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70年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2020-03-11王小萍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同志建设文化

王小萍

(广东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050)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使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在无数光辉篇章中,文化建设可谓是星光灿烂、光彩夺目的最动人诗篇。70年来,我们改造旧思想、歌唱新社会,传播新理想、唤起民众“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鼓舞革命斗志、激发“比、学、赶、超”,礼赞英雄先进、歌唱幸福美好,反对“两个凡是”、重树真理标准,重振文教科技事业、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改革文化体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等等,一桩桩一件件,文化建设高歌猛进、催人奋进,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综观新中国70周年文化建设史篇,其经验十分宝贵,依笔者陋见,可以概括为“六个必须四个坚持”。

一、必须始终站稳文化立场:以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立场是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和态度,是对文化主体性、民族性的确认与坚守,是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和根本立足点,是对自身文化与外族文化相比较时的基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重要命题,是对新中国成立70年文化建设的高度概括,是对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总结,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立场是鲜明坚定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文化立场来源于延安时期我党的文化立场,其标志性观点就是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主义论》中关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以及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等重要观点。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开幕词中论述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时提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不能盲目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1]。1964年毛泽东又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著名文化立场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就文化立场话题作出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把我党的文化立场观提升到新的高度。

应当承认,70年来,我党在文化立场方面也有过“左”的重大教训,同时也有对“右”斗争的重要经验。“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文化锁国,拒斥国外文化包括先进文化,教训深刻。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尽管当时对极少数人政治立场、文化立场错误有开展批判的必要,但却出现了严重扩大化失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党对“异化论”等精神污染、对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作斗争,更显示出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立场的极端重要性。可见,文化立场事关国家前途命运,事关文化建设的根本,是文化建设的首要政治课题,是70年文化建设第一位的重要经验。

二、必须始终高扬先进文化旗帜:以信仰力量凝聚人心增进团结

文化旗帜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坚持和信奉的理想信念、指导思想、价值取向的文化表达,事关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全局。中国的文化旗帜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标志的先进文化旗帜。毛泽东同志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树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赴”[3]。江泽民同志指出:“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4]。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5]。习近平同志强调思想文化战线要担负起“举旗帜”的重任,要高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党把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文化,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把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作为价值取向,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形成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潮,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开创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崭新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恢复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勇于探索创新,先后形成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保我党先进文化方向,以伟大旗帜力量,凝聚起全国人民投身改革开放的热潮,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因此,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三、必须始终坚守文化灵魂: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路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始终高度重视文化涤荡心灵的净化作用,党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塑造共产主义接班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作为文化建设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是我党关于文化灵魂的最新概括和重要论断。事实上,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就发表了《文化是灵魂》的政治短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要论断。可以说,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符号和标识,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法律、道德规范,支配着人们工作生活方方面面,具有无限的价值力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及时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重新确立文化灵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改革开放春风传遍神州大地。党的十六届七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决策,有力推动文化灵魂建设。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灵魂,大力宣传倡导核心价值观,把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要求,与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要求,与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统一起来,三者互相融合、相得益彰,为我国各领域文化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根本路径。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华文化灵魂的精髓要义和集中体现,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宝贵经验。

四、必须始终牢记文化属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主动权

对于文化属性历来是众说纷纭、观点纷呈。这里要强调的是,随着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文化就打上了阶级、国家的铬印,统治阶级对文化属性的影响日益加深。

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必然具有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和为人民服务的大众属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化建设一直坚持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确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属性,强调人民性、民族性、政治性,充分发挥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经过“文化大革命”重大挫折后,邓小平同志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关于文化属性的重要论断,创新提出文艺的“二为”方向,与毛泽东同志一直提倡的“双百”方针一起,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指针,同样也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邓小平同志还高度重视对“超阶级文化”“超民族文化”进行批评,先后领导开展了反对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斗争,力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牢牢守住社会主义文化属性,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命题,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重大部署,在历史重要关节点上进一步坚守了社会主义文化属性,坚守了意识形态主动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到新的高度,不仅强调文化的人民性、政治性,而且强调文化软实力,坚守文化的民族性,强化文化的社会属性,进一步发挥文化的产业属性和经济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新霸权主义,我党高度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在思想文化战线开展系列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我国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确保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五、必须始终夯实文化根基:推动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同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化建设遵照毛泽东同志关于经济与文化关系的重要论述而展开。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政协全体会议上提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6]在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民发挥愚公移山精神,意气风发投身火热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高潮,抒写了无数改天换地的壮丽诗篇,特别是科技战线涌现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各条战线包括文化战线奋勇争先,推动我国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一样取得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成就。具有那个时代特色的社会风尚和精神面貌,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充分证明,毛泽东同志关于“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7]这一重大论断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是十分正确的。

历经“文革”重大挫折、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主导恢复高考制度,整顿教育文化事业,文化建设迎来新的春天。经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我国文化建设事业取得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更加高度重视文化的社会属性、意识形态功能、社会责任功能的同时,进一步重视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提高文化生产力,扩大文化的经济效益,改革完善文化市场机制,增加文化产品供给,多出文化精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等,不断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多层级需要。无数事实和数据都证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是互相促进、互相融合、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经济发展则文化兴盛,文化繁荣则经济更有动力、活力。

六、必须善于创新文化体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新格局

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历程表明,文化形态随着社会变革而调整。70年来,我们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文化,调整到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再调整到社会主义改革文化,每一种文化形态都与伟大社会变革相适应。

文化体制如同其他体制一样,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制度安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伴并行,从1979年广州创设第一家音乐茶座,市场与文化开始联姻,市场机制对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被有效释放。1988年,国务院相关部门颁布文化市场管理法规,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从此开辟新天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会的主题,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首次将文化上升到国家战略,首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全面阐述,并提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重要概念,要求正确处理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的关系,还对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路径提出指引等,从而把我国文化事业向纵深拓展。

党的十八大鲜明提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7年多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巩固已有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基础上,把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主持制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40多个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的细化方案,搭建起新时代文化体制的“四梁八柱”,同时支持做优做强文化产业,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文化惠民,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有效展示了中华文化魅力和影响力。诸多举措,有力推动了我国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完善文化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题中要义。2011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对建立健全文化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作出了部署,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应当说,这个文化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对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经过8年多来的实践发展,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新的情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大丰富发展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有必要把新的探索实践、经验启示提升概括到文化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中来。其主要背景和原因:一是要把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新要求体现出来;二是要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风险与斗争异常尖锐复杂的情况体现出来;三是要把迅速成长的互联网文化和新媒体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出来;四是要把史上力度空前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宣传思想战线和文化战线职能职责调整的新情况体现出来;五是要把党对文化战线队伍建设的新要求体现出来;六是要把新时代群众对文化的高品质需求,以及全民参与文化建设、共享文化成果的新情况体现出来,等等。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新时代文化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进行新的概括、作出新的提炼。

诚然,以上“六个必须”并不能全面涵盖70年文化建设的全部经验,但应当是最核心、最重要的经验。当然还有一些重要经验也值得回顾总结。比如:至少还有“四个坚持”应该也是宝贵经验。一是坚持扶持引导文艺创作:以“双百”方针繁荣文艺百花园;二是坚持大力拓展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供给侧改革繁荣文化市场;三是坚持不断增强国民文化素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以文化人育新人;四是坚持不断推进文化交流:对外传播展形象、吸收外来强自我,等等。这里就不对这“四个坚持”作进一步阐述。接下来,我们可以围绕这个课题从不同角度作进一步总结概括,以利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强国。

猜你喜欢

同志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