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微改造”活化研究

2020-03-11肖茹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活化

肖茹

摘 要:根据老广州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文脉,按照不同时间层以及相关程度进行分级,可呈现文化梯度下的历史性街区。文章关注当今历史性街区的居民和建筑本体,进行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微改造”活化研究,致力于达成全面、合理、适宜、相通的居住性历史街区,将“中式文化”融入建筑内,用建筑承载文化。

关键词:居住性历史街区;“微改造”;活化;龙骧大街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文化梯度分级策略下的历史街区微改造——以龙骧大街为例”(201910564252)、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共建课题“文化传承视角下的街区景观‘微改造策略研究——以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为例”(2019GZGJ51)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中到处高楼林立,各种建筑鳞次栉比,而在繁华的都市中,这样一类建筑——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困地。一方面,城市中大量历史街区渐渐被人们淡忘,从而形成了许多看起来与现代化发展大环境格格不入的“失落空间”,历史文化街区的居住条件和模式与当前人们的生活习惯有所不同,无法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且建筑形式的不断更新与变异,使历史文化街区的存在形式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历史文化街区正是见证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推土机式重建已不符合促进城市发展的要求。历史文化街区急需保护与更新[1]。

一、广州龙骧大街的历史文化特征

广州又称“羊城”“穗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著名的侨乡。广州是广府文化发展中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贸易大港。正因为天然海口的优越地理条件,其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形成的“十三行”文化亦成为其经典历史文化的代表。“东山少爷,西关小姐”的岭南特色小洋楼、近代商住骑楼、“独占鳌头”的镬耳屋等26个历史文化街区共现岭南特色文化。

龙骧大街是广州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建于20世纪20年代,由20多幢民国私人别墅形成一个具有民国特色的历史建筑群(图1),范围:南至宝龙直街,北至龙福一巷、龙骧大街,西至龙福路、龙骧大街,东至莲花大街。黑格尔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符。”建筑具有过往历史文化的积淀,又承载着城市发展的韵律,是历史的见证者。据载,龙骧大街多处房屋是近代实业家出资建造并居住的,例如,先施百货的创始人马洪旅兄弟,广州十大富商之一卫百揆,华侨司徒炳、司徒旭等。

赭石砖墙、绿琉璃瓦、通廊阳台、罗马门柱、石米批荡、天台花园,是龙骧大街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它不仅有岭南特色的满洲百花窗,顶着民族式的大屋顶,还拥有租界时廊柱山花的西式点缀,在继承中式古典建筑特征的同时,又与西式浑厚石造建筑形式融合,堪称中西合璧的经典成果之一。然而在侵华战争爆发后,广州一带受到重大冲击,龙骧大街特色建筑也遭到严重破坏。

二、龙骧大街历史文化的保护现状

(一)政府保护政策颁布后历史街区的建筑现状

2015年广州市公布了《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提出“微改造”这一概念,目的在于推进和规范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更新的工作。这意味着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顺应城市发展方向的改造。此后,出于对龙骧大街的保护,此片区的改造以及当地居民的装修都具有一定的限制性。这种居住性历史街区无疑是一座古城中的失落空间[2]。城市不断发展,现代化、智能化设施的融入,使城市的建设更富有科技感,抽象的几何形态也逐渐與这种历史街区的“软文化”固有积淀呈现出不统一状态。繁华的现代中心城区与破旧的外墙和残败的门窗护栏格格不入。

(二)居民主体与生活环境现状

从对当地住户的访问结果来看,现在龙骧大街的住户多为外来租户,一栋两户的小规模建筑则多为老人租住。尚有一些居住条件较为恶劣,保留完整度不高的建筑,沦为闲置建筑。由于历史街区的历史性建筑特征,大部分单独院落都设有较高的围墙及大门,用于空间的分隔,这在过去的确是富商居住场所中再正常不过的一种居住空间上的合理分隔,但对现在的多数外来租户或合租伙伴之间的交流产生一定的阻碍。

龙骧大街附近的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充足,在龙福路和龙骧大街之间只有几家小店铺,生活便利度较差。附近唯一一处商品较为丰富的售卖点,其卫生条件也不尽如人意。另外,街区内部分居民将入户门前的架空部位作为日常晾晒地点,对街区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较多当地居民认为,在对龙骧大街进行保护时,居民的生活条件未受到关注。

(三)当地居民对龙骧大街历史的了解度

笔者对街区居民发放了线下问卷17份,线上问卷25份,其中无效问卷1份,有效问卷共41份。问卷结果表明,由于居民多为外来租户,且建筑原主人移居海外,所以目前的居民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了解甚少,建筑的形成过程也几乎无人知晓。在了解到相关历史文化后,大部分居民表示在保证不影响居民生活的前提下,可建设历史陈列馆展示、传承此片区文化。

三、对于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微改造”策略

(一)保留居住性历史街巷格局,小规模活化更新[3]

利用原有街巷格式明确分区界限,对建筑之间的电线、空调外机等设施进行整理重组,减少外立面杂乱现象和安全隐患,尝试利用旧有材料和色彩进行加工,与建筑主体保持一致性。通过在建筑外立面增设地灯的方式,自下而上地照亮主体建筑,重点突出建筑立面夜晚光照下纹理的另一番景象。根据此街区的经济背景和所见证的历史节点,在建筑墙面以及地面铺设具有纪念性意义的时间照明灯具,以微弱的夜灯光照形式为行人引路,同时营造具有“时空感”的方向指引氛围。

为提高居住性历史街区内居民的生活条件,其商业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增强外部商业辐射强度,引入正规商家对原有售卖点进行改造。售卖处内部分区采取与龙骧大街居住区格局相似的形式,形成浓缩版的“龙骧大街格局”,且装饰形式皆以龙骧大街的赭石砖墙、绿琉璃瓦、石米批荡等进行表现,打造一个“龙骧大街主题”售卖点。而独立的自营商家则通过回忆性、纪念性、主题性装饰营造青年人追求的复古味道,突出亮点。个人售卖形式如上海田子坊[4]商铺,通过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营造符合当代消费者审美的售卖环境,从而凸显地方历史性。可复兴民国时期名扬四海的经济品牌,打造独属龙骧大街的品牌特色,无形中继承和弘扬历史文化。

(二)基于“交往理性”概念,增设公共服务休闲设施

“交往理性”[5]是德国哈贝马斯用语,在行为主体间相互理解范式中被表达,指主体能够处于对一个非自我中心化的世界的理解之中进行说话与行动。将“交往理性”概念应用于居住性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主要体现在,对居住性历史街区保护和“微改造”需要以历史街区内部居民和历史街区建筑本体为主体,达成居民需求、设计手法、建筑主体三方一致,遵循主体的有效性规范。在满足硬性生活条件的前提下,利用街巷内零碎拐角、原健身器材处增设休闲凉亭、长凳及公用晾晒点,通过植物造景和特色景观进行视觉的连续和延展,与建筑形成空间上的贯通,扩大居民的公共活动范围,加强居民之间的交流沟通,进一步打造和谐历史街区。

(三)延展历史街区特色,打造文化过渡场景

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不应只局限于街区内,宛若与世隔绝,需要扩大历史街区的文化辐射范围,提高知名度,进而更好地传承街区历史文化,摆脱现代化城市发展中“失落空间”的代名词。

在居住性历史街区中,可以采取新旧结合的手法,对龙骧大街公交站点进行改造,利用龙骧大街赭石色彩及建筑楼台含有的特质纹理对公交站牌饰面材料和装饰纹样进行更新,增设龙骧大街彩玻窗公交站座凳,使站点整体呈现别具一格的形式,强化视觉识别效果,激发人们对片区特色风格的好奇与探究心理,为龙骧大街提供更多展示的机会,借助此历史文化带动老广州文化的影响力上升一个台阶。

四、结语

当前我國正处于经济、科技、文化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代,城市的发展势必会对老城区以及部分历史性建筑产生不利影响。这些建筑的存在无形中承载了我国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要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发扬文化传统,使当代城市更好地与此类建筑融合,为其注入中式艺术,是发扬历史文化的重要思路。对居住性历史街区的适当“微改造”,让建筑和居民两个主体和谐共生,达成“交往理性”理论与历史街区更新的结合,是遵循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项新举措。

参考文献:

[1]杨晓莉,刘骜,黄丽斐.基于城市文化新生的街区微空间改造策略研究:以绍兴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6):200-201.

[2]杨婧.基于“城市双修”视角下城市失落空间优化更新设计策略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8.

[3]张京祥,易千枫,项志远.对经营型城市更新的反思[J].现代城市研究,2011(1):7-11.

[4]徐赣丽.当代都市消费空间中的民俗主义:以上海田子坊为例[J].民俗研究,2019(1):122-135,159.

[5]毛春鸣.交往理性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J].山西建筑,2007(28):32-33.

猜你喜欢

活化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CsOAc辅助Rh催化C—H活化的理论研究进展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如何积累小学生活化作文素材
巧借导入艺术,活化高中英语教学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策略探讨
铱(Ⅲ)卟啉β-羟乙与基醛的碳氢键活化
NZW小鼠中CD4+T细胞活化后IL-10R1表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