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陈氏书院建筑上的历史故事场景
2020-03-11王发志
王发志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广东 广州 510170)
陶塑、灰塑、砖雕,木雕、石雕、彩绘等广府传统工艺是广府地区几千年以来社会生产发展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沉淀,是广府地区广大民众社会生活及审美水平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清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府地区的人们对建筑装饰的要求不断提高,通过陶塑、木雕、砖雕、石雕、彩绘等各种工艺手段把具有一定美好寓意的历史故事场景重现在屋顶、梁架、墙体上,来表达一种文化蕴意。广州陈氏书院就是最出名的代表性建筑。这些工艺都很好的再现了历史故事核心内容,表现了传统的礼义道德,迎合陈氏族人修建祠堂的社会心理。
一
广州陈氏书院建筑上的历史故事场景规模宏大,共采用了五种表现方式:陶塑、灰塑、砖雕,木雕、石雕、彩绘。其主要内容如下:
陶瓷瓦脊上的历史故事场景内容有:六郎罪子、四郎探母、刘备过江招亲、武王伐纣、薛平贵勇降烈马、智取南郡、卸甲封王、加官图以子定乾坤、刘海洒钱、东方朔捧桃、丁山射雁、岳家庄、太白醉酒、裴元庆锤打程咬金、封官授权、加官晋爵、太白醉酒、薛仁贵打虎救程咬金、千里送京娘、戏赌华山一局棋、李元霸伏龙驹。
木雕上的历史故事场景内容有:曹操大宴铜雀台、程咬金贺寿、摘星楼胶鬲死节、践土会盟、赵美容打飞熊、八仙庆寿、薛刚反唐、鹊桥会、西天取经、太白退蕃书、郭子仪祝寿、六国大封相、渭水访贤、三英战吕布、龙王八仙朝玉帝。夜宴桃李园、荣归故里、黄飞虎反五关、赤壁之战、薛仁贵大战盖苏文、岳飞大破金兵、拳打镇关西、血染鸳鸯楼、三打祝家庄、枯井救柴进、长坂坡救阿斗、三顾茅庐、夜战马超、空城计、截江夺阿斗。
灰塑的历史故事场景内容有:桃园结义、赵美容打飞熊、张松看孟德新书。
石雕的历史故事场景内容有:赵颜求寿、渭水访贤、孔明智收姜维、太白退番书、张飞夜战马超、穆桂英挂帅、三英战吕布。
砖雕的历史故事场景内容有:刘庆伏“狼驹”、梁山聚义、舌战群儒、姜子牙拜相、徐公案、曹操大宴铜雀台、甘露寺、完璧归赵。
彩绘壁画的历史故事场景内容有:滕王阁序图、李白夜宴图。
广州陈氏书院建筑上的历史故事场景的出现并非偶然,这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晚清广州西关地区粤剧发展比较兴盛。广州西关历史上有“粤剧之乡”之誉,在粤剧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西关地势平坦,河涌纵横,毗邻粤剧名镇佛山,是近代粤剧行业的大本营。清代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起义失败后,粤剧被禁。佛山琼花会馆的施公正、马东林等人秘密在广州黄沙同德大街设立办事处,暗中组织粤剧艺人以“京班”名义演出,并极力研究“京腔”,以避当局。并在沙承祥坊置地兴建专门的粤剧演出营业机构――吉庆公所。光绪十五年(1889),粤剧人士在黄沙海傍街 (今广州铁路南站工人宿会一带)成立八和会馆,确立了粤剧行业制度,结束了此前粤剧班散漫无序状态,为粤剧业走向正规化,规模化打开了先河。随着省港大班的兴起,出现了直接经营粤剧的公司如“宝昌”、“宏顺”、“怡记”、“太安”等,它们直接和顾客接洽业务,接戏卖戏,使恩宁路成为“粤剧之街”。出现了“逐日演戏,皆有整本。整本者,全书也,其情事联串,足演一日之长”,“村市演唱,万目共瞻”的盛况。光绪十五年(1889),位于西关多宝大街“大园”前的广庆戏院开办。首台戏由德财贵班演出,男女分座,该院是广州最先售票公演戏剧的戏院。粤剧由此开始在广州西关兴盛发展。广州陈氏书院位于西关中心地带,粤剧中反映传统道德宗法观念的历史故事的演义,对陈氏书院的倡建者们深有影响,于是就在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中采用粤剧中的历史场景来表现祠堂建筑的文化内涵。
陈氏书院建筑上的陶瓷瓦脊是由佛山石湾“文如壁”创做的。石湾“文如壁”从事瓦脊制造的艺人喜爱粤剧并熟识粤剧。粤剧人物清淡素雅的面谱、鲜艳夺目的服饰衣裳、揉合唱做念打的抽象形体艺术表演启发陶工的艺术创作。[1]他们捏制的人物与故事场景,悉按粤剧舞台上的造型和服饰。他们在陶坯制成后,先请粤剧名流前来鉴定指点,然后定型人窑烧制。从事制造人物瓦脊的师傅他们也拥有粤剧戏班的《江湖十八本》作为参考工具书。艺人们为塑造出符合剧中要求的场面能反映出戏剧的效果他们都乐于去看粤剧的演出去提高塑造戏剧人物的技巧。[2]这样一来,粤剧、陶塑自然而然溶为一体,难解难分。古代人物陶塑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备受世人赞叹。[3]陈氏书院的倡建者们让“文如壁”店来制作陈氏书院的陶瓷瓦脊,当然要运用其最擅长的粤剧历史故事场景瓦脊来装饰陈氏书院建筑,以表现建筑的古典艺术之美。
历史故事本身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化精神与理念,蕴含了陈氏书院堂倡建者们的美好理想与愿望。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从这些历史故中可以获得更深层次的启发。很多历史故事都表现了陈氏书院堂的倡建者们对陈氏家族子孙的梦想和希望。比如封官授权、加官晋爵的历史故事场景表现了希望陈氏子孙能够进升高官的良好愿望。郭子仪祝寿则寓意陈氏家族家大业大、子孙众多、一团和气。长坂坡救阿斗则体现出希望陈氏子孙也应该具有正气凛然敢于斗争的品质和精神。滕王阁序图、李白夜宴图则表现了陈氏族人对文人才子的喜爱与敬扬。
二
广州陈氏书院的陶瓷瓦脊上的历史故事场景是粤剧折子戏的表现形式。它们的构图与设计都取决于装饰的需要,共有设计、构图、手工成型、干燥、施釉、入窑等程序。其基本技法是以控塑和贴塑为基础,分别采用控、搓、挑、捺、印、勾、掩、贴、压、刮的手法。其人物都是根据空间位置的特点来塑造,人物瓦脊为双面脊,为便于入窑、运输、安装就采用分组、分段的制造方法去成型。它的设计、安装都要注意其严密性和连贯性。同时也讲究视觉效果,所有大小人物动物等都向前倾斜,让下面观众抬头仰望恰好成平面相对的视觉一目了然。为此需要注意各种作品所处的空间上下,位置的高低、尺寸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它们上下堆叠,左右摩接,层次分明,互相呼应,联缀成为一个艺术整体。[4]
广州陈氏书院建筑上雕刻历史故事场景的木料大部分是从东南亚进口的坤甸木,其材质坚硬耐腐,是很好的木雕装饰材料。木雕上的历史故事场景要运用在聚贤堂的12扇木屏风上,它们主要是由广州木雕艺人创作的。艺人先将木头放于阴凉干燥处自然阴干除湿,再在选好的木块上描绘出所要雕绘的图案。然后进行雕镂。常用的雕刻工具主要有刀、凿、锤、刨、斧、锯、锥、锉等。雕刻完后再进行打磨,最后是光面与上料。通常是刷桐油或香油,让油质自然的渗入木质。
木雕上的历史故事场景雕刻的刀法犀利洒脱,刚劲有力,利用木质纹理表现出自然的质感。木雕艺术大师们根据历史小说、神话戏剧的描述塑造的古代人物简洁、刚劲,人物的体态、动作、眼神、须眉、衣纹刻画细致到位,使人一目了然。场景人物造型比例合适、大小匹配、变化有度,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与神态,形象生动传神。比如长坂坡救阿斗、拳打镇关西等场面。构图上,作者把整个历史场景故事集中在一个画面上表现出来,故事情节完整,造型写意生动,视野开阔、层次较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用钢刀雕刻的中国历史故事长廊”。
广州陈氏书院建筑上灰塑上的历史故事场景的制作首先需要艺人亲自到现场勾画出草图,构思雕塑内容,考虑灰塑摆放的位置、形态和大小等问题,再在相应的建筑位置打入钢钉,用铜线扎制造型骨架,骨架定好后可以用草根灰进行第一次批底。每次包灰要间隔1天,层层包裹,直至灰塑的雏形成型。间隔一至两天后,开始往草根灰表层上铺加纸筋灰,以求雕塑表面细腻光滑。经过纸筋灰定型后,将颜料与纸筋灰混合拌匀,在定型的灰塑上面上一层色灰面(底色面)并做一些定型和修饰,最后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着色,就算完工了。陈氏书院建筑上的灰塑历史故事场景作品全部依赖人工现场制作,因此每一个灰塑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
广州陈氏书院建筑上的石雕历史故事场景的制作通常先要做一个泥样稿,在泥稿上反复修改直到满意后翻制出石膏模型,然后在雕塑石膏模型上画出一些参照线,再在模型所有关键的转折点上做出标记并连接形成参照线。然后按石膏像的大小选一块高、宽、厚较大的石料,开始凿出大体的粗胚,并根据石膏像的正面、侧面的参照线在石块上用粉笔画出形状,一边画一边打制,一步一步的由粗到细地进行,最后进行抛光打蜡增加光泽,完成整个创作。
广州陈氏书院建筑上的彩绘历史故事场景是采用潮汕地区的中国古建筑彩壁画的技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及艳丽的地方色彩。其制作首先是进行墙面处理,把墙面打磨平整、刷底漆,然后再白描勾勒人物、建筑、景物的草图,最后根据图案线条的粗细和上颜色面积的大小进行敷色,风干就可以了。
工匠们运用陶塑、灰塑、木塑、石雕、彩绘的手法来制作历史故事场景作为建筑装饰时,并不要求作品拘泥于历史事件的自然进程和详情细节,而是要求创作者把创作的重心置于对历史故事场景的把握、表现和解释上,在保证历史故事真实性的前提下,对历史事件进行取舍、加工,可以改变它的自然进程,也可以进行局部的虚构,最终突出要表现的历史故事核心场面就行了。
三
陈氏书院建筑上的这些传统工艺文化遗产继承着广府地区的民间历史文化信息,它们本身的客观存在可以作为官方正史的一种补充,体现广府人的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反映当地的风俗民情和信仰禁忌,这些都是社会文明发展历程的体现。
广府传统工艺文化在陈氏书院建筑上营造出的的历史故事场景对陈氏家族而言已经不单单是一种装饰形式,从人类学角度来看,还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
广州陈氏书院建筑上的历史故事场景都蕴含着正面社会道理与文化信息,表达了陈氏族人对家族兴旺发达的意愿和褒忠贬奸、扶正驱邪,祈福求安、尊老爱幼的社会道德观念,无形中体现了建设祠堂的历史意义。广州陈氏书院建筑上的瓦脊陶塑是以粤剧折子戏的手段表现的历史故事场景有利于发扬光大传播粤剧文化。是广东本地大众信息的重要媒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教育的重要媒介。它们也被赋予了更深的社会象征意义及功能,成为了一种民族和身份的认同。许多远在海外的广东人群,来到陈氏书院看到这些粤剧历史场景,都有一种故乡的亲切感,真切的体味到自己的广东人族群身份。同时,它们也具有宗教礼仪方面的功能,信众认为以粤剧中的人物置于屋脊上是最佳的酬神方式,取意是神祢中能观赏大戏而心悦,则可庇护或降福于人民。[5]
“善恶书于史册,毁誉流于千载”,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信史传统和“史贵于文”的价值观念。生活在封建农业社会中的陈氏族人对英雄创业、豪杰争锋、贤相安邦、权臣误国等改朝换代、朝政兴废之事尤为瞩目。尽管这类家国大事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隔甚远,但渗透在历史演义中的历史感深深吸引着他们。在这些历史故事中可以看到他们熟悉的镜像,甚至捕捉到自己生活的影子。[6]陈氏族人则记录、讲述着这些历史故事,并把它们再现在自己家族的祠堂上面,以期待它们能够比拟影射现实生活,以表达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良好的愿望。
四
陶塑、木雕、砖雕、石雕、彩绘等所塑造出来的历史场景,因日晒雨淋、会出现油漆褪色、老化、脱落、灰塑、砖雕部分构件残损,自然风化脱落和损坏,台风会导致局部断裂甚至塌落,色彩基本褪掉,历史故事场景不够完整。陶塑脊饰均有松脱或位移,聚贤堂上的陶塑脊饰和灰塑曾被台风吹毁。因此需要采取有利措施进行保养加固
首先建立定期的维护保养制度,建立专门的巡查队伍进行日常例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建立陶塑、木雕、砖雕、石雕、彩绘传统艺人专家数据库,定期邀请他们来作专业的巡查和认定,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其次在重新油漆、涂抹防腐剂等运用化学试剂时,要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确定材料的稳定性和破坏的基础上才进行大范围的使用,同时在材料运用、工艺技术和质量控制均达到维修保护的要求标准后,才能全面开始施工。比如使用清洁和防水抗藻保护液涂抹砖雕表面、喷有机防水剂,重新油漆保护木构件等施工。主要方法主要采取加固、修复全部木构件并进行防腐处理和油漆保护。加固修补、重塑、拆除重做等可逆性措施。
由于陈氏书院主体建筑处于荔湾区雷雨暴发区,部分处于高高屋顶的陶塑装饰,经常遭到雷击破坏,因此只在建筑主体周边安装防雷设施还是不够的,还应在不影响外观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防雷处理,周边绕上环状引雷装置,以便更好的保护传统工艺装饰。
总之,广府传统工艺文化广泛的应用在陈氏书院建筑上,并以塑造了众多历史故事场所景的形式展示出来,充分体现了广府传统工艺文化的魅力,陶冶了广府人的生活情操,更好的促进了广府文化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