志品质也得以提高。[2]
一、学校体能课的特点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的意义及价值在于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体育理论是人们在运动实践中所总结的认识和经验,人们将这些实践与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最终形成各个项目的知识体系。它来源于运动实践,在实践中反复得到证明,是客观地反映了运动规律的原理。学校体能课程,充分认识到各项运动理论与运动实践的关系,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运动原理,用于指导学生自身的运动实践。例如,在力量练习中老师不仅会介绍力量练习对肌肉纤维的影响,阐述力量练习中强度与组数对锻炼效果的差异性,还会针对该节课力量练习中可能会出现的伤痛原因、预防及处理办法等理论知识。从而更加科学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锻炼。
(二)实用性
学校体能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器械的选择都强调实用性。使学生针对日常在家和宿舍都可以进行力量和有氧练习,在教室可以进行简易拉伸,放松肩颈和提高身体柔韧性。使学生只要想锻炼,随时随地都有方法和内容锻炼。针对每个同学热爱的体育项目,指导同学们进行专项体能和基本必备体能有机结合进行练习,满足学生各种场合、各种项目的体能需求,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三)系统性学习与碎片化学习相结合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现代教学带来巨大变革。学生既可以在学校接受成体系的知识学习,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碎片化资源、利用媒体进行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碎片化体能学习的优势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系统性体能学习的优势是各个练习成体系,高度关联,使学生更加清晰明了练习内容之间的关系,更加高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有积极的推动效果。学校体能课紧跟移动互联网时代变革,在校制定系统的体能教材,力求使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高度关联,形成具有逻辑关联的体能练习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网络教学视频、课件等便于网络学习的知识与练习内容,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体能学习,学生不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利用碎片的时间便捷进行学习。
二、学校体能练习的原则
体能是学生学习相关运动竞技技术的基础,体能水平的高低与学生的形态特征和自身的机能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合理的遵守校内体能练习的设置原则安排校内体能模块课程的内容设置,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
(一)多样化原则
多样化原则是通过教师灵活运用多种途径,多种组织形式和方法来开展校内体育模块的教学,其方法增强了体能训练的趣味性,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在体能练习过程中的参与感与挑战性,避免学生在体能模块的练习过程中只采用一种单一重复的方式进行体能练习所产生的枯燥感。
(二)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是通过教师适当地变化一些体能练习的方法与手段,通过音乐、比赛、游戏、展示等多种方法,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其练习的积极性和竞争性。
(三)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通过教师选择各种训练内容,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促使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身体各种素质和基本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四)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以学生安全第一为出发点,教师在体能练习前做好准备活动、体能练习后进行柔韧拉伸练习,并考虑体能练习的动作设计是否安全;场地、器材的安排是否恰当。
(五)锻炼性原则
锻炼性原则是以走、跑、跳、投掷、爬越和支撑等基本活动能力的动作素材创编体能练习。
三、体能练习方法
(一)间歇训练法
教师严格控制每次或每组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使学生在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或下一组练习,一般以脉搏频率计算。
(二)循环训练法
教师提前安排练习任务,建立若干练习站或练习点,学生按规定顺序、路线,依次循环完成每站所规定的练习内容和要求的训练方法。是一种综合形式的练习方法,比较生动活泼,能提高运动员的练习情绪和积极性。
(三)综合训练法
把前述几种训练方法加以不同的组合运用,就形成了综合训练法。综合训练法的另一种组合形式是循环训练。各个训练法的组合运用和循环训练的组成,要根据各个训练法的特点,结合训练任务。
四、学校体能练习内容
通过对体能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我们在体能模块教学中针对上肢力量、下肢力量、核心、灵敏、柔韧、耐力等身体素质总结出以下方法(表1)。
表1
五、学校2018级三年国家体质测试数据分析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一书在体能模块中讲解到可以运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进行评价体能水平和体能锻炼效果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文章选取了2018级学生的国家体质测试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评价我校2018年到2020年学生的体能情况来验证我校体能模块的有效性。
2018-2020年度,我校尝试开设一节体能模块教学课融入常规的体育教学课中去,将每周3节体育课中抽取一节进行专门性体能模块教学课来弥补专项体育课中体能练习不足的情况;由表2可知2018年度至2020年度级学生体能状况的发展总体呈现一个稳固提高的趋势,优秀率从5.73%提高到22.26%,良好率从34.11%提高到39.33%,这说明加入体能模块教学课以后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我们的体能模块教学课有所成效。
表2 2018级全校学生三年优秀、良好、及格综合统计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综上所述华南师大附中响应国家号召开足开齐体育课,我校在2017年全面落实开展的全校性的体能模块训练课程,对提高学生体能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合理有效的体能课程安排,促使2018级全校学生的体能状况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保证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又不断改进和完善体能模块教学方法,把体能课纳入了体育课程体系,保证体能课能够落到实处,落实了新课程标准。在学生国家体质反馈数据也能看见学生的体质有明显的提升,由此证明华南师大附中体育与健康体能模块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是一种值得借鉴推广的教学方法,但是中学体能模块教学方法探析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中学阶段的体能训练安排中,上肢力量、速度的体能模块需进一步完善,寻找更为有效的训练方法与训练手段。这也鞭策我们不断对体能模块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不断适应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二)建议及优化
1.完善体育与健康体能模块教学方式与手段
体能模块教学方法的优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到体能模块教学中来,我们要打破传统的体能教学方式,由单一、重复、枯燥 的教学向多样性、互动性强、参与感强等教学方式发展,使得课堂变得更有趣,学生能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体,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体能模块教学中去,如在体能模块教学中加入音乐元素、增加新颖的体能器材、趣味性和竞赛性强的体能游戏等方面。
2.深化学生对体能的认识,科普体能知识
学生对体能模块的知识储备少,未能了解体能课的重要性,所以在体育课堂中会出现不认真、抱着玩的心态来上体能课,这需要我们教师要通过平时的室内理论课,对学生要讲深讲透体能知识的重要性,无论是从国家层面来讲,2017年颁布的新课标体能成为独立模块,还是从学校层面来讲,学校在课程体系中单独设置了体能课,都充分说明了体能模块教学在体育课堂中的重要性,同时体育科组还可以在学校宣传栏对体能教学知识进行宣传,让学生在校园中潜移默化的储备体能知识,科普体能知识。
3.优化体能模块测试管理和反馈制度
从国家层面上讲为了监管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要求学校每年提交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50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800米(女)/(男)1000米)通过国家体质测试评分标准对学生进行评分,从而达到对学生体质的监管,从升学层面来讲将体测成绩纳入中考,高考也会将学生体质测试成绩表放入学生档案,作为报考大学考量的指标之一,同时在此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建立起完善的体测反馈制度,能够多方渠道反馈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而不只是通过教师一条渠道来向学反馈体质数据,及时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体质状况,如“扫码”下载体测数据、发放个人体测成绩表等。
4.教师定期外出学习及加强科组内部体能教学培训
体育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必须掌握体能模块教学方法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起到引导作用,同时派遣教师外出学习,学习更加前卫和新颖的体能教学方式与手段,购买新颖的体能教学器材,与专家和其他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探讨未来体能教学发展的方向,充实教师体能教学方法与手段,同时要组织科组内部体能教学培训,通过外出学习的教师授课,使得更好的体能教学方法在科组得到传播,更好的促进全校体能教学的开展,激发学生练习体能模块的兴趣,提高全校学生体质健康。
5.继续完善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课程体系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指导性文件,无论是体育教材和体育教学参考书的选编,学年教学计划及教学检查、课程评价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结合本校的体能实施情况,适当调整和完善体育教学大纲,同时还需要创编本校校本教材,融入更加先进的体能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此外学校因继续完善和改进体育课程体系,开设和制定行之有效的体育课程体系,让体能教学更好的落到实处,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