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年援藏路,淡不了的西藏情

2020-03-11祁娟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王东西藏自治区农牧民

文/本刊记者 祁娟

2013 年11 月墨脱公路通车与交通运输厅同事在嘎隆拉隧道合影留念

在很多人眼里,雪域高原不仅代表着蓝天、白云、雪山,也因为千百年来当地藏区恶劣的自然气候与地理条件,普遍行路艰难、交通闭塞,显得遥远而神秘。

如今,经过一代代人的奋斗与艰苦卓绝的努力,西藏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公路交通运输体系。记者从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获悉,随着拉萨至林芝、贡嘎至泽当、日喀则机场至日喀则市、昌都至加卡、羊八井至拉萨高等级(高速)公路通车,“十三五”期间,西藏自治区建成和在建一级以上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000 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88 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较“十二五”末增长47.7%。这五年来,西藏共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3123 个,新改建农村公路3.82 万公里,解决了286 个乡镇、2905 个建制村、391 个集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区)道路连接线通畅问题。全区已有74 个县(区)、476 个乡镇和2050 个建制村通客车,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客车。

雪域高原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渐渐补齐,交通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王东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2013 年7 月,他作为交通运输部第七批、第八批援藏干部奔赴西藏,曾任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综合规划处副处长、厅交通运输处(企业指导处)处长、西藏自治区交通战备办公室副主任,在西藏一待就是六年。

义无反顾接过交通扶贫“接力棒”

西藏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巨大。按照组织安排,交科院一批批科研人员奔赴西藏,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入科技动力。作为其中的一分子,王东握紧扶贫“接力棒”,用脚步丈量民情,深入基层开展现场勘查和调研工作,在澜沧江边的高山峡谷间,在巍巍高山的冰天雪地里,在藏北羌塘的广袤草原中,在珠峰脚下的边境公路上,在边防一线的祖国前哨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在充分调研、了解实情的基础上,王东利用交通规划与运输政策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积极参与编制西藏国道网线位规划、西藏省道网规划、西藏农村公路网规划和西藏“十三五”交通建设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为西藏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引领和指导。在做好规划基础上,他积极协助厅领导与交通运输部等相关部委沟通协调,参与拉林公路、贡嘎至泽当、日喀则机场路、拉萨至那曲、拉萨至日喀则、国道219 线萨嘎至朗县金东、国道216 线区界至改则等一批重点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推动项目尽快落地。

西藏的农村公路难修,农村客运更难通。针对当地农村客运市场薄弱、地广人稀、线路长、客流少、市场化运营困难等特点,王东与同事们研究制定西藏加快农村客运发展指导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积极争取农村客运场站建设补贴政策,让农牧民群众的出行变得更便捷、更舒畅。

青春与汗水挥洒“第二故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要想富,先修路’不过时”。

在西藏,王东对这两句话的体会更加深刻。初到西藏时,西藏很多乡村不通公路,老百姓的出行很困难,有的地方依靠人背马驮,有的地方靠溜索或渡船,有的乡村因雪山阻隔,半年多都与世隔绝。“在高原本来就缺氧,更不要说让百姓徒步走好几十里的山路。”王东说。

为切实解决农牧民出行难的问题,实现到2020 年西藏与全国人民一道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采取“通乡油路”“交通强基惠民”“边境小康村道路”“易地扶贫搬迁路”“边防公路建设”等一系列交通扶贫攻坚举措,王东也积极参与其中。

为筹措建设资金,王东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出谋划策搭建投融资平台,参与制订西藏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筹建方案,参与协调政策性银行贷款等资金渠道,为西藏人民加快建设致富路、小康路出谋划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一条条天路的修通,消除的是闭塞,激发的是希望。

王东介绍说,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隆子县玉麦乡是西藏比较典型的边境乡,离朗县县城不过33 公里,但却隔着5000 多米的日拉山,每年有大半年时间因大雪封山,几乎成了“孤岛”。去年一年,从曲松村到玉麦乡的双向两车道三级公路建成,游客纷至沓来,餐馆生意红火,竹编、鸡血藤手镯等当地手工艺品供不应求,56 户藏族百姓将搬进新家,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随着交通扶贫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像玉麦乡这样的边境乡村通了路,有的还通了客车,看着当地群众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逐步摆脱了贫困,我觉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王东表示。

援藏六年间,王东还与当地农牧民“结对子、认亲戚”,积极参与农牧民帮扶,与福利院孤儿交朋友,增进了民族感情,促进了民族团结。

王东表示,“我虽远离故乡、远离亲人,但并不感到孤独,因为这里有我的藏族‘亲戚’,有我朝夕相处、血浓于水的在藏干部群众,让我觉得西藏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援藏六年来,王东深受“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的熏陶和感染,秉承“宁愿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的工作信念,勤勉工作,尽职履责,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用奉献诠释着初心。

“在平均海拔4000 米的西藏高原,稀缺的是氧气,宝贵的是精神。我把情感和汗水留在西藏,把青春和才干献给西藏,把与西藏人民的鱼水之情刻在心里,成为我这一生,都断不了、放不下、化不淡的西藏情。”王东深情地说。

2019 年7 月在阿里措勤县翻越5566 米高的桑木拉大坂

猜你喜欢

王东西藏自治区农牧民
迷彩色在通信基站天线美化中的应用探析
疯狂暗示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送文艺下基层演出
疯狂暗示
暗示
我与西藏歌舞团——写在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成立60周年之际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2016年西藏自治区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总表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双联户”西藏自治区基层组织形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