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鹏城插上“东进”羽翼
2020-03-11沈奇卓吕菁李冰心黄竞
文/沈奇卓 吕菁 李冰心 黄竞
2020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 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圳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并要求“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40 年来,中交人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全力支持深圳经济特区建设。近日,由中国交建承建,二公局、二航局、一公局集团参与施工的深圳地铁8 号线一期、2 号线三期项目开通运营,打通了深圳“东进”的“大动脉”,带动沿线乃至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
10 月28 日,在深圳地铁8 号线一期工程海山站,市民们和中交建设者一起,见证了新地铁的开通。“从地铁动工那天我们就天天盼着,今天终于开通了,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每天上班都堵在路上了,也能经常陪孩子去植物园了。”在深圳盐田区工作多年的戚女士难掩心中的喜悦。地铁开通以前,她每天上下班要往返40多公里,还要承受堵车之苦。如今,随着崭新的列车缓缓进站,这一切“煎熬”都将成为历史。
中国交建承建的深圳地铁8 号线一期、2 号线三期连接莲塘、盐田乃至整个东部地区,不仅突破了盐田等区域的交通制约瓶颈,让深圳人“乘坐地铁去看海”的愿望成为现实,还有利于深圳东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作为深圳“东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地铁8 号线一期、2 号线三期工程共包含9 站9 区间,线路全长16.16 公里,于2015 年12 月开工,二公局、二航局、一公局集团负责土建和站后施工。受华南褶皱系的三大主断裂带以及多种地层影响,沿途地质条件复杂,几乎涵盖了所有地铁施工工法,被业内专家称为“地铁施工博物馆”和“地铁百科全书”。建设过程中,中交南方分公司与各参建单位优化资源配置、克服疫情影响、改进工艺工法,在特区建立40 周年之际,交上了一份圆满的中交答卷。
统筹部署全面复产
“坐‘专机’到深圳,坐‘专车’进项目,还有一人一间隔离房,这个项目真是服务到家啦!”陕西籍工人郑如奎笑呵呵地说,而工人们能够享受这些特别的“服务”,事情还要从2020 年2 月说起。
岁末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全国按下了生产“暂停键”,深圳地铁项目也不例外,计划中的春节节后复工因为疫情阻挠而延迟了。
深圳地铁2 号线三期莲塘口岸站
深外高中站完工实景
深圳地铁盐田路站探海主题
面对疫情和地铁建设双重压力,中交南方分公司决定主动出击,协调各参建单位、深圳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和交通运输等部门,为工友开启点对点包机包车服务。“我们安排了10 多辆专车,往返于机场和项目工人隔离区,实现往来闭环,务工人员与外界零接触,确保工人与项目部留守人员的身体健康。”时任8 号线一期站后工区经理王二雄回忆说
除此以外,深圳地铁项目还实行返岗奖励、承担路费、免费核酸检测、免费提供中药汤剂等系列措施,确保工人安全复工复产。“项目部用20 天左右的时间接回2200 名工人,最终满足了工程建设需求,顺利实现‘硬核’复工,这和中交南方分公司统筹部署,践行‘中交一盘棋’思想是分不开的。”南方分公司党工委书记、总经理杨发克说。此后深圳地铁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在3 个月时间里顺利通过了14 场大型验收,确保了双线高质量开通。
攻坚克难尽展实力
俊美挺拔的梧桐山横跨深圳罗湖区与盐田区,风景宜人,令人流连。然而,在秀丽风景的地底下,却是极其复杂的地质环境,地铁施工面临重重考验。
深圳地铁8 号线一期工程举行通车仪式
盾构掘进一个月后,隧道右线施工碰到了“上软下硬”地层,掘进速度骤降,尽管尝试了调整掘进参数、降低扭矩和推力等方法,但收效甚微,而盾构开挖断面上部地层非常松软,盾构机不能长时间停留。
深盐区间是8 号线一期工程地质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一个区间,看似短短1 公里的隧道,“上软下硬”的地层就达到684 米,岩石强度比前期勘测数据高出许多,达到160 兆帕。盾构掘进一个月后,隧道右线施工碰到了“上软下硬”地层,掘进速度骤降,尽管尝试了调整掘进参数、降低扭矩和推力等方法,但收效甚微,而盾构开挖断面上部地层非常松软,盾构机不能长时间停留。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项目执行经理张世豪拿着区间平纵断面图,立即组织人员展开“头脑风暴”,探讨掘进新方案。“我们在一周内制定出4 个备选方案,经过反复研讨论证,结合爆破专家和盾构专家意见,最后敲定利用深孔预爆破方案。”张世豪说。项目部对隧道开挖轮廓内的硬岩进行爆破,实行先破碎岩石再进行盾构掘进的施工办法,同时采取地面预加固创造常压开仓条件,并在整个过程中加强全自动化的监控,使掘进速度从29 小时一环提升到了8 小时一环,解决了“上软下硬”的地质难题。
超强度围岩也出现在2 号线三期新莲区间。项目技术负责人张勇介绍,在这里由于3 条轨道需要从单洞变为双洞运行,过程中不仅要由单洞大断面向双洞小断面转换,还要克服五级围岩带来的施工难度。
“这段路两侧的房屋桩基不深,一旦出现墙体裂痕,后果不堪设想。我们查阅分析相关资料,发现当时行业内对于变断面下穿建筑群的研究较少,可以借鉴的工艺方案并不多。”张勇回忆说。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项目不断召开专题技术研讨会,探讨可行的施工方案。“顺着挖行不通,能不能反向挖?”一次方案研讨会上,张勇提出了反向扩挖的大胆想法。
项目立即着手对现场情况进行重新梳理、建模计算分析。考虑到围岩条件不佳,最后决定采用先行洞爬坡挑顶再反向扩挖的工艺,即在先行洞开挖支护爬坡小导洞,逐步过渡扩挖导洞至单洞设计截面,然后再反向逐步扩挖过渡段及其它部分,以完成断面转换。经过测试,运用这套方案可以有效地将地表沉降控制在7 毫米以内,拱顶沉降累计变形也仅有4 毫米,测试数据大大增加了项目团队推进施工的信心。
现场实施时,项目技术团队使用非对称单侧预埋注浆管,最大限度保证建筑物稳定。改良后的方案取得了明显效果,房屋偏移控制在了2 毫米以内,建设者们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2019 年9 月,在盐深区间斜井洞口边,一眼就能看到侧墙的红色横幅上写着的醒目大字——坚决打赢“保移交、保开通”荣誉之战。“这是我们对深圳市民的庄严承诺。”工区经理吕永胜说。为了实现这一承诺,吕永胜甚至立下了“一天不完工,一天不剃须”的誓言,直接搬到洞口住了下来。
“当时地下施工通道狭长,大型机械设备下不去,物资运输全靠‘肩挑背扛’。”吕永胜回忆说。夜间,60 多名管理人员在吕永胜号召下,两个人托起一根钢筋,一步一步扛到施工作业面,“我们一个晚上就能供上25 吨的钢筋,缓解了‘粮草告急’。”回想起当时的那一幕,吕永胜非常自豪。
12 月7 日,深外高中站暗挖大断面主体结构顺利完工,标志着8 号线一期工程6 站6 区间主体结构全部完成,吕永胜也终于剃了胡子,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深外高中站项目实现了“复杂环境下地铁车站建设与生态环保一体化”的突出成就,入选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2020 年隧道工程奖项年度工程奖,吕永胜和他的同事们将以视频形式参加澳大利亚举行的决赛,为中国轨道交通工程力争殊荣。
融入鹏城彰显担当
地铁建设就如同在城市中穿针引线,它将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地铁建设四年间,中交建设者在为城市搭建便捷地下通道的同时,也为保证市民原有生活节奏尽心尽力。
在罗湖区党校和站后折返线施工现场,两个巨大规整的军绿色隔音棚成为工地的一道风景线,如同给施工现场穿上了一件“防护衣”。“大棚将工地完全封闭起来,隔断了绝大部分噪音,现场实现了24 小时‘静音’作业。”工点负责人周晨阳介绍说。
此外,为了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建设者们调整工序,将钻孔、爆破、开挖等噪音大的工序安排到白天施工,将出渣、浇筑混凝土等噪音小的工序安排到夜间施工,并将现场发电机改为静音发电机,将空压机等噪音设备安装隔音设施,更通过隔音大棚,将工地带入“静音”生产模式,赢得了周边居民的称赞。
8 号线一期深外高中站暗挖大断面长145 米,最大开挖宽度超过21 米,开挖断面达365 平方米,是深圳迄今为止最大的暗挖车站。深外高中站地下均为硬岩,车站紧邻高中、居民小区以及养老院。为了实现“绝不扰民”的承诺,建设者们从改进工艺工法上下功夫,一方面将大断面化整为零进行开挖作业,另一方面采用聚能水压爆破技术,有效减小了噪音。
在车站装修施工中,建设者们创新应用了“Lumion+VR”全景渲染技术,让“一站一景”设计理念得到了完美呈现,将地铁车站变成了市民打卡留念的“网红”拍照地。
2018 年5月,深圳外国语高中水管爆裂,严重影响到全校师生的正常生活用水,项目部了解情况后,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第一时间全力抢修,及时消除了水管险情,确保了全校1000 多名师生的正常用水;2018 年,在台风“山竹”肆虐过后,身穿蓝马甲的中交建设者积极开展清理街道活动,为沿线居民出行保驾护航,受到了沿线社区及各区政府的一致好评,“中交蓝”越来越深入市民的心……
“8 号线一期和2 号线三期的高质量开通,结束了盐田区不通地铁的历史,我们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公司在深圳轨道交通建设中‘首秀’,提升了中交品牌在深圳地区的影响,更代表了中交深铁人有扎根大城市、做好大交通的信心和能力!”杨发克骄傲地说。
深圳地铁8 号线一期工程航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