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文字民族文学艺术传承研究
2020-03-11赵慧
门巴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门巴族虽然没有属于本民族的专属文字,但门巴族的神话传说、酒歌、诗歌等独特的民族文学艺术,使门巴族在文化传承中虽有着无本民族文字的弱势,却依然将本民族文化艺术进行有效积累传承。这些优秀的民族艺术,即包含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情况、整体规律的个性,又从侧面提供了了解人类文明全面、整体发展进程,体现了民族特色的真实性。
文字的缺失是民族发展进程中的文化悲剧性事件,使民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着不可挽回的结构性创伤。无文字民族的文学艺术传承只能依靠神话传说讲述、民歌传诵、叙事诗和戏剧的流传等文学艺术形式传承本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传承形式虽没有文字传承更加直白、完整,却也为民族文化传承研究提供了一个新侧面。门巴族是一个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笔者将对其文化传承方式展开研究,以期从中探寻出与其他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方式的共通之处。
一、精神文化——神话传说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纵观世界各地、各民族文化起源,无一不是神话传说。神话传说裹挟着民族与时代特色,展现了岁月流逝、朝代更迭与时代演变。对于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学艺术研究,人们可以从中窥探出其民族文化发展脉络,而这个脉络的源头就是神话传说。所以要想从这道民族文化渠中收获一二,要先从神话传说这个源头开始解密。
(一)远古创世神话——揭示人类起源
各民族的创世神话异彩纷呈,若从中仔细探寻研究其共有规律,便能发现终究是相同点多于相似点,尤其对于世界建立者形象和世界建立过程的描写。并且,这些创世神话都有一个为大家所熟悉的开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这样一个……”而神话内容大多表现为创世者在建立世界过程中遇到重重考验,创世者勇敢将其克服,最终建立人类世界。说明在神话传说的那个时期就已经萌发出宝贵的民族意识。比如,为了开辟新世界奉献自己,面对种种困难从不放弃,共同面对挑战的民族团结精神。这些创世神话中体现的精神便是中华民族意识的奠基石。
有这样一个神话在门巴族广为流传:上古时期,那时候还没有人类在大地上出现。天空中也没有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存在。大地与天空之间隔着浓浓的雾海。为了建立新的人类世界,世界的领主,也就是天神,决定将一只猴子派到大地上,并下旨指派一位叫“扎深木”的女神到大地上与之结合,二者的结合成功繁育出许多猴子。可是猴群始终不能变为人类,并不能像正常预想的人类一样,种植植物,收获粮食。这些猴群获取粮食的方式还是根据天性——上树来获得。于是这只猴子上天问天神,如此下去,我们的后辈们也都是猴子,这怎么能创立人类世界呢?天神了解情况后说:“你们整天还是爬树摘果子吃,怎么可能变成人类呢?”天神将青稞、鸡爪谷等粮食种子赐给大地上生存的猴群,并将种植技术教予猴群。自此,百般种粮食开始在大地上生长,猴群开始学习收获粮食。其间,一只猴子用石斧狩猎回一些动物,另一只猴子发出人语,这只猴子由此在猴群中获得了较高的威望。越来越多的猴子学会说话,并且变得聪明。但没有火种的猴群只能吃生食,一个猴子向天神请求赐予火种。有了火种后,猴群的狩猎物也开始变成熟食,吃熟食的猴子变得越来越聪明,最后进化成人类,人间世界也由此建立。而那些没有吃熟食的猴子,它们的样子也没有改变,依旧是猴子。
在这个“猴子变人”的神话中,对粮食、语言、火种等现象的描述反映出门巴族人民对人类社会进化的合理想象。西藏地区其他民族也有创世神话是猴子变人的情节,这些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民族认同感和血缘的一脉相承。以门巴族“猴子变人”为代表的一系列创世神话即展现了民族族源,又将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坚毅品格、吃苦耐劳等民族美德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与“三兄弟和扎深木”等多篇来自门巴族的创世神话一同,对我们研究这一个性璀璨的西藏文明有着重要启迪作用。
(二)近代传说——反映迁徙历史
门巴族现主要分布在墨脱县及邻近地区,墨脱县位于门隅东北方向。门巴族并不是自古就居住在此地,而是从今门隅西部和西藏古代所属的竹隅地区迁徙而来的。门巴族的这段迁徙历史是苦涩而又悲壮的。门巴族的这次迁徙是源于族民们逃避残酷的封建农奴制度的压迫和剥削。门巴族的东迁之路,路途遥远而又危机四伏,前有悬崖绝壁、急流险滩、怪兽毒蛇,后有领主追杀。但门巴族族民们面对危机重重的路程却并不畏惧,他们风雨兼程,负老提幼,一路决绝前行。有不少族民冻死、饿死在迁徙路上。门巴族的族民们最终历尽千辛,成功抵达白玛岗的东波地方,即如今的墨脱县及附近地区。
关于门巴族的这段迁徙过程有很多优秀的传说。传说中进入白马岗的第一批人即是今门巴族中的“门堆朱巴”,他们分别是索巴多吉、朱米、冬德尔、降措等六户,他们在成功克服一路艰难险阻,躲避领主追杀后,到达了格波希日。在这里他们被当地人阻拦,这六户门巴族人把随身携带的珍贵珠子分送给当地的珞巴人,这才被允许通行。在吉多村,六户门巴人的前行之路又被拦截,这次六户门巴族人分别展示自己的“武功”:利刀砍石,大石被一劈两半;拐棍入地,拐棍一插完全入地等。这才震住了当地珞巴人,得以顺利通过村庄继续前行。在到达最后一站墨脱村时,并没有像前两次一样遭到拦截,六户门巴族人礼貌地向当地村民说明来到墨脱村的原因,取得了当地村民信任,他们向当地的珞巴族人借到了可以种植的土地和可以狩猎的山林,这便是最初门巴族的村庄。
以这篇传说为代表的近代门巴族传说表现出门巴族人民不畏强暴、积极斗争、对美好生活勇于追求的激情澎湃。一路的荆棘坎坷并没有阻挠他们前进的意志,反而激发了他们的斗志。他们携手前进,开辟了本民族的新篇章。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怀、民族精神、民族品德、民族意志在这些近代传说中有着清晰的脉络。和珞巴等族的交往从排斥、相熟、友好到后面的斗争以及和好,是族群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呈现,体现了在历史潮流中各民族间交往的过程,为研究民族间关系往来提供了借鉴意义,并且蕴含了宝贵的民族文化。从门巴族中所特有的文化个性可窥探出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文化共性,這是中华民族文化同一性的体现。
(三)其他神话传说——折射民族精神
门巴族在西域这片土地上,孕育了许多神话传说。有创世神话,比如前文中提到的“猴子变人”等,这些神话对人类起源进行了探索,并做出了一定的合理推论。还有英雄神话和大地神话等神话类型,每种类型神话都蕴藏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脉络。
例如,在神话“英雄倾滚”中,门巴族人民辛勤劳作,每年粮食收获颇多,可是这里却不存在太阳,这对于喜爱温暖和光明的门巴族人民来说,简直生不如死,可是他们怎么做也寻找不到太阳。一天村民们聚在一起还是在谈论寻找太阳的办法,村里的好青年、姑娘们爱慕的对象倾滚走向人群,村民们围着倾滚说:“想想办法吧倾滚,我们得有太阳啊!”倾滚思索后说:“西方是神仙们住的地方,他们那里一定有太阳,我们去那里找吧!”众村民就这样跟着倾滚踏上了寻日之路。这一路所遇到的困难并不比门巴族东迁之路来得简单,众人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即使这样也没有打消寻日的决心,因为心怀光明,便无所畏惧。经历一系列磨难后,众人抵达了达娘拉山下,山峰耸峭入云,根本没有落脚的地方。众人一筹莫展,若是打道回府,可能以后就再也不会看见太阳了,可是前进却没有下脚之处。大家看向倾滚,等着他来拿主意。倾滚对着眼前的情况思索片刻后,一狠心,拼尽全力向上攀登,每走一步,脚下便留出一个脚印,众人沿着英雄倾滚的脚印跟随攀登,就这样一步步抵达了山顶。在倾滚的带领下,众人终于见到了梦寐以求的太阳。
这篇英雄神话描写了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对梦想的坚定,塑造了勤劳勇敢的人物形象。还有“镇压妖女”“三兄弟河”“皮休嘎木”等神话都反应映出了民族心理、生活习惯。在和大自然斗争或反压迫反剥的斗争中,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敢最终战胜敌人和困难。像“吉萨格来战妖魔”等英雄神话中贯穿着感人的情节,宣扬了英雄为了正义、为了民族、族民勇于牺牲的高尚品格,也体现了门巴族人民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些民族神话传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情感载体——门巴族民歌
在门巴族的传统文学艺术宝库中,有两种受众面比较广的抒情民歌:萨玛酒歌与民间古典情歌。二者均承载了门巴族人的浓烈情感,代表了门巴族人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审美趋向与表达民族情感的独特艺术手法。在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中散发着不朽的光辉,是研究民族文学艺术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萨玛酒歌
萨玛酒歌,是门巴族民众中自由演唱用来助兴的一种助兴歌曲,整体一般由三段诗组成,而每一小段的构成又基本分为三行诗或五行诗两种类型。萨玛酒歌的取材十分广泛,民族地缘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本民族文化精神等都是萨玛酒歌重要题材来源,取材可谓贯穿社会的方方面面,加之传唱时间的久远,是研究门巴族内部历史生活的重要参考依据。萨玛酒歌在门隅地区被人们普遍传唱,适用于多种场合,在田间劳动、欢聚一堂、举办婚宴时都可以唱。由于唱时经常以酒为伴,而得名萨玛酒歌。萨玛酒歌词语欢快,曲调明朗,民族情感丰富,涉及面广。比如萨玛酒歌中的《萨玛·家乡》等多首酒歌蕴含了门巴人在族人相聚时的欢乐,对家乡的高度赞美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具有储蓄民族情感的重要功能,歌词如下:
家乡的山谷静谧安适,太阳的光芒欢乐相聚。
祝愿相聚,永不分离,如若分离,愿再相聚。
家乡的村寨静谧安适,我们亲友欢乐相聚。
祝愿相聚,永不分离,如若分离,愿再相聚。
这首歌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对族人团聚的期待,纯真而又美好。
在东迁逃亡路上,门巴族人也创作了多首萨玛酒歌,表达了对领主即封建农奴制度的不满,这段时间所创作的酒歌,多表达了门巴族人的不满与抗争精神,是门巴族人民斗争的思想精神武器。如《萨玛.逃亡》:
我向着白鸡山跑,翻过重峦人不知。
越过千壑鬼不晓,饭包掖在腰间逃。
哈哈!十万兵马来追我也逃。
这首酒歌真实描写了门巴族人逃亡路上的情景,具有寫实意味,表达了门巴族人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即使前方千沟万壑,也不能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尾句则更加清晰地表达了门巴族人在绝境中永不屈服、永远保持乐观的强大心态。
酒歌是门巴族人抒发情感的载体,也是斗争的思想武器。它承载了族人们相聚时的欣喜之情,逃亡时对领主封建农奴制度的不满。在传说中,萨玛酒歌是由门巴族歌神所创作,创作的初衷即是希望能给门巴人带来快乐和希望。
(二)民间古典情歌
情歌与酒歌都是门巴人表达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而情歌的针对性较强,多表达爱慕、追求、恋爱、结婚等阶段的门巴人个人感情。诗体段落也不同于萨玛酒歌的多段体结构,情歌大多为独段体构造,且结构小巧、节奏明快、韵律较强,有着较强的情感渲染力。情歌表达了男女之间相互爱慕、依恋的热烈感情,表达了情侣们对爱情的坚定,展现了男女之间纯粹而又真挚的美好感情。但是情歌又不仅仅局限于描绘美好“乌托邦”爱情,情歌中也不乏描写爱情中失意而由此引发的感叹与惆怅,理想与现实并存,美好与破灭共生。情歌是门巴人对于个人感情的正确认识。情歌并不仅限于针对爱情婚姻主题,它也涉及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
在门巴族众多情歌中,仓央嘉措的情歌深受世人喜爱,他所创作的情歌融合了藏族的“谐体”民歌与门巴族民歌,是民族间文化交融的表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仓央嘉措在成为达赖喇嘛之前,交往的朋友中也有被当时社会歧视的屠户,其成长过程中与底层社会人民有着广泛而紧密的接触。仓央嘉措有着在底层社会丰富的生活经验,加之自身丰厚的学识、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与多年的历练,其创作的情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门巴族文学艺术的优秀之作,是西藏文学的骄傲。
仓央嘉措的一生都处于政治漩涡中,他是令人艳羡的活佛,可他却也是孤独的第六世达赖喇嘛,身为宗教领袖的他,注定要被缚上凡世俗人没有的枷锁。政治身份于他是黑白皮影前的幕布,使之轮廓分明,却也使其一生愈发扑朔迷离。他被世人加予各种身份,他的诗歌也一再被过分解读。布达拉宫中的他是持明仓央嘉措,布达拉宫下的他是浪子宕桑旺波。他是否有钟情一生的姑娘,和情歌中所蕴藏的真正情义,都成为神秘的疑团。对于他真正的人生轨迹,人们不敢妄下结论,但不可否认的是,仓央嘉措所创作的情歌在文学艺术上有着极高文学成就。他笔下的诗歌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意:
道声“请你慢走”,
回答“望你保重”。
说声“心儿悲痛”,
答道“很快聚首”。
这首情歌语句短小,却从中迸发出强烈的离别愁绪,体现出离别前的依依不舍。所谓寓情于景,这首情歌的人物、事件、情景完美交融,感情真挚而浓厚。
仓央嘉措身背清规戒律却从不放弃以自己的思想探索凡尘俗世,敢于突破宗教束缚。在这种情境下,仓央嘉措所创作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自由的渴望,对传统势力的挑战,并且有着丰富而耐人寻味的通透哲理性。仓央嘉措所创作的情歌在民间文学,乃至民族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一席。
(三)喜歌
除酒歌和情歌之外, 在门隅东部三巴这个地方,有一种叫“东三巴”的喜歌。喜歌声调高昂,并常用一个只有四个音孔的,与“羌笛”相似的一种乐器作为伴奏,至今仍然在门巴族内部流行。夜晚的篝火旁,老人孩子围坐在一起,老人吹笛,悠长的笛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诉说着门巴族沧桑而又悲壮的历史,回想先辈东迁一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使闻者落泪,喜歌因蕴含的情感也成为哀怨之歌。
三、叙事诗和戏剧
(一)门巴族叙事长诗
在门巴族众多叙事长诗作品中,《太波嘎列》这部作品深受门巴族人喜爱,是流传范围较广的一部优秀作品。在这篇叙事长诗中,太波嘎列出生在贫穷之家,父母去世早,留他一人在世间,太波嘎列只有野獸为伴。一日,太波嘎列在白玛拉姆湖边看见神鸟在沙滩上生了三个蛋,走近一看,三个蛋变成了花、黑、白三种花色的牛。太波嘎列将其中的黑牛牵回了门巴族,从此牧业便在门巴族中诞生了。这篇叙事长诗详细描述了神蛋降生、主人公太波嘎列牵牛、放牧等一系列情节,具有写实意义。有传说提到,修炉灶、搭帐篷的发明者也是太波嘎列,因而他为门巴族人所敬仰。
叙事长诗通常详细描述了门巴族人民劳动生活的情景,因其具有浓厚的写实特征,对于研究门巴族族人居住生活历史有着重要历史价值。
(二)门巴族戏剧
门巴族戏剧是门巴族文学艺术之花,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有着丰富而深厚的内涵,并且继承了最初的戏剧形态,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研究价值。例如,《啊拉卡教》是一部大型宗教活动中表演的作品。这部作品讲述的是古时门巴族人民东迁的艰苦历程,反映了门巴族人民勇于抗争的不屈精神。门巴族戏剧《卓娃桑姆》是西藏传统八大戏剧之一,是门巴族文学的优秀代表。
《卓娃桑姆》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曼扎岗地区,有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国王叫格勒旺布。有一天格勒旺布决定带领着大臣和百姓们打猎,他将臣民们召集在一起,并向众人告知要记得准备打猎相关武器和具体的打猎时间。等到了约定好的打猎时间时,臣民们带着打猎需要的武器集合在王宫前,国王格勒旺布带着他心爱的猎犬甲查巴西,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向着山头进发。可是一行人把山头都找遍了也没有发现一只猎物。众人经过苦苦追寻,最后在边界处的一个山头上,狩猎到三十七只麋鹿。在晚间休息时,国王心爱的猎犬竟然不见了。经过仔细搜寻后,众人来到森林中间的一个小屋前,在这里发现了猎犬的脚印。国王在进屋找寻爱犬时,在一间上了锁的房间内,发现了仙女卓娃桑姆,国王沉溺于空行女的美貌无法自拔,国王对她的父母表示不日即将迎娶卓娃桑姆。仙女虽不愿嫁给暴君做妻子,但为了父母她选择委屈自己,以保全家人性命。在卓娃桑姆生下一双儿女后,格旺勒布之前娶的妃子哈江堆姆心中的嫉妒之火愈发旺盛,加害之心被卓娃桑姆识破后,仙女决定飞回仙界。可毒妃哈江堆姆并不知足,她将国王关了起来,篡权谋政。为了以绝后患,她又将魔爪伸向了仙女遗在世间的两个孩子,先后派了屠户、渔夫和大猎人杀害他们。可毒妃所派的杀手心中都尚存一丝柔软,对两个孩子的遭遇表示同情并先后三次放了他们。最后一次,猎人只放了小公主,小王子被扔下悬崖。这时,小王子被卓娃桑姆变化的巨鹰所救。因为王子是神人下凡所生,所以又被举荐为白玛金国国王,并与小公主相逢。小王了在与毒妃所率军队的交战中获得了胜利,找到并放出国王格勒旺布,又找到之前有恩于两姐弟的屠夫、渔户和猎人,并封他们做大臣。
这部优秀的戏剧多维度展示了人性的善恶。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体现了门巴族人对民族美德的推崇。戏剧的曲折性展示了门巴人在文学艺术上的天赋,符合大众审美,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传播着门巴族文化。门巴族戏剧是西藏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四、结语
门巴族作为没有文字的西域古老民族,其独特的西域文化传承受到极大限制,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一个遗憾。门巴族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便由神话传说、民歌传诵、叙事长诗和本民族戏剧等文学形式所接代。每一种文学形式都蕴含着门巴族人民深厚的民族情感与民族特色,体现出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门巴族民族文化是西域这片文化土壤上永不熄灭的火炬,是研究门巴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也是研究无文字民族文学艺术的重要参考。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数据时代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实证研究——以门巴族为例”(项目编号:2019102200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赵慧(2000-),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化学、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