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2020-03-11黄惠琴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肇庆526000
黄惠琴,黄 燕 (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 肇庆 526000)
脑梗死出血转化(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是指脑梗死往生后,在短时间内继发脑出血的现象。有学者认为其病理生理机制为血管壁缺血性损伤、侧肢循环建立与闭塞血管再通三方面因素,血管屏蔽破坏为中心环节。有研究指出,脑梗死HT发生率在6%~25%之间[1]。为了进一步明确HT发病机制与相关危险因素,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心源性脑梗死HT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分析,旨在为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带来一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以200例心源性脑梗死HT患者(2015年1月~2018年12月)为观察组,其中共有男167例,女33例,年龄25~82岁,平均为(54.25±3.56)岁。选择同时期未合并HT患者200例为对照组,其中共有男166例,女34例,年龄26~80岁,平均为(54.42±3.57)岁。组间患者各项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考相关诊断标准(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通过)对心源性脑梗死进行诊断,同时经CT或者MRI明确诊断。
1.2方法: 对比两组患者溶栓、脑梗死病灶范围、基础疾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等。评价预后影响因素时,统计患者入院时、发病后1个月与3个月NIHSS评分改善率。(发病后积分-入院时积分)/入院时积分×100%=改善率。
1.3观察指标[2]:按照CT或MRI显示梗死灶,梗死面积<1.5 cm为小面积,1.6~3.0 cm为中等梗死,3 cm以上为大面积梗死。HAS-BLED评分在0~2分之间是低风险性出血,3分及3分以上为高出血风险。
2 结果
2.1心源性脑梗死HT危险因素分析:组间基础疾病、病灶范围大小、尿蛋白阳性、NIHSS与HAS-BLED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溶栓与国际标准化比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显示HT发病的危险因素有基础疾病、病灶范围大、蛋白尿阳性、NIHSS与HAS-BLED评分高。
表1 心源性脑梗死HT危险因素分析
2.2组间NIHSS评分与改善率对比:入院时、发病后1个月与3个月,观察组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改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组间NIHSS评分与改善率对比
3 讨论
以往HT多通过尸检病理诊断,近年来随着MRI与CT的广泛应用,临床诊断率显著提升,其发病率国内外数据不一致,约为3%~43.7%,其发生时间从发生脑梗死后6 h~60 d不等,多数发生在脑梗死后1~2周[3]。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HT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如基础疾病、病灶范围大、NIHSS及HAS-BLED评分高等。有研究证实,大脑皮质下中心区域脑梗死更易发生HT,同时该区域脑梗死与大面积高梗死发现HT方面其MRI特异性更强[4]。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大面积脑梗死后发生脑水肿,周围毛细血管受到压迫,破坏了血管屏障的完整性,增加通透性后血管破裂,出现脑梗死区域点状出血存在相关性[5]。常见基础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其中高脂血症与血管内皮细胞受到破坏直接相关,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害后,血小板会在血管壁上黏附,形成血栓,加上高脂血症患者自身血液流变学就存在异常,因此加重了血栓的形成。尿HAS-BLED评分包括肝肾功能异常、高血压、出血史等,HAS-BLED评分在3分以上则出血可能性增加明显,多项研究证明,NIHSS严重程度与HT有关,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根据入院时、发病后1个月与3个月NIHSS评分改变,可见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则梗死灶越大,HT发生率就越高,预后情况也会越差。
本研究以NIHSS评分改善率为预后情况的衡量指标,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其神经功能恢复较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逐步改善,提示应给予积极治疗。但由于受到时间等因素影响,以后还需从HT病因分型、治疗方案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