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改革与资本优势互补
2020-03-10姚锺凯孙红湘程蛟
姚锺凯 孙红湘 程蛟
【摘要】如何利用当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优势互补,从而在促进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突破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激发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是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在考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及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优势互补的理论机制,进而采用2012~2016年我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对两类资本的优势互补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当国有资本占比在一定比重内时,国有资本占比的提高有助于企业绩效提高;但当国有资本占比超过一定比重时,国有资本占比的提高反而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改善,这说明混合所有制下两类资本之间确实存在优势互补效应。异质性检验还表明,这种资本优势互补效应存在区域间差异以及效率差异。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改革;资本优势互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994(2020)04-0101-7
一、引言
近年来,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如何利用新一轮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优势互补,从而推动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并突破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是目前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
那么,什么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根据现有研究,从广义角度来看,其是指公有制经济与其他经济形式共存且协同发展。从狭义角度看,其指的是多种所有制共同拥有企业产权,均可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并按照出资份额享受利润分配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一直以来,我国鼓励并支持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希望借此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并有效吸纳民营资本更加广泛地参与经济活动,最终使得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目前,已有较多文献围绕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了探讨。一些定性研究认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力主要在于提升经济绩效、优化企业治理模式、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而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部分既得利益者的阻碍、落后激励机制的制约、理念的固化及公众对改革的担忧[1]。有关实证研究发现,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使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且国有控股型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还略高于完全私有化改革[2]。此外,混合所有制改革还可以通过降低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而提升企业绩效,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及垄断性企业的政策性负担下降幅度最为明显[3]。
本文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进程及意义出发,分析了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各类资本优势互补效应的理论机制,然后对这种优势互补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并验证区域间差异和两类资本的效率差异,从而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学界和政策制定者认识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相对比重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从而为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相关政策借鉴。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及意义
1.混合所有制改革進程。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初步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其目的是通过引进民营资本和外资来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践证明混合所有制确实有所裨益。进一步追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不难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最终确定了当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就开始实行政企分离,扩大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最终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和步骤。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思路进一步明确。之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实质化推进阶段,大量大型国有企业、中小型国有企业、非关键行业的国有企业均引入了民营资本。同时,我国组建了国资委、发改委等机构对剩余的大型国有企业进行高效管理。2005年,国有企业已经基本建成现代企业制度,很多改制成功的国有企业通过剥离辅业、以优质资产组建公司的方式成功上市,有效解决了当时国有企业面临的各类难题,经营效益不断提高。2005年3月,国有企业进一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但是,国有企业改革仍存在一些遗留问题有待妥善解决。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逐步推动新一轮混合所有制改革。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混合所有制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要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为基础,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并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要在完善国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更重要的是,此次全会也指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具体政策举措、要求和方向。2014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指出其是国企改革的重要支撑。2015年,国务院决定出台相关改革配套政策,印发了《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国发[2015]54号),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出了具体方法[4]。2015年以来,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推进,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截至2016年年底,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占比已达67.7%,一半以上的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占比也超过50%。2017年以来,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加快推进,未来有望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2.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那么,我国为什么要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何在?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和政府之间搭建了新的桥梁。在国企改革之前,企业的经营决策权大部分都掌握在政府手里,企业的自主经营决策权比较小,这使得企业内部的管理和经营存在较多问题。如何妥善处理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增大国有企业的经营决策自主权,是国企改革的重要方向以及难点[5]。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国有企业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政企分家、成立股份制公司、吸纳民间资本等,但是企业内部的人事、资源分配、企业之间的商业活动等仍以政府行政命令为主,还未完全破除旧的管理体制机制。这一改革的滞后使得国企的经济活力和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制约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有效融合。
第二,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员工激励机制的优化,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国企改革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国企转变为股份制有限公司,企业可以对员工或者管理层人才进行有效激励,如实行级别工资制度、推行更加灵活的晋升和考核机制、管理层股权激励制度等,从而可以更好地留住人才、技术,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进而提高企业生产率。《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国发[2015]54号)中明确提出: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策略[6]。这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对员工起到较好的约束作用,未来可以通过试点,稳步扩大员工持股制度的适用范围。
第三,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为地方政府和地方国企改革提供新的方向。地方国企在政策、资金、人才吸引力方面存在若干短板[7]。例如,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和经济下行的环境下,许多地方国企的经营和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一些企业甚至成为僵尸企业,不仅未能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税收,反而扭曲了资源配置,阻碍了地方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准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地方国企,引入各类所有制企业和各类资本对地方国企进行改革和重组,可以实现地方国企与民企的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刺激地方国企的发展,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下资本优势互补效应的理论分析
引入民营资本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是混合所有制的突出表现,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国有企业活力,而且可以突破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使得两类资本实现优势互补。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到2017年年底,我国民营企业的总数量已经超过2700万家,个体经营户数量超过6500万户,注册资金已经超过165万亿元,民营企业所创造的GDP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60%。但民营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不少制约其发展的因素的影响。例如,民营企业表现出显著的家族式管理特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多为中小型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缺乏抵押物和信用记录,企业融资能力差。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困境,而努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破解这一困境的突破口。混合所有制改革试图利用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优势互补,促进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提高社会总体资源配置效率。在某种程度上,我国存在优质人力资本、资金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向国有企业过度配置的情况。然而,部分国有企业存在人员、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配置不当、使用效率低的问题[8]。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生产要素由国有部门流向非国有部门,可以减少资源配置的扭曲,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国有企业转变为混合所有制企业,还可以通过民营资本的撬动作用,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和生产效率[9]。而且,混合所有制改革还有利于降低企业管理的委托代理成本,提升企业经营绩效。国有资本参股民营企业可以缓解后者的融资约束问题,提高资本的利用率[10]。
第二,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提高市场竞争程度,增强经济活力。适当的竞争不仅有助于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也有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成长。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以及民企的发展,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不断下降。但是在诸多行业中,其仍处于垄断地位,不仅制约了自身发展,也使得相关产品或服务的供给短缺,并对其他行业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提高各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从而激发市场经济活力。尤其是,民营资本可以利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契机,进入各类垄断性行业,从而提高这些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国有资本可以通过不断吸收民营资本在创新、技术、经营模式及管理机制等方面的优势,提升运行效率,实现互补共赢。
第三,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望提高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根据现有的公司治理理论,较为有效的治理机制是拥有多个互相制衡的大股东,这样不仅有利于加强监督、降低运营成本,还可以有效防止控股股东通过非法手段掏空企业资产[11]。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公司治理水平上都存在不足。就某些国有企业而言,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是唯一的股东或占绝对优势的大股东,缺乏民营资本的制衡,这可能导致国有企业决策制定过程缺乏必要的反对声音,对管理层的激励也较弱。就民营企业而言,也存在各种问题,例如许多家族企业缺乏健全的公司治理架构,普遍存在大股东掏空行为,小股东权利得不到保障等。所以,一方面,国有企业需要适当引入民营资本作为必要补充,从而改善董事会结构,监督国有资本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并加强对管理层的激励。现有研究表明,当国有企业中非国有股东拥有董事席位时,可以显著提升国企高管的薪酬业绩敏感性,提高管理层的努力程度[12]。另一方面,民营企业通过引入国有资本,也可以改变其股东结构单一的特征,促使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防止大股东掏空和合谋行为。这有助于保护中小股东的权利,提高他们在资本市场中的参与效率,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通过提高社会总体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市场竞争程度、改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等机制,有效激发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优势互補,促进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那么,我国现阶段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优势互补?不同所有制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如何?本文接下来采用实证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四、实证模型及数据来源
1.实证模型设定。为了获得较好的资本优势互补效应,混合所有制企业应该使得其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分别占有恰当的比例。如果国有资本比例过高会抑制私人投资者的积极性,影响企业长期发展;反之,如果民营资本比例过高,则会导致企业过度追逐利润,忽视社会责任。那么,当前我国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是否真正实现了资本优势互补?我国的混合所有制资本比重是否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为解答上述问题,本文借鉴已有文献[13]的做法,利用我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混合所有制资本比重出发,实证研究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下不同所有制资本占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期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经验借鉴。具体计量模型设定如下:
2.变量选择和说明。
(1)被解释变量。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绩效,参照已有文献,本文分别采用企业利润率和企业亏损率来衡量。其中,企业利润率=(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100%,表示企业每单位主营业务收入能带来的利润,反映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是评价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企业亏损率=(企业亏损额/主营业务收入)×100%,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亏损的程度,也是反映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
(2)核心解释变量。根据上文的理论论述,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国有资本占比,具体为:国有资本占比=(国有资本/实收资本)×100%。同时为了考察国有资本对企业绩效的非线性影响,本文还控制了国有资本占比的平方项,以寻求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最优边界。
(3)其他控制变量。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选取了影响企业绩效的其他控制变量,主要包括:企业资产规模(Assetit),采用企业总资产的对数值来衡量;企业负债(Laverageit),以企业负债总额的对数值来衡量;企业经营成本(Costit),采用企业主营业务成本的对数值表示。具体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3.数据来源及说明。因为企业层面的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占比数据较难获得,所以本文选择我国31个省份2012~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数据来源于各年的《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以2012年为基期,采用各省份CPI指数将各名义变量转化为实际变量。而且,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本文对企业资产规模、负债和经营成本等变量均进行了取对数处理。
五、实证分析
1.基准估计结果。利用全样本数据,实证估计国有资本占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体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第(1)~(2)列给出了企业国有资本占比对其利润率的影响,第(3)~(4)列给出了国有资本占比对企业亏损率的影响。
首先,分析国有资本占比对企业利润率的估计结果。第(1)列是未控制其他变量下的估计结果,表明在一定比重以下,国有资本占比的上升有助于提高企业利润率,但若国有资本占比超过一定比重,企业利润率反而会下降,也就是说,国有资本占比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确实存在最优比例。第(2)列进一步控制了其他变量,结果与第(1)列基本一致,表明在一定比重以下,国有资本占比每提高1%,企业利润率将提高0.216%,但当国有资本占比超过48.6%(0.486= 0.216/0.2224/2)时,占比提高反而会导致企业利润率的下降,即国有资本占比维持在48.6%时,企业利润有望达到最大,这一结果与上文的理论分析基本一致。因此,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努力保持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达到最优比例,使得企业利润最大化。
其次,分析国有资本占比对企业亏损率的估计结果。第(3)列是未控制其他变量的估计结果,表明当低于一定比重时,国有资本占比的提高会降低企业亏损率,但若国有资本占比超过一定比重,则亏损率会上升。这同样说明国有资本占比对企业亏损率的影响的确存在最优比例。第(4)列给出了控制其他变量的估计结果,同样显示国有资本占比和企业亏损率呈现出U型关系。具体而言,在一定比重以下,国有资本占比每提高1%,企业亏损率将下降0.056%,但若国有资本占比超过42.0%(0.420=0.056/0.0666/ 2),国有资本占比的提高会导致企业亏损率的上升。即国有资本占比维持在42.0%时,将使企业亏损率最低,该结果也与上文的理论分析一致。因此,如果能使得企业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达到一个最优比例,则有望使得企业亏损最小化。
第(3)、(4)列的估计结果与第(1)、(2)列的估计结果保持一致,从正反两方面验证了国有资本占比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同时也说明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具有优势互补效应。更具体而言,在一定比重范围内,国有资本占比的提高会促进企业绩效提升,但当国有资本比重超过临界值时,国有资本占比的提高反而会使得企业绩效下降。这说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两类资本需要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才能获得最佳的资本优势互补效应。因此,我们应在保证国有资本占据一定比重的同时,充分发挥非国有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总体来看,以上估计结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基础。
其他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表明,企业资产规模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企业资产规模越大,企业利润可能越高,存在规模效应递增现象。企业负债会显著降低企业利润率,说明企业负债越多,企业获得高利润的可能性越低,这也与现有理论和实证结果一致。而企业经营成本对企业亏损率的影响显著为负,表明企业经营成本越高,可能引致更高的收入,并降低企业亏损率。
2.地区异质性分析。根据上文基准估计结果发现,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下存在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优势互补。那么,这一效应在不同地区是否存在差异呢?
首先,本文考察了国有资本占比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差異性,具体估计结果见表3。
估计结果表明,国有资本占比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在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具体来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估计结果与基准估计结果一致,在一定比重范围内,国有资本占比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显著为正,但若超过一定比重,企业利润率会随国有资本占比的提高而下降,其中,东部地区国有资本比重的边界为57.9%(0.579=0.0868/0.0749/2),西部地区国有资本比重的边界为47.3%(0.473=0.2864/0.3026/2)。这是因为,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改革效果也已经显现。然而,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估计结果均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这两个地区国有资本占比较高,导致其对企业利润率的作用不明显,尤其是在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尤为迫切。
其次,本文还考察了国有资本占比对企业亏损率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差异性,具体估计结果见表4。
估计结果表明,国有资本占比对企业亏损率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这一差异性与对企业利润率影响的差异性不同。其中,东部地区的估计结果与基准估计结果一致,在一定比重以下,国有资本占比对企业亏损率的影响显著为负,但若超过这一比重,企业亏损率会随国有资本占比的提高而上升,东部地区国有资本比重的边界为39.3%(0.393=0.0442/0.0563/2)。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估计结果均不显著,可能的原因包括:相比东部地区,我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国有资本占比偏高,尤其是在东北地区,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完善以及企业管理机制改革没有及时跟上,限制了民营资本作用的有效发挥。
可见,对于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从而更好地利用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下的资本优势互补,进而推动地区内企业高效创新发展,并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3.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效率差异。上文的研究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资本优势互补效应,且该互补性存在地区差异。虽然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在企业发展中存在优势互补,但两者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有何差异也是企业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继续对两类资本的效率差异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见表5。
第(1)、(2)列的估计结果显示,企业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但国有资本对企业利润率的正向作用高于民营资本。第(3)、(4)列的估计结果则表明,企业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均显著降低了企业亏损率,但国有资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大于民营资本。以上结果表明,企业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均显著提高了企业绩效,但国有资本的作用要大于民营资本,即国有资本效率更高。也就是说,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的民营资本效率较低,其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未来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道路上,在继续发挥国有和民营资本互补作用的基础上,要更加努力提升民营资本的利用率和效率。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增强国有经济活力、管控力、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然后阐释了资本优势互补的理论基础,最后利用2012 ~ 2016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国有资本占比对企业绩效影响的角度,检验了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下的资本优势互补效应。研究发现,在一定比重范围内,国有资本占比提高会显著促进企业绩效提升,但若超过一定比重,国有资本增加反而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此外,本文也发现这种互补效应在不同区域间存在一定异质性,且国有资本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效率要高于民营资本。以上结果表明,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资本优势互补效应,需要促进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共同发展,但在发挥国有资本作用的同时,也要确保非国有资本作用的充分发挥。
因此,未来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制定较为长远的发展规划,不断优化发展策略。要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的公司治理机制,确保非公有制经济的权益,从而为国有资本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国有企业要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政府要制定更加完善的配套政策,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充分发挥其职能,建立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服务、指导、评估和登记机构。此外,要根据各区域的不同情况制定各具特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因此,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
目前,我国部分国有企业已经在稳步有序地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虽然取得了若干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的公司治理机制。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较为僵化,且长期依赖政府资金支持,市场融资和自主创新能力也较差,可能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因此,需要提升民营经济在国有企业中的参与度,借助民营资本的力量推动建立具有现代化公司治理制度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现代化的公司治理制度也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意识,引进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第二,推动建立和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指导、服务、评估和登记机构。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牵头,整合国内外专家学者,成立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科学指导小组,为改革提供充分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完善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具体政策举措和细则。当然,也要成立相关服务机构,及时解决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从而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参与到改革中来。同时,也要做好宣传工作,增强社会资本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信心。另一方面,要意识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最大难题是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国企“私企化”。因此,需要科学地评估并登记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的價值,让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股权结构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来决定,从而有效防止腐败和寻租。
第三,针对垄断性行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跨地区的资本优势互补。面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投资机会,民营资本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混不了”和“吃不了”的现象。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一些垄断行业和企业不愿意放弃管制,政府只好在一些盈利较差、抗风险能力较弱的行业或企业进行改革,想让民营资本充当接盘者。这样一来,民营资本和民营经济自然不愿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另一方面,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政府虽然愿意拿出优质企业来进行改革,但是当地经济发展缓慢,缺乏充裕的资金和优秀的民营企业,极大地限制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所以,国家应当出台一系列政策,对民营企业开放更多垄断行业,引入更多市场竞争主体。此外,也要为中西部地区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引入其他地区的民营资本,实现跨地区的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优势互补。
【主要参考文献】
[1]綦好东,郭骏超,朱炜.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力、阻力与实现路径[J].管理世界,2017(10):8~19.
[2]刘晔,张训常,蓝晓燕.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研究[J].财政研究,2016(10):63~75.
[3]张辉,黄昊,闫强明.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性负担与国有企業绩效——基于1999~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6(9):32~41.
[4]杨红英,童露.论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J].宏观经济研究,2015(1):42~51.
[5]杜媛,孙莹,王苑琢.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资本管理创新和营运资金管理发展——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协同创新回顾及2014年论坛综述[J].会计研究,2015(1):93~95.
[6]张兆国,陈华东,郑宝红.资本结构视角下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16(1):86~92.
[7]童卫军,任占营.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问题对策与实现形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83~188.
[8]吴延兵.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J].经济研究,2012(3):15~27.
[9]胡一帆,宋敏,张俊喜.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绩效研究[J].经济研究,2006(7):49~60.
[10]郝阳,龚六堂.国有、民营混合参股与公司绩效改进[J].经济研究,2017(3):122~135.
[11]Bai C. E.,Li D. D.,Tao Z.,Wang Y. A Multitask Theory of State Enterprise Reform[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0(4):716~738.
[12]蔡贵龙,郑国坚,马新啸,卢锐.国有企业的政府放权意愿与混合所有制改革[J].经济研究,2018(9):99~115.
[13]殷军,皮建才,杨德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内在机制和最优比例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6(1):18~32.