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类生产关系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特征*

2020-03-11刘启春肖中云

广东社会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所有制生产力马克思

刘启春 肖中云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过程中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现代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社会的生产关系,催生了一些新的特征,突出的表现在生产智能化、分配知识化、交换信息化、消费虚拟化等方面。人类生产关系的新发展、新特征的研讨,对探索知识所有权权属及其实现方式、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和当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揭示当代生产关系和社会变革的实质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新驱动战略,完善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一、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的内涵厘析与逻辑演进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核心范畴,生产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经过一系列思想转变逐步形成的。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和揭示市民社会的私有财产本质,马克思完成了社会观上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对私有财产的本质进行揭示,把不同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本质展现出来。马克思正是在通过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才能够逐渐提炼出生产关系范畴。

(一)马克思生产关系范畴的提出及其本质规定

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在对生产关系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概括时,马克思在认识上经历了从“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逻辑演进历程,循序渐进并逐步形成、科学界定。列宁曾经对马克思恩格斯所用的方法进行总结,认为生产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是从社会生活当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原始关系。①市民社会是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的发源地,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的认识是对市民社会进行剖析后得到的结论。马克思察觉到私有财产和市民社会之间是存在着某种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的,但是由于当时还没有完善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为基础,所以没能对私有财产反映出来的经济关系进行揭示。他只能借助于思辨逻辑,对私有财产这一市民社会的突出现象进行法学和哲学上的剖析。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看,马克思研究市民社会的同时也是研究生产关系范畴的过程。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研究,马克思逐渐地开始投入到经济关系的研究中来,并且逐步从经济关系中整理出生产关系的科学范畴。

马克思生产关系科学内涵的逻辑生成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其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生产关系这一概念,但是这与后期使用的生产关系之间是存在很大的差别的。相反,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本书中多次使用各种概念来对生产关系的内涵进行表达。尽管如此,马恩已经从与生产力结合的维度来考虑交往形式并总结生产关系的内涵,即通过必然的交往方式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并且通过生产关系的核心内容——所有制来解读生产关系内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发展各阶段上的所有的物质交往都是市民社会当中所包括的。所以,只要把握了“物质交往”,也就能够把握生产关系的内涵。②

《哲学的贫困》延续并深化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生产关系内涵的理解,指出“生产关系”就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针对蒲鲁东主义,马克思分析指出生产关系是具体的并与特定的生产力相适应,“……封建主的社会是从手推磨开始的,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是从蒸汽磨开始的。”③其他一切社会关系都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并对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进行了论述。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已经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范畴进行了分析,基本上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生产关系的内涵,把市民社会和生产关系完整的衔接在一起,只是,直到1859年才正式的给生产关系确定了一个科学的概念。马克思在阐释生产关系的概念时,还对自己所进行的研究做了整理,按照研究的进程总结出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提出研究生产关系需要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入手,并将生产关系置于社会运动的整体中来认识,表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趋于成熟。

(二)马克思生产关系的结构层次及其意蕴

马克思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是以一个相互联系的链条关系按照一定的结构层次而联系在一起的。生产关系是一个系统的、层次分明的结构关系,这种结构既包含横向结构也包含纵向结构,还包括组织技术关系层的生产关系。

从横向结构来看生产关系,也就是从动态角度剖析生产关系,它指的是人们在生产物质资料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相互之间的关系,包括以下四个环节运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因此,生产关系的内容和本质的探讨不能脱离相关环节的考察,四环节中既有独立的关系又存在着相互之间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的横向联系。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生产中介着消费,……但是消费也中介着生产,……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④在生产和分配的关系上,“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⑤在生产和交换的关系上,“或者是由生产决定,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⑥可见,在对生产关系横向结构进行剖析阐述的基础上,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关系,马克思还把这些环节总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它们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别属于内部差别。⑦这种生产关系内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构成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所以要研究生产关系就必须从其内部的各个环节入手,才能达到对整体运动进行分析的目的。

从纵向结构来对生产关系进行分析,可以说对其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所有制关系。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关键所在,也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的性质等方面都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从所有权与占有权相统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以及所有制的经济形态等方面来研究生产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所有制关系的认识是与劳动相关的劳动材料、劳动工具等方面之间的联系,在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为基础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了解生产关系,根据所有制的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各个阶段的分工也有所不同。⑧马克思顺着历史的发展进程对所有制的各个阶段进行了分析。从本质上来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所有制的两个主要方面,这二者之间按照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后就对生产关系的性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定的生产关系体系可以被一定的所有制关系概括甚至完全被其代表,比如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可以代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分配关系是被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分配关系。

从技术关系层来分析,也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来对生产关系进行分析,在生产关系内部人们形成了各个环节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关系内部的交换、分配等关系。包括劳动的协作和分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与形式、生产的联合化和集中化、经济运行调节的计划手段与市场手段等。

二、人类生产关系的历史考察与演进规律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先后经历了原始公社公有制、奴隶主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等五个不同的生产关系阶段。其中,又可以按所有制性质来进行归纳,分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为综合、全面考察人类生产关系的发展逻辑,本文选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制关系的历史演进作为典型,以突出人类生产关系历史演进的逻辑规律。

(一)人与人关系的历史演进规律

在社会发展中,核心资源的性质是被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同时被决定的还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这种生产、交换关系中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形成了固定的权利和地位关系。

在农业社会,人们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发展着生产力,根据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受到了制约,同时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的还有人们之间受到地域关系和血缘关系形成的以面对面的形式为主来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比如,氏族社会处于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阶段,人们除了维持自身生存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追求,人与人之间也都是以生存为基础形成的生产关系,不同的个体之间偶尔会发生物物交换。社会发展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科学技术也取得了缓慢的发展,人与人之间逐渐出现了维系生存以外的其他关系与内容。随着货币的出现、物质的丰富,货币交换逐渐替代了物物交换,大大的扩展了交换的内容和范围。而且,在商业中介出现后,生产者不用再直接与使用者面对面进行交易。总体来说,前工业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决定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处于自然交往的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进入工业社会阶段,商品经济开始日渐兴盛,交通条件更加优越,社会群体逐渐增加了交流,打破了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的限制,把社会物质交往关系扩大到了世界范围内。个人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自由的交往的同时也变得更加依赖于某种物质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从单纯的自然交往向以物质和金钱交往为主的关系转变,形成了被物化的人类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系下,生产资料的主人是劳动人民,人与人之间在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实行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的原则。但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完全实现这种关系,所以,在生产关系中 “物化”现象依然存在。

(二)所有制关系的历史演进规律

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不同时代生产关系的变迁。在任一社会中,都会有一种甚至几种能够从全局对全社会生产造成影响的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与性质的核心资源。社会生产关系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对核心资源的拥有及拥有程度。

在早期农业时代,人烟稀少、土地面积大,所以在当时最缺少的是劳动力,劳动者也就成为了农业时代的核心资源。随着金属武器的发明,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拥有武器的统治阶级利用手中的资源对劳动者进行统治。相对来说在资源占有上处于劣势的劳动者在社会地位上也处于劣势,被动的被统治阶层奴役,于是就形成了把劳动者作为劳动资源来占有的奴隶主占有制。

人类开发土地的能力随着铁器的发明而日益扩大,核心资源逐渐从劳动者转变成了可耕土地。另外,铁器的使用逐渐提高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逐渐开始摆脱被任意奴役的状态。使奴隶制的瓦解成为了必然,封建土地所有制成为了全新的社会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被社会的主体力量结构塑造出了多种不同的形态。马克思曾经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日耳曼以及亚细亚等的所有制形式进行分析,强调了社会力量结构对所有制形式的影响。马克思分析指出,“在日耳曼世界,单个的住地就是一个经济整体;……在古希腊罗马世界,城市连同属于它的土地是一个经济整体”,⑨而“亚细亚的历史是城市和乡村的无差别的统一”⑩。由此可见,关于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差别,马克思是通过社会的主体力量结构的差别来解答的。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社会形态发生转变,逐渐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社会核心资源也再次发生了变化,电力、铁路等工业资源支配并决定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金融开始在生产力发展的全新阶段对社会资源进行调动和配置,成为了社会资源的一种一般形态。所有的社会核心资源都可以按照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形式来进行区分,核心资源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着社会的经济制度。如果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核心资源的国家,处于同一生产力水平上,也会由于其他原因的影响造成所有制体系的不同,从而最终形成不同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不是所有社会资源的所有制不同,而是核心资源的所有制不同。

人类发展到二十世纪中叶,美国等发达国家率先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在生产力系统中,知识的地位显著提高,成为生产力系统中的关键因素,甚至直接转化成为生产力。大量的事实表明,知识已经从影响经济增长的外在力量变成了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因素,让社会财富有了迅速增长的可能。在社会生产中,知识的演进过程对生产力结构造成了极大的改变,进而影响了生产力的性质和运行方式,对生产力发生革命性变革起到了促进作用,催生了知识生产力的出现。生产资料的主体和客体都随着知识生产力的出现而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体逐渐演变成拥有知识的群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受到知识的影响,社会各阶层普遍认同知识的价值和财富属性。在这种情况之下,正在形成与现时生产状况相适应的知识性生产关系。

总之,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核心资源的性质,这与劳动力到土地再到资本,最终发展为知识占据核心关键位置的过程是相符的。不管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还是知识经济社会,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都是由社会核心资源及其占有程度所决定的。

三、当代社会生产关系的新趋势

随着物质的富足、人的需求的转变、整体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知识商品化进程的推进,再加上全球经济形式的一体化的发展,市场受到知识资源的影响对各种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知识在市场中的量变引发了质变,催生出知识生产力。人们在获得新生产力的同时也获得了改变生产方式的机会,进而改变了与人们相关的一切社会关系。随着知识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人类生产关系发展到了新阶段——知识生产关系。

20世纪90年代后,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崛起,涌现出了一大批以知识生产为主的知识型企业,许多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组织衍生出来,知识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中不仅仅是满足人类基本生产需求的手段,同时其日渐提高的地位使其成为了最主要的生产活动类型,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也根据这种发展趋向发生了新的变化,逐渐由知识型生产资料占据主导地位。知识所有权开始逐渐取代财产所有权,拥有知识产权成为了拥有财富的象征。即是说,人类可以从知识产权上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和现实利益。知识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知识生产关系的制约,整个社会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进程也都通过知识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出来。一旦形成了稳定的知识生产关系,便有着与物质生产关系相区别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指的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是否相互适应与物质生产关系和物质生产力之间是否适应不具备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在物质生产关系条件下能够适应物质生产力发展,但是不一定能够适应知识生产力;反之,当物质生产关系与物质生产力不能够相互适应的时候,知识生产关系与知识生产力也不一定适应。同理,即使物质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关系之间相互适应,知识生产力和知识生产关系之间也不能够确定是否完全适应。

知识生产关系不仅体现在制度层面,同样也表现在体制层面。知识所有权的性质和知识产权的归属是制度层面的知识生产关系的主要体现,它在知识生产关系的运行方向和知识生产力的服务效果等等方面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知识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知识所有权的实现方式是体制层面的知识生产关系的主要体现,知识生产力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受其较大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知识生产关系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且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生产关系。知识产权私有化是这种生产关系的制度核心。因为知识生产也是在有偿的条件下进行的,需要投入相应的代价,所以知识产权具备私有化的前提条件。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这种私有化的生产关系对小企业主和个体发明者的权益进行了保护,但是由于知识公有和私人特性之间的共存,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知识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体制下经历了一个组织形式和所有权的进化的过程,也就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改变知识生产关系的性质,必将引起社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这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进行选择的结果。

因而,以往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所形成的,随着知识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向知识性生产关系转变。另外,生产资料系统中智力、信息的地位逐渐提高,主导着生产关系的发展方向,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变化、显现出全新的特征,这就是:不管是所有权主体,还是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都逐渐的体现出了日益复杂和多样的趋势,劳动者不仅可以作为雇佣者同时也可以作为所有者的角色出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中,物质性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正在逐渐被知识性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所超越,知识性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地位日益上升,成为生产关系中的主导因素。所有制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旧的制度(这里指当代西方社会)开始解体,新的社会形态逐渐形成。

四、当代社会生产关系的新特质

现代社会的生产关系正在生产力不断变化的影响下发生着适应性的变化。人类历史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必将是一个相互影响不断适应和变化的过程,只要生产力发生转换,就会出现新的生产关系。知识性生产关系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这种全新的生产关系显现出了从未有过的新特征,主要表现为所有制结构社会化、分配方式知识化和多元化、交换方式越来越呈现出网络化、数字化倾向等,而突出表现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四个环节。毕竟,作为“有机整体”的四环节体现和包含了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生产智能化

生产智能化,既是生产力的概念,又体现了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核心特点是产品的智能化、生产的自动化、信息流和物资流合一。在生产智能化过程中,以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管理智能化、物流智能化、渠道网络化、以及服务智能化等每个领域之间相互依托且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从而构成宏伟壮观而纷繁复杂的智能制造工业体系和以智能、知识为基础的新型社会生产关系。虽然涉及到的环节众多,但是都离不开市场经济中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主题。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经济的发展,生产力形式发生了变化,生产方式也逐渐发生改变,整体表现出智能化的趋势,社会生产关系也随之显示出以知识、智能为基础的愈来愈“柔性”的社会生产关系。

(二)分配知识化

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分配是由生产决定的。根据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生产关系的演变,形成了与所处阶段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关系。在人类历史上,不管是哪个时期,社会的收入分配方式都是由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要素决定的。在农业社会,土地分配是分配方式的依据,土地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分配所得的多少;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分配是分配方式的主要方式,拥有资本的多少决定了分配财富所得的多少。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主要生产力成为知识生产力,知识成为了分配的尺度,分配方式转变为“按知分配”。劳动者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越高,拥有的社会地位也就越高,资本家不再是财富创造的唯一中心,人力资本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结构主体。另外,生产资料系统中知识、智力、信息的地位逐渐提高,主导着生产关系的发展方向,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变化,显现出全新的特征,高素质人才成为社会生产力的关键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也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知识性生产关系下的分配方式主要是通过拥有高科技知识产权的技术人才在企业参与执股、通过分红的方式进行分配。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素质的高低也就是拥有的知识的多少决定着其能够分得的社会财富和权利的多少。在社会生产中,由于知识生产力的以人为本的特性,导致了人的各方面的因素成为社会生产的关键因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交换信息化

在新的经济形态下,由于有高新技术作为资本的支撑,所以越来越明显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特征体现在商品交换的过程当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社会交往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面对面的方式,电子商务正快速的以互联网为基础发展起来,商家通过对电子商务手段的有效运用,进一步开拓了市场格局,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管理方式,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世界格局都在这种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推动下发生全新的转变,逐渐形成了全球一体化的模式。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交换等方式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必将发生极大的改变。

(四) 消费虚拟化

消费被生产所决定,这主要表现在:消费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消费的结构和水平也是受到物质资料的数量和种类的影响;另外,消费方式也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一般来说,生产方式(消费工具)的类型决定了消费方式的类型。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网络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成为主要的生产因素,消费方式因而必然与之相适应的发生改变,消费对象变成了信息和知识,归根结底这还是由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决定的,物质交换的过程也逐渐向网络方式转变,消费方式呈现出虚拟化的状态。网络革命和微机革命给当今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革命性的影响,比如我们所熟知的QQ、微信以及网络APP产品等,不仅涵盖范围广泛、服务种类众多,而且更是以其便捷、快速的特点占领了当今人类的生活。在人类生活的活动范围内,不管是购物、就医、娱乐还是接受教育都可以通过电子产品的方式来实现。到商场购物、到医院看病、到学校上学都已经不再是完全必要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尤其网络经济的兴起,现代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对现代社会生产关系在生产智能化、分配知识化、交换信息化、消费虚拟化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只有在科学分析人类生产关系的新发展、新特征的基础上,揭示当代生产关系和社会变革的实质,才能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创新驱动战略,从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①《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页。

④⑤⑥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8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19、23、23页。

⑨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5、473~474页。

猜你喜欢

所有制生产力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