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老服务的逻辑、实现方式与治理路径

2020-03-11

社会保障评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老年人

席 恒

2019年11月21日,《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发布,对我国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远期至2050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劳动力有效供给、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环境营造等5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规划,是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的关键,是针对我国日趋加剧的人口老龄化,统筹规划、积极合理配置养老资源,为当期社会养老和未来社会养老进行相对充分的养老准备,以实现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社会经济的平稳与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的核心,是统筹规划解决我国社会养老的财富及其分配问题(养老金问题)和社会养老的服务问题。其中养老服务的实现程度是评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成效的重要内容。①郑功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现状评估与政策思路》,《社会保障评论》2019年第1期。如何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如何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支持、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如何不断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提升养老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未来中国社会养老服务的重点。而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中,不同利益主体和责任主体的行动逻辑,则是养老服务实现的前提。

一、养老服务的逻辑:供给与需求行动主体的适应性匹配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首先要研判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态势和规模。201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49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17.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66亿人,占总人口的11.9%,与上年度相比增加827万人,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①《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901/t20190123_1646380.html,2019年1月23日。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3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会达到2.5亿,而到2049年将超过3.5亿,老年人口抚养比超过40。②李建民:《中国人口发展四十年(1978—2018)》,载《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23页。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条件约束,不得不使我国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全方位视角思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之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其次要分析我国目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资源条件。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为我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我国几千年的家庭和社会组织传承也为我们积累了良好的社会基础,特别是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养老、孝老文化更为我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积累了十分宝贵的文化基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再次要分析养老需求与养老供给之间的适应与匹配程度。我国养老资源众多但相互分散,制度林立但各自为政。只有有效整合养老资源,优化衔接各类养老制度,才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还要积极探索养老服务供给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我国老年群体人口众多,不同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只有通过适应性、针对性的养老服务供给才能实现养老服务的有效性。

每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都受到其特定社会需求的驱动,由此形成“需求-动机-行为-关系(结构)-制度化”社会发生机制。社会需求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不断满足民众不断增长的需求是社会治理的基本目标。对于日趋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而言,不同利益主体和责任主体如何满足老年人日趋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在养老服务中既能够不断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又能够体现自身的责任,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逻辑。

养老服务是不同供给主体将不同内容、质量和价格的养老产品或项目,以不同的方式配送到不同需求老年群体的过程。③郭林:《中国养老服务70年(1949—2019):演变脉络、政策评估、未来思路》,《社会保障评论》2019年第3期。在养老服务过程中,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的行动逻辑是养老服务实现和质量保障的重要前提。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严峻态势,只有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全流程,提供全要素养老服务的供给产出,才能不断满足日益增长、不断提高的养老服务需求,实现我国人口老龄化顶峰时期的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作为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其行动逻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责任。现代政府的重要责任就是建立健全的民生保障体系,实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既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又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目标约束),而人口老龄化规模、程度对老年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条件约束),不得不成为政府必须正视的社会问题。而应对人口老龄化中的养老服务问题,更是由于其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尤显政府责任的重要。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责任,表现为,基于对人口老龄化态势的研判,运用政策手段动员一切社会经济资源参与养老服务过程;运用财政手段参与、引导和合理配置养老资源;运用舆论手段弘扬和培育为老、敬老和孝老文化。①席恒:《分层分类:提高养老服务目标瞄准率》,《学海》2015年第1期。制定《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正是政府责任的一种体现。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9-11/21/content_5454347.htm,2019年11月21日。

经济组织作为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其行动逻辑是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和社会责任担当的激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为各种经济组织提供了无限的商机,老年群体作为庞大的消费群体,在衣食住行用日常生活、健康教育、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和休闲养生等诸多产业领域都有巨大的需求,经济组织开发适老产品和项目,形成丰富多彩的养老产业,既能为自身创造巨大的市场价值,也能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为老服务中,经济组织不仅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情怀,更要有“究其人之老,须及吾之老”的责任担当。如果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而牺牲老年人利益,则是对父辈的不敬和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社会服务组织作为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其行动逻辑是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激励。差异化的养老服务的最终实现,需要大量的以社会公益为导向、以微利为驱动、以区域性为特点的社会服务组织参与和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社会服务组织以其切近民众、切近生活的优势,能够为老年群体提供生活化、个性化和便利化的养老服务。作为公益性、微利性的社会服务组织,其提供养老服务是对政府和市场供给不足的有力补充和对家庭网络成员缺失的弥补,因而对社会服务组织提供养老服务必须有足够的激励措施,其中政策激励与税收优惠作为政府的激励措施,其激励程度影响着养老服务事业的活跃程度,职业尊重与工作保护激励则影响着养老服务事业的持续程度。

家庭网络作为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其行动逻辑是基于血缘关系、亲情关系的家庭道义。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单元,是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港湾。在中国,家庭是由自己的核心家庭和配偶原生家庭以及延伸的家庭网络。这一家庭网络是最具中华文化特色、形成每一个社会关系和社会人格的基础,也是老年保障和老年服务实现的最重要载体。家庭网络中的配偶、成年子女、成年亲属等都可能成为家庭网络中重要的养老保障和服务的承担者,在养老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全社会不仅要倡导敬老、孝老的养老文化,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和社会应该为家庭成员提供养老保障创造条件,无论是个人所得税的赡养扣除和父母亲探视假,还是距离父母最近的工作选择,都是全社会支持家庭养老服务需要创造的非常重要的条件。

老年群体作为养老服务的需求主体,其养老服务需求的内容、方式和质量等都会影响老年群体养老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规模和速度的加剧,我国养老服务需求的规模和质量呈急剧增长态势。因此,只有不断细分养老服务的需求,才能提高养老服务的目标瞄准率。养老服务需求的细分,必须基于老年生活的细节和基本需要。随着身体机能不可逆转的退化,老年生活的需求通常表现为年轻人无法理解的众多方面。“人老腿先老”,限制了老年人的生活半径,使老年人生活意外的发生率日益增加;“人老牙先老”,说明老年人的饮食结构不同于年轻人群,对老年人的生活照顾提出了不同于年轻人的不同要求;“爱钱怕死没瞌睡”,既说明了老年人对生命的渴望,对死亡的恐惧,也反映了老年人的心理孤独。中国古代总结的反映老年生活的俗语,正是对老年生活需求的真实写照。在养老服务的内容方面,老年人的意外防范、急难救助、生活照顾、健康保护、疾病治疗、心理慰藉和临终关怀等构成了老年生活需求的基本内容①席恒:《新时代、新社保与新政策——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趋势》,《内蒙古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在养老服务方式方面,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是当下能够提供的养老方式。但是,对于大多数老年人而言,最理想的养老方式是居家养老和社区支持,在家庭中度过晚年生活,既享受“含饴弄孙”的亲情,又能够自由地安度自己的老年生活。机构养老作为社会流动条件的产物,能够提供居家养老条件缺失下的养老问题,但在养老院、敬老院和安老院等多种形式的机构养老中创设拟家庭化的条件和氛围,是机构养老服务质量保证的重要因素。社区养老本质上是为居家养老提供各类社会支持。②盖宏伟、刘博:《改进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运行机制探讨》,《理论导刊》2019年第3期。社区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地缘性社会,社区中的商业和生活服务支持、同龄群体的社会交往支持、健身和休闲的设施与装备支持等,是养老服务重要的内容。在养老服务质量方面,在自身经济条件、健康条件和社会支持条件下,每个老年人都想拥有较高质量的老年生活。这与老年人的心态、健康知识、经济能力和社区支持程度密切相关。

养老服务中供给与需求的行动主体以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为导向,不断达成供求均衡的适应性匹配,正是养老服务实现的内在逻辑(如图1)。在政府组织的责任驱动、市场组织为老服务的利益驱动、社会服务组织的公益精神驱动和家庭网络成员的伦理驱动下,老年群体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才能得以满足。而要实现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适应性、精准化匹配,对养老服务需求市场的细分则十分必要。基于养老服务市场细分的政策性机构安老、居家式社会化养老和自助式市场化享老可以分别满足经济条件一般、身体状况较差、失能半失能老人,经济条件较好、身体状况一般、普通老人和经济条件很好、身体状况良好、相对年龄较小老人的养老需求①唐敏:《失能老人养老服务的理论模型、系统构成与支持体系》,《社会保障评论》2018年第2期。。

图1 养老服务的行动逻辑

二、养老服务的实现方式:在特定社会关系网络中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地域、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这种特定社会关系网络所承载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资本,是我们每个人得以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我们每个人获得社会服务的基本来源,对于养老服务而言也是如此。

养老服务是针对老年群体特定的社会需求提供针对性养老供给或服务的过程,因而,养老服务的质量就是养老供给与养老需求匹配的精准化程度。由于老年个体生活的特殊性,每个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具有一定的个性化特征,这种养老服务的个性化特征,既与老年人身体状况的个体差异有关,也与老年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关。社会关系网络是个人因各种社会性关系而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个体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在个人不断成长的社会化过程中,每个人都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质的社会关系网络,如家庭网络、人际网络、社区网络、政策网络甚至数字网络等。不同社会关系网络的广度(社会关系网络中因人际联系所形成的节点多少)与强度(社会关系网络中因人际联系的密切性所形成的关系强弱程度)决定着每个人在这些家庭网络、人际网络、社区网络、政策网络甚至数字网络中拥有社会资源的多少,因为每个人即每个节点上都承载着众多的社会资源。而这些家庭资源、关系资源、政策资源、经济资源和数字资源的优质程度(资源的聚集度)和价值大小(资源的价值度)则决定着每个人在社会服务或养老服务中可获得的社会资本的大小或多少。这些家庭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数字资本的可流通性和可交换性,为个体消费社会服务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它直接影响着老年人获得日常生活服务、健康服务、医疗服务、休闲娱乐服务、心理服务和智能技术服务的可获得性和各社会主体提供各类养老服务的可及性,最终影响养老服务的质量(图2)。因此,养老服务就要在各服务主体提供共性化养老服务的同时,不断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养老需求,进而提升养老服务的整体质量。

我国养老服务资源众多,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社会力量服务资源、基于强有力的政府管理所积累的财政与政策资源和日渐增长的市场经济资源等,都有可能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重要资源。但由于长期体系分割,这些资源相互分散,并没有形成有效、聚集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资源众多但相互分散,养老制度林立但各自为政,这些供给侧结构性、不平衡性、不充分性的问题在为老服务中更加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养老服务的质量和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图2 养老服务的实现方式与路径

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养老服务供给与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矛盾中,要不断实现与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就必须从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出发,在老年人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寻求养老资源和养老资本,以实现老年群体养老服务的可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首先,拓展和强化老年人和老年群体的社会关系网络,为养老服务奠定社会基础,是养老服务质量实现和提升的前提。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存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这些社会关系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载体。伴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社会化的实现,每个个体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社会活动和社会流动的强化,这些网络都不断扩大。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随着职业活动的退出和子女的成长成家,老年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却越来越松散或萎缩。在家庭网络中,子女的外出工作或成家立业多数会远离父母,使家庭关系网络日益松散,许多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正是老年人社会关系网络松散或萎缩的标志。这就为老年人的家庭养老带来了困难。随着老年人退出职场、退入社区,原来职业活动中积累的人际联系往往会疏远,需要在社区中建立新的人际联系。如果个别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不足,或缺乏社区支持,这些老年人的人际关系网络则非常脆弱。①侯冰:《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层次及其满足策略研究》,《社会保障评论》2019年第3期。加之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和认知能力的退化,其对各类资源网络和新技术带来的数字网络缺乏认知,进一步表现出整体社会关系网络的脆弱性。因此,创设或强化子女接近父母生活的社会条件,加强社区支持拓展老年群体的人际关系网络,提升老年人对身边养老资源和新技术的认知等,是实现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基础②张新辉、李建新:《社区老年服务供需动态变化与平衡性研究——基于CLHLS2005—2014的数据》,《社会保障评论》2019年第2期。。

其次,在社会关系网络中优化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为养老服务奠定经济基础,是实现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③何文炯:《论中国社会保障资源优化配置》,《社会保障评论》2018年第4期。每个人都在家庭中成长,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任务。子女弱小时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养育是父母的责任,子女成年后对日渐衰老的父母赡养是子女的责任,这正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因此,成年子女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活中,应充分考虑父母、特别是年事已高父母的需求,以家庭整体利益最大化作为人生选择的依据,以实现家庭资源的优化配置。每一个老年人应提前进行养老经济准备,在自己进入职业活动之后,根据个人的年龄、风险偏好、资源拥有状况,做出资产配置计划;在退休之后,根据家庭成员的收入水平、健康状况等进行资产组合,以保障家庭资产在个体工作期与退休期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鉴于老年群体对其他养老资源如政策资源和技术资源等的不敏感性,政府在养老服务政策的制定和公益养老服务中,要充分研究了解老年群体的差异化需求,针对不同需求的老年群体制定可及的、差异化养老服务政策,以提高养老目标人群的政策瞄准率;基于我国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政府更应进行养老资源的动员与整合,以标准化流程与规范和质量控制引导市场主体、社会主体介入养老服务过程;①蒲新微:《养老服务的规范化建设要求及其实现路径》,《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各市场主体在为老产品、为老技术和为老服务的研发与设计上,充分研发针对老年群体特点的各种养老服务产品和技术,避免对老年人造成一定的新技术排斥。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还必须依据养老服务需求的变化和养老服务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养老服务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方式创新和产品或项目创新,最终通过各类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养老服务质量实现和提升提供经济社会基础。

最后,在社会关系网络中聚集养老服务经济资本,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是实现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养老服务质量从本质上由靠经济支持程度决定的,经济资本决定了养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在老年群体社会关系网络中聚集的养老资源,只有转化为养老服务的经济支持或服务支持,才能真正为老年群体的养老消费而实现。家庭网络中的家庭资源,在代际之间有经济或物质的积累,其在养老服务中具有较高的消费效用,是养老服务质量的最重要支撑。政策网络、资源网络、关系网络中聚集的政策资源和经济资源则是以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或商业养老保险)的方式为养老服务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支持,是养老服务质量实现和提升的基本保障。数字网络中聚集的数字资源,目前还未被人们普遍运用,但以互联网、物联网、物流配送、远程诊疗等为技术支持的智慧养老,是未来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也是养老服务质量实现和提升的关键。伴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未来社会中的数字网络、数字资源和数字资本,越来越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对整体知识水平不高的我国老年群体而言,如何跨越数字鸿沟,消费信息社会带给人们的数字生活,享受数字资源和数字资本所创造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是未来信息社会养老服务方式创新的基本趋势。智慧养老服务以智能化、精准化的技术手段,不仅能够将养老服务中的财政补贴、养老基金、私人与商业养金和社会力量养老资源有机整合,以实现养老服务的经济资源优化配置,而且能够对养老服务的各类需求和不同需求进行精准识别,有利于有限的养老服务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因此,拓展老年人际网络,优化配置养老服务资源,聚集整合养老服务资本,保障有质量、有尊严的老年生活,是养老服务的基本目标。

三、养老服务治理路径:在养老服务中实现不同利益主体的合作收益

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民生保障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运用先进的治理理念、科学的治理工具和现代化的治理技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养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民生保障治理也是如此。

民生保障是不同责任主体为实现和保障公民的民生保障权益而形成的合作共同体。各责任主体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经济条件分别承担个体责任、共同责任和公共责任,形成了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民生保障体系。通过全社会的民生保障体系,各责任主体在履行民生保障责任的同时,也实现了各自的利益诉求,最终实现全社会民生保障的合作收益。

养老服务是我国当前至本世纪中叶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养老服务的有效治理事关民族复兴大业的顺利实现。因此,在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不断健全养老服务的治理体系,提升养老服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养老服务治理就是运用先进的治理理念、科学的治理工具和现代化的治理技术,通过动员养老服务不同供给主体的积极参与和有效激励,以及对需求主体的需求开发和合理引导,从而保障养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适应性匹配,进而保障养老服务实现过程和方式的有序运行。养老服务治理体系就是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通过结构性治理形成组织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制衡机制,通过决策机制、监督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自我调控机制的设置来规定或规范不同角色的权力与责任,因此结构性治理实质上是一个组织“权力”的分配与支配机制问题。养老服务治理能力就是在组织与环境的互动中通过环境的输入与输出对组织产生的制约与适应。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自组织”系统,任何组织都存在与社会环境的物质、能量、技术、文化等资源的交换,因此功能性治理实质上是一个“资源”的配置与分配机制问题。结构性治理和功能性治理是实现养老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本途径(图3)。

图3 养老服务体系与能力的治理路径

当代社会由于流动性和信息化的影响,无论社区等区域性社会还是国家或国际等整体性社会,人与人之间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各种联系,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型特征。人类社会事务的形成与持续,是缘于人类的联合行动。这种联合行动的关键是人类合作机制的达成。合作是人类自组织的均衡,是人类理性的必然选择。由于合作能明显增加合作各方的收益,所以,具有发达理性的人类选择合作也就成了必然。对于要求合作各方而言,都存在着一种推动合作的理性动力。时间的演进和合作各方的不断磨合会使合作制度越来越加有效;同时,人们之间合作的意识也会越来越浓。人们之所以选择合作,是因为合作能产生收益(公共收益、共同收益和个体收益)。合作秩序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能够为合作各方带来额外收益,使他们共享或分享。合作秩序之所以可能,则是因为存在着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条件,能把利己者和利他者的行为规整到有利于合作秩序的范围之内。就养老服务而言,家庭网络中的养老,是基于血缘关系为代际传承和社会继替的基础。生老病死是人生之常态,家庭网络中年轻一代对年老一代的养老,是人类血缘式合作的重要内容。经济组织和社会服务组织参与养老事务,除了组织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追求外,组织成员家庭中的养老事务的妥善安排,也是组织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经济组织与社会服务组织参与养老事务,是人类经济合作与社会合作的内容之一。政府参与养老服务,是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已经使原来作为个人家庭的私人事务,转化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国家事务。政府从政策供给、财政供给和社会动员的途径规划、引导或直接参与养老服务的提供,是人类政治合作的重要内容,因此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就是最大的政治。

互通有无的“互惠互利”型经济合作,目的是保障人类互通有无的交换活动的公正性,以实现交换双方的互惠互利,其基本动力是“互需、互补、互惠、互利”。共同提高福利水平的“共创共享”型社会合作,其目的是保障人们交换之后消费物品的公正性,以实现人们通过共创、共建等生产活动而对收益的共享,其基本逻辑是“共生、共识、共建、共创、共享”,维护社会秩序的“共处共生”型政治合作,目的是保障人类共同体的和平共处,以防止人们之间的相互侵害,其基本过程是“平等、合作、融合、和谐”。因此,运用合作治理理念,进行养老服务治理,是不同类型的养老供给主体有效满足不同层次老年群体养老需求的基本思路。所谓合作治理,就是养老服务的多元参与主体,运用政策工具,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并通过有效的风险控制和成本控制,实现养老服务过程有序化、全社会养老服务利益最大化、不同利益主体在养老服务中收益分配合理化的过程。

养老服务的有效治理,还必须选择科学的治理工具。养老服务本质上是通过政府组织的政策供给和财政供给、经济组织的市场供给、社会组织的服务供给和家庭网络的家庭照顾等供给,满足老年人内容庞杂、方式多样、水平不断提高的养老需求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政策科学、财政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医疗保健科学、老年科学等。只有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养老服务的内在机理,分析不同行动主体的行为逻辑,梳理养老服务供给的制约因素与实现路径,探索不同利益主体激励相容的有效方式,才能形成养老服务供求适应性匹配和供求均衡的最优方案。而政策工具、经济手段、志愿机制和文化伦理的综合运用,是养老服务有效治理的重要条件。

养老服务的有效治理,要充分运用人类创造的现代化治理技术。在当今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人们对一切生活事务的制度安排,必须预见到未来技术对社会生活和管理方式的影响。当代人类发明的多种技术不仅是提供养老服务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养老服务治理的重要工具。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技术在养老健康服务中的运用,极大提高了健康诊疗的便捷性和准确性;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养老生活服务中的运用,极大提高了老年生活服务的丰富性、安全性和可获得性;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治理中运用形成的智慧养老服务,可有效整合养老服务中的人口流、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政策流,实现养老服务包对包(机构养老)、点对点(居家养老)和包对点(智慧养老)的资源整合,从而极大提高养老服务治理的有效性和包容性①席恒等:《智慧养老:以信息化技术创新养老服务》,《老龄科学研究》2014年第7期。;我们应该相信,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日渐成熟,区块链技术将以更高形式的点对点方式成为养老服务配置资源和养老服务治理整合资源的有力技术支撑。这些现代治理技术对养老服务过程的控制和养老服务资源优化,对提升养老服务治理能力和养老服务供给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不断发展,我们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冲击与挑战。但与此同时,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所形成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深化改革开放积累的经济优势,新技术革命创造的技术优势和基于中国文化积淀的社会优势,必将在养老服务领域不断显现,使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人口老龄化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