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时代的城市和工业风景
——论东北解放区城市和工业题材戏剧创作
2020-03-11逄增玉
逄增玉
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根据地,在中共东北局的安排组织下,东北解放区的戏剧运动如火如荼,为配合革命建国大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意识形态武器作用。虽然东北解放区的戏剧没有出现经久不衰的经典型作品,但是就创作的数量、戏剧作品的类型与戏剧运动的规模而言,东北解放区的戏剧是对延安戏剧的赓续发展和壮大,特别是东北解放区出现了在其他解放区罕见的城市与工业题材戏剧,为中国现代戏剧和话剧史带来了独特风景。
一、东北人民的精神重构
东北解放区戏剧在短短几年间就呈现爆发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抗战胜利后被派往东北的大批文化干部中,一些人是戏剧专才,原在陕甘宁、晋察冀及山东苏北根据地时,就是从事戏剧运动的活跃人物,如戏剧理论家张庚,戏剧创作和表演家王大化等,延安“鲁艺”派出的数批东北工作团里,也包含很多戏剧领域的人士,他们在延安就是延安戏剧运动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创作演出了像《夫妻识字》《兄妹开荒》和《白毛女》等。其次,与关内各地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大多数是农村内地不同,东北历经沙俄、张作霖父子和日本的殖民统治,直至伪满垮台,其城市化合格工业化水平都居全国前列(城市化水平在90年代还在中国名列前茅),日本殖民者还在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等地还兴建了话剧戏剧团体和剧院,以及便于殖民主义国策电影演出的电影院及其院线体制。①东北的这种较为发达和领先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也为东北解放区戏剧运动的开展和繁荣,提供了农业文明地域的关内解放区所不具备的物质条件。同时,善于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所有领域进行精心设计和组织实施的中共及其东北局,从其一贯的极其重视文艺特别是戏剧电影的策略出发,也积极组织和推动东北解放区的戏剧运动的开展,东北解放区城市和工业题材话剧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而来到东北解放区的戏剧人士,他们大多经历过延安文艺整风运动,都是作为干部被派往东北的,从较为自由化的文人到文艺干部,不仅仅是身份的变化,实质是思想和世界观的彻底变化,已经重新确立了世界观与文艺观,认同文艺是武器和文化军队、文艺家是执掌文艺武器的文化军队一员、文艺为工农兵和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规训,把文艺作为齿轮和螺丝钉、作为服从和配合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工具和武器,是他们的共同文艺价值观和创作思想模式。东北根据地作家们没有任何障碍地、自觉地把话剧的写作与演出,融入到东北局宣传部具体的文艺要求和整体的建国夺权的目标中。因此,明确的政治与政策的要求指导,和作家们自觉地服从政治、配合政治和政策形成的文艺机制与装置,使得东北解放区的城市与工业题材话剧,在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上几乎趋于一致,在题材、内容和主题上步调一致地甘愿做政治和政策的传声筒。这也使得东北解放区城市与工业题材话剧几乎就是政治性的“任务剧”和“政策剧”。而中共东北局在积极组织实施文艺工作和开展戏剧运动时,面对东北解放区不同于关内各解放区的政治经济环境和人民群众的“阶级”构成,有目的的引导城市与工业题材的话剧创作及演出。其中东北局领导东北解放区接收和管理城市工业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的举措和步骤,都同步地在戏剧中得到积极的配合和反映,化为戏剧作品的创作主题。主题先行和配合政治与政策的任务化写作,东北解放区戏剧固然不是始作俑者,但却是普遍的戏剧装置与形态。
由于东北当时是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中共的军队和干部最初到达东北都是先来到沈阳、大连、抚顺、长春、哈尔滨等城市,在东北解放战争一度失利退出南满后也继续存在于哈尔滨为中心的北满地区,最终又反攻和占领了失去的城市,中共东北局领导层也一再发出关于如何适应和接管城市的指示,加之长期的伪满殖民主义统治在部分群众中形成的“满洲国脑瓜”——部分人对殖民主义者为了侵略而建立较为发达的工业文明颇有自豪,②对于刚到东北时的中共军队和干部朴素的衣衫、军队比较落后的武器装备,有些瞧不起,存在把国民党视为抗战主力和代表中国合法政权的正统意识。范政的小说《夏红秋》和其它一些东北解放区文学作品,都写到了东北民众包括被压迫的下层百姓身上较普遍存在的“满洲国脑瓜”和思想意识。因此,肃清殖民主义意识和所谓正统意识、改造城市民众的思想和思想舆情,为接收东北、掌管城市和工业、进行解放战争和革命建国制造历史与政治合法性,是东北局领导下的各种报刊媒体和文学艺术的重要任务之一。③而在实施这种战略和策略时,来自关内各个根据地的革命文艺家们驾轻就熟地采用了导源于政治和意识形态规训的、来自于延安传统的解放区文艺共有的叙事模式,通过创作和演出表现东北城市贫民题材的话剧,进行了以戏剧为载体的、以洗刷和瓦解“伪满洲国脑瓜”、以对东北人民进行精神重构和对红色政权认同为目的的意识形态的生产和再生产。
曾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编导室主任、东北文艺工作团副团长的李之华,与人合作创作的三幕话剧《血债》,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该剧前两幕主要表现了伪满汉奸区长、协和会干事杨静轩,对王家一家人的迫害。伪满时代人民的各种难堪的不幸全部落在王家。第三幕写抗战胜利东北光复后,伪满区长杨静轩摇身一变成为国民党党政军要员,伪满协和会会长张敬亭任县党部书记长,伪满特务股长日本人广田也成为奉天国民党党部参谋长。这样的叙事意在揭示国民党政府与伪满殖民主义政治和政府一脉相承,与外来殖民主义一丘之貉。将国民党政权与伪满政权的性质混淆在一起进行“揭黑”与“诉罪”,有一定的历史真实,伪满解体后确实有一些旧伪满政权的官吏警宪和土匪被国民党政府收编,但也是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宣传在文艺中的“落实”和投射,几乎所有的东北解放区文艺和后来的共和国文学中的东北叙事,都把被部分东北民众存在幻想和希望的国民党政权进行“匪帮化”与“妖魔化”叙事,将其与伪满殖民主义统治者的性质进行“合并同类项”——最著名的当属红色经典《林海雪原》。④这样的历史与文学叙事目的,自然是为革命夺权包含的阶级、政治、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进行确证,为“解放”所内含的历史新世纪意识、解放民众后将其纳入革命夺权的历史洪流成为大批阶级战士的行为,提供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心理的铺垫与鼓动,这也是善于进行武装斗争和思想宣传、把武装军队和文化军队看得同等重要的中共经略东北和夺取政权的法宝之一。
李之华还著有话剧剧本《刘家父子》《光荣灯》和独幕喜剧剧本《反翻把斗争》,主旨都定位于对东北解放区人民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意识等“革命思想启蒙”、旧意识形态改造和新意识形态生产,并因此于1947年被东北局宣传部记大功一次。在来自关内老根据地的话剧作家的创作纷纷涌现之际,在东北局宣传部的领导和设计下,还创新性地营造和推出了以城市劳动者和工人写作话剧的现象,在东北解放区领导和倡导工人写作和工农兵创作,影响及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当代文学。⑤表现东北城市底层小市民众生相和城市下层贫民在新旧社会遭遇的大型话剧作品《穷汉岭》(原名《祭瘟神》)就是1947年底,大连寺儿沟大粪合作社的群众白玉江、孙树贵及社员们根据现实生活,在职业戏剧工作者赵慧深、田稼等人的帮助下创作完成话剧,真实底表现出了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方冰、白玉江在《为什么要演出〈穷汉岭〉(代序)》中说“这真是一出有血、有泪、有哭、有笑的动人的好戏。”⑥
二、工人阶级的生产生成
改造东北人民的“伪满洲国脑瓜”和进行以革命政治和阶级斗争为核心价值的意识形态生产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新阶级的生产和制造——大批的被革命意识形态洗刷思想和树立阶级与阶级斗争意识的“觉悟”了的民众。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建构,归根到底是为国家机器的建构服务的,思想和精神的生产目的是借此转化为物质力量,“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⑦而新意识形态和新阶级都是物质力量的组成部分。为此,东北解放区话剧与其他剧种一样,围绕着城市与工矿企业的环境和具体的工业活动,叙述了新阶级的生产与完善的“流程”。
在城市与工业化空间与环境中,描写和塑造与物质活动密不可分的人的活动——大群的产业工人的形象,是东北解放工业题材话剧的突出特点和亮色,也是所有解放区戏剧与文学作品中罕见的情境与人物类型。对于来自关内农业社会环境的解放区作家而言,在比较陌生的“物化”的工业环境中描写陌生的人物——工人及其群体,是新的带有挑战性的写作任务和课题。他们结合历史环境的真实状况,在紧密配合政治和政策的戏剧文本中,设置和描写了工业环境的“物件”与“事件”,如献纳器材运动、修复机器设备、恢复和扩大生产、为全国解放提供资源和武器装备、建设工业基地——这些革命夺权所必须而又为东北独有的工业事件,通过这些 “事件”与工人的关系、他们在这些事件和活动中表现出的思想状态的多样性,来表现从他们如何旧时代雇佣劳动者向 “新人”的转变和生成。当然,新的阶级的生产和生成,是与洗刷“伪满洲国脑瓜”、改造东北人民的世界观和进行意识形态的生产再造的“精神工程”,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改造旧思想的意识形态生产是基础,新阶级的生产是必然的程序和结果。
东北解放区的重要的政治与工业事件之一,是活献纳器材和恢复工业生产,这必然成为具有配合功能的东北解放区戏剧表现新人与新阶级生产的应然内容。抗战胜利后,东北的工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败退之前的日本统治者、进入东北的苏联的军队、战败前的国民党接收政府和军队,都对东北的工业设施、物资、交通工具等,进行了破坏或劫掠,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解和运回苏联本土。中共及其领导的军队在争夺东北的“拉锯战”中,“出于军事斗争的需要,也炸毁了一些桥梁、电厂等工业基础设施”。⑧因此,将遭受破坏和损毁的东北工业企业恢复正常,是东北局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东北解放区各地党组织、政府和工会组织先后发出献纳器材的号召,沈阳市职工总会筹备委员会向全市职工发出了“努力生产支援前线,献交器材建设工厂”的号召,中共鞍山市委做出《关于发动群众献交器材》的决定⑨,《东北日报》《哈尔滨日报》等报刊上刊登众多相关报道文章,有力地支持了东北解放区的工业生产恢复和经济发展。
为了配合“献器材运动”,东北解放区创作了许多表现“献器材运动”的作品,其中《刘桂兰捉奸》《一条皮带》就是代表性话剧。《刘桂兰捉奸》以刘家“献器材”问题上刘老汉与妻子的矛盾和刘桂兰在“终身大事”上的“寻找和击溃敌人”的双线结构,以家庭成员思想的变化,将具体的献纳器材与工人阶级新旧社会的不同地位、即从受压迫者成为国家主人公的政治主题结合起来,在表现和歌颂工人阶级的变化与成长的主题中,既揭示了特定历史时期和事件的真实性,更揭示被解放的工人由思想感激、地位变化做出的“义举”的历史合理性与性格合理性,以及总体性的对中共解放者和新国家创建者的“恩主”地位的确认与感激。该剧写到了工厂生产关系的制度性和革命性变化:成为主人的工人享受着从来没有的医疗、教育、合作社、假期及其补助、女性职工的产假照顾和婚姻解放等共产党带来的“制度性福利”,这种政治经济地位的解放和变化是工人们献纳器材、为自己的企业和新国家建设工业化的内生动力。新旧时代对比模式下,曾经被压迫状态和奴隶劳动产生的难免的自私与落后,是他们作为工人个体和群体普遍“积习”与时代性症候,而新时代新政权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带给工人的政治经济“翻身解放”和“恩情”,是促使工人向着新阶级、新人和历史主体性跨越的主因。
这类解放区戏剧的情节和叙事中还存在着当时的政治与意识形态要求的、生产新阶级所必须的“应然”模式:一是制造、寻找和瓦解敌人。另一种模式是描写和表现工人阶级、人民群众内部的落后意识及人物的存在。“献纳器材”题材戏剧话剧《一条皮带》,既描写和赞美了1948年秋中长铁路某工厂在大生产运动和献器材运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工人郭志刚,也表现了思想落后但经过实际教育有所转变的郭父、只想个人利益不愿意交出皮带的郭妻,而且郭妻虽然与先进分子的丈夫共同生活并不断“被教育”,但其落后的、自私的思想意识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一定程度地揭示了东北解放区部分人民在长期雇佣劳动、被压迫和贫穷中形成的自私落后及其思想现实的长期存在,以及即便在革命建国、翻身解放的历史大潮中,人民群众思想意识的差序格局也是客观存在和难以很快化解的。这种现象虽然在戏剧中揭示和表现得并不深入,却自有历史真实性的底子和意义,当然,也从侧面表现出设计和制造新人、新阶级工程和过程的复杂性,但这种复杂性却又印证了生产制造新阶级的政治力量的巨大能力及其具有的历史的必然性和正义性。
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引领与培育和制造的,这是东北解放区工业题材戏剧在表面浅显单纯的故事情节中表达和揭示的、超出一般意识形态对工人阶级先进性规定的普遍共识,也是遵从为革命夺权制造大批政治先进分子的意识形态诉求,所形成的一种主题模式。话剧如此,其它戏剧文类也如此,如《二毛立功》《一个女工的翻身》《两个时代的师徒》《大转变》《去旧换新》《识字翻身》《瞪眼瞎子》《张有才》等,都是描写东北工业企业工人翻身解放、思想转变、落后向先进跨越等主题且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的秧歌剧作品。这些新秧歌剧作品结合了陕北解放区秧歌剧政治审美因素、又融进了东北地域文化与生活特征。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这种转变主题的戏剧作品中,东北解放区首次出现了翻身解放的工人自己创作的话剧,《解放前后》和《死车复活》,就是这类由工人创作的作品。
新政权带来的解放不仅表现在工人阶级政治与经济主体性的确立,也表现在由解放带来的工人阶级内部的、原有工业文明派生的生产关系和人际管理关系的变化。《师徒关系》和《取长补短》,都表现了东北解放区企业内部固有的师徒关系的变化。师傅带徒弟、徒弟敬师傅是企业生产与管理中建立的工业技术权威和技术传承的必要关系,是工业文明的当然产物,但在中国,由于有封建主义的长期历史及其等级制度,这就使师傅权威及其师徒关系,多少带有了人身依附的色彩。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领导革命夺权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和强调新民主权利和建设,不仅在文明和文化落后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农村干部普选等民主制度建设,到了东北解放区,面对与关内各解放区完全不一样的思想舆情和领导城市与工业的任务,使东北局一再强调在接收和管理的企业进行民主化管理,并把工人当家作主、干群关系平等和工人阶级内部既尊重技术权威又建立平等意识和关系,作为工业民主化建设与管理的三个有机环节。
三、新国家的工业风景
东北解放区工业题材戏剧是在紧密配合每一个具体的工业企业生产的过程中,书写和表现作为新人的工人个体和集团阶级的形象的,即他们如何在工业环境中被有组织有目的地“生产”和“制造”出来的,新人与新阶级的诞生、新政治和阶级伦理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都是与工业化物质生产和工业风景紧密关联的,因此,在表现新意识形态生产和新人新阶级的生产之际,表现工业化物质的生产和借由物质生产而生产新政权新国家,或者将新阶级新人的生产更紧密地与工业化物质生产过程的具体场景与情景融为一体,是东北解放区戏剧的又一独特风景。
在工业生产的场景和过程中塑造工人阶级的先进生产力、创造力和由此而来的历史主人公地位,描绘“有力量”的工人阶级的“力量”所在和主人公意识的萌发与确立,是三场话剧和五幕剧 《劳动的光荣》和《北平号火车头》等作品的共同性主旨和诉求。另一部话剧《朱家贵》将真实的工厂车间劳动场景搬上舞台,将工厂和车间作为新的戏剧空间环境,表现在新政权下工人当家作主后主人翁意识的觉醒和树立,以及这种主人翁地位和意识确立后焕发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主人翁责任感驱使朱家贵等工人师傅千方百计搞技术革新和创造,以新方法解决了炭末炉的修补问题,为企业生产提供了保障。车间和机器不再是压迫性的异己空间和冰冷物象,而是成为与工人的生活和国家事业息息相关的、显示工人阶级主体性和创造性力量的对象化空间。《劳动的光荣》 是1948年6月由大连洋灰工厂工人集体创作的大型话剧,同样以东北解放区工业企业恢复生产和技术改造为主题背景,描绘在修复发电设备过程中曾经有满洲国脑瓜和落后意识的部分工人劳动态度的转变,新的工人劳动英雄的力挽狂澜和创造力量及优秀品质,新时代、新生活、新环境对工人个体与群体带来的思想精神的教育改造和对新人形象的发掘与育成。正是在时代政治和经济变化带来的企业空间的价值性变化、即由过去的殖民主义和旧政权的权利压迫空间“解放为”代表工业现代性、革命先进性和工人主体性的新价值场域,使得周明英这样的劳动英雄脱颖而出和成长成熟,并通过物化的企业设备的技术参与和革新,表现和解释政治性与革命性充斥的新环境空间里,技术对人的挑战和先进性工人对技术难题的克服,也即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过程中的工人阶级主体性、先进性焕发出的巨大的生产力,这种在狭义的技术改造革新、广义的征服和改造自然、意识形态化的为新中国诞生提供工业物质过程中出现的新阶级新人物,不仅能够克服具体的技术和生产困难,勇于担责和自我改造革新,摆脱过去的奴役化劳动时代的经验主义成规,而且能够摆脱对殖民主义时代形成的对国外技术的迷信——打破伪满洲国脑瓜的意识形态诉求也表现于工业题材戏剧的细节中,这几乎是东北解放区作家工业题材文学写作的普泛现象,草明在其小说《原动力》里也表现了解放了的东北工人在修复发电厂过程中打破对日本人后裔的技术人的依赖现象。遵循政治决定一切的东北解放区各类作家,在革命建国大业即将成功之际,自信地表现出新国家领导的工人阶级可以克服旧时代留下的各种难题,驾驭机器设备、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既可以告别和摆脱对本土旧时代及物质的依赖,也可以告别和摆脱对殖民主义的和外国的技术的迷信依赖,这种革命的政治和政权的先进性可以培育出新的阶级和力量、可以打破对殖民主义和外国技术的依赖、可以创造新的工业现代性的现象和意识,是东北解放区戏剧和文学中首次触及、揭示和表现出来的,并对后来共和国工业文学产生影响。
此外,关于在领导工业时应贯彻民主思想和作风的政治性要求及其戏剧创作,不仅表现于企业工人的师徒关系的改造和再造,也表现于企业领导干部的思想与作风的转变和领导能力的重新获得。陈其通创作的《炮弹是怎样造成的》,是东北解放区话剧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解放区工业题材话剧的代表作之一。该戏剧也是典型的领导出思想、作家配合的产物,作为参加过长征的军队干部和作家,陈其通军事经验和农村工作经验都比较丰富,唯独缺乏工业经验,所以在东北解放区,“是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周桓同志给他的任务,周桓同志向他交代了党的政策、方针和当前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要他写一个主要反对经验主义、事物主义和本位主义的剧本,”⑩接受任务后他到鞍钢和北满的许多兵工厂去体验生活,收集材料,初稿完成后经周桓审阅后要他重新写过,以便更确切地贯彻主题,他修改6、7次后又经过周桓的亲自动手修改,最终得以完成。这部三幕话剧的企业领导干部,是由军队团长转业到大型兵工厂担任总厂一把手的何厂长,在接收工厂、恢复生产、为全国解放生产炮弹的过程中,他工作认真负责,充满热情且毅力坚强,明确认识到肩上担子的责任:“今天我们东北的任务,就是要迅速复兴建设工业,毛主席说: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经济建设、发展生产的任务压倒一切。”但是,如何领导一个多工种、多部门的现代化联合企业,如何指挥生产,在何总厂长过去的经验中是缺失的,因此,他采取的是过去军队工作的办法,以开会动员、战争中打冲锋和守山头时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想办法克服困难等“军队里的经验”,要求属下和部门。对如何以民主和科学方法动员工人、组织生产、协调部门,他除了充满热情干劲和战斗动员式的方法而外,没有具体的企业管理与组织生产的合适经验,而军队生活形成的指挥员的坚强意志是胜利保证的思想意识,在管理企业时变成了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因此他越忙越抓瞎,把纸上谈兵的伪满时代留用的技术人员作为倚重对象,没有深入实际和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差点造成企业的事故和耽误生产炮弹的任务。在事实教育、领导指示、上级委派新的工程师和干部的帮助、工人群众发挥实践和技术中形成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解决生产难题面前,何厂长得以“转变”,逐步由外行变成了工业领导的内行,结果自然是解放区戏剧的正剧大圆满模式:炮弹试验成功,大规模组织生产,在中央领袖发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广播中,该厂生产的大批炮弹装车运给前方部队“渡长江,打南京,解放上海,解放全中国!”为建国大业提供了来自东北解放区工业的军事武器和巨大物质力量。
该剧较早描写和塑造了解放区工业企业中的党的领导干部形象,比较深层次地提出和表现了革命干部如何领导现代企业、如何在工业文明中转变自身、由外行到内行的领导思路和方法改变的问题,即政治革命性如何向工业现代性过渡和转变、成为所谓“又红又专”的具有革命性与现代性双重素质的新政权领导干部。这类问题,在来到东北以前的,关内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中是没有遇到的,而来到东北后却成为普遍问题,中共领导人早就在进入东北之初向接管城市和工业的干部提出过如何转变领导方式胜任工作的问题,东北工业题材创作最多的作家草明在长篇小说《原动力》《火车头》中,都提出和表现了来自陕甘宁老区、具有丰富的农业地区领导经验的干部如何适应管理现代化企业、如何从农业文明思维转变到工业思维问题。正如同样是东北解放区戏剧作家的孙泱所言:“从农村转入城市,从战争转入和平建设的过程中……过去在农村和部队中的工作方法与工作作风,在今天的农村和部队中已经完全不适合了,拿来搞工业建设,就更不合适。这是转变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经济建设中的一个本质矛盾,陈其通同志所写的《炮弹是怎样造成的》这个剧本,就是充分地暴露了这个本质的矛盾,并且根据运动的要求,批判和解决了这个矛盾。因此,这剧本从它的思想性、政策性以及与当前的任务的结合来说,是很成功的。”而从管理和领导军队与农业向管理现代工业的转变和能力再造中,工业文明属性之一的科学、现代化科层管理中的民主,被革命政党在东北解放区接管工业和城市时不断地提出和强调,相应地,也就成为东北解放区工业题材戏剧中的问题和情节要素,这是东北解放区工业题材戏剧尽管数量众多、精品不多但却仍然具有历史价值的原因之一。
综上,东北解放区在四年多时间里,由于有政治、政权领导下的出色的宣传动员的机制和人才优势,以及相对发达的城市影剧院和工厂空间,所以使得工业题材戏剧的创作与演出,数量众多,影响广泛,目标明确,主题宏大而鲜明,时代特色强烈,以具体的戏剧内容,表现了城市贫民新旧时代的不同际遇与翻身道情、工业企业的恢复与生产、工人群众的思想意识的改造与生产、新的工人阶级个体与群体优秀人物的制造与生产、工业环境中的工人阶级内部生产关系的再造与生产等,因而,东北解放区戏剧作为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精神武器,与机车炮弹等物质力量一样参与了对旧世界的武器的批判,并且作为被动员和武装起来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形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革命建国大业的完成,发挥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作用。
当然,东北解放区戏剧的不足也很明显,那就是为配合革命建国而进行的戏剧创作和演出,由于急迫的政治使命和意识形态目的,过多的要求为政治、政策乃至具体的革命和生产的任务服务的“指导”和要求,看重了戏剧的影响大众、易于为人民喜闻乐见的功能,而忽视了戏剧的戏剧性、文学性和艺术性,又加之中国现代文学缺乏表现革命时代都市与工业的经验,缺乏历史借鉴和资源,因此东北解放区戏剧人物和主题的模式化雷同化较多而个性不足,革命时代的都市和工业风景、工业生产的物化空间在戏剧中如何化为戏剧舞台的环境与情境空间,在表现和处理上还显得缺乏艺术性。比如在表现和揭示思想改造后的新人和阶级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不回避工人及其阶级,他们在旧的制度和生产关系中形成的小生产者的自私等心理人格弱点,并没有随着成为城市人和工业人而立即脱胎换骨,新人和新阶级的生产是需要过程和阵痛的,需要艰难的跨越和转变,东北解放区话剧没有完全遵从政治和意识形态“教条”认定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必然带来工人阶级的“先进性”的刻板规训。另一方面对他们转化和蜕变的过程,基本都限于制度福利感化、政治性说教与生活性帮助,甚至比较幼稚地让主人公阅读《新民主主义论》等政治文件达到思想变化的目的。这样表现方法和手段,可能有历史环境中的真实性因素,但就总体而言却是表面化、简单化和理想化的,因而也影响了这些戏剧和话剧的历史深度与艺术力度。此外,许多戏剧是工人集体创作的,开创了解放区和新中国文学中的工人写作的先河,但由于这些工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以往对文学和戏剧的造诣不足,对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理解与掌握也有欠缺,故此在艺术戏剧创作中难免出现主题先行、配合为主、政治政策性大于戏剧艺术性的通病。因此,东北解放区戏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对现代都市和工业戏剧与文学的创作也有积极的探索作用和先导作用,但在现代文学史和戏剧史上,它们的影响和意义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成为历史,文学史价值远大于戏剧艺术和美学价值。
① 石建国:《从开埠设厂到“共和国长子”——东北工业百年简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2~52页。
② 截止抗战胜利,东北的长春、哈尔滨和沈阳大连等地,都设有管道煤气设施。而关内上海租界以外地方和其它中国城市,包括北京等都没有。
③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237、255页。
④ 史料记载《林海雪原》写的土匪谢文东等人,在“九一八”事变后曾经毁家纾难起兵抗日,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一部分,后来在日寇的不断讨伐下,抗联趋于失败,谢文东等人投降了日本殖民当局。他们曾经有过抗日的历史。
⑤ 除了戏剧外还广泛出现在几乎所有文类,如小说《高玉宝》就是在文化干部帮助下的士兵创作。
⑥ 方冰、白玉江:《穷汉岭》,北京:新中国书局,1949年,第2页。
⑦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页。
⑧ 石建国:《从开埠设厂到“共和国长子”——东北工业百年简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56页。
⑨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编:《辽宁省志工会志》,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