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内固定微创治疗闭合性近节指骨骨折
2020-03-11柳兴芳瓦房店六二六中医医院骨一科辽宁瓦房店116300
柳兴芳 (瓦房店六二六中医医院骨一科,辽宁 瓦房店 116300)
近节指骨骨折患者是由于骨折近端组织受到骨间肌肉牵拉,进而出现组织向掌侧位移现象,而骨折远端组织因指伸肌腱牵拉,出现组织向背侧移位现象,呈现角畸形型断端区域,若未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不仅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还会对其后期指部功能产生影响,降低其生活质量[1]。临床现阶段对闭合性近节指骨骨折疾病的治疗多依靠手术方法进行,常见组织切开复位、内固定(克氏针或钢板)治疗,为骨折组织提供相对较好的对合、复位,但开放手术实施过程中对组织损伤较大,且术后切口瘢痕相对明显,不仅对影响手部组织整体美观性,还会对手部正常功能产生影响[2]。随着现阶段,我国居民生活、经济水平的提高,认知功能的改善,人们对整体美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故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及早就该项疾病实施治疗,本次随机选择76例闭合性近节指骨骨折患者,实施微型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内固定微创治疗,对其临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从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闭合性近节指骨骨折患者7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8)和治疗组(n=38)。对照组中男16例,女22例;年龄15~48岁,平均(27.3±3.1)岁;高处坠落损伤患者12例,交通事故损伤患者20例,重物砸压损伤患者6例;掌骨骨折患者10例,近节指骨复合骨折患者8例,单纯近节指骨骨折患者20例。治疗组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16~47岁,平均(28.2±3.2)岁;高处坠落损伤患者10例,交通事故损伤患者17 例,重物砸压损伤患者11例;掌骨患者例10例,近节指骨复合骨折患者10例,单纯近节指骨骨折患者18例。在基线资料统计对比上,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经皮穿刺针内固定治疗,为患者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平卧位,患肢保持外展旋前位,常规进行消毒铺巾后,术中在患者患指侧站立,助理护士顺着患指纵轴防线对患指的中、末梢关节进行牵拉拔伸。术者用左手拇指、食指对抗按压患指掌背侧,促使分离状的碎骨块加压靠拢至中部;自桡骨侧对患指进行挤压,以便对侧方移位进行矫正;对患指远端进行逐渐掌屈,用右手拇指将近端自掌侧向背侧作顶住处理,以使其向掌侧突起成角矫正。利用C形臂X线机对骨折对位进行透视,取得满意对线后,采用直径为0.8 mm的克氏针1枚自患指侧方偏背侧骨折处进针,对骨折的指骨进行水平横行固定,防止对指固有动脉和神经造成损伤,再次予以透视,以对指骨复位满意与否急性证实,采用直径为1 mm的克氏针2枚分别从近侧指间关节两侧相距约0.5 cm处进针,经皮交叉后在近节指骨基底部固定。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对患指进行活动,待确定骨折端稳定性良好,且克氏针穿出长度适宜后,对固定的克氏针作折弯剪短处理。治疗组应用微型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内固定微创治疗,具体手术方法。
1.2.1克氏针内固定骨折复位:为患者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患者损伤组织进行彻底止血,止血完毕借助C型臂X线机,在其透视下对骨折损伤部位进行手术复位,骨折区域固定时需选择0.8~1.0 mm直径范围内的克氏针,实施交叉固定,提高手术效果,固定结束后对骨折对线、对位效果进行观察,待调整好后装置微型外固定架进行治疗。
1.2.2装置微型外固定支架:自患者损伤侧掌骨除进针,半螺纹外固定针插入时需垂直与骨干,进针深度需控制在针尖穿透侧骨皮质后,该手术方法需借助C型臂X线机进行手术操作;手术医师在实施操作时需确保动作轻柔、定位准确,避免对周边神经、肌腱、血管等组织造成损伤,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固定所需半螺纹外固定针:4枚,骨折断端:2枚,骨干骨折患者多不需要实施跨关节固定,但对于关节周边骨折患者,为增强稳定性需进行跨关节固定治疗;临床医师在实施进针操作时,需确保固定针平行置入骨折处,并需根据患者损伤情况对固定器的范围、长度进行调节。
1.2.3术后治疗:术后尽早将其患侧肢体抬高,遵医嘱实施常规抗炎、消肿处理;术后2~3 d,协助患者尽早进行指间训练;固定针孔部位,护理人员需定时进行药物更换,避免出现感染;术后2周可将外固定架关节拆除,对其掌指关节进行活动,使其掌指功能可尽早会恢复;术后4~6周可将外固定架、克氏针内固定等进行拆除,此时损伤组织多以结痂,拆除后需加强各关节功能锻炼,促进其尽早康复。
1.3观察评价指标:随访6~12个月,对患者康复情况进行评估。①骨折愈合时间:自手术结束至复查显示骨折完全愈合。②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患者术后感染等情况发生率进行评估;③关节活动度、患指总主动活动度;依据TAM量表进行评估,分值:0~100分,分为优(分值:90~100分)、良(分值:70~90分)、可(分值:50~70分)、差(分值:50分以下)4个标准。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掌指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比较:治疗组患者掌指关节功能恢复状况优于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92.10%和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掌指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例(%)]
2.2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随访,治疗组38例患者于5~8周内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5±1.1)周;对照组的平均愈合时间为(7.4±1.2)周,经对比,治疗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t=3.4081,P=0.001 1)。治疗组仅3例针孔部位皮肤出现轻微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7.9%;对照组6例针孔部位皮肤出现轻微感染,内固定松动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6.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χ2=4.5470,P=0.0329)。
3 讨论
手指近节指骨闭合性骨折具体治疗方法,各方法临床价值均存在较大争议,多基于功能、瘢痕愈合情况,但现阶段多重视组织功能的恢复,对手部外观的恢复重视程度不够,故临床大部分医师选择切开复位治疗,且常用微型内固定,固定物为钢板或克氏针[3]。骨折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使用钢板或克氏针进行固定,借助对线与对位,便于骨折组织协调,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对骨膜组织、软组织进行剥离,不仅会增加组织创伤,还会增加骨折愈合难度;临床实施微型钢板内固定时,一旦出现操作失误情况,便会增加周边组织坏死,出现组织坏死状态,致使钢板暴露在外部组织,多需于术后进行二次创面修复,不仅会增加患者心理、经济压力,其自身还需承受一定程度疼痛,故其在临床使用次数逐渐下降。临床为有效预防手部切口、周边组织损伤,提高手部瘢痕恢复情况,故实施联合治疗。在实施过程中第一步对选择克氏针实施内固定治疗,该方法不仅操作简易,且实施过程中对周边组织创伤较小,还可有效对损伤后畸形组织进行分离、成角、旋转,在达到治疗效果同时,保持骨折稳定,避免术后实施2次手术治疗;第二步进行微型外固定支架固定,放置移位现象的发生,该方法不仅对具有创伤小的优势,实施后不会出现关节囊挛缩现象,且术后患者美观性、固定性均较其他方法高,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其功能恢复,故在该项疾病实施手术治疗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美观性、功能性,还需加强稳定性,提高患者恢复效率[4]。
此次研究发现,治疗组者的掌指关节功能优良率92.1%显著高于对照组71.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6.5±1.1)周、并发症发生率7.9%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7.4±1.2)周、并发症发生率26.3%比较,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表明,闭合性近节指骨骨折患者实施微型外固定支架+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临床价值显著,术后切口瘢痕恢复较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