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创地方统战史研究之先河
——《广东统一战线史(1921.7-2011.7)》评述

2020-03-11钟健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华侨广东革命

钟健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统一战线是世界共产主义革命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武器。1847年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的《共产党宣言》问世,标志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实施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故而,统一战线的理论阐释、策略形成和付诸实践,是世界共产主义革命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实践亦充分证明,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入开展统一战线史的研究,是我们深刻认知和理解中共党史、革命史,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必要条件,意义重大。

然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的内涵与外延甚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以种种标准划分的不同区域,往往差异较大,各有侧重,若想展开较长时间段的综合研究,绝非易事。2018年5月,莫岳云主编,肖莉、周建华副主编的《广东统一战线史(1921.7-2011.7)》(以下简称《广东统战史》)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不仅系首部关于广东统战史的专著,填补了研究空白,亦是全国各省市较早推出的地方统战史,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那么,《广东统战史》是如何编排体例和主要内容的,其主要特色和学术贡献在哪,又有哪些不足,甚或可以进一步讨论及加强的部分?笔者不揣浅陋,谈谈《广东统战史》读后的浅见,尚祈著者与方家教正!

一、体例编排和主要内容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由革命党经过艰苦卓绝、前仆后继的共产主义革命才最终成为执政党。换言之,在1949年以前,除了苏区和解放区以外,中共在各地往往没有正式的行政机构,也不见得有正规的武装队伍,或许惟有规模不等、活跃程度不一的各级党组织(并非全覆盖)。故以1949年为界线,前期地方统战史似乎只能以地方各级党组织的统战策略、实践和实效来展开,后期则可以各级统战部门及相关机构的政策和落实为主线。随着中共革命重心的辗转,中央与地方又有可能出现重叠的情况。此外,各省市(甚至地区内部)由于地缘、血缘、亲缘、革命传统以及区域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差异,统战对象、策略和实效不尽相同。因此,地方统战史的体例编排和主要内容,能否综合考虑上述情形,合理谋篇布局,显得尤为重要。《广东统战史》是如何处理的呢?

该研究课题组称,“书稿系统记述了1921年7月到201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广东统一战线工作的历史进程,具体勾勒出这一历史进程的发展脉络和基本轮廓;记叙了地方统一战线工作对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决策部署的贯彻情况,以及对上级统战机关指示贯彻落实的情况;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统战工作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包括重大决策及其执行情况、对统战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等”(“写在出版之际”,第5页)。由此可见,《广东统战史》的编排较为全面充实,既体现了中共统一战线史的发展演变脉络,又落实到地方的具体实践,且有所侧重。

从具体内容来看,《广东统战史》基本上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经”,以地区、对象、组织机构等层面的统战工作为“纬”,编排全书内容。其中,前四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的广东统战史。第一章“广东与第一次国共合作(1921.7-1927.7)”,具体内容包括中共三大与统一战线策略的确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广东统战工作的开展、统战领导权的争夺和广东人民武装反抗斗争的统一战线。第二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广东统一战线(1927.8-1937.7)”,包括广东工农武装起义中的统一战线、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统一战线、广州起义与革命统一战线的探索、东江和琼崖等革命根据地的统战工作、中共对粤籍爱国将领、民主人士及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第三章“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统一战线(1937.7-1945.8)”,包含抗战初期广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北江、东江、潮汕、南路、港澳地区的统一战线。第四章“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与广东的解放(1945.8-1949.10)”,包括广东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香港分局与港澳海外统战、城市统战工作、华南分局与统一战线的发展。

第五章至结语部分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形。第五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统一战线(1949.11-1956.12)”,主要内容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统战工作的起步和失误,推动民主党派广东组织的转变,对华侨、侨胞、工商界、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的统战。第六章“广东统一战线的曲折发展(1957.1-1976.10)”,具体为统战工作中的“左倾”、“脱帽”与统战工作的调整、广州会议与知识分子政策、“文革”对统战工作的破坏。第七章“广东统一战线的恢复与发展(1976.10-1992.9)”,分为三节:拨乱反正与统一战线政策的落实、统一战线的恢复和发展及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领域的开拓。第八章“统一战线新领域的探索(1992.10-2002.9)”,主要包括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战略部署、对民主党派、港澳和海外的统战工作、探索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工作以及人民政协与其他各领域的统战工作。第九章“新世纪新阶段广东统一战线的发展(2002.10-2011.7)”,包含该时期广东统战战略部署、推进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深化民族工作的探索、发挥宗教在构建和谐广东中的作用、开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促进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发展和加强统战工作部门与队伍自身建设。结语部分总结了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广东统战工作取得的新成绩(截至2016年6月)。附录部分介绍了广东统战史上的重要人物、历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省委统战部部长和人民政协主席。

总体而言,《广东统战史》围绕不同历史时期广东统战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发展特征,谋篇布局科学合理,内容全面系统,史料翔实(如第五、六章运用了大量原始档案资料),论述严谨,实事求是,既肯定统战工作取得的成绩,也不回避开展统战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错误。

二、主要特色和学术贡献

近代以来,欧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由海路入侵中国,位于祖国南端的广东首当其冲。亦因为此,广东在许多方面开风气之先,是中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诸多方面变革转型的前沿阵地。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均发轫于广东,渐次推向全国。在大革命早期,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共由上海迁往广州开展工作,召开中共三大,正式确立与国民党合作的政策,并促成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形成,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但随着国民革命向长江流域推进,革命重心北移。其后,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广东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此外,广东毗邻港澳、地处沿海,素有外出经商、务工的传统,粤籍同胞散落港澳、南洋各地,以地缘、血缘和亲缘为纽带,与港澳、东南亚等地结成了血浓于水的亲密关系。因此,广东一直扮演着团结澳港同胞、海外侨胞和联通境外的重要角色。

地方史的历史书写应该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统战史亦然。据课题组介绍,“写广东统战部门史,要处理好广东统一战线与中国统一战线史的关系;处理好广东统战部与中央统战部的关系。既体现总体性,又体现局部性和区域性,把广东统一战线放到整个中国统一战线全局中去考查,真实地、准确地反映地方统战史的全貌。既不能脱离全国共性的东西来写地方部门史,又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注意研究、挖掘本地历史发展的个性。要把着眼点和落笔点放在‘地方’两字上,突出地方特色”。[1]显然,课题组已充分意识到突出广东统战史地方特色的重要性。

那么,究竟什么是广东统战史的特色?《广东统战史》开宗明义指出,广东统战史的历史地位和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广东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发源地;广东是港澳统一战线工作的前沿地;广东是海外华人华侨统战工作的主阵地;广东是新时期非公有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的先行地。绪论部分对此还进行了提纲挈领的阐述(“绪论”,第2-12页)。诚然,上述四点是广东最为突出的地方特色,再明显不过,无须过多解释。《广东统战史》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不失为其一大成功之处。

当然,作为读者想必不会满足于此,同时也关注《广东统战史》在哪些方面提出了独到的学术见解。由于种种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广东形势较之于全国其他地区更为复杂,新政权如何打开统一战线的新局面,颇值得关注。该书第五章从解放初期广东面临的复杂形势、广东统战工作的特殊性、广东统战机构的设置以及对民主党派、华侨与侨胞、工商界、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的统战工作等方面入手,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其论述不乏新意。诸如,新政权如何对华侨和侨胞开展统战工作。著者黄利新敏锐地注意到,广东很多华侨靠劳动所得汇款赡家,购置产业,如何处理华侨的土地和房产成为广东土地改革运动一个棘手的问题。

著者根据档案资料梳理其大致脉络:1950年广东省侨委会成立后,即派工作组赴粤东、粤西等地侨乡调查华侨土地财产状况,供中央制定有关政策参考;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与有关部门,根据土地改革法的总原则,制定《土地改革中对华侨土地财产的处理办法》,于1950年11月6日经政务院通过,由华东军政委员会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分别公布。土改初期,广东执行该办法较为坚决,对未构成地主成分者,其出租的少量土地亦酌情照顾不予没收,国内外反响良好。但随着土改的深入,也出现“左”的倾向,侵犯华侨利益,甚至引起部分海外华侨与祖国产生疏离感。中央和广东省均十分重视这种情形,及时采取开展土改复查,拨专款弥补华侨损失、提前改变华侨地主和放弃剥削华侨富农成分等措施,不仅纠正了土改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还重新赢得了华侨的认可,海内外影响颇大(第五章,第215-217页)。

笔者在中国知网输入“土改”、“华侨”两个关键词检索,发现仅有1篇关于叶剑英在土改中保护华侨的文章。[2]可见,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更遑论展开充分的研究。《广东统战史》利用原始档案资料对此进行了考察,首开其端,其学术贡献不言而喻。该书在其他部分的论述亦不乏新意,限于篇幅,不再一一例举。

三、几点商榷

任何一本学术著作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更何况是由多位学者合著而成的地方统战史研究领域的开拓性论著。《广东统战史》在绪论、内容和结语等方面不无可商榷之处。

首先,绪论部分学术回顾过于简单,仅罗列了几本相关的著作,并没有就统一战线史的研究现状、内在理路、成就和不足作规范的学术史梳理,揭示统一战线史研究的重大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一般而言,绪论还应该交代清楚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及何以如此谋篇布局,其间有何学术逻辑。然而,绪论仅阐述了体现广东统战史历史地位和特点的四个方面,把主要内容的介绍置于“写在出版之际”,多少显得有些随意,不够严谨规范。

其次,尽管《广东统战史》课题组意识到广东的地方特色在于: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发源地,港澳统一战线工作的前沿地,海外华人华侨统战工作的主阵地,新时期非公有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的先行地,但在内容上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从谋篇布局上看,该书仅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平行布局,并没有在这四大方面有所侧重,具体的内容书写也没有过多着墨,甚至仅在某章中安排一节(如第八章第四节“探索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工作”)。显然,如此编排难以突出重点,甚或突显地方特色。当然,面面俱到和重点突出历来是困扰著者的两难选择,较为合理的做法是兼顾内容全面的同时,亦有所侧重。

最后,《广东统战史》以十八大召开以来广东统战工作取得的新成绩作为代结语,严格来说并没有结语。这也意味着,全书并没有学术层面的统领性的深层次提炼总结,也没有紧密联系当下的现实意义梳理,仍有些许问题悬而未决。诸如,从整体与局部而言,广东统一战线在中国统一战线全局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如何评判其历史功绩;冯白驹、饶彰风等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统战工作的主要领导者,也是此前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亲历者或负责人,那么不同历史时期的广东统一战线究竟有何内在关联;“统一战线”作为三大法宝之一,对广东地区开展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究竟充当了怎样的角色和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知易行难,笔者上述几点商榷近乎苛刻。我们仍应该肯定的是,《广东统战史》克服了内容丰富难驾驭、体例难两全、参与人员学术背景不尽相同等诸多方面的困难,以可贵的勇气和敬业的学术态度,推出了一部可信、可读、可鉴的系统介绍广东统一战线历史发展及其特点的高水平著作。据笔者了解到,上海市委统战部门相关负责人专程到广州造访,与课题组成员交流。这一侧面大可证明,《广东统战史》在地方统战史研究领域的开拓性作用。总之,《广东统战史》为广东统战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该领域绕不过去的学术著作,希望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未来共同将统战史研究推向更高的层次,为学术发展和现实需要服务。

猜你喜欢

华侨广东革命
我的华侨老师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广东舆情
粉红革命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