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干栏式建筑构造
2020-03-11张佳峰
张佳峰
摘 要:西江千户苗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是一座文化的殿堂,苗族生态文化已经在西江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苗寨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整个苗寨建筑依山而建,择险而居,点、线、面的空间布局很好地在西江苗寨中呈现出来,使整个苗寨富有节奏感。房子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的风俗礼仪体现出人文和建筑实体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西江千户苗寨;干栏式建筑;营造技艺;结构空间
干栏式建筑形式在中亚和南亚最为流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高于地面建造,用支柱将建筑物支撑于高处。在苗族地区,居民住宅绝大部分都是干栏式建筑。它的建设材料一般是就地取材,当地苗族人善于利用当地的地形,建筑一般临山而建。这种类型的建筑具有保温隔湿的作用,又可以隔绝地面的害虫。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的选址、用材、建造技艺和空间组织都遵循自然法则。
一、西江千户苗寨的选址营造
(一)西江千户苗寨的选址
在历史上,苗族人由于被统治阶级的镇压和驱逐,会选择居住在地形相对比较险恶的高山老林,背靠大山,正面开阔,这样的选址可以挡风向阳,避暑消热。苗寨里的路弯弯曲曲,狭窄又危险,甚至在某些地方特意造险,这样也是为了更好地防守。因此“依山而建,择险而居”成为了苗寨的第一特点。
水是生命之源。在高山地区,水对整个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因此苗寨的选址通常是靠近水源,但是在选择离水源近的地址时苗族人民还需要处理安全防卫和生活农业用水的矛盾[1],因为黔东南地区雨量大,考虑到山洪的危险,在选址时要避开大的冲沟以防水患,只能够选择有一定坡度的小沟壑进行排洪。除此之外,苗寨干栏式建筑全部是木质结构,在防火方面有一定的缺陷,所以充足的水源也是防火的需要。
在黔东南地区,地形以低中山岭为主,平原占地非常少,平原上的可耕作的土地对于当地苗族人来说是寸土寸金,所以苗寨在选址的时候会选择乱石地段,让出平原上的耕作之地,来满足苗族人自给自足的粮食需求。同时苗寨选址在乱石地段又很好地满足了防卫的需求,这样的选址完美地将防卫和利于耕种相结合,不破坏生态环境。
苗族人认为山是人丁,水是钱财,因此苗寨的选址会尽可能地满足建筑面朝东南面对山坳,背倚青山绿树。苗族人一般都会将住所建在山腰处,民谚称之为“鬼占山,人占湾,鱼占滩”。
(二)西江千户苗寨的用材及营造技艺
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一般就地取材。杉木是西江千戶苗寨较为常见的建筑材料,有山必栽杉,苗族当地有“家有十亩杉,不愁吃和穿”之说[2]。杉木从外观来看纹理细密又流畅,具有自然之美。同时,杉木坚固轻巧,在搬运和制造上都十分方便,所以用杉木作为营造苗寨的主要材料既经济又实用。杉木皮也是当地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可以覆盖于屋面用作防水材料。根据各自特点,不同的木材在营造用途上也会有所区别,例如通常将枫树用作中心支柱,苗族人称枫树为“豆民”,即祖母树,且中柱具有神圣吉祥的意义[3],所以以枫树为中心支柱。
营造西江千户苗寨的过程主要包括前期准备、地基的处理和筑台、制作木构件、木构架的搭接和竖立、上瓦、安装楼板和墙壁、装修和装饰、油漆、维护等步骤,其中又包含了营造过程中的各种习俗。这些工艺和相关习俗一直被视为当地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
西江千户苗寨无论是在平面的营造技艺上还是在空间营造技艺上都依循自然。因此,西江千户苗寨在营造技艺上充分地体现了对当地地形和建筑用材资源的适应性,半干栏式的建筑形制正好适应当地山地地形,根据地形分阶筑台而建,面对极其不规整的地形,以吊脚或悬挑的方式营造建筑[4]。在营造材料上就地取材,降低了营造的造价成本,具有一定的经济性。穿斗结构是当地建造苗寨时常用的方法,穿斗式很好地结合了力学原理和几何原理,从整体的造型上看都是由三角形和长方形结合而成。而且穿斗结构的部件轻盈灵活,只要对每一个构件进行编号整个穿斗结构组装就会比较便捷,可以对木材进行最大程度的合理利用。
二、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结构空间
(一)西江千户苗寨的寨落空间组织
西江千户苗寨最北边是南贵村,白水河正好穿过南贵村;最南边是欧嘎寨,该寨子的北边正好是白水河;最西边是也薅寨,和寨子的西入口连城一个整体;位于东北侧的羊排村和也东寨中间刚好相隔枫树林,成为整个区域的公共空间;在东南侧是也东寨和东引寨,村寨在长期发展中连成一体。
村寨的划分还是按照最古老的划分方式,以山沟山冲为界[5]。苗寨的建筑群总体比较松散,但是西江千户苗寨建筑在群体布局设计中巧妙利用地域环境,使建筑群体有序地紧密相连。西江千户苗寨建筑以点成线,以线成面,呈现出整体的建筑空间体系。
西江千户苗寨的广场作为苗寨聚落的点空间,主要是给苗族人的日常交往和大型聚会活动提供场所,同时也作为晒粮食的场地,所以修建时比较注重装饰,会用青石或者鹅卵石以同心圆放射状来铺。
构成线状空间的主体主要是西江千户苗寨的水体和道路。苗寨的道路是房建则路成,不强求整齐划一。苗族人选择靠近水源的地方作为营造苗寨的地址,对于苗寨的整个生态和安全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地路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较宽敞的街道,第二种是巷道,比较狭窄,当时出于防卫的考虑还会在一些地方特意造险。有的巷道处于两个建筑中间,给人一定的违和感,也有的巷道一边是陡崖山体,行走时可以看到寨中的美景。所以苗寨的水体和道路使一个个单独的建筑、广场富有整体性和联系性。
从面的角度来看西江千户苗寨,面的构成主要是苗寨的建筑群和枫树林。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有平行于等高线、垂直于登高线以及与等高线成一定夹角的,看似凌乱,其实等高线已经将所有的单体建筑串联成一个整体,从远处看去,这些吊脚楼层层挑出,高低错落,轻盈而不失雄伟,顺势而上起伏跌宕,于绿影婆娑中傲山视水,尽享大自然的恩赐[6]。
(二)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空间分布
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将起居、生活、储物、生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空间功能分布上不仅十分明确还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相互协调。一般来说吊脚楼分为三层,底层是畜牧的空间,中间层是人居住的空间,阁楼是储物的空间。
底层一般层高较低,主要用于饲养牲畜、储藏农具等,也有通往二楼的楼梯。第二层主要是提供全家人生活的空间,堂屋作为这个空间的最中心,是一个具有敬畏意识和宗族观念的空间。同时,堂屋也有生活上的使用功能,每当家里遇到大小事件都会在堂屋进行商讨解决。除此之外,堂屋也是整个建筑的“交通枢纽”,连接着室内室外和建筑内部的上下。退堂是由堂屋退进一两步并与走廊的一部分空间组成的半户外空间[7],可以让室内和室外的空间实现自然过渡。退堂边上会设有美人靠,可以供家人在退堂休息、做家務、观赏户外美景等。卧室的面积不大,它设在堂屋的两侧,里面设有床榻和少量的家具,仅供夜间休息。火塘一般二尺见方,有两种常用做法:一种是在地面上掘坑,深半尺许,周栏以边石;另一种是在木楼上面开洞,上置木盒或垫板,围石盛火,下支以梁枋。火塘一般和厨房分设堂屋左右,它不仅供家人围坐取暖,而且还可在这里进行烹饪,是厨房的辅助之地,也是一家人起居的中心。阁楼一般存放粮食和杂物,作为一个储物之地,阁楼的地板会用“公母槽”的方法进行拼接,再将表面刨光,便于粮食的堆放。而且阁楼的空间形状刚好与物体散堆的形状类似,能够使空间利用效果更佳。同时阁楼与山尖顶空间同为一体,横向构架处都不设间隔,两山面都不封闭,四周的墙壁都是敞开式,使得阁楼内空间流通,粮食不易受潮腐烂,易于保存。
除此之外,西江千户苗寨还有很多具有生态意义的灰色空间,例如檐出就是苗寨吊脚楼中的灰色空间,它是室内向室外延展的部分,檐出这部分空间,使室内和室外的关系更紧密。檐出可以为木结构的建筑挡雨,避免木构架淋雨腐烂最终造成房屋倒塌,也可以避免雨水下进室内。在夏季,檐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挡阳光直射到室内,可以使室内温度没那么高。在冬季,低角度阳光可以直接照进房间,这有利于白天家里的储热。因此,檐具有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黔东南地区山地多,地形复杂,环境封闭,西江苗族人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创造出适合当地环境、气候的干栏式建筑,建筑的用材、建造和房屋的空间设置方面都反映了建筑的科学性及和当地自然系统的协调性,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大自然完整性的同时满足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苗寨的建筑、道路等与自然结合,安排有序,相得益彰,这与《园冶》中所说的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布局原则似有相同之理,完全不像部分山区居住区规划依靠机械解决问题,在破坏生态的同时又浪费了财力物力。
参考文献:
[1][3]张欣.苗族吊脚楼传统营造技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91,48.
[2]王红英,张曼,吴巍.传统吊脚楼营造技艺之景观价值探讨[J].现代园艺,2018(2):124-125.
[4]谢云中.论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木结构建筑的审美特点与文化内涵[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4(2):137-139.
[5][6][7]李先逵.干栏式苗居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9,3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